苏格拉底之死油画(精选好句78句)

2023-05-07 04:36:49

苏格拉底之死油画

1、普卢塔克说,雅典人对那些指控者恨之入骨,拒绝与他们共浴,在社交场合排挤他们,最后他们在绝望中自缢身亡;(苏格拉底之死油画)。

2、柏拉图来自一个长期在雅典政界扮演重要角色的家庭,但由于厌恶政治圈内的暴力和腐败,他拒绝沿循这一家族传统。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他的朋友兼老师)被判死刑,更让他感到失望和恶心。受苏格拉底对道德标准的性质的种种讨论的启发,柏拉图想到要用哲学,而不是政治,来治疗社会的各种弊病。这最后成为了他的一个基本而持久的信念,即除非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统治者成为哲学家,否则,社会的弊病永不息止。(苏格拉底之死油画)。

3、第四种就是受到爱的启迪,能够让人超越自我,更多比例地考虑他人的利益。

4、我希望你们能意识到我的控告者有两类:那些最近控告我的人;还有那些老早就传播谣言的人。我想我必须首先回应后者来为自己辩护,因为你们首先听到的就是他们的控告,何况这些控告更加凶狠。

5、  探究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对于蒙眼生活的一种警醒,抨击着当时沉迷于犬马声色的社会,忽视对于内在的思考。

6、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正面临着社会激变,这正是英雄主义盛行的时代,一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先哲,因为他的慷慨赴死中饱含悲壮和激昂,被这个呼唤英雄的时代重新记起。

7、柏拉图看起来要远远大于他当时的实际年龄,画家只是根据大家通常对柏拉图的老者印象来塑造了这个形象,为是的让观众能够一眼认出他的身份。

8、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叙述称,苏格拉底死后不久,雅典城就判处米利图斯死刑,流放了阿尼图斯和莱昂,并斥巨资为苏格拉底树立了一尊青铜塑像,是古希腊雕塑家利西普斯制作的。

9、 人的一生,不仅是你眼前的真实景象,也同时是你内心信念勾勒的图景。能够怎么活,主要看你怎么想,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当你收起软弱,你会发现大雨滂沱,万物苟且而活,无人会为你背负更多。发光永远不只是太阳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

10、久而久之,雅典人都讨厌这个智商奇高,口才了得,但总是爱秀优越的家伙。加之他生的丑陋(别被雅克·路易·大卫的画骗了),于是更不为人所喜。

11、苏格拉底的智慧使得当时那些被他质疑愚蠢的雅典政治人物转而报复他。公元前399年的春天,三名雅典人——诗人米利图斯、政治家阿尼图斯和演说家莱昂对苏格拉底提起诉讼,罪名是不敬城邦之神、传播异端宗教、腐蚀了雅典的社会构成,唆使年轻人反对父辈。

12、不太了解李清照的人,总觉得她只会写一些闺中的小情小爱,关心自己的心情。但其实,李清照也是一个有格局的君子,是一个坚韧顽强的人。

13、第一种是受到阿波罗的启迪,阿波罗是太阳之子,可以让人预知过去现在和将来。

14、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追随者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著作,他的学生柏拉图的《对话》一书记载了苏格拉底在伦理学领域的贡献。

15、  文章会从三个层次来分析这幅画,诠释它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心灵的震撼。

16、苏格拉底被判处死罪之后,弟子们买通了狱卒,想让他逃走,然而作为智者的苏格拉底,选择了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17、当时的哲学家比较关心的是自然哲学,他们喜欢探究宇宙的本源,比如认为宇宙是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构成的等等,苏格拉底却关注的是社会、伦理。

18、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雅典人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

19、苏格拉底说:“克利托,我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要告诉你们了。只要你们都能够照顾好自己,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无论你们做什么——即使你们现在什么也没允诺——假如你们忽略了自己,并且不愿意一步步认认真真地生活下去,沿着我们在过去无数次讨论中已经勾画出来的道路生活下去,那么你们将会一事无成。”

20、狄奥多罗斯说,指控苏格拉底的人最后被雅典人私刑处死;

21、同时李清照也是个洒脱的人,她的一生充满了动荡不安,甚至晚年也在凄凉中度过,但是这些物质上的困扰并没有让她沉沦,她将情感上的悲伤发泄在词中,将难过一句句洒脱地写了出来,正视困境,而非整日郁郁寡欢。

22、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描绘的是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临死前的画面。画中的苏格拉底右手准备接过毒芹,左手食指朝天,四周是一些不忍他死去的人,有的掩面,有的皱眉。

23、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1748-1825),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在1780年代绘成的一系列历史画,标志着当代艺术由洛可可风格向古典主义的转变。他是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之有众多的学生。除去在艺术领域的建树之外,他还是罗伯斯庇尔的朋友、雅各宾派的一员,活跃于法国大革命之中。罗伯斯庇尔失势之后,又投靠拿破仑。拿破仑失势之后,就自我流放到布鲁塞尔,并终老于此。

24、……所以啊,我的裁决者们。高兴一点看待死亡吧,并且记住一个真理: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被神所抛弃……

25、背对苏格拉底坐在床端的老者垂首闭目,从他身边的手卷,我们知道他是另一个弟子柏拉图。实际上,据柏拉图记载,由于生病,他并未在场。不过,他还是给后世留下了经典著作《对话录》,他记载的苏格拉底的风韵神态,他的活泼与深刻,令后人惊叹向往。其中的《斐多篇》,再现了已七十高龄的苏格拉底是如何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天,也成为大卫及其同时代画家们描摹苏格拉底的重要参考。

26、他于是向青年传播他的思想,教青年追求治国齐家的德行,却被人指控为“败坏青年”。

27、拉图尔《油灯前的抹大拉》戈雅《五月三日的枪杀》大卫《苏格拉底之死》《马拉之死》籍里柯《梅杜萨之筏》

28、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著名艺术作品:萨达纳帕卢斯之死(1827),自由引导人民 (1830)。

29、哲学家西蒙.克里切特认为,死完全不值得恐惧,相反,死还是生之所依。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而对于柏拉图来说,或许最深沉的爱就是我把自己活成了你的样子,包括那渐秃的发顶。。。

30、一个真心热爱智慧的人,而且深信只有到了那个世界上才能找到智慧,他临死会悲伤吗?他不就欢欢喜喜地走了吗?我的朋友,假如他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他临死决不会愁苦的。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惟有到了那边,才能找到纯粹的智慧,别处是找不到的。照这么说,哲学家怕死不就非常荒谬吗?

31、画中的苏格拉底,正准备从悲伤的狱卒手中拿过毒酒,明亮的面部没有半点委屈、恐惧或伤心的表情,苏格拉底相信更高层次的正义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一手指天的手势传达出他不为生死所动的坚定。从天顶投射下来的光线,更使处于中景右侧的他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

32、其实我最欣赏的,是她能将情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诗句中,没有一点的违和感。她看到雨后的海棠,感叹时光易逝、青春短暂便能用“绿肥红瘦”作比;她形容自己见到赵明诚一见钟情却又不好意思,便能以“却把青梅嗅”传达出含蓄的心动;她也像其他孩子一起划船到湖里采莲,心情无比愉快,便能用“惊起一滩鸥鹭”烘托出现场热闹的氛围。这不仅需要饱读诗书,更需要灵感和聪慧。

33、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遭遇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大冤案,但他用生命捍卫了思想的尊严,在监狱中演出了一场令后代人心灵震撼的生离死别。他的忠实学生、门派传人柏拉图,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哲人临终前的言谈举止,令我们瞻仰到这位著名知识精英面对死亡时的优雅和高贵。

34、雅克-路易·大卫(法语:Jacques-Louis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在1780年代绘成的一系列历史画标志着当时的艺术由洛可可风格向古典主义的转变。他是当时最著名的艺术家之有大量学生。

35、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

36、苏格拉底的朋友们比较安静,但也是涕泗滂沱。行刑者来了,手里端着一杯毒堇汁。

37、苏格拉底通过对话的方式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追寻人的世界和心灵问题,他经常讨论“什么是正义”“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话题,按理说来他讨论的这一切都是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做贡献的事情,那为什么还会被雅典民主政府的法庭宣判死刑呢?有一种说法是,雅典的民主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

38、第二种是受到酒神俄尼索斯的启迪,这个时候的人和神之间的界限消失,方便进行一些神圣的仪式;

39、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

40、还要注意的是,这九位缪斯女神启迪的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和科学领域,还有可能是政治领域,比如伟大的苏格拉底就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缪斯女神的启迪,普通人是不可能做一个既有狮子般勇猛,又有绵羊般温顺智慧的统治者的。

41、到了这里,苏格拉底便不仅仅只是革命者、英雄这么简单,他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42、法治意味着依法而治。攸关的生死仅由会议投票数决定,这发生在雅典海军十将领和苏格拉底身上,也意味着在雅典法律被架空了,公民的权利随意受损。雅典名将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著称,在公元前483年的公民大会上被投票放逐。

43、这是苏格拉底赴死前,为弟子们上的最后一课,临刑前弟子们都万分悲痛,但是面对死亡的苏格拉底却非常平静,一如既往地和弟子克里同、斐多、底比斯来的西米亚斯和克贝等人进行哲学讨论,只不过主题成了死亡是什么和死亡之后如何。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朽,将死亡看作是另一个王国,一个和尘世不同的地方,而非存在的终结。

44、最终,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被加诸误导青年、对雅典神祇不虔诚等罪名,事实上,嫉妒和毁谤才是迫害他的主因。雅典当局要他在放弃原则与饮鸩而死之间做选择。然而从此保持缄默,或逃往其它城邦,都不是苏格拉底的选项。

45、  古希腊三贤彪炳史册,虽同为思想巨擘,师生一脉相承,却生而有异,死亦相殊。柏拉图以80岁高龄无疾而终,结局最好;亚里士多德62岁死于疾病,稍有遗憾;苏格拉底70岁时被雅典五百人会议判处死刑死于毒鸩,结果最惨。当然这是世俗的看法,苏格拉底并不如是观,苏格拉底毅然放弃各种逃生的机会,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滔滔雄辩遂成千古绝唱,从容赴死铸造万世留念。

46、在赴死之前,苏格拉底从容不惧,在监狱里和悲痛的门徒和友人镇定自如的讨论灵魂不朽的话题。他还提到地球周围不同空间还有生命居住等,这些更像是一个宗教先知探讨的话题,而不是哲学家的话题。藉由弟子柏拉图的《婓多篇》,他为人类留下了谈论生死最生动的一堂课,也用实践(他自己的死)圆满回答了这个令人困扰的问题。

47、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的一个雅典贵族家庭,他早年丧父,母亲后来嫁给了伯里克利的朋友。柏拉图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音乐、绘画、文学都有广泛的涉猎,他在青年时期非常喜欢文艺创作,写过赞美酒神的抒情诗歌,非常富有文学才能。

48、苏格拉底说:“克利托,你提到的那些人在按他们自己意愿这样行事时,他们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相信那样做是有益处的。而我不像他们那样做也是对的,因为我觉得推迟些喝毒药并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我死抓住生命不放,企图苟延残喘,那我就会瞧不起自己。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来临,我不愿意躲避。来吧,按我说的去做。”

49、(法)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局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图片)

50、(法)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局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图片)

51、“谁呢?”我说,“他来自哪里,要收多少学费?”

52、面对第二项指控,毒害青年,苏格拉底说,我来来往往所做的无非是劝告各位,劝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和财产,轻视自己的灵魂。在他看来,美德不是由金钱产生,反对过分重视金钱,轻视自己灵魂的风气。他所做的只是把这一切告诉了青年人而已,又有何罪?

53、大卫的画作,即以典雅的古典风格集中呈现了他的最后时刻,画面富有戏剧色彩,细节翔实,又浑然一体。

54、苏格拉底请求他的朋友平静下来,然后站起来在牢房里走动,让毒性发作。他觉得两腿发沉时便去仰卧在床上,腿脚开始失去知觉;毒性向上发展,他逐渐失去了意识,呼吸缓慢。克里托见到哲学家的眼睛不动了,就走过去将它闭上。

55、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后被判处死刑。

56、在这一群姿态各异的造型当中,他虽然坐着,却是画面中最高的一位,这更突显了作为主角的高大形象。

57、如果听到谁说我教导别人,还收取费用的话,这也不是真的。尽管我也认为能够教导别人是一件好事,就像林迪尼的高尔吉亚、塞奥斯的普罗迪克、埃利斯的希比亚那样。这些人能到各个城邦去劝说年轻人拜在自己的门下,并收取学费。年轻人本能够免费地向本邦公民学习,却因此而放弃了机会,还要对这些导师们感恩戴德。

58、显然,苏格拉底显然是从容的。从画面上来看,也再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平静。

59、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也被公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60、 第三层,也是这幅画真正的内核。画中的人数类比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里面的12个人。但是多出来一个,这个坐在床尾沉思的人——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是当时唯一不在场的人,他也是解释画中哲理的关键。

61、在这幅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里,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位白发苍苍的柏拉图,不是《苏格拉底之死》时期的柏拉图,而是《雅典学院》时期的柏拉图。此时他已经为人师表,继续坚持着对真理的探索。

62、慷慨就义殊为不易,从容赴死则更加困难。所以,画家把哲学家的死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

63、就这样,在雅典制度已病入膏肓和失去理智的背景下,苏格拉底的主张暴露出了当时民主制的缺点,苏格拉底自然就成为雅典政府的敌人。

64、(法)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局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图片)

65、依据柏拉图《申辩篇》记载,苏格拉底的“罪行”开始于他的朋友凯勒丰在神谕处询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神谕处的回答是否定的。苏格拉底问雅典人对至善、美丽和美德的看法,发现他们虽然自以为知道很多,实则根本一无所知。于是苏格拉底认为:他比其他人聪明的地方仅只在于他承认到他什么也不知道。

66、先生们,这些传播谣言的人才是我最危险的控告者,因为他们的听众倾向于想象这类研究者不信神。而且,这样的控告者不仅数量很多,针对我的指控也开始得很早。在你们很容易受到影响的童年、少年时期,他们就已经去跟你们说那些话,就已经轻松地赢得了这场官司了,因为那时根本就没有人为我辩护。

67、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的青年中有位名叫克里同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什么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

68、△雅典科学院门前的苏格拉底塑像,19世纪希腊新古典主义雕塑家LeonidasDrosis作品

69、《雅典学院》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于公元1510—1511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该作品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园为题材,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柏拉图的原名叫阿里斯托克勒,据说是他的体育老师见他体魄强健、前额宽阔,就把他叫作柏拉图。在希腊文中,“柏拉图”是宽广的意思。他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也曾想致力于政治。但柏拉图亲眼看见了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加上苏格拉底之死让他深感震撼,是雅典的民主制杀害了他的恩师,他也领悟到当时社会和理想社会之间的冲突。这些因素夹杂在一起,让柏拉图非常厌恶民主制,从此决心研究哲学。他想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这样才能够使国家至善。

70、当下每一次想要努力的念头,都有可能是未来的你在向现在的你求救。来源——《网易云热评》

71、馆藏处: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MetropolitanMuseumofArt,NewYork

72、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 

73、在监狱期间,苏格拉底的学生去看望他,并极力劝说他逃走。苏格拉底不接受赎罪也不会潜逃,他说:“我一生都享受了法律的利益,我不能在晚年做不忠于法律的事。服从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天职,尽管法律也有不对的地方。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去死。”

74、除去在艺术领域的建树之外,雅克-路易·大卫还是罗伯斯庇尔的朋友、雅各宾派成员,活跃于法国大革命中。罗伯斯庇尔失势之后,他投靠拿破仑。拿破仑失势之后,他自我流放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并终老于此。

75、这时,他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他又抬头睁大眼睛看着那人,就像他平时习惯的那样,他说:“我是否要洒一些毒药在地上敬敬某位神灵?”“苏格拉底,我准备的毒药刚够一个人喝的。”“我明白了,”苏格拉底说,“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向那些神灵们祈祷,因为离开尘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但当亲眼看着他把毒药喝下去时,我们的泪水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我用袍子蒙住头,独自哭着;我不是为他而哭泣,我是为自己竟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的巨大不幸而哭泣。克利托在我之前就已站起身走开了,因为他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但阿帕罗道鲁斯却失声号啕起来,这使我们都悲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本人是个例外。他说:“这是干什么呀,你们这些古怪的人!我正是不愿看到这种情景才把女人先送走的。我听说一个人最好是在沉默中死去,所以我恳求你们安静并勇敢些。”这时,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大家尽可能地控制住啜泣。他来回走着,过了一会儿他说感到双腿非常沉重,于是脸朝天躺了下来,因为这是刚才那个送毒药的人对他的忠告。一个监督死刑执行情况的狱吏把自己的双手按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摸了摸苏格拉底的脚和大腿,然后使劲掐了掐他的脚,问道:“你能感觉到疼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不。”他又掐苏格拉底的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边掐一边告诉我们,一股寒气正在慢慢地上升,苏格拉底的躯体正从下往上开始僵硬。接着他触摸了一下苏格拉底的身体说:“当寒气到达心脏时,他将死去。”说着,他将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揭开。苏格拉底说——这是他最后的话了:“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他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动弹了一下,当脸上的布再次揭开时,他的双眼似乎已经定住了。克利托看到这一情景,便帮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唇。

76、苏格拉底为自己进行了辩护,他讲述自己为什么要孜孜不倦探寻知识,因为正是有一个神——类似克塞诺芬尼的那个思想之神——在指导着自己。他还指责雅典已经在财富和虚荣的腐蚀下变得臃肿不堪,提醒人们不要沉溺在物欲横流的享乐中。苏格拉底不但不认罪,反而认为自己有功于雅典人民。陪审团认为苏格拉底太顽固,竟敢蔑视法庭,最后由500人组成的人民陪审团,以360票比140票,高票通过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77、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来源——《杨绛传》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歌颂祖国的诗歌儿童(精选好句4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