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的论据(精选好句65句)

2023-05-10 11:01:45

人性本恶的论据

1、这种现象说明,一定是切入角度出了问题:善恶是果不是因,并非人性的底层逻辑!所以无法一以贯之地解释人的行为表现。(人性本恶的论据)。

2、等次以下,历汉末、魏、晋、南北朝,而到唐、宋,理学之儒,崛然兴起,号称上接孔、孟的心法,下开百代的宗师们,或以性即是理,理即是性,或以理与气的二元而论性,阐说心性的玄微,愈说愈有性格,也愈使人迷离。再进展而到明代,有了王阳明的学说,对于性的问题,倒下了明确的定义——有名的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是,问题解决了没有?不但没有真正解决了问题,而且阳明先生四句教的本身却又产生了矛盾,他纵有晚年定论来补充,仍然有欠透彻。阳明先生既然肯定了性的体是无善无恶的,善恶只因意动而分,这便是第一重矛盾。试想这个能动的意,是否是由体上起用?如果意是由体上起用的,那么,体中本来就应含藏有善恶的功能,何以说体是无善无恶的呢?如果说意不是由体上起用,那么,这意又从何而来?而且它与无善无恶之体对立,岂非是二元对立吗?同时,能知善知恶的这一知,又是否便是体上的良知呢?这又是第二重矛盾。如果是的,确见这个“知体”或“体知”,本来就含藏有善恶的功能,何以说体无善无恶呢?况且有了一个意,又有了一个知,都是体上起用的功能,究竟是三元一体——“一气化三清”,或是三元对立的呢?至于“为善去恶是格物”,那是行为伦理的道德修养原则,自然无可疑议。

3、戴震等人认为,理与气是一体的。“天地之性”和“义理之性”是相同的。作为人的物质基础的血、气、心和知就是性。除此无它。而血、气、以及心知就是欲、情、智。因此欲情智就是人的本性。性中有智,智辨义理从而向善。智无义理人则从恶。因此,戴震认为,人必须靠性中之智来约束性中情欲,如此就能成为善。反之人则从恶。

4、贪婪、占小便宜、追逐名利,都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没有止境,谭儒最初的欲望是很小的,但当欲望实现之后就会有另一个更大的欲望呈现出来。欲望—实力=痛苦程度。当欲望远远超过实力,无论如何不能实现时,就是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这就是人性!

5、(点评:善因怎么会结出恶果?违背了矛盾律) 

6、当你赞美别人的时候,你感觉到自己多少都有点屈辱。当了过分地夸赞一样东西,往往是为了旁敲侧击地贬损它的对立面。.对于自己欠缺的东西或能力,你常常会竭力地贬损它,贬损它是为了证明你不屑于拥有它。——这就是人性!

7、释义: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8、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9、逻辑康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那残忍的自私性”许多同学、朋友们请将带有玫瑰色的眼镜摘下吧!就在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这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的行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10、其实,说了半天中国哲学史上人性善恶观争辩的要旨,其中最大的关键,就是界说不清,大家只从建立行为道德的要点上争论人性本善本恶的定见,并没有先把行为道德的问题暂且搁置一边,先行严格探寻所谓人性的本身,它究竟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界说关键在于大家所说的人性,是先天——形而上——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性(它是否存在?又是这一问题中的问题)?或者是指有了生命以后的人性?应当先下一个研究讨论的范围,才好对此问题有进一层探讨的线索。总之,上自孟夫子开始,下至明、清以还的理学大儒,他们所讨论人性善恶之说,都是以有了生命之后的人性行为作基准,而由此推测到先天——形而上的人性本体论,界说混淆不清,弄得一头雾水,因此论说纷纭,便成为众盲摸象,各执一端的流弊了。如果以有了生命以后的人性来说善恶,孟子、告子、荀子、扬雄,乃至王阳明诸家的说法,都有理由,可以成立。但可惜的是,这都是与遗传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有关的问题,至于和真正哲学的本体论,则了无牵涉。以之而言行为心理学则可,如果就以此而论形而上学,还大有一段距离,实在需要细加审思探寻。

11、很多国人以为“人之初,性本善”代表了儒家思想,所以常说“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奉行人性本善”。但这是近千年前(南宋)的伪儒曲解,其实孔孟都没这么说过。

12、很多犯罪的人到最后都良心发现,所谓良心未泯,说明有良心在。

13、(点评:充分条件推理,目的是想用“反证法”,用“人行恶时不快乐”来证明人性本善,但显然违背充足理由律) 

14、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

15、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16、这人之恶如何消除?就要消除人性中的贪欲。这种贪欲在教育中可以缩小甚至消除,这种贪欲在物质的满足中可以不断消化。

17、谭儒对司马光的这样诠释人性的思想有所推崇,人性本来就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为人处事的共同属性。恰如西方谚语所说:正因人性本恶,民主是必须的;正因人性向善,民主是可能的。

18、你可以改变狮子的本性吗?如果人性本恶,可以改为善吗?

19、就历史事件,秦桧莫须有的杀害岳飞,那也肯定会定义为恶的,既然是恶的,为何能得到赵构的默许和支持。在皇帝眼里,秦桧的行为对于保他的皇权是好的,对他是出于赤诚,是善的。

20、所以,一个未经教育的,或者没有教育好的人,作恶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21、因为,当我们没有把被伤害的对象想成跟自己有任何相似之处的时候,是不可能用同理心去体会他们的痛苦的。

22、现在我们弄清楚了,荀子在其《性恶篇》里开宗明义反对性善,但我们仔细看看会发现,荀子的论据是,人天生就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喜欢金钱、美女、地位、权力,而且欲望是无限的,因此就会相互争夺最后大乱,因此人性本恶。在后文中,荀子也根据这个说法提供了许多论据,但他并没有反对孟子提出的核心论据,没有否定人天生就有的那些向善的可能。虽然荀子说礼义都是圣人的教化,可是,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完全说服我,因为我们毕竟能够在设想出孟子所说的情境时,感到一些心灵深处的触动。至少,你绝不能告诉我,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别人教育和强迫的结果。

23、老婆(或者丈夫)总是别人的好,孩子总是自己的强;得到了就没有神秘感,失去后才懂得了他(她)存在的价值。——这就是人性!

24、人性的善恶之争早该结束,因为科学的定论早已有之。但不知为何,国内对此的认知仅局限于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应用领域完全空白。

25、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恶篇》)

26、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以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以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27、墨子说“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28、荀子认为凡是人的本性无论是唐尧、虞舜与夏桀、盗跖,都是邪恶的;君子和小人的本也都是邪恶的。现在如果要把累积后天所的人事作为所形成的礼法义理当作人的本性,那就不用珍重尧、禹以及君子了。

29、比如中企当下的组织管理,对人性的认知依然深陷迷茫,并南辕北辙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劳资矛盾尖锐、员工素质表现差、总体效率极低。否则,不仅员工可以快乐、充实、高效地工作,中企也能获得更长足地发展。

30、小A:哇!快来和我们分享一下比赛是如何展开的吧,我们班也快要比赛了呢!

31、孟子提出“性善”论据的重点,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便是人性本自良善的有力证明。而且肯定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所指出人性中本自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作为证明,是有相当的理由。但以水的就下,肯定形容人性的本善,确实有所商榷的余地。

32、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说早上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晚上死去就可以无怨无悔了。此言不假,人活着是来明事理的,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就能放下所有心中的贪欲,恶念,妄想。消除了这些,人的内心就能向善,就能开满莲花。就如佛祖所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3、但是,正是荀子的性本恶,论证并践行了儒家思想的完善,使人懂得从恶向善的规律。

34、故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身怎么来说服自己,保持好自己的本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第一位。

35、孟子说,人生来即有恻隐、善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扩而充之,便可形成仁、义、礼、智的善性;

36、(1)正方一辩发言,时间为三分钟。论据内容充实清晰,引述资料恰当。

37、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进行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如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如果人性真是本善的话,那孔老夫子何必诲人不倦呢?不赞同的人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事实评判,从感情上讲我们同所有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本善的,但是现实、历史、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弃恶扬善。

38、进而会影响人的思维、沟通、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人格越不统负面影响就越大。所以,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正常人,也就是人格尽量统一。否则,害人害己。

39、到了南宗朱熹编纂《四书》时,将《孟子》与孔子的《论语》、曾参的《大学》、子思的《中庸》,并列为官修国定的天下儒生必读的经书时,孟子的性善说便更是不可更移的了。

40、(7)正方二辩对辩反方二辩,时间各一分三十秒,双方以交替形式轮流发言,辩手无权中止对方未完成之言论。双方计时将分开进行,一方发言时间完毕后另一方可继续发言,直到剩余时间用为止。 

41、首先抛开极端情况下的神鬼轮回之说法(例如西藏活佛转世等),一个人出生肯定是一张白纸,对于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感陌生的,甚至善恶这个概念都不清楚。要明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新生儿就和天地意志一般,看到的一切都是没有区别的,他的善恶观,是非观都来自周边的影响。例如父母,例如生活环境,例如接受的教育等…假如所接受的善意大于恶意,那么这个人自然就是善意的,且这个阀值是波动的,受各方面影响,必须去时刻调整,才能保持平衡。(tips:要不然怎会有人前半生老实善良,可某一时刻却要去报复社会,滥杀无辜)

42、很多中企大领导的人格都明显不统比如:存在沟通障碍,喜欢自顾自地喋喋不休,丧失聆听和阅读能力;工作中自以为是、控制欲强、缺少理智;像网红一样争流量、博眼球,极度追求优越感。

43、广大父老乡亲请注意,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腾蛟杯辩论赛表演赛正式开始了!!!嗷嗷,嗷~~┗|`O′|┛

44、为什么同一学派的人,会发生观点如此鲜明对立的激烈论争呢?原因就在于,儒家人的最基本事业是教书育人,是用仁义思想、礼乐规范来教化人们,认为通过他们的教化能够使人向善避恶,做一个有思想、有志向、有道德、守规矩的人。这样,他们就面临着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人性的本源是怎样。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施行教化,正因为如此,儒家才调动了全部力量,进行了这场持续时间最久的大论战。

45、(2)反方四辩盘问正方一辩,时间为一分三十秒,反方四辩手须针对正方一辩的立论进行针对性盘问。答辩方只能作答不能反问,而质询方有权在任何时候中止答辩方。 

46、这句话本身做为一句励志的话,口口相传,不知激励了多少人暗暗努力,奋勇直前,在很多人的心里甚至是座右铭、格言一般的存在,故对于自己能熟背这句话是深信不疑。

47、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学会辩证性的去看待问题,只要不触犯原则性的底线,那就难得糊涂点吧。

48、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49、“性”,原意是生,与生俱来的意思。《礼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就是把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叫着天性。这是“性”的本意。

50、(点评:“信任和沟通只缘于善良的种子”包含必要条件推理,肯定前件就可以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会否定前件,从而强调“人性本善”)

51、朱熹认为,人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其中,“天地之性”是善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他强调,一切事物皆有其规律性,是理,即“天地之性”,是事物的共性;而气则是事物的物质基础,理气结合则成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是事物的个性,有清浊,当清气与人的规律结合则成为善,当人的个性善与人的共性统一时就达到至善。当浊气与人的规律结合则成为恶。当人的个性恶与人的共性统一时就成为至恶。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

52、这样,每个人都在明确的边界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就实现了最大化。

53、正因为人性本善,人才随时随地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54、(11)反方三辩发言,时间一分三十秒。小结是对质询环节的总结,需针对质询时的交锋内容与回答进行反驳。 

55、很多学问(比如伦理学、人类学和宗教学)可以假定人之初性本善,可以假定人可以被教化,可以都是好人;经济学则不同,必须假定坏人的存在。

56、人是动物,人性即兽性,文明只是对人性的异化。文明的过程,就是向善的过程。善良,是教育的结果。

57、(点评:抓住了对方归纳推理的不严谨性进行批驳)

58、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59、人是高级动物,所以人性之下还有更基础的动物性:生存与安全不容威胁。只不过对身处文明社会的人而言,生存与安全集中体现在经济利益上。

60、人越是自得的事情,越爱隐躲,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61、很多人非常在意高级感,其实是追求优越感的一种延伸,不仅悦己,更可以通过展示来收获优越感。就像有人实施断舍离,但极少会不向外人展示。再比如做PPT,尽管对实际工作毫无意义,但对酷炫效果普遍有走火入魔般的追求。

62、本节内容只是最基本的原理框架,就像数理化的基本定理和公式,想要正确应用拿高分还远远不够,后续逐步讲解。

63、只需要向观众和评委展现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让大家听懂并理解就可以啦。

64、自从人学会思考,也就学会了使用阴谋诡计,学会了自相残杀,人类的恶开始甚于动物。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五项骂人散磕词顺口溜(精选好句44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