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精选好句57句)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 他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之所以千方百计地要往官本位的体制中钻,就在于官本位体制中的人享有经济上的特权。在由乡宦、生员、吏胥所组成的庞大的特权阶层中,尤以生员的经济特权对民众的利益所造成的危害最大。只有废除生员制度,取消其经济特权,才能使那些没有任何官本位背景的人们所遭遇的困境和痛苦得以缓解。
2、六经之学,渊源于两汉,大备于唐、宋之初,其固而失通,繁而寡要,诚亦有之,然其训故皆原本先民,而微言大义去圣贤之门犹未远也。学者治经,必以汉人为宗主。汉不足,求之于唐;唐不足,求之于宋;唐、宋皆不足,然后求之近代;庶几圣贤之门仞可窥,儒先之钤键可得。
3、元、明以来,以程、朱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其得,亦不知其所以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今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攻驳程、朱为能。倡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惜抱轩文集六复蒋松如书
4、(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故A排除; 材料明显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符合; 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故C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强调孝悌早在汉代察举制就有了,故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中的宋明理学,要求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及明清时期作为统治思想的原因.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宋明理学强调伦理纲常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
5、 基于以上对道德与经济之关系的认识,顾炎武反对以“道德”的名义阻碍和破坏商品经济发展。例如,杭州素以旅游业发达著称,市民们多赖此为生,可是官府却经常以“整顿风俗”为名,对市民们的商业活动予以取缔。对此,顾炎武在《肇域志》中引用了王士性《广志绎》卷四的有关论述,指出:“游观虽非朴俗,然西湖业已为游地,则细民所藉为利,日不止千金。有司时禁之,固以易俗,但渔者、舟者、戏者、市者、酤者,咸失其本业,反不便于此辈也。”在顾炎武看来,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生计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杭州市民来说,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商业活动就是他们的“本业”。可是官府却以整顿风俗为名来破坏市民的生计,进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他的这一观点,显然是合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明达之论。
6、此则俨然干嘉汉学家理论矣。牧斋乃当时南方文史冠冕,经学非其所长,顾其对经学议论已如是。亭林与牧斋虽疏,然亭林友好如归玄恭、潘力田、吴赤溟诸人,皆与牧斋有雅,梨洲、晚村与牧斋过从亦密,其后阎百诗并推牧斋、黄、顾为「海内三读书人」,清初经史之学,牧斋不能绝无影响,又可知矣。参阅有学集卷十七赖古堂文选序论明末经学三缪、史学三缪牧斋于理学不深谈,而极推阳明,参阅初学集卷四十四重修维扬书院记其论明末学弊,颇诋王、李,与帖括、语录并举,目为俗学。参阅初学集卷三十五赠别方子玄进士序而自述学问途辙,则溯源震川,谓:
7、 为了解决上述各种非经济因素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顾炎武提出了以下对策:
8、顾炎武一生将道德、学问、文章有机融为一体,终身孜孜追求,成为学者的楷模。其一生治学,都以务实致用为依归,以“文须有益于天下”为指导思想,认为大丈夫之所以学习的原因,是为了明白事理,济世救民。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玩文字游戏,那就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与同时代的方以智、王夫之等不约而同地开启了以经学为求道工具、以匡时济世为立道目的的实学思潮。其品志之高洁,人格之伟岸,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经久不衰的精神震撼力量。
9、--摘编自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0、此亦以干嘉经学发轫,针对当时之时文应举言也。江藩亦云:
11、近来讲学之师,专以聚徒立帜为心,而其教不肃,方将赋茅鸱之不暇,何问其余?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夫道之隆污,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文集卷三与友人论文书
12、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空疏的学风;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13、 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
14、主讲人: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15、 《日知录》是笔记形式的著作。顾炎武曾把其内容概括上、中、下三篇。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文。《四库全书提要》对其内容有进一步的分述:“大抵前七卷皆论经义,八卷至十二皆论政事,十三卷论世风,十四卷十五卷论礼制,十六卷十七卷论科举,十八卷至二十一卷皆论艺文,二十二卷至二十四卷杂论古义,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论史法,二十七卷论注书,二十八卷论杂事,二十九卷论兵及外国事,三十卷论天象术数,三十一卷论地理,三十二卷为杂考证”。潘未对此书评价很高:“意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始未有也”。顾炎武的实学思想和基本观点在这部书中得到了系统的发挥。
16、巡检,即古之游徼也。巡检裁则总督添矣。何者?巡检遏之于未萌,总督治之于已乱。同上
17、又于「里甲」、「掾属」、「吏胥」诸条均卷八均发此旨。又曰:
18、则试问此书与明道救世之关系固何若?盖亭林尝谓:
19、“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20、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白居易为盩厔尉,诗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其江州司马厅记曰:「唐典,上州司马秩五品,岁禀数百石,月俸六七万。宫足以穴身,食足以给家。」今之制禄,不过唐人之什二彼无以自赡,焉得而不取诸民乎?日知录卷十二
21、(解析)本题考查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下人性的思考.
22、以后清儒率好为纂辑比次,虽方面不能如亭林之广,结撰不能如亭林之精,用意更不能如亭林之深且大,然要为闻其风而起者,则不可诬也。
23、 顾炎武对宋朝灭亡教训的总结,实际上是对明王朝灭亡教训的总结。他在《日知录》卷十二《财用》条中,更从经济学学理上论述了货币的作用,说明了专制统治者拼命搜刮民财、“独拥多藏于上”的荒谬,同时也说明了君主独“擅天下之利”乃是导致明亡的根本原因。他说:“古人制币,以权百货之轻重,钱者币之一也,将以导利而布之天下,非为人主之私藏也。……自古以来,有民穷财尽,而人主独拥多藏于上者乎?此无他,不知钱币本为上下通共之财,而以为一家之物也。”“财聚于上,是谓国之不祥。……《管子》曰:‘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呜呼,崇祯末年之事,可为永鉴也。”明王朝并非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万历。而万历皇帝最大的弊政,就是实行了横征暴敛的税收政策。
24、 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把后一句概括为( )
25、(2)本题陈献章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强调怀疑的重要性”等可以得出结论。
26、是亭林此书,最所用意,如潘氏所称述,实在第十三卷之论风俗,即上述所谓亭林行己之教者,既已不为后世重视。至其拨乱涤污,博考治道,欲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者,后儒亦舍弃不道。故四库提要评此书,意见乃与潘氏正相反。以为:
27、顾炎武的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萌生了对皇权的质疑,这一点是十分大胆的,毕竟在封建主义社会,这种思想是不被允许的,而且也是离经叛道的。顾炎武反对独治,而主张众治,虽然顾炎武并没有在表面上说出反对皇权的这种话,但是他的这种主张却充满了反对封建主义专制制度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这句话就是顾炎武提出来的。
28、 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或许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 )
29、故其于「馆舍」、「街道」、「官树」、「桥梁」诸条,均卷十二凡关于地方之建设与兴筑者,尤拳拳致其深情。亭林既着眼于地方之自治,遂连带而及郡县之分权。郡县分权,固为地方自治之先步也。故曰:
30、其思想特点:是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在一定意义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31、 顾炎武毕生多次入陕,两次到富平讲学,晚年又定居华阴,并与王宏撰在华山以研究理学为掩护,商讨反清复明大计,还捐资重修了“镇岳宫”“朱子祠”“九贤祠”。
32、第(2)问,材料一强调个人修养问题,材料二强化教化作用;功能从提高个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总结。
33、正因为顾炎武把自然知识、工艺知识和社会知识作为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传统的“格”伦理之“物”、“致”道德之“知”,所以他才能意识到真理的追求乃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把朱熹的“格物致知”说从伦理学意义上的“境界”论改造为知识论意义上的关于认识无穷发展的学说。
34、自明之亡,一二大儒,孙氏则夏峯集,顾氏则亭林集、日知录,黄氏则行朝录、南雷文案,及诸文士侯、魏、丘、彭所纂述,皆以诋触见烬。其后纪昀等作提要,孙、顾诸家稍复入录,而颇去其贬文。或曰朱、邵数君子实左右之。
35、 第主张无地域限制的自由贸易,包括开放海禁,允许民间商人出海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顾炎武继承了晚明学者关于自由贸易的思想,并加以发挥。他主张自由贸易,不仅只是指食盐,而且包括粮食、棉麻、茶叶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其贸易是不受任何地域限制的。在《钱粮论》中,顾炎武陈说了海禁政策的危害,指出“海舶既已撤矣,中国之银在民间者已日销日耗”这一事实,说明了海禁政策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道理。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顾炎武引证傅元初的《请开洋禁疏》,将开放海禁有利国计民生的道理说得最为透彻:
36、 《启祯野乘•徐文定传》中载,“(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这表明徐光启( )
37、(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价值;对明清思想界有深远影响。陈独秀,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答案为:(1)观点:李贽,不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批判儒家经典不能成为万世至论。陈独秀,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倡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背景:李贽,明末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工商业者实力增强;官方理学的僵化。陈独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影响:李贽,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价值;对明清思想界有深远影响。陈独秀,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8、(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39、我来说我来说~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40、(2)影响:提倡怀疑精神,促进思想解放;成为阳明心学的先声;促进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提倡静坐,忽视实践;其思想“心在万物上”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41、 顾炎武的思想着重经世,强调有助“经世致用”的实用性学问,不仅反对宋明理学家探讨心性的学风,并主张以经世致用的“实学”,取代“理学”。
42、愚不揣……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卷四与人书三
43、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夫为政之患,闻古人之效而悦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44、 顾炎武在关中结识的第三个要好的朋友,是华阴的王宏撰。王宏撰不仅是关中颇有名望的理学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走遍天涯的游隐义士,他一生曾多次到南京、苏州、扬州一带访学探友。公元1663年,顾炎武到达华阴后,慕名拜访了王宏撰。二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公元1677年春,顾、王二人一起到北京昌平祭扫了明思宗陵墓。同年九月,顾、王二人再次相偕来到华山脚下,结邻定居。二人朝夕相处,纵论时局,切磋学问,畅谈国家兴衰治乱。公元1682年1月,顾炎武因病在山西闻喜县逝世。得知噩耗,王宏撰痛惜不已,并深切哀悼与顾的深厚友情。次年,还把自己的宅邸改名为“顾庐”,以作纪念。此后,年年清明,王宏撰祭扫顾炎武陵墓并写诗颂扬。他评价顾炎武,“古所谓义士,不合于时,以游为隐者也”,是一位以四处游历的方式过着隐居生活,且坚决不仕清廷的清高义士。
45、(解析)“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大”表明黄宗羲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害,故B正确;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故A错误;反对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义理材料未体现,排除;D是顾炎武的思想,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
46、 但鉴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顾炎武又认为一条鞭法的实行应该因地制宜,即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实行此种税法,不能一刀切。故《钱粮论》中又说:“今若于通都大邑行商麇集之地,虽尽征之以银,而民不告病,至于遐陬僻壤,舟车不至之处,即已什之三征之犹不可得。以此必不可得者病民,而卒至于病国。”因此,无论是实行货币赋税,还是实行实物赋税,都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为“权宜变通之法”。
47、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48、 (2018•广东肇庆二模题•47)材料:陈献章(1428年-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县白沙里人。由于科举屡次落第,毅然放弃科举,潜心于学问。焦竑这样描述他:“杜门不出,日对书籍忘寝食者累年,卒未有得。于是,惟静坐久之,然后见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于是隐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是乎?”陈献章说:“身居万物中,心在万物上”,强调怀疑的重要性,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种精神在万马齐喑的思想界无疑是一声惊雷。白沙先生的思想学说,很长一段时间为政界学界主流人士所不屑。后继者王守仁高举陈献章的大旗,把他的心学发展到极致。万历年间,朝廷批准他从祀孔庙。
49、与其卷十三论名教奖廉之议,见上引可以互参。潘氏曰:「先师有言,忠信重禄,所以劝士。无养廉之具而责人之廉,万万不能。」此虽一端,可见亭林立论,针对时弊,博征史实,而又斟酌人情以出之。虽有一二偏激过正之论,要以见其一家之独见,非苟偶而已也。
50、自孔、贾奉勅作正义,而汉、魏、六朝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之说并废。又近时吴中何氏焯、汪氏份,以时文倡导学者,而经术益衰。先生生数千载后,耽思旁讯,探古训不传之秘,以求圣贤之微言大义。流风所煽,海内人士,无不重通经,通经无不知信古,而其端自先生发之。
51、凡此所举,皆可见亭林「行己有耻」之精神也。此虽不谈身心性命,而足为一辈高谈身心性命者树一至坚实之模范矣。亭林之发而为此,盖不徒其狷介之性,亦深感于世变而然。其与人书有云:
52、6月20日,市新联会“亭林讲堂”邀请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会长陈建林作“顾炎武思想的形成及现实意义”专题讲座,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郭江主持。
53、 顾炎武认为对经史的考证有助於经世的落实,于是著有《金石文字记》《左传杜解补正》《音学五书》等著作,后被视为清代中叶“乾嘉学派”考据学风的奠基者。
54、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工夫之则猛烈押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55、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 )
56、 大同商旅辐辏,货物踊贵,亦以藩府有世禄之供,将士袭常饩之养。虽曰穷边绝徼,殆与内郡富庶无异,而浮侈犹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