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核心(精选好句38句)

2023-05-17 03:05:5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核心

1、1927年,陶行知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确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亲自实验,希望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的出路。1930年,晓庄学校被查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核心)。

2、  陶行知说,教师要树立“不要名、不要利、只要教育好;不怕难,不怕死,只怕教育不好”的坚定志向。教育的乐趣就在于“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日视后进,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着”。

3、 “那种文字之外无教育”和以“讲书、听书、读书”为正统的教育程序必须打破,只有这样才能使师范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创造出富于“生活力”的社会改革者。陶行知认为:“乡村师范学校负有训练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使命”,“我们要想每个乡村师范毕业生将来能负起改造一个乡村之责任” ,“我们要想每个乡村师范毕业生将来能负起改造一个乡村之责任”,“不能训练学生培养改造眼前的乡村生活绝不是真正的乡村师范学校。”由此可见,陶行知认为师范毕业生必须具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和能力,这说明陶行知办师范的目的绝不是培养只能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要具有建设新中国伟大理想,成为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改革家的人才。

4、*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5、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论证了“实践第一”观点的客观性和重要性。

6、     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7、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8、  在陶行知看来,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家长是否真心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来入校求学。这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是新学校的重要指标。新学校要敢于欢迎大家参观和批评

9、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而且对师德也很有研究。

10、在学校里培养学生自理自力:一是班级、学校全体学生的参与;二是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模仿社会化的环境,练习自治。三个要点合在一起就是“学生结团,学习自己管理自己”。

11、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十分注意尊重学生意见。比如,晓庄师范停办,教师不能回校任职,学生便自动组织“儿童自治学校”。对此,陶行知异常高兴并写诗恭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自治学校的学生认为这首诗中的“大"字需要改动,陶行知先生认为言之有理,马上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

12、“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年青一代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陶行知过于强调生活教育的价值,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中国教育、中国社会的唯一出路。他把“生活”和“教育”混为一体,从而降低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13、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4、  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15、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6、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17、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濬。1911年,他在金陵大学求学时,由于推崇明朝大哲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遂更名为“知行”。“知行”之名一直用至1934年7月,在主持山海工学团时,再易为“行知”。陶先生更名,实则是其思想观念变化的反映。

18、“生活即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19、陶先生以为,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是潜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

20、  陶行知说:新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对于教育,要有信仰心、责任心、同理心、要有开辟精神和试验精神。

21、“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22、杜威曾批评直接的伦理教学和学科化的道德训练,批评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重视竞争而不重视合作,以至于忽视了学校集体的道德作用和学科的社会性质本身的道德价值。学校与社会的可悲分离、教学与德育的可悲分离、个人与集体的可悲分离、身体和心灵的可悲分离,具体就体现在学校师生的知行分离之上。因此,知行关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知行观,便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观。在这点上,陶行知对老师杜威思想的传承是非常明显的。

23、  陶先生以为,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是潜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

24、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5、 理想的新学校是:以生活为中心,不只是在书本上做功夫;师生共同生活,彼此感化;以健康为生活和教育的出发点;不仅学校的教育要学而不厌,职员也应该学而不厌;学校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全校师生要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人人都应具有高尚的生活精神;。

26、陶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归人性,焕发童真。坚持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互相尊重的、相亲相爱的。

27、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曾经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28、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29、 新教育的功能:一是改良个人之天性,二是养成团队合作的好习惯,三是传承优秀的文化,四是成就教师自己的事业,让教师自己感受到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件至高无上的事情,愿意沉下心来将这件事情做好。

30、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31、我们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简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

32、 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着力将自己引向最高尚、最完备、最有精神地位的学生,就是陶行知眼中的新学生。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里,还是课外参与的各种活动,或者回到家里的生活,都是在学习。

33、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段故事对家长和老师有所帮助和启发。陶行知先生某天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后,责令其到办公室。陶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不是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抓住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采取“赏识”的策略,使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

34、*不能用人的长处,便是自己的短处。希望你们能用人的长处,而又帮助人克服短处。

35、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36、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37、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对老师说的感谢话简短(精选好句49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