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精选好句77句)
论语十二章翻译
1、(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十二章翻译)。
5、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6、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7、要想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必须学会拜师。除学校的老师外,社会上到处都能找到自己的老师,这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0、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2、孔子说:“在早上得知了真理,到晚上死去也可以了。”(论语十二章翻译)。
13、(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4、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6、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8、字词解释:而:表转折,却。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19、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20、(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21、第九章: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22、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23、(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24、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2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6、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27、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3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31、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2、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33、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4、(注释)①十有(y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规矩,规范。
3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6、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37、 小学到初中必背的208篇古诗文(附音频)
3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39、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40、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41、“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4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44、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5、试译: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子最挂念的只有一件,就是希望父母身体好,不要得病。”
4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47、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但愿意按照您的话去实践。”
4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9、(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50、孔子:“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51、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52、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53、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54、(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5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56、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57、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58、字词解释:贤:贤德、高尚,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乐:乐趣
59、试译:有人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政啊?”孔子说:“《尚书》上讲:‘孝悌啊孝悌,只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了,国政也会由此理顺的。’”这也是从政嘛,何必非要当官才算从政呢?”
60、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61、(手)抄经。修习宗教,必须抄经。抄经的同时,全身的感官都调动。尤其是心。而好之
62、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6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4、试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没什么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耳根顺了;七十岁随心所欲,没有不合情合理的。”
65、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66、试译:孔子说:“蛮夷边鄙之地有君王,不如中原华夏之地没君王。”
6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8、(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69、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试译:林放请教礼制的根本。孔子说:“提了个大问题啊!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大事铺张,不如力求俭朴;至于丧礼,与其过分周到,不如万分哀痛。”
73、只是,多年教学中形成的“职业病”使“我”对直译有一种偏执的、近乎病态的崇拜,根据字字落实的习惯,“我”和孩子们把这句话翻译为:
74、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75、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6、试译:孔子说:“做人却没有诚信,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好比大车辕没有活销,小车辕没有销钉,这车子怎么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