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精选好句89句)

2023-05-26 04:04:07

读书方法

1、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读书的时间多。

2、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3、泛读要求的是速度,只需要对书籍、文章进行快速浏览,了解内容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经过泛读,如果对某本书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和需求,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通读和精读。

4、对,这是因为我设计了一个“随机漫步”的结构,来减轻你的压力:(读书方法)。

5、也可以跟爱阅读的家庭交朋友,互相分享好书,彼此影响,发现更多好书,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6、这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自问世以来,就一路畅销。在书中,作者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

7、“请你转告罗胖,我听他介绍一本书,听了二十多遍。”我前段时间遇到一位企业高管,他这样跟我说。

8、高效阅读需要的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可靠的记忆力、想象力,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9、其实,读书就像做其他事情一样,也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最近小K认真读了一些系统讲述读书方法的著作。比如被著名学者梁文道鼎力推荐的,雄踞美国畅销书榜榜首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再比如在日本广受欢迎的,专门讲怎样做读书笔记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等。而且,小K还从这些书中整理提炼出50个实用的读书方法,希望能给大家阅读带来一些帮助。

10、有一次我问他:“你不喝酒,是不是挺遗憾的,永远不能体会我们酒友之间的关系?”

11、即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12、如果不是,那么就是为了实质性的用处,比如了解一些于己有益的观点,比如寻找写作素材。这个时候,读书会变成一件有些辛苦的事情。

13、对于自己专业需要或学习、考试特别重要的书,应该采用精读法,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地深读,此谓精读法。精读法要求将书中每一细节完全读懂读透,要求的是阅读深度。

14、瞧,这就是我们所接受的“阅读和写作训练”。

15、这个框架,应该以能够帮助自己回忆起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为目标。

16、它的目的和重点在于通过议论,发展学生的思维,解决阅读中的疑难所在。它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疑难,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找出依据,然后与同学、老师共同议论(包括评论、争论),各抒己见,进行探讨。

17、如果父母也加入其中就更好了,大人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是最好的影响。

18、陶渊明说自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其实一直没有被真正认可,“不求甚解”四个字成了贬义词。但是别忘了,陶渊明紧接着还说了一句话:“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每当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19、定期做视野练习。研究表明,视野是否开阔直接影响阅读的速度。想要在阅读中拓宽视野,事实上就是增加视力清晰区的范围。可以选择用"字母树",从上到下依次用目光定焦在中间的数字上,之后移开视线,看是否能回想起最两边是什么字,以此扩展视线。

20、这样做有助于拆解作者思维,获得作者的写书的思路结构,阅读时根据作者思维导图建立系统联系,再分别备注收获点。

21、每每读一本书的时候,自问自答,最后还要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全文。

22、阅读把学习变成了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3、先圈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搜集这个领域可以找到的图书、论文、杂志、网文进行阅读。

24、所谓“悦读”,“悦”是首要因素,也就是说读书之前你得先有闲适愉悦的状态。我一直认为,心有杂念不宜读书,愁眉苦脸不宜读书,因为人处于这两种状态下,是很难走进书本的,而且极易钻牛角尖,特别容易关注书中那些负面的东西,从而把读书当做宣泄情绪的途径,自然也就读不出什么味道。因此古人在读书之前要沐浴焚香,清心敛欲,还要泡上一杯清茶,在茶香袅袅中,身心轻松,精神集中,书中要义才更容易领悟。

25、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26、利用两个番茄时间,写一篇简单的读后感,甚至写成一篇书评。

27、那么,《阅读的方法》究竟该怎么使用,才能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今天,脱不花将与你分享这本书的使用说明书。为什么是脱不花来分享?因为她给这本书写了推荐序。罗胖说,有些话,只有她才能说清楚。

28、第问题可分三类——A、“是甚么”(What),B、“怎样办”(How?),C、“为甚么”(why)。学生要先断定问题是那一类。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C类问的是理论。问题一经断定是那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那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第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是愈尖愈好。第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题,答案是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的。若仍须问老师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

29、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30、先看一看目录和简介,再细读,遇不明白再读一遍

31、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32、但是,这里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会受限于自己的信息储备,并不知道去哪儿找到足够的素材;而且,很难跳脱出自己已有的认知范围,无法找到不同角度的新鲜素材。

33、03开始去挨个找,找你能找到的经典好书客观来说,读书还是很花钱的。按照一本书25块钱算,100本就是2500块,买起来还是有点肉疼。好在有很多平台都能免费看书,网上也有很多电子书,基本上你想看的书,都能找到。通常情况下,我一般会列10-20本同一个主题的书。但实际情况是,并不能每本都找到免费的,总是有几本要自己花钱买。然后呢,也不是每本书都真正有含量,虽然评分不错,但那是人家看后觉得好,你看了后不一定觉得好。

34、第读书时间的安排。中年人的事情很多,总觉得空闲时间很少。鲁迅先生说的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只要你想读书,我们可以利用的时间还是很多的。少参加那些没有意义的社交活动,充分利用好你的业余时间,如周末、假日、睡觉之前、吃饭之后等这些时间,都可以用来读书学习。

35、我问为什么,他说——“很早的时候,无意间听罗胖讲曾国藩。我学工科的,对中国历史了解得不深,听着挺热闹。当时还买了他推荐的那本书,其实也没看。但是过了两年,我自己事业上遇到一个很大的变动。有一天,我脑子里突然蹦出来罗胖讲那本书时所用的主题——‘成大事者不纠结’,我就把那期内容反复地听,还把当时买的那本书找出来读,顺着找了好多相关主题的书。直到我跨过那个坎儿。”

36、选择读。朱光潜说: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费些工夫去搜求。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他认为:“你与其读千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37、读书速度太慢,效率太低,而且也并没有比读书快的人收获更多。

38、善于利用缩写。比如反复出现的人名、地名、专业术语,可以采用固定的缩写来节省时间,前提是自己需要记得。如果可能会遗忘,则需要在该名称第一次出现时标注以后用某缩写来代替。

39、这种读书方法,中国古代早就有人尝试过。谁?陶渊明。

40、李姐姐是那么顽强地学习,不但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最后还学会了瘫痪。

41、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路径,并无孰优孰劣,二者都是必要的,并且很多情况下,需要结合起来使用。

42、不管手头上有什么书,都要拿过来翻一下,或者是读几页内容这样既可以防止收到不良书籍的污染,还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43、警惕阅读的负面情绪。克服对难度大的书的畏惧之心,不要对书以及作者产生畏难情绪,遇到不懂的内容保持平常心,不要焦虑和轻易放弃。

44、正如培根所说:“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少数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有人读了很多东西,但却没有对他的人生产生积极明显的效应,而另一些人或许仅仅读过几本书,却获益无尽。或许,阅读的目标与态度不同就是其中的原因。

45、快速理解也很重要。理解是加工处理眼睛获取的文字信息的速度,因此速读本质上就是快速理解。需要我们在阅读的同时,将文章的脉络梳理清楚,明白作者的创作思路。

46、好一点的书甚至有可能就是该书的.重点,初步了解这本书能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可以就看一眼目录,花十几二十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一遍,大体知道作者的观点,对书籍框架有大体了解,然后选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认为有价值的进行仔细阅读。

47、你想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名言警句?灵感?改变认知的观点?你时刻都要牢记你的目的。

48、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例如读“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同时运动。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得到自己的理解。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赖耳听—一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我们的臆想能力相关。

49、我们去漫游式地读书,然后就能看到之前无法想到的新鲜素材、观点和灵感。单单以结果导向的思维去读书,是预先设置了框架,会带来相当程度上的局限和束缚。

50、还记得当年我策划这本书的时候,在纸上写下了一个词:心灵事件。对,整本书24章,就是24个在我的阅读生活中发生过,而且我有把握在你的阅读过程中也会再现的心灵事件。

51、做笔记的五个基本要素:时间、书名、作者、书中的精华句子和你读完这段之后自己的感受。

52、但是无论哪种,对于提升阅读效率而言,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都是有必要的。

53、因此,我所说的“悦读“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体验,更应视为一种心灵的滋养。只有使心灵得到滋养,达到了较高的阅读境界,你同书本的对话才是深层次的,这种愉悦感才能久驻于心。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长期酷爱读书的人,其言行举止必然温文尔雅、谈吐不凡,因为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眼中看见的,也必然是常人无法领略的精彩,明人李乐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正是此意。北宋诗人尤袤谈他自己读书是:“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读到这个境界,非”悦读“之人不能为之!

54、根据阅读目标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精读和做笔记。

55、再或者是花了很多时间读了很多东西,却没有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

56、尝试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有道理的。反复阅读是精读一本书最常用、最重要的方式,但它并不是机械地从头到尾重新把书看一遍,而是有重点、有顺序、有详略地读。

57、在写这本书《阅读的方法》的这几年里,我不断地问自己一个问题:一本好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58、02去豆瓣去看评分,加入到你的书单里书是有很多的,如果自己挨个去看、去找,很容易看花眼的。好在有豆瓣这么个文艺青年的聚集区。在那上面,你知道能看到别人对这书有什么评价,来决定,你要不要看它。这至少是我的找书单的套路。如果评分高,我就会加入到书单里。如果评分低,那就算了。

59、鲁迅的背书方法有些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字,他把书签架子啊书中,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几遍之后,他就会默诵,以加强记忆。

60、与结果导向的读书相比,漫游式读书好像是事倍功半的事情。常常,我们读了好几本书,花了很多时间,却发现能用到的素材,尤其是能立刻用到的,寥寥无几。

61、在记录这个框架时,不需要写太多文字,最好是一些能够提示自己的关键词,这时如果记录得太详细,反而会影响后面的回顾环节,只需要记录下自己能够看懂的关键词即可。

62、拿我自己来说,真的后悔了,现在的我真的很想对过去的我说:你个傻X!那时候学习还可以,上中学时,总是在年级前几名,还参加过几次知识竞赛,大概是五所中学,也曾榜上有名,成绩下滑是在上初三时,那时候外出打工特别多,我上初一时全年级三个班,有一百多人左右,到初三时就剩下7个男生,十三个女生了,都辍学了 。那会特别羡慕那些出去打工挣钱的,不用在听老师上课,不用每天回家写作业,还有小伙伴在耳边撺掇:“读书有什么用,和我一起外出打工多好,想干就干,不想干就玩两天,多潇洒!”没有抵抗住诱惑,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挣钱了。

63、跳读法的好处是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快速、高效达到阅读效果。当然,跳读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要读懂,有的时候,读书遇到疑问或难懂之处,为了保证阅读的流畅,直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读到后面也许就可以前后贯通。

64、在这本书里,请不要把罗胖当成作者、老师,而要把他当成你的“导游”。

65、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66、今天这篇,想分享我最近关于读书的3点思考。我想这几个问题应该也一直困扰着你。

67、笔记有两个用途。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②在上课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

68、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69、根据孩子看书进度,适时买书,让孩子什么时候都有书可读。

70、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71、对于想要精读的书,小K从参考书籍中提炼出了下面这些要点,让你面对难啃的书不再有畏难情绪,而且学会加深记忆,提高阅读效率。

72、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73、啊,你看,我好像把读书描述成了一件很功利的事情。

74、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75、人嘛,不读也就不读了,怎么不是一辈子。历史上不读书,但是过了不平凡的一生、创造巨大价值的人也有很多啊。但文明要存续啊,必须通过书籍把文明的基因传下去啊。

76、我们去看大神读了什么书、推荐了什么书,然后一一加入自己的「想读」目录;而我们中的某些很有执行力的人,会去逐本读这些书。

77、曾经我自己也认为在阅读时,使用电子设备直接做思维导图会非常方便,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这非常不可取:

78、而且,过去那些所谓的读书法,很多都是考试的方法,或者升学的方法。它们的目的是对书负责,教我们怎么把一本书吃干榨尽,帮我们在考场上取得好成绩。至于考试结束之后、目标达成之后,我们是不是还能对读书保有乐趣和热情,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其中滋味。

79、视读不声读。即阅读时不要读出声音,而是默读。一般人的语速比视读速度要慢,且声音会对阅读者造成干扰,影响阅读效果。

80、因此,这篇文章,将从如何提升吸收及运用的比例,两个层面,为大家总结提升阅读质量的方法。

81、尽量不要回读。在阅读时遇到一时难以理解的内容是正常的,反复回读会打乱阅读的节奏,降低阅读的效率。事实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想要自成逻辑,一般不会存在一个孤立的概念,一时间无法理解的东西,还会在后文中详细解读或前后对照。

82、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3、我见过的爱读书的人,往往都不是依靠什么读书方法来读书的。他们都是从横冲直撞开始,抓到什么读什么;在兴趣和问题中不断冲浪,直到学业有成,也未必有什么成型的读书法。

84、遇到英雄人物、科学家等记他(她)的名子并看他(她)的简介

85、时间久了就会养成自己思考问题的结构框架,再看什么内容心里就有一个轮廓,看到被人说的相关的内容,有用的就吸纳进来。

86、实用类、工具书类、教程类书籍,看完就照着做,多做几遍,把知识变成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试错调优,转化成自己的技能。

87、很多人太在意读书的架势了,也因此未能享受读书的乐子。很多时候,这种乐子小得不能再小。比如,只是为了跟朋友吹个牛:哎,你知道吗,我昨天看了一个段子,克林顿当时被弹劾、被全美国人骂,他为啥没崩溃?再比如,只是为了给孩子讲个道理:哎,苹果为什么是圆的?生姜为什么长得奇形怪状?还可以更小:原来把办公桌底下的垃圾桶拿走,就能调节心情啊。甚至可以小到只能意会:啊,“无知之幕”这么复杂的哲学概念,居然有人用一个过生日切蛋糕的例子就说明白了,举重若轻,有趣有趣。

88、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真诚待人的优美句子(精选好句34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