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为什么会精神崩溃(精选好句76句)
尼采为什么会精神崩溃
1、本书搁置“世纪末”与“现代主义”概念之间的纠葛,着重揭示从1880年至1910年以现代意识、颓废主题、唯美倾向为特征的“世纪末”美学与现代化进程的密切关联,超越具体流派之争而着眼于整个现代文化的创生机制,从而阐明审美现代性——而非文学史意义上的现代主义——的历史性展开过程。
2、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尼采(尼采为什么会精神崩溃)。
3、幸好尼采留下了大量书信,他的亲属朋友为他写了很多传记,联系到他自己的传记和笔记,我们现在可以为其中一些读者不可理解的细节解密了。四部中都有与从尼采幼年开始不断成长起来的经历的不可描述的“激灵”写作,ppt列举18章。今天先讲的7章(ppt中红字),尼采自述影响一生的主要的人和事,按照时间顺序:主题分别是基督教教育,与瓦格纳的友谊和决裂,和萨乐美的恋爱和失恋。尼采把这些生活经历升华到三连论的高度,用aisa的方式抒发。
4、波西曼同时提醒,尼采对于瓦格纳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就是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尼采反对瓦格纳的最重要的批判性著作、出版于1888年9月底的《瓦格纳事件》尝试的就是一种对现代心灵的诊断,核心是一种颓废分析。“颓废”一词自波德莱尔之后被赋予了正面含义,即在这种生命力的虚弱之中,才会产生一种更高的艺术的灵感。因此,尼采把瓦格纳称为颓废艺术家时,其实兼具有正面意义的。“因为谁如果想要克服颓废,就必须要经历颓废,”所以他对瓦格纳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他没有迈出颓废之后的那一步的批判。波希曼强调,只有理解了这层意义,我们才能明白尼采为什么会在晚年说“我还会是他(瓦格纳)的衣钵的继承人”。
5、▪为尼采所爱、受弗洛伊德赏识、与里尔克同居同游的莎乐美(LouAndreas-Salomé)
6、尼采十分自负,但是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学说并没有得到发扬,仅仅在欧洲几个小国之间流传,他的学说是在他死后才被发扬光大,所以有人认为是他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又极度自负,因为尼采一直认为自己是太阳,光热无穷,却未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报,才导致了他的发疯。
7、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尼采《善恶的彼岸》
8、全名叫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哲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
9、这代表着:婴儿永远是一个新的开始,有新的希望,意味着肯定当下一切永远可以重新开始,也意味着新的自我的诞生。
10、首先是1876年的拜洛伊特庆典的演出,这是他和瓦格纳关系的转折点,《瓦格纳在拜洛伊特》是为赞扬这个庆典而写,外人把这场庆典视为瓦格纳最成功的时刻,但尼采却相反。他认为为庆典创作的这部《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社会性的关系超越了艺术本身,这是尼采所不能接受的。
11、“我的战友们!”表明是对伙伴的话,他的伙伴是孤独者,所以说“一律制服里的意志不一律”,指战斗和战士的意志。尼采以波兰贵族血统为荣,骑士精神来自尼采承载的家族遗产,他心目中的战士实际上是中世纪的骑士。骑士精神以战斗为天职,以胜利为荣誉,因此:“你们的工作就是斗争,你们的和平就是一种胜利”。现代国家以正义战争为理由发动战争,而中世纪骑士勇敢、荣誉、不伤害平民和俘虏的精神本身就是正当战斗,不需要任何以理性辩护的“正当理由”。所以说,不是正当的理由使战斗神圣化,而是正当的战斗使任何理由神圣化。这句话得到中世纪骑士出身的君王的夸奖:“听到这话,我们祖先的血就在我们身体里搅动,就像春天的声音传向古老的葡萄酒桶”。
12、中国作家鲁迅:“若夫尼_,斯个人主义之至雄杰者矣”。
13、尼采把这个世界看得太过通透。把人活着的意义想得太透彻以至于走向极端。作为一个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尼采主张压制理性,而用生命最本源的动力去面对这个世界。
14、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15、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尼采《尼采遗稿选》
16、余明锋:莎乐美是位传奇女性,她受尼采爱慕,后来又受弗洛伊德赏识,成为他的助手,可以说她是连接尼采和弗洛伊德的纽带。
17、“超人”是什么呢?尼采说:“超人乃是大地的意义。”超人是“忠实于大地”的人,是面向现实的人。他们把那些阔谈超尘世、空讲来生的人视为放毒者。只有让上帝死掉,人们才会摆脱对虚幻天国的迷悟,重新用脚着陆,珍惜现实的自己。
18、如果是这样,你就需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所谓的“应该”到底是我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了外在的影响呢?还是我自己的真实渴望呢?
19、尼采24岁时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20、当查拉图斯特拉问他待在森林里干嘛时,他说:“我笑啊,哭啊,哼哼唧唧:我这样赞颂上帝。”查拉图斯特拉听罢这话,知道自己跟圣徒是两路人,圣徒宁肯去服侍那虚无缥缈的上帝,也不肯关心自己的同类。所以查拉图斯特拉跟他分道扬镳,并且在心里说:“这位老圣徒待在森林里,居然还根本不曾听说:上帝死了!”
21、上帝死了,以基督教为根基的旧价值已经倒掉,现在已经到重估一切价值的时候了,而那些守旧的、愚昧的圣徒却还抱残守缺,真是可悲啊。
22、此时的查拉图斯特拉陷入了最深的孤独里——他只能跟背上这个死去的信徒为伴,就连城门口的掘墓人都对他进行大肆的嘲讽。
23、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24、尼采出生于一个传统的牧师家庭。他的父亲卡尔路德维希·尼采是普鲁士萨克森州的牧师,尼采是这个牧师家庭的头胎子,他出生五年后,父亲就因为脑病去世,不到一年的时间,尼采的弟弟也因为相同的神经危机去世了,只留下尼采与妹妹相依为命。另有史料说尼采的疯病是三代遗传。
25、聪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尼采
26、你的良知在说什么?——你要成为你自己。——尼采《快乐的科学》
27、我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最广,危害最深,它公开宣扬“告别革命”,“重新书写历史”,将党史、国史、军史描述成一部争权夺利的野心史,党内斗争史和人民的苦难史,不惜虚抅历史,制造谎言,丑化真实的革命历史,否定英雄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妖魔化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历史。
28、1900年8月25日,在黑暗和混乱中生活了十年的尼采离开了人世,长眠于故乡洛肯镇。
29、这首诗名为《孤独》,写于1887年,也是书名“尼采的天空”的由来。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孤独的哲人形象,像寻找天空的一缕青烟,茕茕独立。尼采作为孤独的哲学家,从未有过属于自己的圈子,而恰恰是这样一个找不到圈子也不想找圈子,最后却被其他圈子不断仰望的人,为我们开启了20世纪。
30、演员死后,查拉图斯特拉背负着他去寻找一个埋葬的地方。这时丑角又出现了,他恶狠狠地警告查拉图斯特拉赶紧滚蛋,不要试图挑战旧价值,他说“这里有太多的人恨你。”查拉图斯特拉的学说被人嘲笑和轻蔑乃是一种幸运,如果他还要继续挑战旧价值的话,迟早要遭到迫害。
31、尼采认为瓦格纳没有从现代性的“颓废”中走出
32、“我要”意味着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要的状态。
33、对于普通人的一生来说,生活是多么的阴森而可怕,“而且还总是无意义的:一个丑角就可能成为人生的厄运。”因此,尼采认为人存在的意义在于过渡到“超人”,他想要给人们灌输的也是这个真理。只要你敢于走向过渡到“超人”绳索,即使丢了性命也没有什么损失的。
34、演员死后,查拉图斯特拉背负着他去寻找一个埋葬的地方。这时丑角又出现了,他恶狠狠地警告查拉图斯特拉赶紧滚蛋,不要试图挑战旧价值,他说“这里有太多的人恨你。”查拉图斯特拉的学说被人嘲笑和轻蔑乃是一种幸运,如果他还要继续挑战旧价值的话,迟早要遭到迫害。
35、这样,他就放弃了隐居的生活,不再享受自己的精神和孤独,而是从智慧之巅降到愚昧的深渊去——他决定下山布道。
36、尼采(左)与瓦格纳(右)拥有一段忘年交友谊
37、写作《悲剧的诞生》时,尼采与瓦格纳的友谊正处于最热烈的时期。尼采在瓦格纳的音乐中看到了希腊悲剧复兴的希望,将瓦格纳的音乐作为伟大的酒神精神的复归,并将悲剧的诞生不合比例地分配给了音乐精神。尼采与瓦格纳的友谊维持了十年,他们的决裂源于瓦格纳音乐风格的变化。1876年,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拜罗伊特新建的剧场里进行首演,这次演出让尼采大失所望。整个演出活动像是一场浮华、腐朽的社交场面,瓦格纳的表现也越来越像一个“出色的演员”。尼采感到震惊,伤心得生了病,不久便离开了瓦格纳和拜罗伊特。在尼采看来,瓦格纳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是“最大的戏子”,“无与伦比的演员”,从事的不是肯定生命的创造,而是颓废者、失败者对生命的憎恨,是一种“非艺术”。1888年,尼采写作《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反对瓦格纳》,对自己的昔日偶像做了清算:“我的最伟大经历是一种痊愈,瓦格纳就是我的病。”尼采与叔本华的关系充满了纠缠。
38、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尼采
39、1849年7月30日,尼采的父亲卡尔·尼采因患脑软化症去世。1858年10月进入瑙姆堡附近的普夫塔文科中学学习。在校期间与同学卡尔·冯·戈斯多夫和保罗·杜森结为好友。
40、于是,在你三十岁时,就匆忙嫁给了刚刚约会两次的相亲对象,而在你看到周围同学都生娃后,你也决定马上备孕。
41、 尼采的精神失常也与其痛苦的人生经历有关。五岁的时候,父亲和弟弟相继去世,性格内向的他第一次体会到了人性的黑暗,也使的他一生性格忧郁。而且因为他父亲的去世,同母亲姨母一起的生活,使得他脆弱敏感,对女性如此轻蔑。 尼采在17岁时查出身体出现疾病,首次出现健康恶化的症状,被迫回家调养休息。
42、在开始研究哲学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学家。24岁时尼采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
43、现代社会崇拜的另一个偶像是艺术明星,如同现在所说的“追星族”。尼采说他们犹如苍蝇,而所谓明星、伟大人物不过是一堆臭肉,“市场上充满一本正经的丑角”。演员因为媚俗而有名声和才气。“他跟大众一样,他有灵活的感觉,像变化无常的天气一样的性情”。这一章表达了尼采对瓦格纳从崇拜到激烈抨击的转变。在大学任教时的尼采从瓦格纳音乐获得写作“悲剧从音乐精神诞生”的灵感。成为瓦格纳的崇拜者,进入了以瓦格纳为中心的小圈子,经常住在瓦格纳家。他《不合时宜的沉思》第四篇是对瓦格纳的祝福和赞美,瓦格纳当时在拜雷特大剧院落成,这个大剧院是要办一个戏曲节,专门演瓦格纳歌剧,尼采把瓦格纳看做新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大造成了希腊化,把希腊文化传到世界,歌颂瓦格纳是革新者,下凡的神一样。表现出从黑暗中走向兄弟姐妹之间,一种新的联合。
44、德意志精神:既是现代性相遇的起点又是分别的岔口
45、1883年2月13日瓦格纳去世。“死讯让尼采实实在在地躺在了病床上”,波希曼描述:“他既伤感又高兴。”一方面,他心中燃烧起无限的与瓦格纳决裂以来所感到的个体情感上的失落;另一方面,他心底也生出一股从瓦格纳处得到解放的快感,对尼采来说是他通向真正自我的决定性步伐。尼采在《瓦格纳事件》与《尼采反瓦格纳》中将晚期的瓦格纳称为“变老的瓦格纳”,他针对这个“变老的瓦格纳”创作了决定性的哲学诗篇《查拉图斯特如是说》,因为是虚构的诗篇,瓦格纳的姓名并未被提到,尼采后来在《瞧,这个人》当中把瓦格纳的死解读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将其与《查拉图斯特拉》的第一篇联系起来:“在这部书的第一部的结尾在一个神圣的时刻完成的,就是瓦格纳在威尼斯的去世中完成的,”他把瓦格纳的去世视为旧文化的终结,从中新文化就如凤凰涅槃一样从死灰诞生,更高级的人诞生,瓦格纳的死映射着诸神的死亡,在这其中尼采的超人学说得以诞生。可以说,《查拉图斯特拉》是尼采的反《帕西法尔》(曾被他赞誉的瓦格纳作品)。
46、关于这一点,尼采在书中用了一个隐喻-如果想要从骆驼蜕变成狮子,就得跟巨龙进行战斗。这条巨龙的名字就叫“你应该”。其实,这条巨龙代表的正是“你自己”,那个你要去超越的自己。
47、常常谈论自己的人,往往只是为了隐藏自己。——尼采《善恶的彼岸》
48、余明锋:某种意义上颓废美学构成了美学的另一半,撇开黑暗只谈光明,光明会变得虚伪。弗洛伊德和尼采都下降至人类的阴暗领域却没有止步于此,弗洛伊德以理性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尝试揭示人性规律,尼采一方面说颓废是现代性的基本征兆,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战胜了颓废,用颓废去批判瓦格纳。什么是颓废?简单来说是欲望对本能的偏离。本能为人确立了发展方向,但人之为人不能完全靠本能。传统西方哲学以超越感性的理性给人确定方向,但理性在世纪末已经失效,失效后,颓废便成了现代性痹症。尼采与其他艺术家的区别在于,他的颓废论并没有停留于颓废美学,而深入至颓废批判。
49、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尼采
50、1844年10月15日,弗里德里希·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吕岑附近的洛肯村的一个牧师家庭。
51、在《巨人的聚散》一文中,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讲述了这两位分道扬镳的友人在临终前对彼此的怀念:在1882年《帕西法尔》的首演上,瓦格纳对她说:“请回去转告你哥哥,自从他走掉离开我之后,我感到非常孤独。”而在1888年,尼采精神崩溃的几周前,他这样写道:“无论给我多少钱,我都不愿意将待在特里布森的那段日子从我生命中抹去。因为那是些相互信赖、充满欢乐、充满崇高灵感闪现的日子……”那么,这两位临终前“依依惜别”的德国文化巨人,究竟为何才渐行渐远的呢?
52、虚无主义认为生存和死亡是同等和相同的,你活着不等于你就赚了,你死了你也没亏什么。
53、1900年8月25日,尼采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
54、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尼采《查特拉斯如是说》
55、所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成为了“一本为所有人而又不为任何人的书”。
56、而他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意志来弥补这种创伤。后来在精神病发作前,还说是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让自己否定了生命的意志。所以关于尼采晚年精神失常的原因,虽然大都无从考证,最深体的体会应该来自尼采自身。
57、但是,一旦想要根据外在标准来创造一个理想自我,我们就可能会跟自己内在的真实自我失去联系。
58、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尼采是怎样挑战上帝,构建全新世界的吧。
59、尼采后来知道了艾格林和瓦格纳通信的内容,写信给朋友说瓦格纳的信充满恶意。
60、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婴儿是活在原始合一中的,自己与世界完全合而为一。但大多数人的一生实际都处在内心与头脑冲突、自我与外界冲突等种种冲突里,永远都达不到婴儿那种“合一”的状态。
61、考虑到写作的语境,尼采的“小小的真理”中的女人是隐喻,以后歌曲中,女人代表生命、智慧,《善恶的彼岸》第一句:“假如真理是一个女人,那又怎么样?”生命、智慧、真理与尼采若即若离,尼采则表达了如泣如诉、痛苦和幸福交替的追求,构成了本书中“狄奥尼索斯悲剧”和“阿里阿德涅哀怨”的诗歌基调
62、上帝死后,应该怎么建立新的价值呢?当查拉图斯特拉离开森林、来到城市、站在广场上时,他对民众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来把超人教给你们。”
63、中国诗人闻一多:“最前进的、最革命的、最富于理想的政治思想家。他的著作是生命力饱涨的象征,是生命的顶峰”。
64、年轻时,尼釆狂热迷恋上了现实主义哲学家叔本华,产生了生命本无意义的思想。但他很快摆脱了叔本华并超越了他的悲观主义,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
65、(1)尼采著.钱春绮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6、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尼采《世界的智慧》
67、比如︰你会常常听到身边人说“你已经三十岁了,你应该结婚了”;或者“你的同学们都有小孩了,你应该生娃了。”
68、李双志:世纪末这代文人确实是哀婉派的。尼采期许中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在世纪末文学中反而转化成乡愁的姿态。这就很有意思,明明呼唤的是具有饱满意志力的新人类,在世界末文学家笔下却变成一种对生命消逝的感叹。诚然,受尼采影响,这种感叹中蕴含了一种对颓废美学过度沉浸死亡的怀疑与否定。
69、1864年10月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1865年10月转学到莱比锡大学继续攻读语言学。阅读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深受影响。
70、目前在我国存在的主要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比较严重,历史虚无主义不加分析否定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否定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71、然而,在拜雷特戏曲节上,尼采看到王公贵族的炫耀和商业气息,深感不满,没有出席《尼布龙根指环》的首发式,第二次音乐节上演的《帕西法尔》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幕终时各种各样的角色都拜倒在十字架下。在场的尼采深感震惊,觉得这是“糟糕透顶的演出”,“瓦格纳表面上是大获全胜者,实际上是变成一个腐朽的、绝望的浪漫主义者,突然束手无策地彻底摊到在基督的十字架前”。在瓦格纳的舞台上,“人们是大众、公众、乌合之众、女人、法利赛人、受骗上当的选民,民主主义者,在那里,最具有个人特点的良知败在了‘最大多数’的平均主义魔法下;在那里,愚蠢发挥着淫欲和传染病的作用;在那里,是‘邻人’的一统天下”。在本章中,尼采说演员“相信的只是在世间引起极大鼓噪的众神”,直指瓦格纳没有信仰,从《指环》的原始神话转向基督教上帝。
72、这样,他就放弃了隐居的生活,不再享受自己的精神和孤独,而是从智慧之巅降到愚昧的深渊去——他决定下山布道。
73、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哲学家、语文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74、李双志:颓废美学给我们带来震撼,尼采对颓废美学的重新梳理使德奥文学站上制高点。尼采通过反观颓废美的产生,指出美的两面性:一是现代高强度的文化下,再谈“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难免让人觉得虚伪,人在这种情况下爆发出的病态,反而是美的体现。二是颓废美学这种违背生命力的艺术本身也是现代社会症结所在。
75、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