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精选好句84句)

2023-05-31 03:17:32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1、只是,在门捷列夫的时代,起码有4名西欧化学家和1名美国化学家尝试过相同的事情,但都只能整理到二三十个元素就难以为继。为什么是门捷列夫成功了?

2、1957年,在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研究所工作的一个科学家小组首先宣称发现了102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锘,以纪念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诺贝尔。但他们的结果被认为是错误的。1958年,吉奥索等人用重离子直线加速器,使碳离子轰击锔靶,才终于获得了锘原子。后来,苏联杜布纳的研究团队也对此进行了证实。不过,锘的名称仍被保留。

3、早慧的化学家6岁入学,数学和科学成绩很好,文学方面平平。他在15岁中学毕业,早于规定年限,老师们不得不在他的结业证明上改成16岁。

4、研究领域主要是化学,特别是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但除了化学外,他还研究过气体定律、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由于他的辛勤劳动,在这些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做出了成绩。

5、稀土元素是指钪、钇连同镧系共17个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在矿物中又总是共生在一起,而且在地壳中分布极其分散,所以提取它们非常困难。

6、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元素性质进行各种分类、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终于发现元素性质与原子量之间的周期性变化,于1869年正式发表化学元素周期律。根据这个规律,他预见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如锗、镓的存在和性质。元素周期律作为自然界基本定律,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大大促进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恩格斯誉之为“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7、不可避免地,瓷器的秘密泄露了出去,伯特格尔和契恩豪斯的秘方传遍了整个欧洲。既然有了基础的化学理论,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手工匠人即兴发挥,又对工序进行了改良。不久后,人们一旦发现长石马上就地开采,哪怕冰天雪地的斯堪的纳维亚也不例外。在这里,人们更喜欢用瓷质的炉子,因为比起铁炉来,瓷质的炉子能达到更高的温度,保温时间也更长。为了满足欧洲蓬勃发展的制瓷业的需求,1780年,在离斯德哥尔摩十多英里外的于特比岛上,一个长石矿动工了。

8、1701年,一个名叫约翰·弗莱德里奇·伯特格尔(JohannFriedrichBöttger)的年轻人骗来了一群人,在他们面前欣喜若狂地掏出两枚银币,准备给他们变个魔术。他手舞足蹈,给银币施了点儿化学巫术,银币“消失了”,一枚金币突然出现在人们眼前。当地人从没见过比这更有说服力的炼金术,伯特格尔觉得自己一定会声名鹊起——不幸的是,他的确声名鹊起了。

9、此外,将历史化繁为简的过程中,人们总倾向于给门捷列夫和迈耶尔这样的人物过高的评价。他们的确搭建了元素周期表的初步框架,使元素得以各居其位,但截止到1869年,所有元素中只有三分之二被发现了,而且接下来的许多年里,就算是最好的周期表里也有某些元素被放在错误的位置上。

10、门捷列夫1834年2月7日出生于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1907年2月2日卒于彼得堡。

11、本书集结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知识两方面的内容,读者不仅可以学习元素的基本知识,也可以了解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是中学生、大学生,以及相关的教师与科研工作者不错的阅读书籍。 

12、事实证明门捷列夫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一个秘密,即这些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它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从此新元素的寻找,新物质、新材料的探索有了一条可遵循的规律。元素周期律作为描述元素及其性质的基本理论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

13、1869年,人们知道的就只有镧系元素中的老二——铈。不过门捷列夫并没有预测“类铈”什么的,而是老实承认了自己的无奈。在他的表格里,铈后面只留下了一行行丧气的空白。后来在将新的镧系元素填进周期表的时候,他经常搞错这些元素的位置,部分是因为许多“新”元素其实是几种已知元素的混合物。似乎铈就是门捷列夫所知的世界的边界,就像直布罗陀是古代水手的边界一样,一旦越过这条界限,他们就得冒着掉进漩涡或是从地球边缘冲下去的风险。

14、“门母”三迁,送门捷列夫走出西伯利亚千里求学

15、元素周期表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为什么这么说呢?请你设想,是不是我们之前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从来不会思考这个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有了这个表之后,我们开始知道,一个个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元素组成的。这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产生了极大的改变,我们开始知道这个世界由无序变成了有序,开始变得有规律起来。从此以后,我们便有了全新的方式去面对这个世界。

16、到了1865年,纽兰兹正在独立地进行化学元素的分类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时,每隔8个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就会重复出现。由此他将各种元素按着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了若干族系的周期。纽兰兹称这一规律为“八音律”。但是,纽兰兹没有认识到在已知元素之间还有未发现的元素,因此"八音律"存在许多矛盾。1866年,纽兰兹在英国化学学会上提出了"八音律"的见解时,引起了哄堂大笑。有人讽刺说,你怎么不按元素的字母排列呢?许多年以后,即在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得到普遍承认以后,他们的论文才得以发表。纽兰兹甚至还因此而获得了勋章。

17、“那是些含有石英的沙子、石灰石、纯碱混合后放在炉子里烧出来的东西。”

18、⑦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管它多么漂亮,都会失去分量,不会为人所承认;没有以有分量的理论作基础的实践必须会遭到失败。

19、19世纪50年代,本生在海德堡大学重回化学领域,不久后就为自己赢得了科学界不朽的声名。他发明了光谱仪,从此以后科学家们就能利用光线来研究元素了。周期表中的每种元素受热时都会产生狭窄锐利的彩色光带,比如说,氢受热后会产生一条红色、一条黄绿色、一条浅蓝色和一条靛蓝色的光带。如果加热某种未知物质,它产生了这样的特定光线,那你就能肯定该物质中含有氢。这是个重大突破,不必煮沸或用酸溶解,就能看清不明化合物的成分,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20、国王把聪明的伯特格尔派给了契恩豪斯当助手,研究工作从此一日千里。这对搭档发现,中国瓷器的秘诀是一种名叫高岭土的白色黏土和一种长石,在高温下,二者会熔合成玻璃质。他们还发现了同样重要的另一件事情:和大多数陶器不同,瓷器的釉面和黏土必须同时烧制,而不是分步进行。高温下釉质和黏土互相熔合,正是这个步骤赋予了瓷器透亮的外表和坚韧的内在。两人完善了整个工序,然后放心地回到宫廷向国王汇报。奥古斯特慷慨地赏赐了这对搭档,他梦想着瓷器会让他立刻成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君主,至少在社交上最有影响力。既然取得了这么大的突破,伯特格尔觉得自己一定会得回自由。可不幸的是,国王觉得他现在太有价值了,不能放走,所以反倒把他看得更紧了。

21、门捷列夫的母亲是位英雄的母亲,一生共生了17个孩子,门捷列夫排行最小。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门捷列夫就是一个“神童”,因为在哥哥们在上学的时候,他在旁边跟着学就掌握了小学的所有课程,7岁通过入学考试就直接进入了中学学习。

22、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3)、长周期(6)和不完全周期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一个第ⅧB族,一个零族。

23、门捷列夫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科学家,足以称得上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子。1860年,在考虑《化学原理》的写作计划时,门捷列夫发现无机化学缺乏系统性并深为这种混乱所干扰。为此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相关数据,把能找到的全都搜集在一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

24、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整个科学界的震惊。好多外国科学院纷纷聘请他为名誉院士。一次,有个记者问他是怎样想出周期律的,门捷列夫听了大笑:“这个问题我考虑了20年之久,而您却认为我坐着不动,5个戈比1行、5个戈比1行地排列着,突然就成功了?”

25、门捷列夫提出溶液水化理论,为近代溶液学说奠定了基础。

26、13岁那年,门捷列夫的父亲去世,母亲的玻璃厂付之一炬。

27、在内卡河畔的德国南部小镇,门捷列夫终于有了稳定的朋友圈:创作俄罗斯诗歌歌剧《伊戈尔王子》的博罗丁、解剖青蛙提出大脑反射的谢切诺夫,还有俄国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齐宁。

28、门捷列夫顾不了这么多,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仍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29、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30、由于当时高校编制的稀缺,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门捷列夫在随后的两年内担任大学的编外教员,开始了漫长的“转正”奋斗。

31、7种元素发现地——于特比(《元素的盛宴: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探险史与真实故事》内页插图)

32、█ 推荐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知识集萃(第二版)

33、化学究竟在围绕怎样的宪法运作,才构成了人类所见所用所生产的物质世界?

34、不过门捷列夫可没有迈耶尔那么保守,他大胆预测会出现新的元素。“使劲儿找啊,你们这些化学家、地质学家。”他像是在嘲讽,“一定会找到的。”分析每一列最下方的已知元素的特性,门捷列夫甚至预测过隐藏元素的密度和原子量,预言实现时,全世界都为他倾倒。此外,19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高贵气体,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通过了这次决定性的考验,它只增加了一列,就轻而易举地将这些元素纳入了系统。(最初门捷列夫否认高贵气体的存在,不过那时候周期表已经不光是他一个人的了。)

35、人类给我们排了次序。住在同一楼层的伙伴,称为“同一周期”,住在同一单元楼的伙伴,叫“同一族”。人类说,同一周期和同一族的元素之间的性质,是有规律的。他们叫这个规律是“元素周期律”。

36、1856年5月,他几经辗转回到圣彼得堡,想要申请出国留学。在此前的几个月里,他教授数学和自然科学之余准备好了关于同构体的硕士论文。然而,师范学院已经关停。1856年10月,他在圣彼得堡大学用一篇《论硅化合物的结构》完成了硕士答辩。

37、其次,有许多人浅尝辄止地尝试过把元素排成行列,但门捷列夫却在实验室里花费了整整一生,元素摸起来、闻起来是什么样,会如何反应,他的了解比别人深刻得多。尤其是金属,这些元素性质模糊,很难放到周期表中合适的位置上。有了这样深刻的了解,门捷列夫才能把已知的全部62种元素都编进他的行行列列里。他还着魔般地修订周期表,甚至曾经把元素名字写在卡片上,在自己办公室里玩某种化学单人纸牌游戏。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门捷列夫和迈耶尔的周期表中都留有空白,因为没有哪种已知元素填得进去。

38、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称: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39、1860年他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1861年他回彼得堡从事科学著述工作。1863年他任工艺学院教授,1864年,门捷列夫任技术专科学校化学教授,1865年他获化学博士学位。

40、看不到机遇的人是蠢人;抓不住机遇的人是庸人;有机遇不抓的人是罪人。

41、然后就是门捷列夫鲜明的个性了。和同时代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为了还赌债,他3周内就写出了一整本小说《赌徒》——门捷列夫也曾为了赶上教科书出版商的交稿期,匆匆拼出了第一份周期表。当时,他已经写完了整本教科书的第一卷,那是一本厚达500页的巨著,可是他才讲了8种元素。拖延了6个星期以后,门捷列夫突发奇想,觉得要介绍元素的信息,最简约的方法是画一张表格。他激动地推掉了给当地奶酪工厂做化学顾问的兼职,着手编写这份表格。教科书出版时,门捷列夫不但预测硅和硼的下方会出现性质相似的新元素来填充表里的空白,他还给这些新元素起了临时的名字。虽然他找了一种神秘的外语来为新元素命名,不过这并未损害他的名誉(一切还不确定的时候,人们总喜欢相信权威),他用借用一个梵文词(eka)来表示“超越”之意,分别把这些元素叫作类硅(eka-silicon)、类硼(eka-boron)等。

42、99号元素锿是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的。1952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吉奥索等人首次从热核爆炸的产物中发现了它。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正确解释了各种原子核反应,为核能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锿-252是留存时间最长的锿的同位素(半衰期47天),但极难获得。锿是最后一种曾在宏观尺度下以单质形态被研究过的元素,所用的同位素是相对常见但半衰期短(20天)的锿-2

43、(2)《数理化通俗演义》,作者:梁衡,2017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44、从碱金属锂Li、钠Na、钾K、铷Rb到卤族元素氟F、氯Cl、溴Br、碘J(编注:碘的化学符号后来定为I)再到碱土金属镁Mg、钙Ca、锶Sr、钡Ba,元素的化学性质依据什么样的规律发生变化?

45、虽然加多林手中没有合适的化学工具(也没有相应理论)来把14种镧系元素全部鉴别出来,但他仍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把寻找新元素当成一种消遣,甚至可以算是种嗜好。等到门捷列夫已近迟暮,那时的化学家们有了更好的工具。他们回头去重温加多林对于特比岩石的研究,新元素就像硬币一样哗啦啦掉了出来。

46、 他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他还在表中留下空位,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和类硅,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并指出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

47、相信学过化学的人一定都学习过元素周期表,它对于现代化学和物理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你了解它的发明者门捷列夫吗?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这位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

48、当时世上为人所知的63种化学元素纷纷落在相应的格子里,组成了一张表。它们依照原子质量排列,随着质量的增加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49、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由王国。 

50、他由此发现了气体和液体随着温度和压力转化的奥秘,提出只要降至“绝对沸点”(现在称为“临界温度”),一切气体皆可液化。这是门捷列夫独立作出的第一项重要发现。

51、他又惊又喜,随即清醒过来,找出笔和纸,把刚才出现在脑海里的那张表记下来,经过反复验算,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成果。就这样,化学元素周期表戏剧性地诞生了。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成了一项划时代的成就,而门捷列夫因为是在梦中得到灵感的,所以人们都说“天才的发现,实现在梦中”。但门捷列夫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在做那个梦以前,我一直盯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研究,梦中的景象只不过是我十五年努力的结果。”

52、如果我们没有元素周期表,那么我们的学习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无法对化学产生有规律的学习,我们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现象,无法产生深入的学习。而且,元素周期表能揭示元素的性质,而且还能够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他们的性质,比如说,可根据F、Cl的性质来推断I的性质,因为他们在同一列。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借助这个表,去学习物质的性质,比如说氟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等。总之,元素周期表学习的一个有利的工具。

53、首先,门捷列夫对元素本质特性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代的许多化学家甚至根本没有这个意识。许多人认为某种化合物,比如氧化汞(一种橘色固体)里“包含”着气态的氧和液态金属汞,而门捷列夫却不这么想。恰恰相反,他认为只是组成氧化汞的两种元素的单体形式恰好是气体和金属而已。不变的是每种元素的原子量,门捷列夫认为这是元素的本质特征,这和现代的观点非常接近。

54、一天,门捷列夫的好友,彼得堡大学地质学教授依诺斯特兰采夫来拜访他。

55、1893年起,任度量衡局局长。189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

56、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年1月生于西伯利亚,在有十七个子女的庞大家庭中,门捷列夫排行十四。他出生刚数月,父亲便因双目失明而丢掉了中学校长的职务。微薄的退休金难以维持生计,父亲不得已举家搬进了附近的一个村子,在那里的一个小型玻璃厂工作。玻璃厂里面熔炼和加工的场景,对日后门捷列夫从事化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母亲的帮助下门捷列夫于1854年大学毕业,并荣获学院的金质奖章,23岁成为副教授,31岁成为教授。

57、今天,我们知道明亮的色彩是镧系元素的馈赠,由于某些地质原因,于特比的矿脉里富含镧系元素。地壳中的稀土元素原本是均匀分布的,就像是有人把整个调料架上的佐料倒进一个碗里,又搅拌了一番。不过金属元素喜欢成群结队地行动,镧系元素尤其如此,所以随着地壳内部熔化的泥土的搅动,它们聚到了一块儿。最后,镧系元素矿脉恰好出现在瑞典附近——当然实际上是地底。斯堪的纳维亚附近有一条断层,在遥远的过去,板块运动将富含镧系元素的岩石从地底深处刨了出来,这个过程中本生钟爱的热液喷发也帮了一把手。最后一次冰河期中,广袤的斯堪的纳维亚冰川刮去了大陆表层,最终使于特比附近富含镧系元素的岩石暴露出来,人们轻而易举就能开采。

58、   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只见门捷列夫三两下便将乱糟糟的牌整理好,大家这才发现那并不是一副普通的扑克:每张牌上写着一种化学元素的名称、性质、原子量等,共63张,代表着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更怪的是,这副牌中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接着门捷列夫在桌子上列出一个牌阵:竖看就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分别各一列,横看七种颜色的纸牌就像画出的光谱段,有规律地每隔七张就重复一次。周围的人都傻眼了。

59、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60、想着想着,门捷列夫激动得浑身发热。得到的结果竟完全出人意外!原来每一纵行中几种元素的性质自上而下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逐渐变化。

61、年轻时代,加多林走遍了欧洲大陆——也包括英国,在英国,他参观了瓷器制造商约书亚·韦奇伍德的黏土矿,还为他们提供过帮助——后来他在图尔库定居下来。图尔库这个地方现在属于芬兰,毗邻波罗的海,与斯德哥尔摩隔海相望。在图尔库,加多林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地球化学家。业余的地质学家开始从于特比寄给他一些不同寻常的岩石,征求他的意见。加多林发表的文章渐渐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人们开始注意到于特比这个小小的采石场。

62、尽管它一直存在(可能是第一个形成的元素),但直到1783年化学家安托万·劳伦特·德·拉沃瑟(Antoine Laurent de Lavoisier)才给它取了个名字。氢这个名字来自希腊语单词“hydro”,意思是水(H2O)和“genes”,意思是创造者。Lavoisier发现水是氢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的,这表明氢存在于所有的水分子中。

63、门捷列夫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提到化学,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丰碑。

64、1856年门捷列夫获化学高等学位,1857年他首次取得大学职位,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

65、根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列成一个周期表,从而初步完成了元素系统化的任务。他还在表中留下空位,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等未知元素的性质,并指出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

66、化信书局为大家推荐了几本化学元素方面的书籍,以科普为主,感兴趣的童鞋可以按以下方式购买:

67、1865年初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门捷列夫“转正”了。通过教授资格考试后,他成为了圣彼得堡大学的技术化学教授,并在同年秋天入住大学公寓。在那里,他将画出最初一版元素周期表。

68、1850年,家境困顿的门捷列夫藉着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成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幸运的是,门捷列夫生活在化学界探索元素规律的卓绝时期。当时,各国化学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内在联系规律。

69、门捷列夫向依诺斯特兰采夫说起了他的工作,最后,他有点沉痛地补充道:“一切都已经想好了,可还是不能制成表。”

70、我们一定不要当三等公民:等下班等薪水等退休。

71、事实上,门捷列夫只需从圣彼得堡往西走上几百英里,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个村子在瑞典,离铈的发现地很近,村名很滑稽,叫于特比(Ytterby)。如果门捷列夫来到这里,就会和一种难以归类的制瓷矿物不期而遇。

72、在大一统的前夜,化学帝国急需一部真正的宪法。

73、到了1829年,德国的化学家贝莱纳根据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已知的54种元素中有一些相似的元素,例如:氯、溴、碘,不仅在颜色、化学活性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定性规律变化,而且其原子量之间也有一定理的关系,即:中间元素的原子量为另两种元素原子量的算术平均值。这种情况,他一共找到了五组,每组有三种元素,他将其称之为“三元素族”,即:

74、稀土一词来源于芬兰矿物学家加多林。他凭借一块出自瑞典亿特比小镇的黑色矿石,发现了第一种稀土元素——钇。1880年和1886年,瑞士化学家马利纳克和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分别从铌酸钇矿和钐土中分离出一种新土质,他们确认其中含有的是同一种稀土元素,并将其命名为钆,以纪念加多林。  

75、1861年回彼得堡从事科学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1864年,门捷列夫任技术专科学校化学教授,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

76、当时,许多人都在冥思苦想如何归类、组织元素,甚至已经有人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还不完善,他们使用的方法和门捷列夫一样。1865年,英国一位30岁左右的化学家向化学学会介绍了自己的周期表雏形,他的名字叫约翰·纽兰兹。不过一个修辞上的失误毁了他。当时人们还不知道高贵气体(从氦到氡的那列),所以纽兰兹的周期表最上面几行每行只有7种元素,他异想天开地把这7列比作音阶中的“哆、来、咪、发、嗦、啦、西”。不幸的是,伦敦化学学会不够异想天开,所以他们把纽兰兹的“点唱机化学”奚落了一番。

77、就算合适的经济条件使得在于特比采矿有利可图,优越的地理条件也使采矿在科学上颇有价值,不过要真正发掘出这个地方的财富,还需要合适的社会环境。17世纪晚期,斯堪的纳维亚刚刚走出维京时代,当地的大学甚至还大规模举行猎巫活动,跟他们相比,塞勒姆审巫案简直不值一提。不过到了18世纪,瑞典从政治上征服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启蒙运动又从文化上侵入了这片土地,斯堪的纳维亚人投入了理性主义的怀抱,伟大的科学家开始纷纷涌现。相对于这里的人口基数而言,比例简直高得吓人。其中一位就是生于1760年的化学家约翰·加多林(JohanGadolin),他的家族中有好几位富有科学头脑的学者(约翰·加多林的父亲是一位物理学兼神学教授,他的祖父更加不可思议,老爷子居然身兼物理教授和主教二职)。

78、在1869年2月那个寒冷的俄国冬夜之前,哪些伏笔已经在人生中埋下,最终借着墨菲斯的力量显现,给予念念不忘的问题一个爆发式的回响?

79、为了制造第一台光谱仪,本生和一位学生一起,将一片棱镜放进空雪茄盒来分离光线,又从望远镜上取下两个目镜装在盒子上,以便观察盒子内部,就像万花筒一样。当时,限制光谱仪的唯一因素是怎么找到温度够高的火焰来激发元素。所以本生及时地发明了一种设备,正是这种设备让他成了所有曾经熔化过尺子或是点燃过铅笔的人的英雄。他以本地一位技术人员制造的燃气灯为原型,在上面加装了一个阀门来调节氧气流(如果你还记得本生灯底部给你拨来拨去的小旋钮,那就是它了)。改良后,灯的火焰从低效噼啪作响的橘色变成了纯净咝咝作响的蓝色,就像今天你在一个好炉子里能看到的那样。

80、作者:杨莉娟,西南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研究人员

81、除了薪水,门捷列夫还有意外的收获。他一直以来都对液体和溶液的基本物化性质很感兴趣。在研究酒精的过程中,他可以从精准绘制的图像中读出清晰的化合物组分,即乙醇与水分子的摩尔比。

82、花了好几年时间,1878年,这位法国人终于得到了一块又好又纯的镓。镓在室温下呈固态,但它的熔点还不到30℃,这意味着如果你把它握在掌心里(人类体温约为7℃),它就会熔化成厚厚的糊状液体,就像水银一样。像这样能让你摸到却不会把手指头烧焦的液态金属可不多。所以,继本生灯之后,镓成了化学界恶作剧的重要道具。其中一个流行的恶作剧是用镓来做汤勺,因为它看起来很像铝,却又很容易化掉。把镓勺和茶一起送到客人桌上,然后你就可以好好看戏了,客人看见格雷伯爵茶“吃掉”了茶具,一定会吓一跳。

83、由于编写了百科全书中的《酒精度量学》一章,门捷列夫还被财政部聘为酒精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征求精确测量乙醇溶液浓度的新方法和新装置,以改革酒税。他用几次立方蒸馏得到了极纯的乙醇,详尽研究了溶液体积和密度随温度和水乙醇比的变化,提炼出精准而复杂的公式作为工业标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祝公司发展好的祝福语(精选好句86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