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正面论证的句子【100句】

2022-11-30 10:19:44

一、劝学正反对比论证的句子

1、关于劝学第四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2、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所以学习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

3、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半步。(利用结构及形旁来推断词义);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如《荆轲刺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柯”)

5、一颗沙粒,在蚌的壳里忍受无尽的黑暗、孤寂,完成质的演变,最终变成晶莹剔透的珍珠。海边的鹅卵石,当初也曾是棱角分明的礁石,历经数十年及至上百年的风吹日晒和潮汐的冲刷、洗涤,才变得圆润可人。每一粒钻石,经过精心地打磨,才有了它耀眼的光芒,不菲的市场价值。(比喻,排比,开门见花)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

7、百发失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8、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9、(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10、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1、木→(輮)——轮——改变

12、而纵向的对比呢,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的对比,例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13、以意象“月”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14、——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15、本段荀子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论证技巧:正反对比。对比手法的确是一种很有效的论证方法,两相比较,一目了然,值得学习。

1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一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又一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再一对)(以上三对句子,构成了一个更强大的排比,是不是更有气势,更有说服力?)。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记住这一句话,保你一生事事顺利、大吉大利)

17、本段主旨: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18、登高招——————→见者远

19、荀子的《劝学》也是如此,文中运用了不少对比论证;

20、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劝学正面论证的句子

1、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

2、是“骐骥一跃不过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5、《劝学》中荀子先是用两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接着强调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才会“,”。

6、(1)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2)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下文“蚓无爪牙之利”的“利”同此)

7、在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中,《荀子·劝学》一共有四段,其中第四段主要论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习需要积累、坚持和专心。最后一层就是论述学习的专心的,这一层先正后反,正反对比:写蚯蚓的句子是正面设喻论证,写螃蟹的句子是反面设喻论证。所以运用比喻论证“躁心论”的两句就是写螃蟹的两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8、以上二个论据,分别从学习的意义〔重要性〕和作用〔必要性〕两个角度,讲清了“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接着,第四小节,自然要解决“怎么学习”的问题,做结论了。

9、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10、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对比论证,既可以是全文的整体构思,也可以是某一段内句子之间的构思:

11、荀子通过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君子的资质本领,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学习,学会借助外物,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就提高了素质,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声音更强、走得更远,从而达到新的境界。学习有这样的好处,又当然不可以已。

12、本段从不停地积累,持之以恒,专一的态度三个方面论述,依然紧紧围绕着“学不可以已”的“已”字做文章。

13、论证方法灵活(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14、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到《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丢弃了学习,又与禽兽何异。

15、(2)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16、又有一种,先设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7、西方有种的草,名字叫“射干”,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不靠近,下人不穿戴。

18、(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19、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20、《荀子·劝学》中谈到学习的重要性,以“,”两句说明“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既要重视学习,更要重视思考。

三、劝学中从反面比喻论证的句子

1、“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2、文言句式: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状语后置(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寒于水)。

3、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4、~~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4)省略句:輮(之)以为轮

7、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8、②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9、关于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当然还可以讲的更细更多,但百讲不如一练。相关训练习题和课件,可以去众公号寻找。

10、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11、顺风呼→闻者彰====善假物(学习的作用)→君子

12、要想会读,又想会写,为什么不看这个栏目呢?

13、第一层:首先从正面论证“积”与反面论证“不积”,学习要不停地积累。

14、《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

15、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16、“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揉”,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17、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18、分论点因为一时疏忽,走错路子,落得满盘皆输

19、其间,荀子曾一度离职,访问赵国,赵孝成王拟授上卿,他未就任。前254年,他又曾入秦访问,会见了秦王嬴稷和相国范雎,范相问所感,他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又说“秦国形胜,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这次访问,荀子没能让儒学西进,而秦国的强大势头、法制政治,倒是触动了他的灵魂。

20、(4)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四、劝学反面论证

1、陈存选20001

2、——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4、——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a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采纳答案”按钮,送咱一朵小红花鼓励下吧!新年快乐!!!如有不懂,可继续追问!

6、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7、学习荀子比喻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8、①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9、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应为“于蓝取之,而于蓝青”。)以为轮。(省略句,应为“以(之)为轮”。)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应为“利爪牙”“强筋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木直中绳,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下饮黄泉(古义:黄土地下的泉水。今义:迷信说法中的地府。)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安身。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

10、下面说一说正反对比结构在写作中的具体运用。

11、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12、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13、“青”1:名词“青”2:形容词。“于”1:从“于”2;比

14、~~~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1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6、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7、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18、《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旨在勉励人们要不停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阐明学习的意义,第三段讲学习的作用,第四段讲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19、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20、(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五、劝学对比论证的赏析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2、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3、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4、——(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5、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6、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7、本文的中心论题是“学不可以已”。下面的部分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中心论题与各部分之间有总领和分述的关系。

8、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9、第二小节,论据一:学习的意义〔重要性〕。他通过青、冰、木、金来说理,说它们经过一定的条件,都能改变性质,得到提高,同时,还很难恢复回去,比喻说明学习的目的,即是,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本性,而向好的方向发展,能够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这样重要,当然不可以已。

10、在文章中,作者有时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11、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火就燥也,平地若水就湿也。

12、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却可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

13、假如你忍受不了夜以继日的苦读,深入不进迂回曲折的思考,假如你羡慕早熟享乐的奢华,厌倦日日重复的枯燥,那就别谈理想、别再畅想未来。现在的刻苦努力,将助我们达成所愿,只要愿意接受磨砺,并坚持下去,梦想就一定会实现。(联系现实)

14、③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15、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飘悠悠”。只要给你的肩头压上一副重重的担子,你就会走得更快、更稳,一步一个脚印。矿山工人的机电钻靠后面的压力,才能钻入坚硬的岩石;钉子没有重锤敲击的力,又怎能钻进坚实的壁缝呢?

16、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17、怎么学习呢?荀子说,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

18、还有一种,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设喻,进一步证明,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句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后,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句设喻,来进一步证明,层层推进,前后呼应,阐述道理十分透彻。

19、前238年,黄歇遇难,荀子免职,他便在兰陵开馆授徒。他是闻名天下的大学者,师尊徒勤,高徒众多,其中有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秦始皇的名相李斯,还有汉文帝的名相张苍,都功业卓著,名垂青史。其时,他继续著书立说,辑成巨著《荀子》。

20、运用对偶式的整句,文意丰赡,节奏铿锵,具有美感。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一个人多才多艺的句子【10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