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精选好句75句)

2023-06-03 10:25:09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1、老子认为世界本源就是“无”,这是“道”的原则,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所不为,也就是懂得了无为则可以无所不为,治理天下也可以无所不治了。

2、老子自嘲是个愚人,这种“愚”并非真正的笨,而是淡然无忧。人生起起伏伏,总会有高峰、有低谷。别人清醒的时候你可能迷糊,别人迷糊的时候你又是清醒的。一时强弱何必在意,不如抛开所有情绪。脑内清楚,心下淡然,余下的顺其自然。(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3、什么是道?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共同属性,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又无处不在。什么是德?德就是把心中的道表现出来。道德就是最好的信仰,道德就是人类最高的价值。

4、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骄、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6、一个国家的财力,管理方法,重要的机密是不可以随便让人学习和掌握的。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 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8、也许你改变不了别人的看法,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也许你战胜不了周围的环境,但可以提升自己的水平。自身强盛了,必将迈向更高的层次、遇见更好的人。类似于早起、劳作,这类对自身有益的事情。只要是正确的,即使自己不习惯、不情愿去做,也应强制自己去尝试、去突破。在一次次的挑战和超越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9、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

10、可以说,道家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11、当你儿子学习成绩第一的时候,你在沾沾自喜发朋友圈的时候,很可能他已被同学孤立,你也被他人妒忌了,未来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12、2020城市合伙人讲师、合作讲师|招募>>

13、道是要动的,动便能生生生生万物,生生不息,才有了这个世界。但是道是用“反”的方式来动的,一切都是朝着反的方向去运动。

14、善于行走的人是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人是不会发生弊病和指责。老子是指做人做事情内心里要隐藏智慧,再有能力也不必锋芒毕露,懂得含蓄和低调。

15、涨上去要跌下来,水满了则要溢出来,自信多了则自大,乐极则生悲,人一旦成功就离失败不远了。

16、古代人一直追求“无为而治”,难道什么都不做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17、老子说: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18、“道可,道非,常道”。道有对的,也有不对的。有对就有错,有是就有非,有好就有坏,有阴就有阳,凡事正反同时存在,这是常态。

19、没有老子的道家学说,中国历史上将会失去一个伟大的庄子,失去魏晋时代那些张狂的、痛苦的魏晋名士们,失去像严光、陶渊明那样的淡泊自守的隐士,失去仙风道骨的李白,失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东坡,失去了一大批在顺境中淡薄、在逆境中不失志向的知识分子。

20、生命本就是个从无到有,而后从有到无的过程。因此不必执着于自我,更不必执着于永恒。得也淡定,失也淡然,好事坏事终将成为往事。所谓“观复”,就是以一颗虚静的心,看待世间循环往复。眼中能读得懂它,心底能容得下它,却不必强求它因自己而改变。

21、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22、善,并非指好坏之分,而是道。上善若水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水有七大品质,守拙、齐心、坚忍、博大、灵活、透明、公平。

23、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

24、杨绛曾说:“我们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25、老子用一句话就说明了天地万物的产生和根本,正所谓大道至简。

2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曾国藩说:“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面对他人,要时时刻刻心存敬畏。不要总想着用自己的长处,去战胜别人的短处。

28、人要选择好氛围和环境来居住,心地要深沉广博,为人付出要懂得仁义,与人说话要重信用,管理人要以自己先做到榜样,做事情要掌握道的规律和技巧。这样才是圣人所作为。

29、您一个小小的分享动作,就可能照亮无数人的命运!

30、踮着脚的人,也许站得高,却注定站不稳;迈大步的人,也许走得快,却注定走不远。

31、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2、你会发现,生活到处有“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世有世道。道是人的本源,我们终其一生都离不开道。身在道中,要知道、修道、行道、尊道、悟道,最后才能得道,任重而道远。

33、第道是柔软的。而柔软的东西可以战胜一切。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说我们要学习水的精神,谦虚、清澈,能有包容人的宽阔的胸怀,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反映在人生智慧上,我们要以柔克刚,要不争,要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自己的座右铭就是充满了无为和不争的精神。老子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们要注意,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退缩的人生精神,相反,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积极的人生精神。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的真正意思是,你只有不争,那么世上就没有人和你争,这样你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34、老子在出关之前著作的道德经,他的核心思想是道,那么道如何为人类社会、为人类自身发展起作用呢?这是道的体用一体的问题。道为体是说道的终极意义,它是宇宙万物的生成者、支配者,是万物的总根源,它超越万物而独立存在,但它又体现在世界的任何方面。人既然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的发展当然就应该遵守道的自然法则,在道的规律的支配下发展,这种哲学原则叫道法自然。

35、道家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进一步阐述了老子道德篇中的道的含意。人是天地之灵,所有的行为尊从地的规则,而地是依从天的规则运行,而天是依具自然的道去运行。

36、治理天下,顺“道”而行事,就要珍惜自己的精神,爱惜精神才能做把事情做得更好。也就是懂得道的运用,遵循规律,无为则无所为的意思。

37、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死了身体就僵硬起来。草木活着的时候也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是枯槁的。所以,坚强的都是死的一类,柔弱的都是有生命的一类。

38、《道德经》有言:“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

39、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 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 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 而不是用于空谈。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 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40、有名,只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开端,随着对事物的认知深度的变化,事物的名也会改变,名不能长久,所以说“非常名”。

41、所以,上善之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42、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总有人劝你: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却很少有人告诉你:怨气积小成大,很有可能伤身!看轻你的人,教会你成长;背叛你的人,教会你坚强。应该感谢的,不是伤害你的人,而是坚强的自己。如果你心里苦,就别装作很大度。不必委屈自己,去原谅不该原谅的人。

43、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44、“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45、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46、《道德经》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上天有道,世间万物亦自有其运行的法则。他们不断地生长消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每一个人,不过是变化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片断。

47、《道德经》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有九九八十一章,全篇共计约有五千余字。

48、若要干大事,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扎稳打。投机取巧,最终只能是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49、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0、真正懂得“道”的人反而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而总是夸夸其谈的人未必真正懂得“道”。

51、内心里知道什么是雄强,但甘愿安守雌柔地位,深知什么是光明,但也能安守在无名的暗淡地位,知道什么是荣耀,但也能安守在卑屈的位置。

52、人只有不争名、争利,不逞强、不显摆,所以世人也就没有人能与你相争了。

53、上善之人,居于善于选择之地,内心保持平静,待人真诚而友爱,说话算数,信守承诺,为政则善于化繁为简,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而行动,则善于把握时机。

54、《礼记·大学》云,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诸葛亮《诫子书》说,才须学也,学须静也。古人竟如此重视“静”的功夫!

55、 “天 人 合 一” 阐 述 了 人与 自 然 的 关 系 , 是 人 类 养 生 和 环 境 保护 的 哲 学 基 础   《 道 德 经 》 通 篇 渗 透 了 “天 人 合 一” 的 思 想 , 是 从“ 道” 的 概 念 出 发 , 间接 从 各个 不 同 侧 面 进 行 阐 述 的 。“ 道 ”是 虚 空 之 间 的一 切 有 形世 界 与 无 形 世 界 的 本 源 , 也 是 自 然 界 和 人 类 社 会 的 总 法 则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道 ”是 难 以 言 说 的 , 能 说 清楚 的 就 不 是 “常道” 。“ 道 之 为 物 , 惟 恍 惟 惚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道” 就 是 这 样 一 种 似无 而 有 , 似 有 实 无 的 东 西 。“ 道” 的 本 性 是 自 然 无 为 的 ,能 化 生 万 物 。 天 的 处 事方 法 就 是 天 道 。 当 证 明 了 天 道 自 然 , 天 道 就 成 为 表 示 自 然 规 律 的 概 念, 老 子 认 为 天 道 是 人 们 行为 应 该 效 法 的 原 则 。 在 研 究 社 会 现 象 时 , 老 子 发 现 天 道 和 人 道 的 不 同 , 要 求 人 们 应 该 效 法 天道 。 当 把 天 和 人 放 到 一 起 研 究 时 , 发 现 天 和 人 都 遵 循 着 同 一 原 则 ,就 是 纷 纭 变 化 的 事 物 都 要 回归 到 他 们 的 出 发 点 , 并 且 是 一 种 永 恒 现 象 , 所 以 叫 做“ 常” 。 认 识 了 常 , 就 能 包 容一 切 , 处 事 公 平 , 天 下就 会 归 从 , 也 就 能 长 久 。 人 们 效 法 天 道 , 做 到 虚 受 一 切 包 容 万 物 , 人与 自 然 才 能 和 谐 相 处 , 呈现 “天 人 合 一” 的 状 态 。   老 子 认 为 , 要 真 正 达 到 “天 人 合 一 ”, 人 们 就 必 须 要 按 “道” 的 要 求 , 加 强 自 身 的 修养 ,重 视 一 个 道 德 问 题。《道 德 经》第 三 十 八 章 论 德 中 说: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心身健康的人,寸步都离不开德。失德就是人类痛苦的根源,健康丧失的祸首。德性的圆周、充实、淳厚,是人类心身健康的根本保证,是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上德之人,行德而不自恃,为民服务的理念已深入心中,他们认为为民服务的事情是自己当作当为的,从不求取回报;而下德之人,哪怕只做了一点点好事,也大肆宣扬,生怕别人不知,贪图虚名,求取回报,是无德的表现。一个人如果德不具备,就要从仁入手来培补自己的德性;如果仁也不具备,就要从义上来入手;如果义也不具备,就要从礼上来入手。《道德 经》 提 倡 人 们 都 要 修 上 德,行 上 德,而 下 德 是 必 须 要 彻底 抛 弃 的。

56、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很正直的人,看起来像老好人,看似无所坚持,实际上有大坚持;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笨笨的,他不会让别人看见自己的灵巧;真正很会说话的人,看上去很木讷,不该讲的话,一句也不会讲。所以,人不可貌相。

57、一个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会莽撞,有棱角讲原则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为人正直而不会放纵自己,有了成就也不会因此而炫耀。

58、“和光同尘”既是对外的处世,也是对内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洁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气,不愿与人和同,于是流于狂狷。狂者过之,狷者有所不及。

59、适当的示弱是一门艺术,既可换来和平,也可以换来他人的反省。

60、在不好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之时就要防止、而有所作为;在事情还没有到大乱的时候就先要进行惩治,也就是防患于未然。

61、老子说:事物过于强壮就会走向衰朽,这就不符合“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62、智慧的人永远认为自己还有些不知道的东西,爱炫耀的人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63、道是一种无形的规律,是独一无二的,道可分为阴、阳二气,由阴阳结合才产生第三者,世间万物都产生于阴、阳的结合。这是“道”所阐述的规律。

64、《道德经》有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65、可以说,没有老子的道家学说,中国半个文学史将会黯然失色。

6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以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和的办法。也因此老子 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 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 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 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 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 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67、即使我们在生活中坚信了一些道德准则,往往也不懂得它的来龙去脉,因此,有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疑惑或者动摇。比如,好人被坏人欺负了,我们会感叹好人难做;我们很诚实,但是被人骗了,于是我们又会说诚实的人总吃亏;一些坏人使用各种手段让自己发了财,本分的人又说做好人有什么用!

68、所以,老子姑且用“道”来代表万物的起源。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道”的规律一步一步逐渐发展,于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6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养育万物而从不有所求,清洁世界而从不有所欲。从不挑三拣,从不嫌贫爱富。

70、认为非对即错的人,就是死脑筋,是非不分的人,也是糊涂蛋。因为对与错是有条件的,没有无条件的对错,常态情况下对错是相对的,是相互变化的。

71、现在对的不代表明天还是对的,现在错的也不是永远都错,此一时,彼一时也。

72、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73、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违背事物运行的规则。如果不遵守这个原则,就会遭受报应。比如乱砍滥伐就是导致水土流失、胡乱排放就会污染环境导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个字价值连城,值得一生牢记。

74、经常听到有新闻报道说,某地又出了一个孝子,好吃好喝的都奉养母亲,还经常带着母亲旅游。如果用老子的逻辑想想,这显然是一种悲哀。这难道不是一个儿子应该做的吗?这种事情之所以成为一个新闻,原因只有一个:大多数人都不孝顺父母了,六亲不和了。同样,如果政治清明,所有人都各司其职,怎么会有忠臣呢?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河东狮吼的意思(精选好句35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