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简介及作品(精选好句84句)
茨威格简介及作品
1、每一种新的认识都可以使年轻人精神振奋,只要一旦受到某种感情的鼓舞,他就可以从中取之不尽,这正是青春的意义。
2、 夜,神秘莫测,清凉静谧,暑热消退,喧声尽逝。少年的心里可并不平静,青春在骚动,激情在翻腾。朦胧的渴望,无名的惘怅驱使他在林间徘徊,在树下踯躅。突然间一道白光,一缕轻纱,一片浮云,从天外飞来一个仙女,从夜空降落一个女神,像朦胧的夜色一样虚无缥缈,似真似幻,飘然而至,倏然而逝,只留下荡气回肠的回忆,怅然若失的怅惘。这意外的艳遇,销魂的时光,激情如火,柔情似水,像一阕迷人的夜曲,诗意盎然,动人心弦,汇成小说《夜色朦胧》的主旋律。(茨威格简介及作品)。
3、做事半途而废,说话有头无尾都是坏事。这世界上的万恶之源乃是半吊子精神。
4、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5、本期书评君联合当当网,给喜欢茨威格的朋友们带来了独家福利:购买本期推荐的《茨威格精选集》,可以在当当五折的基础上,再享受“100-20”的优惠福利。(满减规则,见底部介绍)
6、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7、人变老其实并不意味别的,只意味着不再对往事感到害怕。
8、斯台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
9、我不愿意栓住自己的手脚,我要随时为你保持自由。
10、这篇小说写棋手广阔的精神空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让人想起阿城的《棋王》,很可能借鉴过《象棋的故事》。
11、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12、0“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13、从整体上观照,茨威格的小说主题上并不难懂,思想过于正确而明显,不像卡夫卡那般奇诡深邃、晦涩难懂,但却给人以非常大的感动或震撼;他小说艺术手法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创新,不如卡尔维诺那般剑走偏锋、标新立异,但是稳妥、恰当,是可模仿可学习的。
14、他立刻召集起所有的军官,发表了一通简短的讲话——眼眶里噙着愤怒和悲伤的泪水。他在讲话中既为自己的优柔寡断辩解,同时又自责自怨。
15、人最不能原谅的莫过于被迫从真诚的热情中醒悟,明白过来那个曾令他们寄托了全部希望的人正是他们失望的人。
16、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等。
17、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
18、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19、阅读这篇小说可谓惊心动魄,情节虽简单,但心理起伏变化的出色描写成为小说的最大看点,大人们任何一个平常的举动或言辞在男孩的心里都可能掀起惊涛骇浪。埃德加的跟踪和偷听为平常之事增添紧张的色彩,可见在小说艺术里视角选择的重要性。
20、“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句中的“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各指什么?
21、《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DieWeltvonGestern)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该书写成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临终前被流放的最后几年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1942年才得以在斯德哥尔摩面世。
22、《火烧火燎的秘密》在另外的版本中又叫《灼人的秘密》。虽然主体上是儿童视角,从小男孩埃德加的眼中写一个风流浪荡的男爵如何勾引他的母亲,但是小说在一开始是从男爵的视角切入的,随后又数次切换。这种视角上的变换给小说带来阅读上的新鲜感。
23、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生动描写来访者亲眼见到托尔斯泰时的心理、神态,突出来访者的失望,侧面写出托尔斯泰容貌的平常,为下文的“扬”蓄势。
24、你是我的一切,而别人只不过是从我生命边上轻轻擦过的路人。
25、这事让他们维也纳人感到不爽,认为尊严受到了挑衅,于是他写了《玛丽·安托瓦内特》宣扬对法国暴民愚昧的控诉。
26、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归类并非绝对可靠,事实上,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联系纽带比我们看到的复杂得多,有的篇章独一无有的篇章则仿佛是好几篇作品杂糅的结果。这恐怕是连作者本人都没有意识到的。
27、 对一个平庸的作者来说,最幸运的莫过于其生命力短暂的作品的某一情节,被一位罕世奇才借用到自己的传世之作中,借雄鹰的翅膀,将其默默无闻的名字升入永恒。
28、世间一切智者,总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29、茨威格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这个时代的弃儿,最终以自杀抗议屠杀,以此作为与那个世纪最后一搏,在充满血腥与罪恶的二十世纪奏出了一曲绝响,留给后人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哀惋。
30、书与现实相结合,才能让书的内容得到最充分的实践。愿诸君多读书,多动脑,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31、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32、在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却始终对此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却塑造了一位深情、自尊、内心强大、自由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33、阅读这篇小说是情感越陷越深越积越厚,最后迅速升华、訇然炸裂的过程。可能一开始不理解女主人公为爱献身、泥足深陷,世上怎会有这样的傻女人,但是你会逐渐进入她的心灵,明白她是在用纯情的爱意开拓生命的疆域。她甚至已经虚化,成为纯粹爱情的符号。
34、故事以一位维也纳的男作家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为开头,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35、宁浩最新上映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探讨了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话题,这部电影的让人玩味的荒诞在于用服饰和科技区分文明高下等级的方式导致一系列的阴差阳错。
36、 这离奇的故事说明上层社会奇怪的双重道德。这对于涉世未深、真情未泯的少年自然是个痛苦的洗礼。真相大白之后他反而大失所望,感到受骗,受到愚弄,他纯真的初恋被人戏耍。这意外的爱情经历和奇特的失恋之苦,给他留下苦涩的回味和难以磨灭的伤痕。他带着一条跌断后重新治愈的腿和一颗受伤后难以愈合的心离开了表姐,告别了少年时代,走进了更加扑朔迷离、真伪难辨的成年世界。
37、每个人在对方面前都在演戏,可是谁也没有欺骗谁。
38、但也只有冒险一探,把那些见不得光的东西打捞上来,我们也才能得见人性的全貌。
39、女性视角:《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偿还旧债》
40、—直到半夜,满身污垢、头昏目眩的拿破仑才在一家低矮的乡村客店里,疲倦地躺坐在扶手软椅上,这时,他已不再是个皇帝了。他的帝国、他的皇朝、他的命运全完了。(与其前文意气风发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41、其它作品:《孪生姐妹》《女人和大地》《是他吗》《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等
42、赞美纯真:《里昂的婚礼》《看不见的珍藏》《昨日之旅》
43、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熟悉这些教材中的作家,好教师团队把统编教材7-9年级以及高一至高三中的作家完整地梳理一遍。
44、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扩展资料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45、这封信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贰的痴情少女的绝笔。一个十三岁的少女,情窦初开,暗恋着邻居青年作家。五年后她重返维也纳,每天到他窗下等候,只求委身于他。被他误认为卖笑女郎,也绝不向他暴露身份,绝不向他呼救求援,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担、社会的歧视、贫困的折磨和疾病的摧残。她一生念念不忘这段恋情,直到他俩爱情的结晶,由她独自抚养的儿子得病夭折,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即将辞世之际,才写下这封没有具名的长信,记述了这则近乎荒诞却又真实,令人叹为观止的悲惨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却对此一无所知。
46、我不埋怨你,我爱你,爱的就是这个你:感情炽烈,生性健忘,一见倾心,爱不忠诚。
47、于是,他感到心力交瘁。这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心灵的疲惫。所以他在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之后,选择和夫人服毒自杀。
48、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49、“……盖世太保早已虎视眈眈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我身上,这可以从下述事实得到极为具体的证实。在舒什尼格宣布辞职的当天晚上,也就是希特勒进入维也纳的前一天,我就已经被党卫军逮捕了。幸亏,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舒什尼格的辞职演说,还能及时地把所有最重要的文件全都烧毁,而其余的文件,包括一些修道院和两位大公爵存放在国外的财产的不可缺少的凭据,我都藏在一个装脏衣服的提篮里,由我年老忠实的女管家带到我叔父家里。所有这一切都真正是在希特勒分子闯进我家前的最后一分钟完成的。”
50、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51、《三作家》又名《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传记代表作品之为托尔斯泰、司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
52、 茨威格本来踌躇满志,这是一个初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惯有的心情。但是他有足够的自知之明,能够客观地分析和比较自己的作品和名家的杰作,找出差距。他还太稚嫩,太肤浅,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把一本几乎已经完成的长篇小说付之一炬,并且下定决心,先不忙着写作,而是听从德默尔的忠告,先通过翻译向名家学习,再从事写作,尤其不要贸贸然动手写长篇。
53、托尔斯泰是作者崇拜的艺术大师,可是他却用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自己心目中伟人平庸粗陋的一面,外貌平庸甚至丑陋,与普通人毫无二致。
54、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
55、AberdiesesKindwarallesfürmich, waresdochvonDir,nochmalsDu,abernunnicht mehrDu,derGlückliche,derSorglose,denichnicht zuhaltenvermochte,sondernDufürimmer–so meinteich–mirgegeben,verhaftetinmeinemLeibe, verbundeninmeinemLeben.NunhatteichDichja endlichgefangen,ichkonnteDich,DeinLebenwachsen spüreninmeinenAdern,Dichnähren,Dichtränken, Dichliebkosen,Dichküssen,wennmirdieSeele danachbrannte.Siehstdu,Geliebter,darumwarich soselig,alsichwußte,daßicheinKindvonDirhatte, darumverschwiegichDirs:dennnunkonntestdu mirnichtmehrentfliehen.
56、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57、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58、 夜色朦胧,万籁俱寂,馥郁的浓香使人心醉,泄露了淹没在黑夜之中的似锦繁花。泉水淙淙,树影幢幢,更使人感到花园的幽深,林木的茂密。
59、在阅读本书之前本书所言的14个历史时刻中,我略有了解的仅有五个。但生僻归生僻,茨威格用心擦亮的这些历史的瞬间,却让我这个并不熟悉这些历史的人怦然心动。其描写的细腻与独到的见解,是亮点之一。
60、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
61、这篇小说的心理刻画还可以从个体心理学里找到理论依据。按照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行为的根本动力,是对自卑感的补偿。
62、《十字勋章》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拿破仑的军队入侵西班牙,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抗。一个法国上校在运送物资时被游击队袭击,全军覆没,他也受伤,醒来后发现自己孤身一人,他还是那个上校吗?上校换上西班牙军人的服装假装哑巴去村里找吃的,村民不接待。在绝望之际,上校兴奋地发现了法国军队,飞奔过去,然后被乱枪打死。以服饰判断敌友,在战场上最为极端,即使那枚拿破仑授予的十字勋章也没有挽回上校的身份。这篇是战争题材,表达了茨威格一贯的反战思想。
63、前者写的是一个作家偷偷给一个少女写信,假扮一个痴情的少年。果然,很快,怀春少女痴迷于一封封的情书,在度假地到处搜寻她的梦中情人,但是爱情没有成真,最后伤感地跟着家人离去了。
64、本文作者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
65、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66、《心灵的焦灼》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67、此外,茨威格还有很多精彩作品,诸如:《孪生姐妹》《女人和大地》《是他吗》《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等等,都值得一读,这里不赘述。
68、一个人一辈子只死死地盯着看一生中唯一的一点,只盯着看其中唯一的一天,实在无法忍受。
69、同样,所谓政权更替,即“双头鹰”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匈帝国也土崩瓦解。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于成立第一共和国。1919年4月3日奥地利共和国国民议会通过《哈布斯堡法》,没收哈布斯堡家族财产,其成员被逐出国。“打土豪分田地”这种政治风险,B博士的爸爸都能从容应对完美规避,真是膜拜!
70、一群趾高气扬像神一样威严的外来人刚一见到黄金,身上所有的尊严都不见了,而是像一群挣脱了锁链的狗似的相互争斗着。
71、一会儿去读司各特的鸿篇巨制,一会儿去读司汤达写的片段插曲。
72、1928年,茨威格到苏联旅行,在那里他的作品通过高尔基(MaximGorki)的努力出版了俄语译本。同时他写作传记,他受弗洛伊德(Freud)的思想影响,偏重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他曾经写了巴尔扎克(Balzac)、狄更斯(Dickens)、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jewski)等人的传记。1929年他完成《旧书商门德尔(Buchmendel)》。1930年茨威格将他的作品《精神疗法(DieHeilungdurchdenGeist)》题献给爱因斯坦。
73、读罢整本书,其实最打动心灵的有三点,一是历史,二是所谓小人物,三是创新。
74、《无形的压力》中的画家逃到瑞士,但是德国的征兵令还是抵达了他的寓所,那股意识形态的无形的压力在迫使他应征入伍。整篇小说都是写他与妻子在反抗和顺从之间来回挣扎的心理拉锯战。直到最后画家亲眼目睹了从战场归来的伤病,才如梦初醒,才知道国家机器在骗人,在残害人,反抗的意志反败为胜。
75、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76、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77、雨果和他老婆也写了《玛丽·安托瓦内特》,不过他们这么写是为了推翻拿破伦,当然,他们也希望推翻拿破伦二世和路易十八。
78、命运即使对它最喜爱的宠儿也不是永远慷慨无度的。
79、后者不是通过文字的想象,而是一个青年在夜色朦胧之际,于树林中遭遇一段艳遇,那似火的激情,如水的柔情,飘然而至,又倏忽而逝,来不及分辨陌生女子的身份。青年开始猜疑她是不是身边某个的女孩,他通过一个物件认定她就是三姐妹中的老并很快爱上了她,做出一系列的糊涂事。最后秘密揭晓,原来是三姐妹中的老那个最小的姑娘。
80、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
81、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Hegel,常缩写为G.W.F.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卒于柏林,去世时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来源于360百科)
82、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主张从宗 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
83、一个人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人生科学研究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