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精选好句73句)
孔子论语
1、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2、这里也涉及“被动”与“主动”的关系。颜渊请教有关“行仁”的方法,他认为要先由“四勿”做起,即是“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要先约束自己不要违礼。然后,再化被动为主动,做到“克己复礼”,其意为: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规范。人格挺立的关键,不正在于“化被动为主动”吗?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我国在东周春秋时代末期,天子失德、礼坏乐崩、天下大乱,许多学者奔走呼号,提出改革社会与民心的方法,希望人间重新获得秩序与安宁。这是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以孔子所倡导的儒家对后世产生最大的影响。
5、 15263739417/ 13153796737
6、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成群聚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7、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8、书中的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对于孔子的政治理想、伦理主张、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均有所反映,并生动地刻画了孔子和一些弟子的人物形象。
9、不患上其死:指人不患上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患上其死然。”
10、孔子这句话说君子要博之以文,约之以礼。广泛学习所有文化知识,并且以礼来约束自己,君子需要内在学问。能在低俗与浮夸之间取得平衡,做一个文质彬彬的人。
11、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论语)。
12、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13、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14、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15、(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1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17、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18、(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19、我在孔子老家曲阜听过一个故事,真的假的?我不知道,大家不妨先听听看,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他自豪的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20、六百多年以来,国人所读者实为朱熹所注解的《论语》。朱熹本人为南宋哲学家,有其既定的观点与立场,在注解《论语》时未必客观公平。到了清朝,许多学者重视考据、实事求是,对朱注提出不少批评。颜元甚至说:“必去一分程朱,乃多一分孔孟。”我们未必赞成这种偏激的说法,但应该努力回归《论语》的文本,并以朱注为众多注解之一。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本人的思想,所以应该就《论语》提供的材料作完整的理解与系统的说明,希望能做到“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
2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孔子《论语》(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22、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23、《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24、全书约2万字,共20篇,大部分内容是孔子对于其弟子所提问题的回答,因此也可以说这本书是孔子几个弟子的课堂笔记合在一起的集子。
2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6、孔子说:“即使是生活贫困,每天只能吃粗粮,喝冷水,没有舒适的寝具,只能弯起自己的胳膊来当枕头,我心中知足,也自有一番乐趣。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那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不可取,不宜取。”
27、孟敬子是鲁国大夫孟武伯儿子的谥号,他死于战国初期,而曾子死于公元前436年左右。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29、四和十和十四和四十和十四。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认真学,常练习,四十四。
30、关于《论语》的编纂者,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汉书·艺文志》中的“众弟子咸记之”。
3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2、孔子(551—479B.C.)是鲁国人,自幼好学,精通代表传统文化的五经六艺,又能“温故知新”,建构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他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对学生因材施教,又能有教无类,启发了许多弟子,形成一个讲学论道、传经授业的团体,传统文化因而得到保存、研究与发展。
3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34、这句话还是讲君子和小人之辨,“和而不同”正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5、所谓消极,是指“不做”某些坏事;而积极是指“要做”某些好事。譬如,子贡请教“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否不错,他进而肯定了“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当子路以“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贪求)自满时,他提醒说:这样还不够好啊!他谈到交友,认为如果找不到“中行”的人,必须找到狂者与狷者。狷者“有所不为”,正是指“不做”坏事而言;狂者较为理想,是指“进取”的人,“要做”好事。
36、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37、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3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3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
40、曾子这句话的意思: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做事是不是做到了尽心竭力、一心一意?和朋友交往,是否足够真诚、守信?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能不能按时复习并很好地掌握?
4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2、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须用宰牛的刀。比方做壮工作不必费大力气或者大材不能不消。《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43、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松柏般这种不畏严寒的坚强的意志,才能获得人生永远的成功。
44、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45、有杀身以成仁。——摘孔子《论语》(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46、大家觉得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希望大家不要说这是真的,也不要说这是假的,因为真假给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们要关心的是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考据是真是假,那是专家的事情,不是我们的事儿。这个故事不管是真还是假,对我们都非常管用。只要你会用,你可以多活十年,我有很多的朋友听了我讲这个故事以后变得很开心,碰到我就给我说,以前我看遇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不会了,心里想那个“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对任何人,任何事情,当你要发脾气,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你就想那个“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越是不懂的人,讲话的声音越大,说的更直接些,凡是声音最大的人,往往是最不懂的人,如果真的懂,讲话的声音干嘛要那么大呢?
47、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48、这其中,子张小孔子48岁,子夏小孔子44岁。
49、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50、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5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子《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52、小人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阳奉阴违。
53、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5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55、“质”就是质朴,没有修饰;“文”就是文饰,有修饰。不偏于一方,取“野”与“史”之中道称之为君子。
56、然此实吾中国人自孔子以来两千五百年来一大共业,以相与天成此一现象。否则孔子一人,乃及其及门之七十弟子,又与其此下再传、三传,以至五传、六传之孔门后人,相与天成此《论语》一书者,又谁欤能具此力量,使此下两千五百年来之中国人,必共读此书,共尊此人,创此形势,以为驱迫,而无敢违逆。孟子曰:“圣人先得吾心之同然。”惟孔子为能发掘出在其前两千五百年来中国人心之同然,又能引伸起此下两千五百年来之中国人心之同然,如此而已。故中国民族生命文化大统,乃中国人之人心同然之一种共业,而孔子特为其代表。如是而已。
57、他信心坚定,抱负远大,犹如推行教化的天之木铎,别人看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主义者,甚至有如丧家之狗。他知道自己做的是“顺天命”的工作,曾经两度(在匡,在宋)面临生命危险,都将自己的命运归之于天。
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59、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60、以中化西光明无限——段院长在世界儒学大会发言畅谈传统教育(下)
6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为政》)
6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64、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66、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67、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68、针对过去,要尊重传统,认真学习古代典籍与礼仪规范;
6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
7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2、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