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核心句子【100句】
一、道德经核心句
1、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国家永远被贵族阶级牵着鼻子走,永远因循守旧,永远没有非贵族的文官系统,所以永远也不可能有合格的行政效率。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4、管子和萨特倾向于前者,老子和罗素倾向于后者。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能找出漏洞以及相反的证据。就像是鸡和蛋的问题一样,必定是没有答案的。
5、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6、那些所谓的富豪们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幸福,有些人甚至比穷人更加痛苦。
7、原来,老子所讲的道德,跟我们所熟悉的道德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平时听到比较多的是关于道德的教条,而老子所说的道德却揭开了天地万物与人生的秘密。
8、没有老子的道家思想,中国文化将会黯然失色。所以,道家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厦的根基。
9、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10、第道中包含了矛盾对立和互相转化的思想。老子认为道是无,而世界是有,有是从无中产生的。事物之间是矛盾对立的,比如有和无、曲和直、喜与悲、美和丑、上和下等,在矛盾对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事物将向他的对立面发展。这种矛盾对立的理论,老子叫做”反者道之动“。这种思想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一种大智慧。老子告诉我们,当你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也一定要想到,也许你就有喝凉水都塞牙的时候,相反,当你的事业失败彻底陷入低谷的时候,也许你很快就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刻。只要你坚持住,会有改变的一天。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
11、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宋朝事实》卷三《圣学》,宋太宗
12、杨国庆.品悟老子.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5
13、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14、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15、2)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6、(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欲望,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
17、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18、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19、没错,单纯从经济利益上来说,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确实稳赚不亏。可如果从民族精神上去看待呢?恐怕并不乐观。虽然这次盟约换来了两国之间一百多年的和平,但造成的恶果就是:
20、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二、道德经核心句子
1、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2、(解析)学习知识要每天都有所增加,修道(或者悟道)却要每天不断减损。减损了又减损,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无不为。
3、道是什么?老子开篇就说了,“道可道,无常道。名可名,无常名。”意思是,这个“道”,是讲不出来的,讲出来的就不是道了。但是还是要说,为什么呢?怕你不明白。除了说,还要给他命名,为什么呢?怕你理解不了。
4、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5、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6、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7、首先了解一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出处,这句话是出自道德经第二章。
8、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季节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会生老病死,但后面这句话“弱者道之用”告诉我们,这个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疾风暴雨的变化,而是缓慢的运行方式。
9、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10、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
12、5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3、而且你作为一个高位领导,是一个高位。员工是一个低位,你作为一个高位去横加指责自己的员工的时候。他一定在内心会对你有一个逆反心理,因为大多数低层的人对于高位的人都比较有排斥。
14、《道德经》就是在讲道德
15、譬(p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6、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17、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8、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19、所谓政治,即是以正治国。
20、第道起作用的方式就是无为,它不会去特意干涉什么,道是没有情感的,它只是按照自身应该具有的那种方式去行事。这叫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启示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也许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我们不要去干涉他,就让他按照自然而然的存在吧。这种哲学运用到生活上,就是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有阳光灿烂的时候,也有暴风骤雨的时刻,有春风得意,也有失败消极,这些都是自然之事,我们应该做的,要像自然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淡然待之。这就叫做清静无为的生活。
三、道德经精华句
1、老子将自己毕生所领悟到的思想都写于这本《道德经》之中,《道德经》代表着老子的主要思想。上面我们说到《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什么是“道”,什么是“德”,要如何做到“道”和“德”。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这个。在《道德经》中,“道”是指一个人修道的方法,具体来说又是指一个人修道要符合规律,这个规律是万事万物的规律,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宇宙有规律,自然也是有规律的。
2、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3、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无”,说的是开天辟地时最原始的东西;“有”是万事万物生成的开始。因为最初的那个“无”,才有了后来的“有”;没有“无”,就没有后来的“有”。没有“有”,也就谈不上原来的那个“无”。
6、十首最美现代诗,一生至少要读一次
7、5)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9、《道德经》原本是没有书名的。人们为了便于流传或便于理解,就起了
10、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11、老子说:最好的统治者,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12、最后,《道德经》的核心,无外乎讲的就是“有和无”的问题,而这个“有和无”是从宏观(大的方向)的角度加以概括解释,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从微观(小的细节)的角度予以分析解释。
13、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4、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15、当你不考虑很多因素,回到规律,回到这件事该做什么的本质上,这件事就靠谱了。第二个问题是我对满的思考。水杯子满了,你这个杯子就再也到不进去任何东西了,怎么办?泼掉它!
16、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17、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8、《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的注释作品很多。
19、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20、其实花钱只能买暂时的安定,所以更应该厉兵秣马,壮大自身的硬实力,那么这反而是在韬光养晦。
四、道德经的核心内容
1、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治人事天莫若啬治人事天莫若啬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
3、用最直白的话,来解释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如果我们去菜市场买肉,听到有人说肉又涨价了,那此时我们心中大概就知道,对方聊的是猪肉了。
4、所谓的宗教,不正是人的精神力量吗?所谓的经济,不正是人的“物质动因”吗?二者相辅相成,无法单独抽离出来对人造成影响。
5、(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6、24岁的时候我开始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采访无数大家,采访了半年之后,我幸运地触碰到了一套书,叫《曾国藩》,一个多月的时间全看完了,一下子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
7、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8、《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把人分成了几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的意思是说,上等的人是听到好的道理,就努力去干去了,中等的人听到好的道理,是一边干一边怀疑,最糟糕的人听到好的道理,开口就是骂。
9、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10、如果你知道万事运行的规律,你就会变得包容,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包容,越容易包容的人,就越容易公正,越公正的人就越该当领导,越会当领导的人就会跟天结合,天就跟道、跟规律结合,一旦你照规律做事,就能做得久,就不会有其他的危险。
11、好,现在言归正题,为什么要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因为:
12、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老子的言论是朴实的道理,有根有据,说出了人的本性,事物的本质,就是“道。无论是高层人士,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从“道”中来,到“道”中去。显然这个“道”其中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就人道来说就是“见素抱朴”的为人之道,“以柔克刚”的谋事之道,“复归婴儿”的养生之道,“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等。
1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15、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16、所以,我们还是用英国近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的开篇打个圆场吧:
17、《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升华,以贵“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18、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19、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0、是的,在《老子传奇》中,青年老子(李耳)心系天下,想要去寻求出一条治世之道,便去太乙山拜访紫真先生,这影视中呈现出来的这六句话却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
五、《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2、大意: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其实很多人都懂这个道理,可是为什么还做不好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煎烹小鱼。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运用这些道理,并不是听过之后我们就懂了,而是践行,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的懂得这个道理。
3、北宋王朝从皇帝到官僚,整个国家从意识形态上都比以前更加安于现状,更加重文轻武,以至于军备废弛,朝廷无敢战之将,民间无尚武之风⑧,完全沉浸在虚娇浮华的美梦之中。
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5、在别人眼里,我主持节目的时候是有用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在做有用的事情,大家认为有用就是能挣着钱的、能出名的、能升官的,剩下其他的就是没用的。到底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老子专门讲了很多东西,比如他说天地之间有点像个大风箱,空的,但是你只要动,风箱的动力是无穷的,永远能够产出,这真有道理。
6、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7、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8、12)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9、对此,现场听众赞叹道:“听了这堂讲座,恨不得马上买本《道德经》细读。”;“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比网上的鸡汤文更打动人。”......
10、说到“德”,我们会联想到“道德”“品德”“美德”这样一些词汇;如果再往深处问一下,这些所谓的“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的“德”,对我们人类有什么用呢?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回答了这个问题。生育万物的源头和隐藏在万物中的规律,就叫“道”;知道了这样一个源头,明白了万物中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做的人,就是有“德”的。“道”在外,是客观规律;“道”若入心,并驱动行动,就是有“德”。
11、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1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13、这还真是应了中国的一个歇后语:
1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6、“道”字怎么写?先写首,然后走之,就是知行合思想和行为统一。《道德经》分成道篇和德篇,所以称其为《道德经》。在我看来,道篇是对大千世界万物规律的阐述,而德篇是你知道这些规律后你如何去实现。
17、当时北宋每年对辽国的贸易顺差是40万两以上⑥,这么一折算,还倒赚10万两,同时还能省去连年打仗的几千万的军费,甚至在《澶渊之盟》签订十六年之后(1021年),北宋的可耕地面积也达到了顶峰——524万倾,比开国之初(960年)扩大了六七成,不能不说“和平环境”起了重要辅助作用⑦。那么如此看来,岂不是三全其美?
18、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19、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德经·第四十三章》
20、没错,汉武帝的推恩令就完全符合老子所说的“恒使民无知无欲”的政策,纵然你聪明老练如“诸侯王”,也不敢耍滑头,也无从偷奸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