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精选好句84句)
道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1、1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能够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2、至于荒漠后,只剩下灰烬。一路的退化,一路的干涸,一路的碎裂,一路的道与世两相丧。直到所有的一切,都碎成一地的垃圾。风把灰烬扬起,垃圾随着起舞,在人们的眼里,他们在看着漫天飞舞的垃圾,以为自己看到的是风景。(道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3、道家还说“以柔弱为用,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这是道家祖师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分析中总结得出的结论,深刻阐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道理。柔弱这个词,我们一般都会理解为非常的脆弱,没有骨气,但道家却认为柔弱体现的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真实意义。因为任何事物只有有柔性才会有韧性,太过于刚强反而会脆弱。作为社会人的我们与人交往亦是如此,如果太过于锋芒毕露,表现的太过于强大,会成为众矢之的,最终反而失败。生活和工作中以柔弱的教义思想规范和修持自己,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所谓“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4、太上以尽己之功,教于天下也。自古圣贤,明之于内,不明于外。虽不明于外,其外无不明矣。盖以万物皆备于我,所以先尽己,而后尽人。尽诸人,又尽诸物,三者既尽,圣人之性尽矣,万物之道备矣。
5、神仙术的四个代表人物是张道陵,魏伯阳,葛洪和魏华存。为什么道家的修炼会从长生术演变到神仙满天飞的神仙术,这就得从汉儒说起。
6、当你看破了这一切的时候,便明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什么了!
7、 今天我简单地跟大家聊一聊我对道教生命观的理解。性命双修,这是道家的内丹功夫,这个理解起来可能不会那么透彻。我讲的内容完全是自己在长期的实践中的一些体悟。分了三个部分,一个是道教生命观的思想渊源,一个是道教对生命的认识,一个是道教的生命观。
8、道术五纪讲完了,这是道家修炼的五纪,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五纪,更是我们这个文明的五纪。一切都从那座森林开始,在森林最后的时期,老子预言了那场森林大火,孔子奔走疾呼却救火无果,庄子亲眼目睹了那场大火,发出了千古悲叹。最后是秦始皇扑灭了大火,汉武帝重新支起了炉灶。
9、忌妒别人,不会给自我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10、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我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11、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理解逆境的人,性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2、笑着应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生命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刻。
13、这些洞察人心,窥探天地奥秘的语录,均是出自庄子。
14、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职责。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职责。
15、长寿山道观俗名牛头观,因其地形似一牛头而得名。创建于隋唐、兴于明清,宋末元初的马丹阳曾于此修道,民间广为流传的白蛇盗草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庙宇宏伟壮观,亭台楼阁俱全,气势之高雅富丽,可与金台观相媲美。因此有“渭水千回,以金台观为最胜;秦山百媚,以长寿山为最佳”之说。欢迎各界善信光临祈福迎祥。
16、原谅别人,就是给自我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17、照王真的解释,能够成为霸王的人,一定是能够在实力较量上取胜的人,而能够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必定是强者;能成为强者,必定是能够用人之力的人;能够用人之力,必定是能够得人心的大智慧者;能够得人心,首先是能够“自得”。“得”与“德”通,因为有德,才能自得。能够自得,是因为他绝不高高在上,而是谦下为怀,看起来很柔弱。所以,足够强大了,行动契合于“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对于弱小的对手,也是以大道为准则,绝不争什么高低。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能够“自胜”,所以老子说“自胜者强”。因为“自胜”,所以获得了众人的信任和拥戴,这是用兵立国之本。
18、永远不好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9、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20、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21、人道顺施,仙道逆取,取药于坎。而造丹于离也。
22、人这一生,一定要学会控制情绪。但遇事不动气,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被情绪困住心智,即使处在暴风骤雨中,也能让情绪平静下来。
23、这一章,大多古本要么以首句头两个字为章名,要么只以数字标列顺序,但有一些版本却另取章名。例如河上公章句本谓之“辩德”,白玉蟾《蟾仙解老》所取章名与河上公章句本略同,但改“辩德”之“辩”为“辨别”之“辨”。清代道士宋常星则以“尽己”为名。直接选取经文首句为章名,大抵只是为了标识位次,如《论语·学而》一样的处理方式,但另取章名者则体现了注释者思考与对核心精神领会的不同。
24、现在一提到道家修炼,很多人想象的就是金丹大道和得道成仙,白日飞升。如果大家通读过先秦诸子经典,会发现先秦诸圣的书里,几乎从没提过仙和丹这两个字。
25、根据道家“身国共治”的思路,“国”与“身”比观,则治国之法,亦是治身之法。如果说老子在本章开头讲的“自知者明”具有“命功”的法门旨趣,那么“自胜”则提示了“性功”的操持路向。所谓“性功”,简单讲就是涵养自我、回归真性的功夫。真性就是事物的自然本性。《庄子·马蹄》说:
26、这些盲流里面,靠吃垃圾为生,如鱼得水的人,比如招摇撞骗姓南的那个,写武侠小说的姓金的那个,在比如在网络修行界比较出名的元吾氏,都是盲流和老鼠。南写的道德经注解,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每一句都是错的,一本书一句都没注解对,这也的确是国学大师们的普遍水平了。
27、8)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28、不好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好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29、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是得道高人,那么辨别的方法很简单。看他能不能驻颜不老就行了。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所以,凡是不能却老而全形,还妄称自己得道的,还广收门徒的,就是骗子。历史上,总共得道的也没几个人,哪里有那么多得道之人,还碰巧给你遇到了,而且道还可以像卖东西一样的卖给你。期望放低点,多读古圣之书,勤而行之,益寿延年,还是可以做到的。
30、夸奖咱们,赞叹咱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咱们,指示咱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咱们才会进步。
31、德是人外因变化的结果,是能给别人直观的反应。道是内因变化的条件,是演化形成的德,是被人不理解的自然规律。道的好坏直接影响德,德就按道的规律又返化成道,无终无止的循环变化之中。规律是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一块石头,又硬又白,如果内丹士来捡这块石头,他们可能会坚白双捡吧。北宗认为,应该先把石头的白捡起来,再捡石头的硬。南宗认为,应该先把石头的硬捡起来,再捡石头的白。别异性命,以名乱实,不管是先性后命,还是先命后性,都是在如同坚白同异一样地闹笑话。
34、它的文章,恣意汪洋,意蕴深厚,擅长用寓言来讽刺人性的本质,发人深省。比如著名的东施效颦,屠龙之技,随珠弹雀等等,深藏的智慧,更是影响深远。
35、心之惠照,无不周偏。因境则知生,无境则知灭。所以役心用智者,因境而起也。境正则心与知皆正,境邪则心与知皆邪。苦乐死生,吉凶善恶,皆由于此也。故心者入虚室,则欲心生;入清庙,则敬心生。万境所牵,心随境散;善之与恶,得不戒而慎之乎?夫知人者为智,《尚书》所谓知人则哲也。
3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运动的总工程师,董仲舒所提出的灾异说认为,皇帝就是天本身,天就是皇帝本身,如果皇帝德厚,那么天下就会祥瑞太平,如果皇帝德薄,那么天下就会昏乱祸殃。既然天就是皇帝,天德就和天子之德互相等同。那么同理,反过来也成立,如果出现了地震,是天德不顺,那么也说明是皇帝缺德。
37、一个入道,一个去虔诚益智,一切如道法。做一件事情,用适合你的道法,去做修的你的功德的事情,让你的灵魂,不生不灭。你如果必须去看,就必须戒,当你量自己的得的时候,已经晚了。谁知道,自己是什么级别品?谁知道自己的三业?一切三业造就。
38、刚才有善主问我道教究竟说的什么?究竟修正的是什么?许多人说,想成为神仙;许多人说,想成为金刚不坏……还有许多人,想证得无上道法,等等。
39、因此,我们的闲暇时间碎片化的时间完全读一读《庄子》,自己在寻找智慧的同时,还可以让孩子一起品读,受益一生。
40、志向的归宿点在哪里呢?老子接着说“不失其所者久”。这里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所”,二是“久”。一般地说,“所”就是人们居处安住的地方。人生在世,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居住,颇为重要,没有处所,无家可归,就成了流浪汉。选择处所,首要标准是安全,其次是能够健康快乐,有利于获得生活必需品。从人间社会生活的一般要求来看,这样的处所,可以算是善地了。有了这样的善地,凶猛野兽不会来侵犯,兵戎之凶险也不会波及,当然就能长久了。不过,老子行文中的“所”乃是以人间居处善地作为话头,其背后还有更为深刻的隐喻象征,这就是美善的精神境界。儒家经典《大学》所谓“止于至善”,讲的是一种人生道德境界,而老子讲的“所”则是修道的崇高生命境界,《庄子》称之为“太虚”。根据前人的解释,“太虚”就是空寂玄奥之境。心能止于空寂玄奥的太虚之境,无始无终,不生不灭,所以谓之“久”。
41、 人这一生不违背天,不违背自己,不违背万物,都能遵循自然完成一生,就可以达到自然的生死,能够尽天年,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死实际上是生的开始,没有什么可悲哀的,因为人是有形的,天地间一切有形的都有生有死。《庄子》说死是一种伟大的修行,尤其是妄为的人,整天说烦恼,忧苦,疲惫,累,这个死更是伟大的修行,所以他鼓盆而歌。
42、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貌日子会好过一点。
43、至于钟吕道术传至王重阳,全真教认为,抛弃肉体,解脱了道,才是最高的境界,这恰恰是和葛洪反过来的,全真教的最高神仙境界,在葛洪那里,其实是最低等的尸解仙。全真教喜欢使用解脱,轮回这样的词汇,说明葛洪和钟吕的道术在他们手里,已经受到了印度文化的严重污染。修仙修不成,连做个仓库保管员都不合格,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44、右三十三章,河上名“辩德”。此章首言自知,则智及之矣。然后立志,果而安命,分乃至力行,以极其所当止,是以没身不殆也。此女偊之所以必朗彻见独,然后能无古今,而入于不死不生是也。
45、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但是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46、9)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47、很多人认为,和光同尘就是韬光养晦,圆滑世故的社交艺术,这样的想法是十分粗鄙。同样,还有人认为,齐物论是指社交艺术,要包容别人,海纳百川,这也是十分粗鄙的流俗理解。提挈天地,玄同,齐物,三个说法是一个意思,都是指修炼的最高境界:合道。
48、世界皆知孔子是圣人,但是有所不知的是,庄子应该被称作是“神人”。她的“神”体现在,庄子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他r热爱变化却顺应自然,顺应自然,他坚持人的本性,尊重人的自然属性,追求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他有着宁静、平和的心态,在名利和贪欲面前,他不屑一顾。
4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50、东汉产生的以人为天的天师道的天师,和以天为天的岐伯老子这样的天师,是不一样的。本质上,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道教,它是人之道,非天之道,是人之教,非天之教,它是张天师家学的传承。以一家之学立教,这是华夏历史上开先河的第一次。这和孔子还不一样,孔子所述,皆为周朝官学,可以认为,汉儒是周朝官学的一个改版。所以,以孔子之学立教,就等同于以周礼立教,以周朝官学立教。
51、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52、随境自适,心不妄贪,谓之知足。人能以澹泊自守,以寡欲自安,身虽贫而志不贫,境虽困而道不困,休休焉,坦坦焉,既无不足,则长富矣。故曰知足者富。
53、庄子曾面对悠悠天地感慨:“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54、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55、 道教生命观的三层境界,这个表述不是很清楚,简单说一下,生命细分了三层,最底层的是人从生到死,这一生里,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这个形体从婴儿到老年到死去,这是我们最常见的生命,这个生命往往伴随着我们的私欲,我们的欲望,人人都是有欲望的,有欲望就有想法,有想法就有做法,这个做法是以欲望为基础的,所以这个做法往往是违背自然规律,在道家思想中叫妄为,老子的无为是不妄为,顺应天然。妄为的话,过程中都要损耗自己,所以人达不到天年,不能享受的年寿,这个叫做寿夭,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情况。
56、永恒的是功德力及你的虔诚。你如是,也是这样;你不喜,也是这样;你承认也是这样;你拒绝一样如此。这个规矩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亦不灭,永保道心宁。
57、钟吕所开创的内丹术少阳派,经过后世的传承,主要分为了南宗和北宗。北宗以全真教的王重阳和全真七子为代表,南宗以张伯端为代表。实际上,无论是王重阳,还是张伯端,他们在道术上,都远不如钟吕。《灵宝毕法》才是少阳一派,最高的经典。不过这本书,里面内景都是真的,修炼的下手方法,多数都是隐语和黑话,按照书上修炼,后果难料。
58、道家学派的理论奠基人老子,为世人留下的《道德经》,千百年来传诵不绝。为《道德经》作注者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人们雅好《道德经》,是因为这部经典著作所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的普遍问题,所以能够像永不干涸的泉眼一样,为人类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滋养;也因为这部经典著作以“古始”之经验启迪不同时代的人们进行思考,所以能够扣人心弦。然而,这部千古奇书又处处蕴藏着文化密码,倘若找不到解码的钥匙,就可能陷入云雾之中,因看不清方向而感到迷茫。
59、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富也安然,贫也安然;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大鱼大肉固然香甜,粗茶淡饭更香甜;名也不贪,利也不贪,恬淡寡欲,知足赛过长生药。
60、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佛说十善业道经》
61、高尚的道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富有的精神是心理系生的重要因素。难怪连孔夫子都说:「大德必得其寿。」
62、我们的灵魂,再一次轮回的时候,不要落到不喜之地。经曰:随愿往生,去了得到更生,不是死。为什么说最高不可以得?因为清净。最高境,入不进去,但是,有没有可能去?有。这个就是修养懿德。
63、视频课程《浑圆桩》站桩、《三角步》、《圈捶》
6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65、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66、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
6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68、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69、在葛洪的理解中,神仙可以分为三等。《抱朴子内篇·论仙》中引《仙经》将神仙分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70、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貌你会很痛苦。
71、1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72、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73、道教自我修养的处世之法强调为人处世要学会“不争”。道家所说的这个“不争”,并不是让人逆来顺受,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教导人们不要攀比,别人有的东西我不眼红,该努力我还努力,顺其自然。就如同现在的灵魂鸡汤所说的“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74、本章下半段,老子依然从“知”入手展开论述。所谓“知”,有“俗知”与“真知”之分。“俗知”就是一般的社会知识论范围的“知”,而“真知”则是修行者到了高境界阶段的“知”。怎样才能获得“真知”呢?按道家的看法,首先要修炼成为真人。《庄子·大宗师》说:
75、与其让别人的误解伤害自己,不如做好自己,不解释。
76、《黄庭经》中的神仙术修炼,相比张道陵,魏伯阳和葛洪而言,出现了很大的创新。黄庭经的核心思路是:积精累气,存思内守,形与神俱。《黄庭经》很独特,它和之前神仙术里的外丹修炼不一样,和后世的内丹术,也不一样。它是神仙术,从外丹修炼,走向内丹术的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77、 第三层境界,我们通过修炼,通过性命双修,从古代到现代一直没有间断的修炼。道教经典有这么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天,这是道教在人类所有的宗教当中有一个伟大的口号,别的宗教不敢说,只有道教敢说,西方宗教谁也不敢跟上帝并列,上帝和他隔着铜墙铁壁,他只是信仰,道教是我就能做神仙,我的一切我自己能把握,所以叫我命在我不在天,这是修炼方法,重返先天,得道成真,与日月同辉,与天地齐寿。超脱色身,唯有法身永存,这是老子说的死而不亡则寿,这个寿不是我们现在普通理解的,这个人活到70岁,老子定义的这种寿是死而不亡。王常悦是道教龙门七祖,活了150多岁,他说色身死而法身永存,色身是现在这个身体,法身是得道了,这个时候你自己的无形世界可以独立于形体之外,这个形体只是一个房子,想出去就出去,想进来就进来。我们史书上每一节都有“隐逸传”,某个人有道了是了不得的,他自己的道是无形世界那一部分,他可以脱离自己的肉体,人在这儿坐着,他可能不知道到哪里了,他没有时间距离方位空间,这是道的特点。无形无色无相,他想知道哪个地方的事情非常容易,。
78、现代的学院派中医教育,流水线式的培养医生,类似于在流水线上培养十大元帅。可想而知,这种流水线出来的人,用兵水平会怎么样。这些流水线上培养出来的傻瓜中医大夫,他们不要说修炼了,他们连易道医同源都不懂,连中医怎么来的都不知道。用药如用兵,对症致病,不对症致人,所以让不会打仗的人去领兵,让不会辩证施治的人去治病,都是在合法的杀人。
79、 我们任何人包括万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无形世界,一部分是物质世界。整个宇宙也是这两部分,比如我们天地,天是无形世界,大地是有形世界,万物是大地,他的灵性是天。我们人身体血肉筋骨毛发五脏六腑等等一切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就是有形世界的东西,是物质;另一部分是无形世界,即存在身上的灵性。
80、10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佛说十善业道经》
81、 所有的宗教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都在关注生命问题和生死问题,人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道教也不例外。但是道教对这个问题和其他宗教有很大的区别,它的认识是非常独特的,这种独特来源于实践当中,践行实证,而其他的宗教一般都是精神信仰,不是实践中得来的。我们道教对生死的认识,他的思想渊源来源于中华民族远古以来修炼的人群,这个人群在老子以前就有,到了老子建立了这么一个理论,那就是对人和天地万物的理解认识,人应该怎么做,这是就是老子的《道德经》。
82、这个例子讲周朝以忠诚仁厚为德,这难道不是自胜的绝好例子吗?这样的君主,难道不算是“自胜者”的典范吗?王真的反问恰恰证明,内敛、谦让乃是“自胜”的要义。对于国家治理而言,领导者能否“自胜”至关重要。关于这一点,王真有进一步的阐述:
83、老鼠蟑螂一般的盲流们太猖獗,人们已经被蒙惑的太久了,以至于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件事:道在森林里,不在垃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