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精选好句82句)

2023-06-25 02:12:02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全译就是把典故全部翻译。在翻译“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句歇后语时,有四点必须解释:1)和尚是没有头发的;2)汉语中,“发”和“法”发音相同;3)汉语中“天”象征着至上的权威;4)这句话意思是此人拒绝法律和政府。全译法的译文是:

2、若从《三国演义》来说,我认为曹操用徐庶有三点:一是为了吸引刘备方面的大臣,给他们以后来投靠自己立一个好的榜样。二就是给天下再次看看自己任人为才的铁打政策,因为徐庶也和曹操一样,是寒族出身的。第三就是顺势打击一下士族阶级。

3、刘备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曹操派他来本为劝刘备投降,他却私下劝刘备撤离新野。扩展资料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4、 曹操听说徐庶这个人非常的有才干也想把徐庶招来为自己效劳。

5、徐庶离开后,刘备听闻水镜先生之大名,前来拜访,目的也很单纯,想让水镜先生出山辅佐他成就霸业。只可惜,水镜先生早已看透一切,任凭刘备掉眼泪、下跪,他都没有动心,表示自己只是凡夫俗子,没有治国之才能,让刘备另请高明。但是,正当刘备要离开的时候,水镜先生推荐了自己的弟子,在卧龙岗耕地的诸葛亮。

6、好了,今天主要说的就是徐庶进曹营,是否真的一言不发?如果真的一言不发,是否是因为他对刘备的承诺?

7、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

8、根据史书记载,从208年他进入曹营,直到223年才有最新的消息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中间的15年完全没有他任何的信息。看来,虽不能说徐庶真的一言不发,但至少他并没有在曹营发挥像在刘备方面的作用。

9、同是徐庶,其智慧技能展现与否在刘备处和曹操处大相径庭,这是由徐庶所具备的忠诚品质所决定的。忠诚作为道德范畴,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使之所言所行与内心所想相一致。忠诚与思想、政治、法纪和心理等素质一样,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对人的其他素质如科技、文化等素质,起着驱动和控制的.作用,支配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调节控制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发挥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徐庶的才华不容置疑,但这才华(智力、技能、知识等)皆由徐庶的忠诚所控制。于是便呈现出徐庶的才华在刘备处能甘愿施展、而在曹操处就自抑不扬的现象。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夏明翰忠诚于“主义真”而勇于献身、刘胡兰不叛党而慷慨赴难。正是由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守信,才有了先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10、曹操得知刘备于新野驻军,派遣曹仁率领大军前来攻打,徐庶用计遣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并将吕旷、吕翔斩杀。后曹仁亲自点兵前来,李典又被赵云杀败,曹仁于是摆八门金锁阵,但是徐庶很快识破阵中破绽,派遣赵云率领五百军士将前往破阵,杀败曹仁。

11、通读本《三国演义》上说,徐庶化名单福,闻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为军师,接连打了两次漂亮的胜仗,还袭取了樊城,使刘备声名鹊起,也让刘备集团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

12、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3、刘备跃马檀溪回新野之后,徐庶在司马徽的指引下,于市井上刘备的回城路上放声长歌,表达自己想要择明主而仕的意愿。刘备听到歌声后前往接见徐庶,并拜徐庶为军师。

14、原文——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参考,《魏略》元直指的是徐庶,而广元,则指与徐庶同时投靠曹魏的石韬,他与徐庶一样,都是颍川名士。诸葛亮、庞统早年游学的时候,常与徐庶、石韬相交甚厚。

15、徐庶,字元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讲的是,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先于诸葛亮的首位军师,一开始就给刘备出了几个计谋,使得刘备打了几个小胜仗(在没有军师时,就只有靠关、张、赵硬打),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软禁了徐庶的母亲)挟持到曹营。徐庶离开时告诉刘备,为了母亲自己不得不去曹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任何计谋。

16、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着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17、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曹操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18、徐庶原名叫徐福,年少时就十分的有义气,在一次为人报仇逃走的路上被抓了,得救之后改名为徐庶。公元192年,因为董卓在京城作乱的缘故导致兵锋四起,并祸及到徐庶生活的颍川郡一带,于是徐庶和同郡的石广元一同前往荆州避难。在荆州的时候他认识了诸葛亮等人,并成为了挚友多年以后,诸葛亮北伐,出陇上,还一直挂念着好友。听说徐庶只做到御史中丞,不禁感慨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诸葛亮的感叹,一直有多种解释,但没有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在那个年代,各运奇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才是士大夫的追求。

19、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20、小说《三国演义》里,徐庶化名单福,本来想去投靠荆州刘表,但是见到刘表后觉得刘表善恶不分,于是留书一封与之辞别,前往司马徽那里倾诉,被司马徽称有王佐之才。

21、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

22、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23、可是好景不长,其身份被程昱识破,并设计将徐庶老母赚至许昌,又假借徐母家书逼徐庶就范,这就是俗语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由来。

24、那第二点,一言不发是否是因为他对刘备有所承诺?

25、徐庶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曹操派他来本为劝刘备投降,他却私下劝刘备撤离新野。

26、说到徐庶,大家一定想到"孝子"与"进曹营一言不发"两点。在这里小编要纠正一下演义中的一个桥段,诸葛亮并非是徐庶前往曹营前推荐的,历史上诸葛亮出山之后还曾与徐庶一同为刘备共事过一段时间,当然这中间并不长。

27、徐庶本为刘备身边的一位大将,为刘备效力,后来却投奔了曹操。他投奔曹操是不得已而为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含泪向刘备辞行。

28、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

29、全译:XuShu,aformeradviserofLiuBei,agreatmilitaristinChineseEastHanDynasty,whounwillinglybecameanadviserofCaocao,anothergreatmilitaristinthesameperiod,underthreat,sworenottomakeasinglesuggestionforCaocaoinhislife.

30、让我们开始吧,先来看看徐庶是否真的一言不发?

31、曹操晚年,曹丕和曹植为了世子之位,展开了明争暗斗。才华横溢的曹植,在杨修等人的辅佐下,势头逐渐超过了曹丕,这让曹丕相当着急。于是,他想到了不愿意为父亲做事的徐庶,就驱车前来拜访。得知曹丕的心思后,徐庶果断拒绝了他,并且直接对曹丕说道:“我早已发过誓,绝不会为曹操献上一计,你是曹操的儿子,我也不会为你出谋划策。如果你非要逼我,那就命人将我斩杀吧。”

32、徐庶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

33、再说一下徐庶,当他来到许都之后,曹操相当高兴,不仅亲自接见,还立马赏赐高官厚禄。徐庶的母亲听说儿子离开了刘皇叔,十分的愤怒,并选择了上吊自杀。从此之后,徐庶伤心欲绝,不管曹操对他如何的好,他始终没有为曹操献上一计。曹操本是爱才之人,虽然徐庶不给自己献计献策,却依旧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直让他呆在都城中养老。

34、“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

35、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着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36、但徐庶却是比关羽更合成语意义的人物,他在被迫“弃刘归曹”后,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虽在曹营却“终身不设一谋”,因此,徐庶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光辉典范。

37、徐庶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曹操派他来本为劝刘备投降,他却私下劝刘备撤离新野。

38、全译:LiuBei,thewould-beemperoroftheShuKingdom,hadamilitarycounselorXuShuwhoprovidedseveralsuccessfulmilitarystrategiesthatwonseveralbattles.Knowingthis,LiuBei’soldrivalCaoCao,primeministeroftheEastHanKingdom,plottedtocompelXuShutohiscourtbyhousearrestinghismother.Tosavehismotherfromdanger,XuShuhadtobidfarewelltoLiuBeibutpromisedthathewouldneverprovideanystrategytoCaoCaoeventhoughhehadtoworkforthisopponent.

39、好像终生就给曹操出这两个计策,后来演绎里面就没在写到他了.

40、徐庶到许昌见了母亲之后才得知自己被骗,徐母在斥责徐庶之后自杀,徐庶也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

41、 从此,徐庶在曹营中,无论大事还是小事,他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始终一言不发。这也是后来人们说的“身在曹营心在汉”。

42、曹孙刘对峙赤壁,庞统献连环计,徐庶随军为求自保,江边等候庞统求计脱身,按庞统所教在军中散布谣言,说马腾准备兵犯长安,献计曹操愿领军回守抵御马腾,曹操允许。徐庶得以幸免于难。

43、第二:赤壁鏊兵之时,庞统献连环计,出来后被徐庶抓住了手,说:黄盖用苦肉计,XX下诈降书,你有用连环计,你们是唯恐曹营烧不尽啊?庞统把徐庶拉到一边说,君当真要说破我计?庶曰:如果我说破你计我就不会来找你了.反正曹营要烧了,你教我一个脱身之计?庞统就告诉徐庶,你在军中散布流言,说西凉马腾,韩遂要发兵取长安.于是主动请命去散关防守马腾、韩遂,逃过赤壁大火.

44、因为兴趣,在网上找了一篇左翠燕所写的“歇后语翻译问题研究”(以“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为例)的文章作参考,特向圈内朋友征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信雅达”翻译。

45、时间转回公元208年,《三国志》记载当时曹操正准备南下解决南方割据势力,在长坂坡追逐战中,徐庶母亲被曹军所俘获,而身为孝子的徐庶为了不让母亲为难,也为了能在身边照顾年迈的母亲,只能告别刘备去了北方曹操那里了。

46、下一个问题!徐庶入曹营,真的是一言不发吗?

47、“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48、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

49、忠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传的伦理道德规范。但共产党人讲的忠诚是以坚实的科学为基础,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不是剥削阶级和私利集团所倡导的“愚忠”。共产党人这种忠诚以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底蕴,这和徐庶的忠诚底蕴在于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不同。甘愿清贫、被捕后宁死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完全因为这种忠诚有着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基础。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以科学信仰为底蕴的忠诚,才是最深厚的忠诚。

50、诸葛亮说那段话,看起来就为徐庶打抱不平,实际上诸葛亮是想表达,在曹魏,有才之人实在是太多了,本来徐庶在我们蜀汉算得上是一个人物,可是到了曹魏那里,根本就不够看,从他们在曹魏的地位来看就知道了,他们根本就得不到重视,那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能力也不足呀。

51、徐庶的官职就要求了他一定要说话,而且非说不可,徐庶在封官之后几年就去世了,或许他一直在朝堂上说话,一直说到去世吧!我觉得徐庶不是个闷男,反而是个话匣子呢。

52、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53、以上三种翻译,版本一相对较好,也只有版本一有歇后语的前后句,符合歇后语的最重要的特征。版本二的简译省略了歇后语“徐庶进曹营”的前句,是个缺陷。版本三的简译版则采用了意译,但意思离原意有很大差距,翻成了“一仆不能伺二主”的意思。

54、长坂坡赵云护主七进七出,杀的人困马乏,曹操惜才不让放箭想生擒赵云,徐庶在山坡上看见赵云人困马乏,心想这样下去不行啊,我得救赵云,于是为曹操又献一策说:“丞相,你看赵云人困马乏,你整点包子扔下去,他肯定得分心吃,我们就可趁势抓住他”,曹操大喜吩咐照做,结果赵云用枪尖挑的包子扔到嘴里吃,吃饱了有力气了终于杀出了重围。

55、虽然我质疑徐庶“不发一言”的真实性,但却不否定徐庶确实无愧“忠臣孝子”这个名号,在刘备处举荐了诸葛亮,在曹丕处也算是尽了自己的职责。长坂坡如此危急关头,为了母亲的安危敢只身入龙潭,闯虎穴,单这份孝心和胆量就足够我们肯定的了。

56、徐庶进曹营歇后语解析:徐庶进曹营这其实是根据典故而来,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57、意思: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58、正所谓“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历史上的徐庶进曹营后真的是一言不发吗?从正史来看,恐怕并非如此。正史对徐庶记述甚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徐庶投奔刘备后,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向刘备举荐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刘备为图霸业,请来诸葛亮出山相助,三顾茅庐也自此成为千古佳话。

59、论点:因为招募徐庶,原本就是曹操的釜底抽薪之计!

60、曹营的徐庶——人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

61、刘备纵有万般无奈,也阻挡不住徐庶投奔曹。而且刘备深知,徐庶这一去,曹操肯定不会轻易放他离开。值得宽慰的是,徐庶曾对上天发誓,自己宁死也不会为曹操献上一计,这也留下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之典故。

62、徐庶足智多谋,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

63、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舍。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64、《三国演义》塑造了很多谋人奇士,诸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武圣关羽和风华绝代的周瑜。其中还有一位特殊的谋才——徐庶,作为忠臣孝子的典范亦为后世留下一则歇后语而垂千古。你知道吗?

65、徐庶做官是在曹丕继位三年之后,才被升为右中郎将和御史中丞的,右中郎将是九卿之一光禄勋的属官,光禄勋是掌管宫廷禁卫的重要角色,右中郎将不过是属官,也就是一个守宫长官而已。御史中丞则是御史大夫的属官,执掌的就是朝臣上朝礼仪之类的,这是个需要说话的职位,御史在秦以来就是靠舌头吃饭的,他们最大权力之一“风闻言事”就是可以用道听途说的事来弹劾大臣,对与错是皇帝和大臣的事,但说不说就是御史的事。

66、或许,徐庶在曹营并没有受重用的最大原因是能力不足。这一点有点类似"鸡头凤尾"的理论,在刘备阵营时,由于非常缺乏人才,徐庶的出现对于刘备是巨大的惊喜,他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才能,从而博得了刘备巨大的信任。在曹操阵营之中,无论程昱、荀彧、刘晔等人在三国时代都是著名谋士,而那些并未出名的更有无数,实在并不是他们没有才能,而是曹营的人才储备过于丰富!

67、徐庶最后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所以严格来讲,徐庶是魏国臣子。但是因为徐庶与刘备之间的故事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文艺作品又对其进行艺术加工,所以徐庶总是被作为蜀汉臣子来看待。

68、歇后语“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是因为毛主席在一次和埃德加·斯诺谈话时讲了这句歇后语,后来这句话被许多有名的中外翻译家都翻译过。

69、徐庶,字元直,原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州)长社县人。三国时蜀汉人物,后归曹魏。徐庶本名福,是姓单人家的孩子,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曹操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在刘备几乎屡战屡败之时,初聘为军师,便用计杀二吕,设伏反劫营,“八门金锁阵”,暗中取樊城。他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临行前,徐庶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于是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70、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71、“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72、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73、电视剧中《回到三国》播放到了第14集,徐庶本为刘备身边的一位大将,后来却投奔了曹操,成了曹操旗下的一位谋士。那么徐庶为什么要投靠曹操呢?从这件事中还做出了一个歇后语,那么曹操进曹营的歇后语是什么呢?

74、典故:徐庶本为刘备身边的一位大将,为刘备效力,后来却投奔了曹操。他投奔曹操是不得已而为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

75、所以徐庶是自愿去北方而不是被诡计骗去的,自然徐庶也没有做过大官。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就曾说过“曹魏是因为有太多谋士吗?为什么不重要徐庶和石韬呢?”我不能肯定给敌方推荐人才这种错误会发生在诸葛亮身上,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徐庶确实没有受到曹魏的重用。

76、按照“演义”的说法,徐庶有机会献计曹操,但是他选择了“一言不发”。

77、曹丕在徐庶这里碰壁后,并没有死心,没事的时候就来看望徐庶。最后,徐庶感觉曹丕这小伙还不错,至少比他老爸曹操会做事,在不违背自己誓言的情况下,给曹丕推荐了一个人,他就是被称为冢虎的司马懿。在司马懿的辅佐下,原本处于弱势的曹丕很快翻盘,最终被立为世子,继承了曹操的王位。

78、徐庶进曹营的歇后语是:一言不发,即大家所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79、简译:DoashowXushurespondedtoCaocao:offeringnotasinglestratagemfortherivalofyourhighness.

80、徐庶投曹营,并非受曹老板招揽,而是主动投降曹魏,因为在刘备兵败长板战役中,徐庶的老母亲被曹军俘虏了。所以!徐庶主动辞别了刘备,投降曹魏尽孝道救母亲去了。

81、正史就没这么多故事情节了,徐母是在跟随徐庶等人撤离的时候,被曹操大军击败所俘虏了。曹操也没有给徐庶写信,而是徐庶自己出于孝道,决定投曹救母。之后也没有“走荐诸葛亮”,诸葛亮投刘,大概比徐庶还早。临别誓言,以及徐母自缢,也都不存在。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刘备的正统身份,罗贯中杜撰出来的小故事。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环保的作文题目(精选好句77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