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书籍阅读顺序(精选好句66句)
哲学书籍阅读顺序
1、既然提到阅读,那么今天我就分享两本关于阅读的书目,
2、郝金歌,中共党员,思想政治教师。她深信,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她坚持,以爱为底色,成为心有格局的人,做思政育魂,立德树人的教育;她坚持,以行为动力,成为不断学习的人,做开拓视野,启迪智慧的教师。
3、到了现代,如果还有人把生儿育女、持家养老简单粗暴地扔给女性,没关系,用女权主义哲学家波伏娃的理论反驳回去。
4、这也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对于那些天生就需要读哲学书的人来说,哲学书之于他们就相当于桉树叶之于考拉,不需要教,他们自然就会去找来看。如果你已经成年,感到自己对大部头的哲学著作读不通、也不感兴趣,还需要别人教你怎么读,那么很有可能它们真的对你没用。人生有那么多事可做,不学哲学也可以过上好的生活,去干点别的吧。
5、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6、一个作家的失败之作,通常可粗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失败方式。
7、 《四书》的顺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8、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他所谓真实包含哪些条件?—这也是在读任何一本书时都要提出的问题。你所阅读的这位报导作者真的知道事实吗?是否知道被报导的人物私下的思想与决定?他有足够的知识以写出一篇公平客观的报导吗?
9、《哲学的故事》是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经典力作。自问世以来,经久畅销不衰。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的生平及其观点。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
10、185的谐音,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的生日。
11、虽然实用的书都是滔滔雄辩又忠告勉励,但是滔滔雄辩又忠告勉励的书却不见得都实用。
12、阅读历史的两个要点是:第对你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第阅读历史时,不只要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之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行动的原因。
13、《苏菲的世界》是公认的哲学入门书籍,用小说的方式,引起读者的兴趣。本书讲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佛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14、右下角的页码,是哲学家主要哲学观点的解说页。
15、--这就是不遵循走步方法而发生“顺拐”问题。
16、书打开来翻阅,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
17、这本书是王守仁(王阳明)的纲领性哲学著作,被其弟子们视为儒家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
18、我们并非真的都那么忙,真的长时段的,一辈子一直那么忙,我们只是有太多的必需品,得投注大量时间去取得去保护。
19、现在你面对的是许多不同的作者,他们不可能每个人都使用同样的字眼,或相同的共识。有时候就是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
20、然而,学识比较高的人,有权指正比较无知的人所犯的错误。这种不同意见所造成的争论也是可以更正的。知识的不相当永远可以用教导来解决。
21、很显然,海德格尔通过“读”传统哲学这本“大书”,不仅“读会”了、读懂了;而且达到了“会读”的层次。这种“会读”,以一种直面差异的勇气和重新奠基的魄力表现出来;这种会读,以一种结合了形而上学批判与哲学基础奠定的方式迎接着海德格尔自己的哲学的登场。即,所谓“会读”,不仅要在“读会”的意义上,通过技巧性的方法把握作者的意图,更是要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跳出哲学著作、哲学传统本身的束缚,与之对话、与之争辩,从而寻得自身思想的立足点。而就后一方面而言,恐怕也正是真正有志于哲学这门事业的人的共同期望吧。
22、政治哲学是一种直接关系到现实世界的哲学,关系到它在现实世界中如何被使用、理解和误解。
23、16两句:描述《水浒传》与哲学思想的关系。
24、写作过程中的参考文献,也被作者贴心地列了出来。
25、本书揭示了哲学中的问题如何与当下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阐述了我们自身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认为理所当然的“我”到底是谁?对我来说活在世上意味着什么?我在什么意义上是自由的?死的想法是如何影响我的生活的?……本书并不打算一劳永逸地回答所有这些问题,而是希望以一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意义的方式继续将它们提出,同时也尝试性地做出一些回答,以帮助我们理性地与这些问题共同生活。
26、他们可能想要阅读联邦公报,却没有事前先看过联邦条例和美国宪法。或是他们读了这些书,却没有看看孟德斯鸿的《论法的精神》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27、日本媒体《朝日新闻》也评价道:"这本书既不像词典那般厚重,又不像图解那样随意。无论是上课、工作、谈判还是约会,都能派上用场!"
28、有些太过沉重、会妨碍行动的思维并不合适携带在身上(比方说你很难时时刻刻想死亡的问题过日子),必须以遗忘或至少暂时搁置不理来处理。
29、这本书很薄,希望同学们用“慢”的是心境阅读。书中由九个问题构成,各自成章没有先后顺序,同学们在阅读时可以先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阅读,深刻感悟每一个小故事背后的哲学道理和生活力量。“慢”不仅是读书的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觉悟,需要用智慧与耐心去体悟。
30、真要动笔的时候,我才感觉到困难。因为回想起之前有人问我“该怎么读哲学原著啊”,我的一概回答都是:“读什么?不要读,读了没用。”
31、《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在美国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齐名,是哲学入门的必读书目,已被译成二十种语言出版。在这本小书中,当代西方哲学界的领军人物内格尔用生动的语言,高超的分析技巧,以及深刻而冷静的洞察力向我们充分展现了哲学思考的真正旨趣。他告诉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如何知道他人心灵的存在;如何判断行为的对与错;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又如何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32、学术论文,指的是它的专业性。你不会突然指望自己一下子能看懂《航天火箭发动机的制造与维修》吧?哲学著作是用自然语言写的,但究其本质,同样是专业性非常强的著作。想要拿起来就读懂,是不可能的。这和一个人的智商无关,而只和学习有关。
33、有人说,看哲学书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哲学书的目的恰恰是省时间。因为,哲学书是由历史上最聪明的头脑写就的。他们思考一个问题要多久?你自己去思考同一个问题,达到同样的深度,又要多久?
34、 《五经》的顺序是《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
35、后人的作品总是受到前人的影响。如果你先读前一位的作品,他可能会帮助你了解后人的作品。
36、那么哲学著作是什么?它既像是学术论文,又像是群聊天记录。
37、书虽然很薄,但阅读的厚度由你掌握。例如每一章节抛出的问题中,你是否能停下来结合生活实际先思考自己的答案,心中有解后再去阅读,在权衡对比之下去汲取书中的营养,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38、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像一个曾经相信只要我能拿到所有经典著作,我就能正确地理解这个世界的人。
39、而最下面那段话,则精炼概括了哲学家的生平。
40、因为它以为被消耗的、被伤害的只是他自身的一部分,而不是有血有肉有意志的他者——自我伤害,自我掠夺(如果有这样子的说法),就像年轻人恶整自己头发,在皮肤上刺青和穿洞,我们最多只能讲无知和任性,很难说它不道德。
41、对想要进一步了解哲学的“高阶学员”来说,可谓是宝贵的阅读书目了。
42、哲学著作不是商品。所以它才会难读。所谓不是商品,就是说它们不是给一般消费者看的,不是给普通大众看的,哲学家并不关心自己的书卖出了多少本。所以,他们在写作时照顾的是专业读者,而非一般读者。
43、如果能以积极的生活态度而承认自己的“孝子身份”,就有责任和义务去重点学习和研究一下中国哲学和西方近代哲学,不要因为精神的空虚而做出忤逆之举。
44、然而,惟我论这种理所当然的童稚霸道,的的确确有一种很大的力量,他们不被众多他者的存在及同情分心,总有某种天命如此、视万事万物如草芥的惊人专注。
45、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关联,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这都是不该忽略的事。
46、格雷厄姆·格林在他《问题的核心》小说中有一段话说:“绝望是替自己定下一个万难达到的目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47、假设借助这种划分来说读哲学书,好像有点特殊性。通常我们认为的基本的,第一个层次的能力,就哲学书的阅读经验来看,就已经比较困难了。因为哲学书通常比较难以读懂,这是在日常当中就可见的。其原因在于,通常的哲学著作都具有抽象性,体系性,论证性等特征。抽象性源于哲学探讨问题的原则性,即哲学大多探讨基础性问题,由于基础问题的“基本性”,所以其具有“大”、“空”等特点,比如形而上学,大多只能做形式上的描述而不能做具体刻画。记得我最初读哲学著作时,就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作者不可以举一个例子呢?其实很多哲学原理是很可以举出例子的,但遗憾的是哲学著作当中的例子少之又少。现在想来也可以理解了,因为任何对原则性的阐发一旦举出实例,都有被缩小或固化的可能,从而造成读者的理解变得局限。甚至于从根本上将原则性问题搞成了具体问题,并且在思维定式上一去不复返,造成后续理解的巨大偏差,即总以为作者说的是具体问题,而全然顾不上对原则性视野的维持。
48、惟我论是霸道的、吞噬的,但惟我论同时也有一种天真无邪,它是典型的幼年期思维方式,把自身和整个世界重叠一起,完全等同为一。
49、在孔老爷子²⁰“仁义礼智信”的哲学之路上寻觅周游列国的木车。
50、格兰特《失踪的孩子》里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理想的培养、逻辑的思维、高雅的阅读,也许并不能让别人爱你,但却能让你坦然接受不被爱。”
51、也许我们应该说,比起我们待在现实世界所可能察觉的困惑远远要多要严重。
52、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53、一本只需要快速阅读的书却用很慢的速度来读,就是在浪费时间,这时速读的技巧就能帮你解决问题。
54、在习风飒爽的金秋,哲学不会手握弯镰忽而直身忽而哈腰而帮文学收割、不会左一车稻子又一车麦子而帮文学入仓、不会摔摔打打打打摔摔而帮文学脱谷……
55、有些哲学家的话写得浅白,貌似能看懂,但浅白只意味着它容易被一般人误解。尼采的“超人哲学”让你联想到那个穿着红裤衩在天上飞的超级英雄(那么尼采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做超人?我们要超越自己?我们要克服欲望?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这表示尼采容易理解吗?显然不是,只是超人这个词恰好让你舒适地想到别的东西而已。
56、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57、人是情绪与偏见的动物。他们必须用来沟通的语言是不完美的媒介,被情绪遮盖着,被个人的喜好渲染着,被不恰当的思想穿梭着。
58、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拓展,问:书应该怎么读?于是就可以分出两个层次:第一是读会;第二是会读。就第一个层次而言,乃是读书的基本要求,即通常所说的“读懂”。读懂的最直接要求和表现是基本理解作者的意思。这是读任何书都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即读会了。会读呢?在第一个层次上更进一步,即不仅读懂了,而且掌握了技巧,这一技巧不仅可以推广到之后的阅读经验当中,而且甚至可能在阅读的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凡是在单纯理解书籍的意思之外,且具有一定推广性的能力都可以说成是会读。读会书的人与会读书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
59、受教的美德—这是一种长久以来一直受到误解的美德。受教通常与卑躬屈膝混为一谈。一个人如果被动又顺从,可能就会被误解为他是受教的人。
60、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
61、唐诺的《阅读的故事》和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62、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63、另一种误区是,“哲学探讨的问题离生活太远”……
64、书的最后,还为读者梳理了400多条索引,将书中出现的哲学家、哲学著作、哲学概念按照A~Z的顺序排好。
65、想升职加薪?那就努力提升能力,踏实做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