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主义(精选好句86句)

2023-07-04 02:26:21

托尔斯泰主义

1、但玛丝洛娃真的不爱聂赫留朵夫吗?其实正是爱的如此深沉,所以才不愿意与聂赫留朵夫结婚,因为玛丝洛娃认为这是对聂赫留朵夫不是幸福,而是一种拖累,她不愿意接受他的牺牲。玛丝洛娃决定嫁给政治犯西蒙松,

2、各位书友好,今天我们继续共读《复活》。建议读完第三部,第十六至第二十八章。

3、各位书友好啊,从下周开始,我们将一起共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4、谈及康德主义是如何从哲学话题转变为文学理论话题时,孙教授详细评述了刘再复发表于1985年的《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他认为这是一篇带有宣言意味的论文,其中显然含有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的背景。孙教授认为,刘再复在论述中借助古典哲学的命题重审文学原理,一方面向李泽厚致敬,另一方面着手清理日丹诺夫与周扬的思想。首先是回到文学即是人学的话题,既回溯了托尔斯泰主义源头,又觅出康德的影子,而后者的分量日趋明显。这既是思想的一种互感,也是时代风气的一种折射。至此,从托尔斯泰主义到康德主义,批评家们发现,中国文学要回归的不是高大上的思想,而是普通人的个体精神,审美创造性恰恰存在于那些描述普通人的文字里。

5、对于这部作品,我只说一句,请大家千万不要错过!

6、但他未能摆脱贵族的习性,这个理想以破灭告终。在这篇小说里,作者第一次尖锐地提出从自己的阶级“出走”,跟贵族社会脱离关系的问题。

7、检察官柯尼为托尔斯泰提供的一件真实案件: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问罪过,不幸婢女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

8、小说描述贵族青年奥列宁厌弃上流社会的空虚和虚伪而来到高加索,在高加索奇伟的大自然和纯朴的哥萨克中间,认识到幸福的真谛在于爱、自我牺牲和为别人而生活。

9、从他的心灵探索和精神面貌发展的线索来说,继3部曲之后的是:

10、而最后一段话颇含韵味,这里拿出来再给大家分析分析。

11、指19世纪俄国文学中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平民知识分子,即“自由民主资产阶级的受过教育的代表”。19世纪50年代俄国解放运动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期,贵族阶级已逐渐丧失其进步意义,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政治舞台,新人形象应运而生。新人大都出身平民,接受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投身反抗沙皇专制的实际斗争,他们从事劳动,接近人民,意志坚强,品德高尚,追求自由、独立和真挚的爱情,有为社会解放努力奋斗的精神。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和叶琳娜,是俄国文学中第一次出现的两个新人形象。

12、今天,我们的民族从站起来经过70余年的奋斗发展,已经富强起来,正迎来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这条复兴之路依然充满艰难困苦,欧美老牌列强不甘心衰落,对我们进行了各种阴谋诡计险恶用心的施绊,一轮又一轮的制裁打压,制造种种的混乱,就是要分裂你的国家,危害你的安全和发展利益,阻断你的民族复兴之路!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难道我们要听凭他们几十年的洗脑,不断自我贬损式地反思自己,进行所谓的道德完善?去他大爷的道德说教!我们现在保卫自己的复兴,要做的只能是: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13、19世纪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

14、Толстовство是托尔斯泰宗教思想的代名词,他宣扬以基督之爱普爱众生,要按上帝的方式进行生活;他认为以恶抗恶只能引起新的恶,而不能消除恶,只有历经每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才能根除恶。

15、对现实的无情批判无疑展示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积极性,可以警醒人们对这个冷酷腐朽的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至少可以警醒那些天真无知的低层少女,不要像玛丝络娃一样幻想着仅凭年轻貌美温柔贤惠,就可以突破阶级(阶层)的壁垒,就可以收获贵族公子的爱情!不顾一切忘乎所以的一夜激情在风流成性的贵族公子聂赫留朵夫那里只值一百卢布!贵族公子甩下一百卢布拍拍屁股走人之后,留给女孩的是无尽的长夜和一地的鸡毛!我相信这样的悲剧故事,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有发生,玛丝络娃的人生悲剧应该对涉世未深憧憬爱情的年轻女孩有所警醒,女人啊,收获爱情单靠年轻貌美温柔善良是不行的,你得像简爱一样自尊自立自强!

16、当历史的海洋风平浪静时,行政长官坐在自己破旧的小船上,用船嵩挂着人民的大船一起前行,这个时候,他自然会觉得大船是在他的努力下才向前行驶的。可是一旦海上起了风暴,波涛滚滚,大船便会自动前行,那时候行政长官就不会再有这种错觉了。大船靠自己的巨大力量前行,船嵩根本够不到它,于是行政长官一下子从统治者和力量的源泉变成了一个微不足道、软弱无用的人。

17、“我们的所作所为也是这样,”聂赫留朵夫想,“我们活在世界上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以为我们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这显然是荒谬的。要知道,既然我们被派到世界上来,那是出于某人的意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是我们断定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自己的快乐。显然,我们不会有好下场,就像那不执行园主意志的园户那样。主人的意志就表现在那些戒律里。只要人们执行那些戒律,人间就会建立起天堂,人们就能获得至高无上的幸福。

18、托尔斯泰笔下人物的性格发展合情合理,他的这一艺术手法后来被车尔尼雪夫斯基概括为“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概括出的托尔斯泰的另一杰出的艺术才华,即“道德情感的纯净”,在《战争与和平》中有突出体现。

19、当然,《复活》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在于那些艰深晦涩的传教,而在于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之间纠缠的命运线,在于那些托尔斯泰笔下19世纪俄罗斯动人的画面。是最纯粹的感动和最简单的美丽。

20、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形象(普希金的《驿站长》的主人公维林,果戈里《外套》中的巴施马奇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中的杰武什金)。他们生活在了社会等级最低的一个地方。这种情况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和社会行为。

21、俄罗斯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同名中篇小说(1853年~1863年),初次发表于1863年第1期《俄国导报》杂志。

22、 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

23、玛丝洛娃因聂赫留朵夫而堕落,也因他而觉醒?

24、讲座一开始,孙教授就寻根溯源,指出,左翼作家当年翻译苏俄的批评理论,乃是克服个人主义式的惯性,希望在解放大众中牺牲自己的旧影,比如托尔斯泰思想在国内传播之初,国人对于其道德化境界和殉道精神礼赞有加;而非左翼学者对于德国美学的凝视,其实是试图以一种超功利的方式疗救文学的时代病灶。在日丹诺夫主持苏俄文化工作的时期,托尔斯泰主义成为了批判对象,文学的空间日趋狭窄。冷战时期的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着相近的文化问题。

25、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26、那些戒律总共有五条。(不贴出来了,大家可以自己对照)

27、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8、托尔斯泰所运用的讽刺手法,是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利用揭露形式与内容的矛盾,造成有力的讽刺效果。

29、这个时期的其他作品:《两个骠骑兵》(1856)写父子两代人,作者欣赏父辈的热情豪迈的骑士风度,而鄙弃子辈的猥琐自私的实利观点。《阿尔别特》(1857~1858)和《琉森》(1857)都是写艺术家的。前者的中心思想是“自由创作”问题,作品中宣称“美是人世间唯一无可置疑的幸福”,是作家一度醉心“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的产物。《琉森》以作家旅游瑞士时的见闻为基础,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本性和资本主义同艺术相敌对的实质。但这里已出现否定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进步意义的倾向,他的批判又是从抽象的宗教、道德的真理出发,是托尔斯泰主义的最初表现。这篇作品的向往自然和归真返朴的思想在《哥萨克》和《三死》(1859)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后两部作品以大自然和接近大自然的人的意识作为衡量真理的尺度。这里有卢梭的影响。

30、地   址: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办事处夏塔路290号

31、《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

32、《复活》中就巧妙地利用外界的事物和现象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有时外界事物影响着人的情绪。有时又由于人的情绪使周围环境带上一种特殊的色彩。

33、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在托尔斯泰主义中,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

34、在本次讲座中,孙教授宏观地梳理了托尔斯泰主义和康德主义从域外至国内的译介传播过程,认为,纵观百余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俄国的资源与德国的资源一直交替出现,其中俄国理论在道德的方面颇多建树,德国思想则释放着提升智性的力量,二者都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从西方思想资源进入到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创作实践领域,以托尔斯泰传统与康德传统的消长点画出文学的变化之迹,在时代转型和知识界话题调整的具体语境中分析两种资源此消彼长的复杂态势,在广阔而开放的视野中解答了八十年代文艺思潮转型的若干问题。

35、4月28日下午两点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孙郁教授做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名师云讲堂”,在腾讯会议平台上带来了一场题为“从托尔斯泰主义到康德主义——八十年代文学观念的变迁”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薛毅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100多位青年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参与。

36、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

37、以高尔基为代表的一批作家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传统,在契诃夫开创的容纳各式各样人物、注重人的个性、发觉人与人之间互不理解原因的新审美视觉的基础上,把现实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新型现实主义。高尔基及其继承者把大写的人、大地的主人、革命者推到首位。在他们的作品中,人是世界的主人,人是胜利者,是自由的斗士。他们否定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关于痛苦与道德净化的基督教思想。高尔基认为,改造世界的革命会改变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38、《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探索在农奴制下通过改善农民生活以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的道路。这也是他亲自观察所得,因此能够“钻到农民的心灵中去”(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39、这里就是我前文所说的“托尔斯泰先生的崇高梦想”。而为了作者所想达到的解脱,虽然有深意在其中。但深爱彼此的俩人就要以这种方式永远分离,也是让我心痛不已。

40、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那气势磅礴、宏大复杂的结构与严整有序的布局。

41、博爱:这一点和上一点是相连的。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活》中,“博爱”几乎可以同“宽恕”等同,因为博爱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恕。一个人如果不能宽恕别人,人的内心就很容易被“恨”的感情所占据,恶是世界无法和谐、无法共生的根源,恨也一样,而恨往往是因为人们遭受了恶的摧残而造成的。

42、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并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死于出奔途中。

43、在《战争与和平》中还有一段语言相对抽象的论述:在历史事件中(这里观察的对象是人们行动的实质),最初的、最原始的近似物是神的意志,后来是那些处于最显著历史地位上的人们,即历史英雄们的意志。但是我们只要探究每一历史事件的实质,即探究参与事件的整个人群的活动,便会相信历史英雄的意志不但不曾领导人群的行动,而且他们自己是经常被领导着的。……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一切原因的总和,除了这唯一的原因以外,没有而且不可能有别的原因。但是有些规律支配着事件,一部分规律是人们不知道的,一部分是可以了解的。只有在我们完全放弃了在个人意志中探求原因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正如同只有在人们放弃了地球不动的概念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

44、我把整本书拆分为十个主题点,大家也可以以此为参考,每天读十二章左右。

45、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

46、当时,欧洲只有两位顶尖作家,一位是托扬,另一位是雨果。拓翁的文学更为深刻和尖锐。当时,他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点。因此,无论哪个国家研究文学史,没有人不谈论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无疑是俄罗斯文学的一座高峰。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和契诃夫的存在确立了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俄罗斯社会的深刻矛盾。他的作品充满了反对暴力、奴隶制和私有土地所有权的进步思想。随着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普及,它对俄罗斯进步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7、坚定中包含着脆弱,误解却掩不住心中的感情。

48、列夫·托尔斯泰的历史观集中体现在他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中,在小说中他对西方的历史观念持一种嘲讽的态度,对英雄史观完全不以为然。他认为帝王不过是历史的奴隶。战争中双方的最高统帅,如皇帝拿破仑、沙皇亚历山大在他看来都不能影响战争的胜负,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认为最高处是最不自由的,最受制约的。库图佐夫将军虽然被描述为俄罗斯英雄,但托尔斯泰没有兴趣讲一个伟大英雄拯救俄罗斯的故事。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小说没有写库图佐夫将军有什么出众的才能、智慧,而只是表现他是一个顺应了人民意志的人。对待沙皇亚历山大也是如此,在小说中,沙皇表示自己要坚决和人民站在一起。

49、聂赫留朵夫一见到玛丝洛娃,有一种需要家庭和孩子的想法涌上他心头。然而,玛丝洛娃已爱上西蒙松,决定跟西蒙松走。聂赫留朵夫明白她不愿意,毁了他的生活才这样决定的,但这仍然给了他巨大的伤害。

50、入口:腾讯会议 会议号:957423445

51、《复活》同时也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可以说这是在那个宗教文学从辉煌急遽没落的时代,托尔斯泰自己对宗教的一种理解与超越。

52、《哥萨克》(1853~18这是原计划中的上半部,下半部没有写成),表达了作家要脱离自己环境、走“平民化”道路的初步尝试。主人公奥列宁厌弃上流社会的空虚和虚伪,他认识到幸福的真谛在于爱和自我牺牲,为别人而生活,但他未能摆脱贵族的习性,这幻想以破灭告终。这个“出走”的主题后来不断出现在作家晚年的作品中。在艺术上《哥萨克》开始从心理的细致刻画转向客观地广泛描写现实生活的史诗画面,为创作《战争与和平》作了准备。

53、象征主义在诸流派中居于首位,它兴起于法国,但在俄国很快得到强劲的发展。它不认为艺术是对世界的认知,而要在创作的过程中建构世界;它不接受艺术的功利主义,认为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象征主义运用暗示、隐喻、联想和烘托增强表现力,追求言外之意,象征是多义的,不要求有唯一的共同理解,如果有两种或更多的理解,或者不能完全理解而只是感受,而后自己在脑海里补足,这才是它的迷人之处。这个流派的辉煌主要表现在诗人辈出,除了勃洛克Блок、别雷Белый、阿赫玛托娃Ахматова、曼德尔斯塔姆Мандельштам外,还有К·巴尔蒙特Бальмонт、В·布留索夫Брюсов、М·库兹明Кузмин、Д·梅列日科夫斯基Мережковский、З·吉皮乌斯Гиппиус和维·伊万诺夫等。

54、薛毅教授对本场讲座做出高度评价并进行总结。他认为孙教授的讲座始终带着自我反思的意识,切身地、开放地思考了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和文学观念的变迁,这种自我反思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对人文研究深具启发性;第孙教授对托尔斯泰主义和康德主义的论述兼具客观性和历史性,从周作人到汪曾祺,涉及左翼、人道主义、主体性、乌托邦等重要话题,在极为宏阔的视野中将两种观点/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更迭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刻蕴质挖掘呈现了出来;第孙教授的研究贡献,特别是纠偏工作,对中国人文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这也启示我们不懈耕读,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进行反复思考和深入讨论。讲座最后,孙教授对各位师生的问题作出一一回应,并进行了亲切的互动交流,本场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55、但是托尔斯泰本人却从未放弃过追逐的脚步,他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探索,托尔斯泰以这个真实的案件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复活》不朽的名著。而托尔斯泰的批判力,可以说由此达到了新的高度。

56、是托尔斯泰思想探索的产物,它的产生与俄国社会环境密切相关。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对俄国现实世界批判,反对俄国的政治制度,彻底否定国家教会,私有财产,认为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是洪水猛兽,但否定用暴力推翻,从而创造了“托尔斯泰主义”。

57、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

58、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

59、这对于我们这些,一天到晚觉得自己牛逼哄哄的现代人,何尝不是一种启发呢?我想,那时候的人,思维虽然粗糙,但掩盖不了的是其中的璞玉质地。而我们现在许多精致的道理,却藏不住其中的空洞。这里的宗教思想、生活理念、托尔斯泰主义,或许才是《复活》对于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吧。

60、俩人互相为了彼此的真正解脱,而选择了放手。仔细想想,这也不失为一种美好。

61、这里表达的非常明显和露骨——传教!托尔斯泰依托于宗教,但又创造出新的,属于人类的信念。所以这根本不是聂赫留朵夫的想法和领悟,而就是托尔斯泰本人想告诉读者的东西。

62、一般认为,从19世纪普希金开始,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左右,这是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从普希金到后来伟大的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等的小说和戏剧,对全世界产生了惊人的影响,他们的作品成为世界经典名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的诗歌继普希金时代后,重新走上文化生活的前台,变现出生机勃勃,令人瞩目。后来,这个时期的诗歌获得了“诗艺复兴”或“白银时代”的美称。这一名称是从“黄金时代”这个概念推演而来,起初用来评价20世纪初诗歌文化的鼎盛现象,后来渐渐地有人开始把术语“白银时代”指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新农民”文学以及部分未来主义文学那部分俄罗斯艺术文化。

63、今天是第五天啦,即将看完本书的你是不是既怅然若失却也若有所得呢?

64、最后,孙郁教授以俞吾金先生一再强调的“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维度”作结。他认为,这是从康德那里过渡过来的,回到康德那里去,一些被概念化的存在就重新被激活了;但回到康德那里不是停留在古典哲学的阶段,而是重返马克思主义,那些被本质化的表述只有在动态的语序里,才能重新浮现自己的本质。孙教授总结到,康德主义对当今时代的意义依然重大,康德之于我们,不是远去的灰色遗存,而是常绿的精神之树。

65、大家不用背负沉重的道德十字架,不用探索所谓人类终极的追求,只需要静静地欣赏《复活》中无与伦比的美丽,也就够了。

66、人的精神的升华和人的成长,不仅意味着对现实恶的否定,也意味着对产生这种恶的社会根源的否定。小说的这一思想是深刻而积极的。在作品中,作者对沙皇俄国时代的一切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教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强烈的批判。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认为作者的这些否定与批判思想是积极的,而托尔斯泰主义是消极的,那么在我看来,否定和批判却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这个世界只有否定和批判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否定和批判中建构一种新的、值得肯定的东西,《复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让我们的思维明朗,而肯定和建构是让我们的灵魂感动。简单的宣称托尔斯泰主义是一种消极的说教是对作者的不恭敬,不论托尔斯泰主义是否太过理想化,毕竟那是作者一生思想的沉淀的精华。

67、聂赫留朵夫希望在这同一本福音书里找到能证实这种思想的文字,就把它从头读起。他读着一向使他感动的《登山训众》,今天才第一次看出这段训诫并非抽象的美好思想,提出的大部分要求也并不过分而难以实现,而是简单明了切实可行的戒律。

68、这种学说是空想是不可行的。其内容是消极的,他宣扬宗教与顺从,理想是搞自己耕田打草鞋的自然经济,这是开历史倒车,阻碍了人民革命意识的觉醒,麻痹了人民的斗争意识;但Толстовство是托尔斯泰创作的动力,没有该主义就没有他杰出优秀的作品,所以它又是一份复杂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69、我大中华何尝不就是困在了天朝上国、腐儒文化的梦中。

70、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71、Болдинскаяосень波尔金诺之秋

72、1910年前后象征主义运动内部发生的分裂,使其影响逐渐衰落,同时它又面临新兴起的诗歌流派的挑战,这其中最主要的有阿克梅派和未来主义。阿克梅派产生于1912-1913年间,“阿克梅”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顶峰”、“繁盛”。它直接针对于象征主义后期盛行一时的神秘主义和宗教思想而兴起。

73、《家庭幸福》(1858~1869),有他同瓦·弗·阿尔谢尼耶娃爱情关系的反映,但也表现了他当时逃避现实、追求与世隔绝的家庭“幸福小天地”的幻想。他很快就否定了这篇作品。

74、托尔斯泰:既然欲望无法根除,那就给它套上枷锁。

75、从这天夜里起,聂赫留朵夫开始过起一种全新的生活,倒不是因为他进入了新的生活环境,而是因为从这时起,他所遭遇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有了跟以前截然不同的意义。至于他一生中这个新阶段的结局如何,将来自见分晓。

76、《复活》是一本极富作者感情的书,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

77、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78、如何能消除无尽欲望带来的痛苦?那就是给欲望设一个底线,把自己牢牢地控制住。但同时,按我的理解,把自己牢牢控制住的准则,也有可能成为人发展的束缚,使人成为准侧的“奴隶”。

79、纯粹的、完全的哀愁和纯粹的、完全的欢乐一样都是不可能的。

80、《复活》是在国际社会上广受好评的一部佳作,它给托尔斯泰带来极高声望的同时,也给托尔斯泰带来了许多的不幸。托尔斯泰本人的家,就曾因此被查抄过。

81、邮   箱:qdcydegjzx@1com

82、于寻求灵魂救赎与解脱的路上,我们相遇在《复活》。

83、在厘清这两大哲学思想、文学理论的历史脉络和消长线索之后,孙教授结合八十年代中国文坛重要的创作现象和批评实践对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康德主义做进一步探讨。首先进入其研究视野的是以汪曾祺为代表的新京派作家,孙教授指出,他们放弃了宏大叙事里先验的元素,而是注重个体经验和情怀,在日常的生活里寻觅人的本体的价值。这一创作氛围也直接催生了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同样注重从边缘地带打捞生活碎片,消解着宏大叙事的模式。此外,先锋文学在自我的放逐里流动的也是对于主体潜能的召唤。李泽厚、邓晓芒、吴亮等批评家看到文学界的气象,也纷纷以批评实践加以回应,他们所呼唤的新的审美原则也浮现着康德哲学的影子。

84、托尔斯泰这样的大师,必然经历过这样的思考,但他最终用自己经历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人,要有底线。

85、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正能量短句励志(精选好句57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