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精选好句64句)
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1、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袁行霈先生说:“陶渊明此诗不过模拟旧题,未必影射现实。张祎之死,与三良殊不类,亦难比附也。”“三良受重恩于秦穆公,君臣相合,求仕者至此盖无憾矣。而厚恩难忘,君命难违,一旦君王长逝,遂以身殉之。言外之意,反不如不乘通津,不恐功微,明哲以保身也。”(《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这样来揣度此诗的深意,高于旧说多多矣。
3、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大约是史传传统最强的国家,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写史的国家机构,宣付国史馆立传是极高的荣誉,而诗歌如能真实深刻地反映时事便称之为“诗史”——凡此种种都表明了史的崇高地位,而咏史诗自然即以史书所载为其依据和出发点。
4、公元400年,陶渊明入了桓玄的幕府,做起了幕僚。不久之后,陶渊明又辞职了!
5、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6、《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在尘网中,陶渊明肯定是不甘心的。可以看出,这两句是模仿《行行重行行》。不过就算不知道也不妨碍理解。仔细看,这里陶渊明还是有贵族性的。从文学技巧看,他也模仿古诗造句。更重要的是,他强烈的自我意识,就是贵族的特征。
8、《晋书·陶侃母湛氏传》上说,湛氏拉扯着小陶侃,日子过得十分清苦。陶侃的好友鄱阳郡孝廉范逵寓宿于侃家,时大雪,家中“室如悬磬”,拿什么招待儿子的客人?湛氏密截发典当与邻人买来酒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陶母用头发换酒菜,对一个女人,该要怎样的勇气和大爱!客人有吃的了,客人的马也不能饿着呀!湛氏撤下床上的禾草席子切碎权当马料。范逵叹道:“非此母不生此子!”范逵正是感陶母之德,才将陶侃荐于庐江太守张夔,开始了陶侃的宦海沉浮。母贤子则孝,《晋书·陶侃传》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侃事母至孝,倾囊中所有,命长子洪返里,建豪华府第于村南颐养天年。”民间传说府第设有“延宾坊”,屋边造有“德化桥”,北宁范仲淹曾令于德化桥头立“延宾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宣陶母“截发延宾”之德。“德化桥”和“延宾坊”连同巨碑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之后,像完成了使命,风化在岁月的长河里。后人不管怎么制造,都是赝品,不再有那韵味。陶侃在踏上仕途之际,湛氏曾送陶侃三件土物,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土布。他领悟到母亲的用意,一坯土块是要他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要他莫贪图荣华富贵,保持自家本色;一块土布,是要他为官尽心恤民,永不忘本。《晋书·陶侃母湛氏传》记述,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有一次,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嘱托带了一坛鱼鲊(腌鱼)送交母亲。谁知湛氏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后人赞曰:“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
9、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中国最早的咏史诗——班固的《咏史》,属于“无我之境”:
11、中国上古有一种野蛮的风俗用活人殉葬,后来文明程度提高,不再用这个办法,但也偶有倒行逆施仍用古风的。春秋时代的秦缪(或作“穆”)公就是一个,《左传》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史记·秦本纪》也有记载,说缪公死后“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12、东晋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南北分立的状态。在东晋建国一百年后,被刘裕建立的宋朝取代。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史家称刘裕所建立的宋为“刘宋”,称赵匡胤所建立的宋为“赵宋”。刘宋之后,南方又相继更替为齐、梁、陈三个政权。
13、大约在晋废帝在位年间(一说365年(1))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14、晒完大裤衩子,陶渊明来了个收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虽然这园子没什么东西,但也没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房子有空闲,人也有闲。清闲也是一种贵族性。贵族不用为生计奔波,容易清闲。所以要想高贵,与其用不贵族的方式争取高的地位,不如一点力气不花,清闲下来。这又是用反贵族的姿态实现了贵族性。
15、以上,就是中国各个朝代的更替,以及与之对应的二十六部正史。那么,陶渊明生活在什么年代呢?陶渊明生于东晋时期,死于刘宋时期,因此,在“二十四史”中,《晋书》上有他的传记,《宋书》上有他的传记,《南史》上也有他的传记。
16、《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
17、陶侃一人演义了一部三国,这就是陶桓公祠为什么遍布江南地区的原因。
18、历史上为秦穆公殉葬的子车氏之三子与大名鼎鼎的刺客荆轲,都同诗人陶渊明的情况太不相同了,没有可比性,也没有什么相关性,于是陶渊明也就无从写出“有我之境”的咏史诗来。而汉代的二疏(疏广、疏受)都是先当官后退出、隐居于民间的,他们同陶渊明大有可比性,而且他们不打算给子女留下什么遗产的旷达胸怀更深合于陶渊明的思想,所以陶渊明的的《咏二疏》便很容易成为“有我之境”的咏史诗。
19、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20、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21、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2、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陶渊明《杂诗》
23、从此,这一人物形象,深深地印记在每位读书人的心坎上;这些句子,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24、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要读懂一个诗人的诗,首先就得读懂这个诗人本身,而要读得懂这个诗人,首先就得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
25、“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爱山水但爱不成,受到“尘网”的束缚。这个“三十年”,也有说“十三年”,因为陶渊明做官好像没那么长。这就看怎么理解“尘网”了。若从进职场开始算,那就是十三年,若从生下来开始算,那就是三十年。我们老想象有个童年是超脱世外的,其实童年从来不能超脱世外,只有自己具有一定能力后,才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人一生下来就在尘网之中。
26、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8、陶渊明的作品,现存的有诗歌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两篇。其中成就高的是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即所谓「田园诗」。这些诗歌反映了他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理想、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反映了他对污浊现实的憎恶和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
29、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30、主要成就: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31、现留存134篇诗文,其中名句达一千多条。现举例如下:
32、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3、全诗基本上是依据史料加以敷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最后的感慨(“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也是前人早已发表过的(《史记·刺客列传》引鲁人的评论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咏史诗的传统写法就是如此,无非是把已经得到记载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用诗的形式再现一次,再顺便发表一点议论或感慨,大抵相当于史传末了的“论”,诗中的议论可以出新,也可以是传统的看法。
34、你在桃花林里孑孓(jiéjué)独行,灼灼桃花落满衣襟;你在田埂上漫步行走,田间阡陌交通;那里有层层梯田,瓜果飘香,麦浪翻滚;来到你的茅舍,屋舍俨然,鸡犬相闻;阵酒香扑鼻而来,那么醇香,那么诱人;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但你晏如也;你好读书,不求甚解,坐在柳树下,衔觞赋诗,旷达率真;清晨,你在南山下劳作,有松树歇荫;夜晚,你荷锄而归,有月光如银。这里没有宦海之倾轧,没有案牍之劳行;有稚子绕膝行,有拙荆做汤羹,更有摇曳菊花,有浊酒盈樽。你在浩瀚夜空闪烁,照亮每个人的灵魂。
35、在鄱阳湖边上就有这样一批人,硬是把陶氏家谱翻了个底朝天,恨不得把陶渊明和他的祖先从坟墓里请出来,问个究竟。
36、我最喜欢陶渊明的地方,就是他的诗好像是随便说说,意象很普通,节奏也不是特别紧,想起什么就写点什么。读陶渊明的诗,就觉得他是一个把世界看得特别通透的人,心平气和地跟我们聊家常。他不急着把每一句话都送到我们的耳朵里,他心里是通透的,我们听见哪句算哪句,一切随缘。
37、小陶侃生性贪玩,急坏了母亲湛氏。一次下雨,陶侃没有去上学,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耍,两只眼睛盯着来往穿行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问:“侃儿,会背《贤文》么?”陶侃便叽叽喳喳地背诵。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让陶侃停下,问:“知道这两句的意思吗?”陶侃想了半天,答不出来。湛氏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问:“这是什么?”“梭子呗。”“你看这梭子来去匆匆,快不快呀?”“快,真快!”“日子就象织布的梭子。”“哦,原来讲的就是日子过得快!”小陶侃茅塞顿开。“儿要去借光阴,用功读书!”《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带兵,常告诫部下:“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38、陶渊明也是如此,这里来略为谈谈其作品中的四份文本:《咏三良》《咏荆轲》《扇上画赞》和《读史述九章》。
39、陶渊明在《宋书》《晋书》和《南史》中都被列入《隐逸传》,后世也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隐逸?又为什么要归田园?这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息息相关的。
40、再说陶侃,陶侃的人生轨迹就复杂得多,足迹遍布长江流域,最终客死他乡。陶侃能征善战是他个人的造化,古今善战者多矣,但未必能做贤臣。陶侃身为荆、湘、雍、梁、益、交、广、宁八州都督,拥重兵,坐镇东晋大半壁江山,前朝可以效仿王莽、曹操,本朝也可以效法司马昭、司马炎,后朝还有来者刘裕、杨坚。他怎么做都不过分,专权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进一步取而代之。陶侃也曾有“折翼之梦”,史称,陶侃梦生翼而登天,天门九重,已登其唯一门不得进,以翼搏天,阍者以杖击之,因坠地折其左翼,惊悟,左腋犹痛。其后都督八州,潜有窥窬之志,每思折翼,抑心而止。这就真正把陶侃的人格复杂化了,陶侃是人不是神。这个梦还许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政敌编造的,目的是给他至命一击。管你有没有异志,编个梦让皇帝猜忌,让皇帝坐立不安,如果再来个莫须有,也许陶侃就是风波亭第一了,岳飞只能做第二。陶侃终究没有生异志,所以称之为贤。陶侃的宦海生涯,一直是受排挤,信任他的荆州刺史刘弘要他的儿子洪作人质,妒忌他的王敦也把他的儿子瞻留作人质,政敌甚至中伤他是奚人,也就是不服王化的南蛮异族。陶侃清者自清,挫折和屈辱成就了他的贤臣。
41、《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42、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43、苏兰·《桃花源记》评析·广西大学·2009年
44、现在秦始皇陵墓里的那些兵马俑,在穆公时代都是“三良”等等活人!
4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46、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47、我们现在看看作者陶渊明身处什么朝代,他创造这首诗的背景!
48、(王补平资料精选)最全小学资料、教育方法、学习方法指导(不断更新中。。。保存备用!)
49、“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在他十二岁的时候,继母又去世了,家境日渐没落。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家境就很贫困了。
50、在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前后,还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件,就是沉枭阳、浮都昌。
5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52、先说陶母。陶母的人生轨迹大至是年轻时随丈夫避乱枭阳县陶家冲,尝够了颠沛流离之苦。丈夫战死,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含辛茹苦。中途不知什么原因又迁居现都昌县城西五里的矶山,陶侃常坐在鄱阳湖边一石上垂钓,累年不移其石,膝磨有痕在钓矶,此矶被誉为都昌县城八景之陶侯钓矶。此景还配了一个传说,陶侃微时钓于此,得一梭挂石壁,风雨化龙而去。传说无非是寻常百姓对英雄的一种神化,在老百姓眼里,英雄都是神仙转世到人间拯救苍生或修行的过客。陶侯钓矶与东晋山水派诗人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近在咫尺。谢灵运与陶侃曾孙辈陶渊明是同一个时代墨客,一个沉迷于山水,一个醉心于田园,都是开山派级的诗祖。由此可见风水对人智慧开启的作用。陶母晚年仍返回到陶家冲故里,那里有她儿子为她建造的豪华府第。陶母死后,不知是奉遗命还是有其它原因,又葬回了都昌县城西七里处的矶山牛眠地,称牛眠冢,与谢灵运的石壁精舍做了近邻。陶母死时,自然也少不了配一则传说,两位白衣仙子前来吊唁,随后化成双鹤冲天而去。后人有诗赞,一片好湖山,千秋属陶谢。陶母一生是为了儿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做了小妾,丈夫自然宠爱,但丈夫死后就不值钱。陶母孤苦无依地把陶侃拉扯大,指望老有所靠。陶侃不负母望,鼎足天下,官居大司马。不仅如此,还孝顺有加,遣长子,造府第,为母亲在乡里挣足了面子。母亲死后,又辞官守孝,把母亲葬于鄱阳湖的山水之间,结草衔环。陶母至此已是于愿足矣。至于贤母,都是后人强加于她的典范。如果让她用孤苦换典范,她未必愿意,但如果让她用孤苦换儿子,她必定义无反顾。贤母不伟大,母亲却伟大。
53、荆轲是历史上著名的刺客,所欲刺者又是秦王,未能得手,死于秦廷,曾经很得同情,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把他写得英气勃勃,特别是易水送别那一段,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场景,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司马迁没有提到宋意,据《淮南子》等书所说,他当时在场,也击筑而歌)。诗人们往往取荆轲的故事入诗,魏的阮瑀、晋的左思,都曾有所作;陶渊明的《咏荆轲》艺术上更为圆熟,知名度也更高。陶诗云:
54、家庭教育促使一个人后来性格的形成,尤其是在古代。陶渊明和东晋名将陶侃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但尚未有定论。但他的父亲、祖父做官一概清正廉洁,使得陶渊明也养成了清高的个人性格。在做官时,稍有不合他的三观就产生厌烦心理。
55、接着两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借助归隐后的美丽景色表达了陶渊明内心的恬静和平和,一个“悠然”将作者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下的我们生活节奏快,是不是也该抽时间体会一下美景和那份“悠然”呢?
56、陶渊明就是沉枭阳的见证者,目睹山崩地裂,沧海桑田,内心的震撼也许是撕心裂肺,但在他的笔下却只淡出一句:“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地貌变了,人心变了,当然找不到出路。由此可见陶渊明修为已经到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我原来认为陶渊明顶多算小隐,白居易有诗云:“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陶渊明历经朝代更替、战争杀戮、天地变色这样一些事件之后,内心仍然如此平静淡定,足见其是大隐。白居易错了,归隐其实不能以环境来认定隐之大小,关键在于他内心的七情六欲消磨了多少。据此而论,白居易中隐都算不上。
57、分享陶渊明的这是《饮酒·结庐在人境》,不是为了劝大家归隐和消极,更多的是让大家吸取里面的正能量,学习陶渊明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宁静致远的心境,活出自己人生的”真意“!
58、羲皇上人(这里的「羲」为伏羲氏)、五柳先生
59、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60、从东汉未到三国,到西晋东晋,再到随唐四百年间,中国走进了战争的深渊。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人口大迁徙,有人说还带来了战乱文学和隐逸文学的繁荣,这是战争的始料未及。陶侃祖籍丹阳,祖父陶同,与东汉徐州牧陶谦是兄弟,陶谦三让徐州给刘备,足见其敦厚和谦恭。父亲陶丹汉未避乱迁往江东之鄱阳郡枭阳县(今都昌县)左蠡陶家冲,父丹是东吴的战将,吴国灭,父丹战死。陶侃少孤贫,靠母湛氏抚养成人。陶侃青年时代“初为县吏”,有贤名,遭太守吕岳妒嫌,弃官归故里。后遇到荆州刺史刘弘这个伯乐,提拔为南蛮长史,讨贼张昌,以功封为东乡候。永兴二年,战陈敏,破之,加为龙骧将军。击杜弢,又破之,表为荆州刺史,后遭王敦忌妒,转任广州刺史。在广州任上,为了不消磨志气,朝运百甓(砖块)于斋外,幕又运至斋内,人称“运甓翁”。王敦权力欲膨胀,起兵反叛。侃平王敦后,都督荆、雍、益、梁四州军事。咸和三年,苏峻举兵犯阙,江州都督温峤推侃为盟主,同赴国难,侃部将斩苏峻于阵,侃加都督七州诸军事。右将军郭默袭杀江州刺史刘允,司徒王导以默难制,欲委任郭默为江州刺史。侃曰,默杀江州刺史,即用为江州刺史,割宰相,亦用为宰相呼?遂领兵讨,斩之。侃东征西讨,保得东晋一方平安,晚年加拜大将军,剑履上殿,都督八州军事。侃深感盈满自惧,上表固让,疾笃再上表逊位,挂印封金,上船归故里的第二天,薨于樊溪。年诏赠大司马,谥号桓。依公遗令,葬于国(侃昭命世袭长沙公),侃在军中四十余年,自南陵到白帝数千里,道不拾遗。
61、陶渊明几乎是东晋唯一的大诗人,因为当时有意思的人都在《世说新语》里玩行为艺术,没人写诗。在中古的诗人里,陶渊明也是特例。中古诗的发展趋势是贵族性,但是陶渊明跟别人都不一样。
62、这个时期,陶渊明享受着良好的幼教、家教,仰慕着先祖的丰功伟绩,自己也立下了高远的志向。
63、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不可能事事皆可借古讽今,也不可能人人皆可拿来自比;所以咏史诗文的类型一定是正体、变体同时并存,各行其是,各显神通。陶渊明的《咏三良》《咏荆轲》都属于所谓正体,而《咏二疏》则近于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