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名言及解释(精选好句37句)
孔子的论语名言及解释
1、(翻译)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话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啊!”
2、由此说来,一个人能好好说话,就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做到不传谣不造谣,不道听途说,谏言慎行挺难。每个家庭的老人,都希望儿女的孝敬。所谓孝敬,首先要从和风细雨的说话开始。老人并不想要子女多少钱,要的是经常陪伴中嘘寒问暖的关怀。有的子女内心对老人是孝敬的,但是语言往往是粗俗急躁的。
3、解读:教师是最崇高的事业,只要有人求学,就没有理由不教。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5、孔子说:“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译文: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去钻研,越钻研越觉得艰深。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9、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
10、(原)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孔子的论语名言及解释)。
11、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
12、(译)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13、译文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14、译文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5、从心所欲:随本身的情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6、一位爷爷他姓顾,上街打醋又买布。买了布,打了醋,回头看见鹰抓兔。放下布,搁下醋,上前去追鹰和兔,飞了鹰,跑了兔。打翻醋,醋湿布。
17、引申为:做人一定要有美好的德行,其实这正是自古以来的做人之本。
18、(译)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孔子说:“工匠要把活儿干得好,一定要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好用。(要实现仁)生活在国家中,就要侍奉那些品德高尚的大夫,结交那些仁义的士人。”
19、(译)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命中注定,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要)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呀。君子担心什么没有兄弟呢?”
2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
21、 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22、译文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23、此处的“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的庸人。
2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25、(注释)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成见,不自私自利。
26、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丘
29、(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30、译文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31、(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32、(释义)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33、译文: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34、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5、译文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36、(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