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论语短句(精选99句文案)
一、论语短句
1、宋代理学家程颐评价孟子,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盛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2、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3、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不人虎穴,焉得虎子。
4、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6、(《卫灵公篇》)释: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33)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
7、(答案)“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的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8、赏析:本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本章中,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9、新诗当然不会就此寿终正寝,因为她所患的病虽然很沉重,却绝不应该是不治之症。尴尬的是,尽管我在这里肆无忌惮大谈新诗的危机,却也是“笔下纵有万言,胸中实无一策”,没有灵丹妙药能立起沉疴。但是,我知道新诗要重新崛起,至少必须有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0、《莫里哀传》作者布尔加科夫说,当初那个接生婆如果一不小心,就会使世界少了一个比皇帝还伟大的伟人。其实诗歌编辑和老总如果没有艺术勇气,更容易扼杀天才。
11、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
12、——《尚书·伊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13、过则勿惮改:怎么对待“过”
14、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15、在赵校长的课程设计中,第一步是要让孩子敢于“听写”出“自己的《论语》”,而更进一步,就是要让《论语》在孩子这里得到发展。
16、(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17、《孟子公孙丑》篇:“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18、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9、虽然连书店的柱子都不能容忍诗人的平庸,但是同时,连作家的亲人也不能理解作家的艺术创新和抨击邪恶。诗人波德莱尔艺术上的大胆创新,引来了母亲那恶毒的诅咒:“我真情愿生下一堆蝰蛇,也不愿生下这惹人耻笑的东西”!⑥白居易那些反映社会腐败和黑暗的作品不仅得罪了权贵,也得不到亲属的支持,在极端痛苦中他只好向朋友诉苦:“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⑦不仅仅是白居易,“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有同样的痛苦:“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也;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⑧
20、(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文章要点的能力。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注意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区别,如“虚心”是态度,“举一反三”的方法。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等等都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名人名言论语短句
1、孔子真的认为,君子不应和不如己的为友么?可他明明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啊?他不仅“有教无类”,还坚持“择其善者而从之”啊?
2、李颙引程颢“心即理”的看法,说“程伯子谓学者先须识仁,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即学而不厌也。罗念章令李延平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气象,而延平教学者默坐澄心,体认天理。陈白沙亦言静中养出端倪。皆本于此,皆圣学真脉也。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4、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5、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6、2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9、——崔颢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10、(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11、晨读主持:杜英、朱丽君
1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3、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14、(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15、(18)李零:《去聖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讀》,三聯書店,2008年,頁1
16、本文所收录的十二章语录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这些言行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17、20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8、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9、可以为师矣。”(《为政》)
20、有书好好读,有书赶快读,读书的时间不多。只要我们刻苦拼搏一心向上,就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论语短句100条
1、(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夫唯不争,故无尤。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身为世范,为人师表。
4、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5、(6)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rénwúyuǎnlǜ,bìyǒujìnyōu):指的是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近期的事情就会多有忧虑。
7、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元·马致远《岳阳楼》
8、古义: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9、不重则不威:是怎么“不重”的?学则不固:怎么“学”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12、本章第二个难点,是“何有于我”的涵义。论语中用这个短语,一般是指自己身上所没有的。所以朱熹《论语集注》中说:“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谦之又谦之辞也。”以为是孔子谦虚不敢当的话。
13、(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4、不舍昼夜”(《子罕》)
15、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
1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識,音志,又如字。識,記也。默識,謂不言而存諸心也。一說:識,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說近是。何有於我,言何者能有於我也。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也。
17、——范仲淹专利国家,不为身谋。——司马光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8、(10)不义而富且贵()
19、“学习”从“依从教导并不断践行”意义缩小为仅仅“诵读经典”
20、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四、论语短句子
1、(《尚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答案)(1)“乐”字体现了安贫乐道的思想,即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不会为了物质享受而辛苦奔波,只要心中有梦想,即使是粗茶淡饭也可欣然下咽,体现了人们对富足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3、——战国策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战国策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
4、——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楚辞(离骚》)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满招损,谦受益。
6、这一组中“识”的对象,一是“见”的,一是在人之道,都不是文字材料,都无法念出来,只能“默”。
7、(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8、24殆(dài):疑惑。
9、(2)孔子在河边上感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0、优学习|好习惯|特会玩|心成长
11、15十有(yòu)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2、译:(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1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14、——顾炎武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陈恭尹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颜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5、(3)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16、本题考查偏义复词,是从词的构造特点来命题的。A项的“奸”是求取,与“利”构成动宾关系,不是偏义复词。B项的“宴飨”都是宴请的意思,是同义复词。D项的“利病”是“利益和危害”,两个语素都有表义作用,也不是偏义复词。只有C项的“刺”“短长”,“刺”是指责,其宾语只能是“短”,不能是“长”,“短长”是个偏义复词。
17、张湛注:「此国自不可得往耳。」
18、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1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20、“学习”虽连结在一起,但“学”与“习”并无瓜葛。
五、论语短句30则
1、——《论语·为政》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志不强者智不达。
2、其他典籍少有“学习”连用的情况,惟《月令》颇多。《月令》被吕不韦全文收入《吕氏春秋》,又被汉初儒生收入《礼记》,《吕氏春秋》成书早于《礼记》,故为论述方便,我们仅录《吕氏春秋》如下:
3、第五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论语•颜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6、并且,这个生并非“为之而生”,而是“使之重生”的意思,学生们脱口而出的英文是:“givenewlifeto”而不会翻译成“liveforsomething.”
7、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张煌言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已。
8、A.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
9、有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礼貌。——歌德、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到越保险。——(英)托.卡莱尔
10、(解析)本题是对成语知识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结合所给的句子,根据积累的成语知识,解答即可。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择善而从、匹夫不可夺志、富贵浮云、箪食瓢饮、三人行,必有我师。
11、(《老子·七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2、矣:句末语助词。○对所学知识不断复习,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13、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5、——《墨子·修身》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1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7、(答案)(1)按时复习(2)好的方面,优点(3)得到(4)真诚,诚实(5)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6)有害(7)忍受(8)粗粮(9)弯曲胳膊(10)不正当的手段
18、朱熹持前一种主张。《论语集注》:识,记也。默识,不言而存诸心也。一说,识,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说近是。
19、——《荀子·荣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