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美学思想的缺陷(精选55句文案)

2023-09-18 07:48:33

一、席勒的美学思想

1、第不仅突出审美活动作为最佳游戏选择的重大意义,而且更为强调审美活动或者游戏冲动的原发性状态到底为何——对象或者作品的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以及游戏活动作为内时间意识的流畅性。

2、根据席勒对人的理解,人的构成分为两个部分,“可在人身上分辨出持久不变的和经常变化的两种状态,持久不变的,称为人的人格;变动不居的,称为人的状态”。这种二元观念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灵—肉”二元观念,不难看出席勒对“状态—人格”的区分也是这一古老思想之树所结出的果实。

3、在就古代人和近代人对自然的态度进行比较之后,席勒作出一个简赅的结论:

4、席勒把感性冲动在时间性上的贫乏、空乏称为“瞬间”,他说:“当人感觉到眼前的事物时,他的无限可能的规定就被限制在这唯一的存在方式上面去了。所以,那里仅仅是这种冲动在活动,那里就必然受到最高程度的限制;人在这种状态中只不过是一个量度单位,是充实了内容的时间当中的一个瞬间―或者更确切地说,他并不存在,因为只要人受感觉支配,被时间拖着走,在此期间他的人格性就被废弃”这段描述感性冲动的文字充满了来自时间性领域的术语,他既描述了感性冲动作为一种绵延着的活动所具有的持存特性,又描述了如上所述感性冲动做具有的促逼感、促迫感等特性。

5、2003冯至、范大灿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附范大灿译《论崇高》。

6、因此,自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关系而言,教育与教化活动所要做的就是要在感觉与理性两个功能上进行并行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根基与源泉当然集中地体现于时间,席勒说:

7、(Schiller,Friedrich.LettersontheAestheticEducationofMan.Trans.Feng,Zhi,andFan,Dacan.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19)

8、┈┈┈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

9、因此,席勒主张,要在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状态——“从属且并立”,那么,两种冲动之间都要有限制,它们就需要放松,互相不要侵入对方的范围与领域。随后,席勒提出了更为精辟的见解,他认为,两种冲动之间的限制与放松并不是两者之间在意义与价值上的削弱与自我约束,而是通过两者的互动来积极地产生限制与放松,他说:

10、以席勒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美育思想,之所以不同于古代,不仅在于它具有不同的历史内容,还在于它对美育自身价值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席勒用书信体写成的重要美学著作——《美育书简》,已经不限于教育的角度,而是从变革社会、实现人性复归这样更广阔的范围论述美育的。

11、因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无需花费全部的精力去求得生存和发展,所以就有过剩精力发泄于游戏或艺术活动。这一学说强调艺术或审美除了审美享受外,不存在功利和实用的目的,具有合理成分,但把艺术和审美活动同游戏活动等同起来,并简单地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不能科学地解释审美活动的本质,也没有科学地揭示艺术的起源。

12、巫术说,代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 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13、游戏冲动消除了感性的片面性自由,使之与理性相协调;而又消除了理性的强制性法则,使之与感性一致。游戏这个过程就是让人达到理性和感性统一的过程。“游戏”既是对当下生活环境的超越,但又不是否认和压抑个人情感,从而具有一种“自由性”的基本特质。

14、因为游戏冲动是人之本性中的感性和理性能力于平衡的关系下自发的表现,所以它表征了人性的自由;但是这种游戏的自由并不是任意放肆的行动,相反地,它以合理性的谐调平衡为目的,因此它亦表征了人性的自律。席勒认为,在游戏冲动中,人透过本性上的自由和自律,一方面扬弃感性和理性两种单一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结合它们而创造出一种人之存在的新形象——亦即「活生生的形象」(lebendeGestalt)。因为这种活生生的形象表征出一种和谐平衡的、令人愉悦的美,所以游戏冲动其实是人从本性中自发运作的一个美的创造过程;此外,因为这种美的形象表现的是人性之感性和理性谐调平冲的统一状态,所以美亦成为理想人性——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福德一致的完善生命——的表征。

15、在席勒看来,希腊人之所以能够拥有这种自由的创造精神,有着这样和谐的人性,原因之一就是那时的政治制度还没有造成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个人与集体在总体上是一致的。“每个人都享有独立的生活,但如果需要的话,他也能够与整体合而为一。”

16、据席勒之说,“人们只能通过美才能走向自由。”(这个“只能”是值得质疑的)。“自由心境”来源于“通过理性规定与感性规定的对立达到彼此之间的平衡。”(虽然“为了在空间描绘一个形体,我们必须给无限的空间划定一个界限”与要求理性规定和感性规定的平衡的确很有道理,但是像“感性”和“理性”这种相辅相成的东西能否如此各有自己的界限,对立的存在是很令人质疑的;而且理性规定和感性规定的平衡一定会达到自由心境么?)“美是自由观赏或反思的产物。”“人在审美状态中摆脱了物质世界,把它当做对象。”“‘观赏’则是把它的对象推向远方,并帮助它的对象逃开激情的干扰,从而使它的对象成为它的真正的、不可丧失的所有物。”(能将对象推向远方的只有“观赏”么?)

17、在这段话中,席勒既指出了——游戏冲动超越了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强制与紧张,又指出了游戏冲动在存在状态上的基本特性——范畴直观或者观念直观,也就是说,理性的内容与意蕴虽然有可能是抽象的,但是在游戏活动或者审美活动之中,它却是也应该是形象的、生动的、直观的、感性的,而所谓的形象、生动、直观与感性只不过是对审美活动最基本、最原发性的兴发性、涌现性、绽出性等时间性特性的描述而已。

18、弥合人性分裂——审美乌托邦的建构基础

19、2016年辽宁省社科基金资助、辽宁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大研究方向立项项目“唯物史观三重实践基础的文本梳理与解读”的阶段性成果。

20、一个从未有过交际的人,会把出于一般形式的礼貌而作的允诺当作殷勤的标志加以接受,当他感到失望时,他又会抱怨那是虚伪

二、席勒的美学思想的缺陷

1、劳动说,代表希尔恩、恩格斯,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

2、表现说,代表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

3、“只有当人在完整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人。”席勒写下了他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中的话。他写到:“在为数众多的下层阶级,我们看到的是粗野的,无法无天的冲动,在市民秩序的约束解除之后,这些冲动摆脱了理性,以无法控制的狂暴急于得到兽性的满足;另一方面文明阶级则显出一副懒散和新歌败坏的景象,当我觉察到这些毛病出于文明本身,就更加令人厌恨。”

4、因而,感性欲望的个体性以及在时间性体验上的促迫性就与理性形式的普遍性以及在时间性体验上的无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席勒如此强调形式冲动中的时间性与感性冲动的对比——“在这样行动的时候,我们不是在时间之中,而是时间以及它的全部永无终结的序列在我们之中。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类属;一切精神的判断由我们的判断说出,一切心的选择由我们的行动来代表”

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王庆杰、陈嘉映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6、3B中,贝多芬最适合上手听,因为他的激情直冲你面门;而想深入古典乐,必然要通过巴赫来打基础;但是站在欣赏的角度,我还是更偏爱勃拉姆斯。我的古典乐入门会系统性的写巴赫和勃拉姆斯吧,不过现在先把美学系列写完。

7、(7)唯其是形象,美是观照的对象;唯其是生活,美是情感的对象;合而言之,美是海的形象。作为生活,美须服从物质界的必然规律(被动);作为形象,美须显出精神界的自由(主动),所以美是二者的统一。

8、“活的形象”——

9、审美能让人暂时忘却现实的压抑,有助修身养性,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至于到底是审美还是审美过程中遇到的绝对否定者导致人获得自由就有待考证了。我们可不可以猜测真正使审美有助于人格教育的是存在于审美活动过程中的绝对否定者,而席勒并未意识到这点。

10、这些对象就是我们自己曾经是的东西:而且还要再是的东西。我们曾经是自然,像它们一样;我们的文比修养将来还必须循着理性与自由的道路,把我们带回到自然。所以这些对象就是一种意象,代表着我们的失去的童年,这种童年对于我们永远是最可爱的;因此它们在我们心中就引起一种伤感。同时它们也是一种意象,代表着我们的理想的最高度的完成,所以它们激发起一种崇高的情绪。

11、他认为暴力手段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恢复人性的和谐统实现内心的自由,从而达到理想的和谐的社会。

12、听过了巴赫,贝多芬,那这一章来听勃拉姆斯吧。

13、席勒就如一个医师,力图以调和为手段来消除人的腐朽与粗野,但是调和仍然只是席勒对人的完美设计的初始阶段,而将人塑造为他所想象和设计的理想状态才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一理想状态可以有多重命名,席勒曾经称之为“审美的人”“道德的人”“自由的人”,等等,一言以蔽之,可以称为“完善”。这种完善意味着线性时间的终结,意味着普遍运动的停滞,意味着顶峰和不能再超越的至境。这是席勒对于人类的最重要的期许和努力,具有一目了然的虚幻性和理想性。

14、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15、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1—1152/I

16、席勒用游戏冲动去消解人之本性二元论的难题,用美去表征理想的人格性;这些思想都展现在《美育书简》之中。但是,席勒书写《美育书简》一书的目的并不只是去提供一个建构理想人性的理论而已,亦同时去呼应启蒙一词的时代意义——人应通过理性自觉而进行自我教育与成长,而这才是他倡导美学教育的初衷。对席勒而言,美学教育并不是单一个人进行自我修养的事件,而是国家应该介入和统筹的政策;因为个体的理想人格必须在政治自由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17、诗人所侧重的是现实还是理想?他是把现实写成引起反感的对象,还是把理想写成令人向往的对象?所以他的表现不是讽刺的,就是哀挽的,在这两种感受方式之中,每个感伤的诗人必居其一。

18、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19、从第11封信开始,阐述具体的美学问题的观点。艺术起源于游戏。席勒认为,人类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自然要求或冲动,即“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前者“把我们自身之内必然的东西转化为现实”,后者,“使我们自身之外现实的东西服从必然性的规律”。

20、邵金峰(1971—),男,汉族,河南省舞钢市人,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三、席勒的美学思想有什么创造

1、到了20世纪,蔡元培在北大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产生了巨大影响。

2、席勒说这个道理当另作专文讨论,却没有实践这个诺言;揣测他的意思,大概是说无论是反映现实还是表现理想,都是从人道主义的原则出发,亦即从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出发,这个较高的概念就可以作为两种创作方法统一的基础。

3、只要人仅仅是时间的内容,他就不存在,因而他也就没有内容。他的状态也就随着他的人格性一起被扬弃,因为这两者是相关的概念一一因为变化要求有一个保持恒定的东西,被限制的实在要求有一个无限制的实在。若是形式冲动在感受,就是说,若是思维力暗地里先于感觉,人格代替了世界,那么,当人格侵占了客体的位置时,人格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再是独立的力和独立的主体,因为保持恒定的东西要求变化,绝对实在为显示自己要求限制。(70)

4、席勒的深刻之处在于把感性与理性看作是一个主体或者一个自我的时间性活动过程,而不是仅仅在字面上对两者进行抽象而含混的对比;而之所以只能对两者进行抽象与含混的对比,正是因为没有把两者作为一种实在的价值活动,尤其是作为最为切身、切近的时间现象来看待,因为感性与理性作为不同的价值正是在鲜活的、绽出性的价值实现与领悟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在西方哲学史上,只是到了海德格尔,才开始大张旗鼓地把对价值与意义(即存在)的领悟看作是本真的时间显现——也就是此在本身,他说:“我们须得源源始始地解说时间性之为领会着存在的此在的存在,并从这一时间性出发解说时间之为存在之领会的视野”

5、——论席勒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之二(下)

6、(12)康德还只能把统一作为抽象概念来了解,而且作为主观思想活动的结果来了解。

7、第游戏冲动以非物质对象为游戏目标,因而摆脱了形式冲动与感性冲动的双重强迫,其根本特质是轻松的、愉悦的、自由的。

8、感性冲动的放松必须是自由的行动,即人格的活动,它通过它的精神的强度来节制感性的强度,通过控制印象使它不能向深处发展而让它向广度发展。性格必须给气质规定界限,因为感性只可由于精神而消失。同样,形式冲动的放松也绝不可是精神不起作用和思维力或意志力疲竭的结果,这种结果会使人堕落。感觉的丰富性必须是它的光荣的源泉。(70)

9、所以,这是席勒思想上的一种不明晰性,或者说,他颠倒了思维的顺序。在根本上,他还是没有把游戏冲动首先作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行为或意向行为来看待。不过就席勒思想的工艺来看,他还是意欲从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之间的分裂与不可调和入手,来自然而然地把游戏冲动引入视野,从而能够凸显游戏冲动的意义与价值之自然与重大。

10、可以说,席勒站在康德的肩膀上,在理论上彻底取消了上帝的位置而代之以理想的人,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人在现实境遇中的不完美性,于是进行了一场女娲补天式的战斗,席勒所进行的一切努力,都是试图把“人”扶到“上帝”的位置。他的诗性政治想象和建构都是围绕这一目的而进行的。这也反过来说明席勒的政治想象在结构上与上帝至上的时代并无根本上的不同,他显然无法理解和接受一个松散的、各行其是甚至无必然目的的世界,聚拢这个日渐分崩离析的世界、重建秩序,是席勒不懈努力的方向。尽管这种努力不无西西弗的意味,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样本,从中可以看出从某种信仰、时代、意识形态中挣扎而出是何等的艰难。

11、美学,一般而言是指有关美术的哲学,包括艺术的发生论、接受论以及各个哲学家或美学家的关于艺术的学说,比如鲍姆加登、康德、席勒等等.美学一般会从古代开始写,一直写到近现代,所以也算是美学史.有时候美学也指某位哲学家的专门性著作,比如黑格尔的《美学》,席勒的《审美书简》,还有马克思主义美学,等等。

12、所幸有张玉能教授扛起了席勒美学研究的大旗,才使得国内的席勒美学研究不至于愧对大师贡献与地位。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张玉能便钟情于席勒美学。数十年间,他不仅翻译出版了席勒所有的美学著作,而且出版了《审美王国探秘》、《席勒美学论稿》、《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三部专著,发表了数十篇相关研究论文。可以说,张玉能是新时期以来席勒美学研究领域用力最勤、贡献最大的学者,是他撑起了国内席勒美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席勒美学引论》便是他三十余年席勒美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这部著作立论精深、体系严整、方法科学,既体现了张玉能席勒美学研究的新进展,也代表着国内席勒美学研究的新成就。

13、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14、席勒身处于欧洲人呼吁人性自觉的启蒙运动之中,其思考的问题正是人本性二元分裂和对立的困境。在寻求解决之道上,康德的理性哲学——尤其是判断力理性的理论——曾为席勒提供了指引,但终究为他所弃;因为康德固然以人之三大理性的统摄运作去说明整体人格的完成,但是,当他宣称「纯粹理性为自然立法」、「实践理性优位」和「判断力理性对自然之合目的性进行直观」时事实上仍将物质性消解于精神性中,自然本身没有属己的真正独立性和价值。

15、游戏说,代表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席勒人要忠于年轻时的梦想英文(精选150句文案)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