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概念两种比较(精选74句文案)

2023-09-25 09:21:08

一、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

1、●参考书没有,但答题很加分的8个概念

2、——〔中〕程颢、程颐《二程粹言·君臣篇》

3、——〔中〕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

4、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戏剧家的作品。

5、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6、——〔俄〕契诃夫《手记》

7、——〔保加利亚〕伊莱亚斯·卡内蒂《人类的心境》

8、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公众事物。

9、——〔中〕孔丘《论语·卫灵公》

10、——〔委内瑞拉〕罗·加列戈斯《显灵节》

11、总之,较之于现代主义对情节的轻视(尽管有其反市场化意图),浪漫主义对情节的疏虞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经过现代主义(或者还有后现代主义)的扫荡,情节一度成了过街老鼠,以至于20世纪的诸多文学词典和百科全书都有意无意地排斥情节、轻视情节,把情节当作可有可无的文学“盲肠”。于是,观念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小说创作中大行其道。于是,20世纪的许多小说仿佛专为评论家而写,成了脱离广大读者的迷宫与璇玑。

12、——〔英〕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13、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14、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

15、——〔中〕王崇庆《海樵子》

16、成年是收获的季节,但更是付出的季节,你得给别人讲故事了。于是,“书到用时方恨少”,麻烦来了。

17、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则代表着另外一种看法,强调生动鲜明的反映现实,反对从抽象的公式概念出发从事创作,这种看法倾向于从纯文艺的角度探讨问题。

18、——〔中〕周人《周易·乾》

19、奥林匹斯神系:古希腊神话以宙斯为最高统治者的神系,因居住奥林匹斯山而得名。具有高度组织纪律化的庞大神族,诸神各司其职,分别掌管天上人间各种事物,是父权制时代的反映。主要的神有众神之主宙斯、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等。

20、如今,主题愈来愈成为文学家首先考虑或急于张扬的要素。浪漫主义文学是较早、也较为典型的观念文学。浪漫主义把情节降格为小说内容的某个轮廓,这种轮廓可以离开任何具体作品而存在,而且可以重复使用、互相转换,可以由作者通过对人物、对话或其他因素的置换获得新生。这基本上把情节降格到了某些故事套路乃至俗套的地步。这在感伤浪漫主义作品中尤其明显。即或如此,浪漫主义小说仍未抛弃情节。这一方面可能是惯性使然,另一方面抑或顺应了浪漫主义抒发情感、宣达观念的需要。马克思在评论席勒时,就曾称其作品为“单纯的传声筒”。相对于“席勒式”,马克思更推崇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完美融合的“莎士比亚化”。但问题是,伟大的文学又终究不仅仅是情节。关于这一点,且容稍后再说。

二、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概念两种比较

1、有英雄悲剧:如古希腊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以及法国的高乃依、德国的席勒等的剧作。

2、——〔中〕魏了翁《跋苏文忠启》

3、周扬等人编选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则把这两个概念放在“文艺的倾向性”条目之下(该书的目的是为了配合《讲话》的发表),周扬和瞿秋白在强调真实性和倾向性相结合的同时,突出了思想倾向问题,周扬后来发表的一篇报告还认为“莎”、“席”问题与《讲话》体现了共同的文艺准则——政治性和真实性的完全一致(详见《文艺报》1956年第2期)。

4、——〔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5、拜伦式英雄:指拜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类艺术典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当时的社会反感、蔑视,性格郁郁孤傲,追求自由,具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反叛精神,但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如《海盗》中的康德拉。

6、马恩的批评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7、由强到弱则是文学人物由崇高到渺小,即从神至巨人至英雄豪杰到凡人乃至宵小的“弱化”或“矮化”过程。神话对于诸神和创世的想象见证了初民对宇宙万物的敬畏。古希腊悲剧也主要是对英雄传说时代的怀想。文艺复兴运动以降,虽然个人主义开始抬头,但文学并没有立刻放弃载道传统。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当然还有虚无主义)才开始大行其道。而眼下的跨国资本又分明加剧了这一趋势。于是,宏大叙事变成了自话自说。

8、●答题锦囊丨做一道题,总结出n道题的答题思路

9、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达到目的

10、德廉美修道院:来自于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资产阶级理想社会的模型,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理想和人类自由平等的愿望。

11、欧阳德彬/城市边缘的放逐

12、他在一篇题为《马克思、恩格斯论典型五封信》的论文中对这两个概念做了深入地探讨,认为马恩指出这两个概念,实质是“文艺是否要反映现实,走现实主义道路的基本问题”,他还联系德语原文指出:马恩不满意济金根的形象特征,是为了强调“典型人物必具有生动鲜明的个性”。

13、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14、在微时代,在“二次元审美”时代,我的这篇文章够古板。但是,没法子啊!迄今为止,我人生的大多数时光都与书为伴、与文学为伴:幼时被迫背书,其中多半是一知半解的唐诗宋词和《古文观止》;儿时照例上学读书,少年则因“文革”失学而不得不窃书……一晃几十年过去,这世界终于使文学和书变成了老古董。我自己又何尝不是?

15、“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是欧洲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作用,主张要借鉴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善于从现实生活出发,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

16、——〔俄〕列夫·托尔斯泰《哈吉穆拉特》

17、“卡夫卡式”是人们对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作品风格的概括。它如同“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在内容和主题上,“卡夫卡式”意指作品大多描写人的内心状态,揭示现代西方人个性丧失、人性异化的主题,展现物化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痛苦和孤独无依。在艺术上,“卡夫卡式”追求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具有象征、悖谬、怪诞、神秘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18、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 毕业后于1780年在斯图加特某步兵旅当军医。

19、(④)赵德发:《人类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221页。

20、(19)方方:《软埋·后记:我们不要软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97页。

三、举例说明莎士比亚化与希勒式的区别

1、——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刍议

2、同年秋天,席勒随朋友一起迁往德累斯顿,并在那里完成了《唐・卡洛斯》这部以西班牙宫闱斗争为题材的政治悲剧。这是他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标志着他的创作正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

3、在要说一些事之前,有三件事要考虑:方法、地点、时间。

4、——〔古希腊〕米兰德《著作残篇》

5、人物形象的经典塑造

6、灰常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7、(⑩)贾平凹《极花·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10页。

8、各阶级意识形态的恰当体现

9、马恩这两封信在20年代初期就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了解,最早的介绍性译文出现在北新书局1925年8月出版的《未名丛刊》之一《苏俄的文艺论争》,译者任国桢。该书收入了三篇文章,其中一篇《认识生活的艺术与今代》提到了这两个概念。

10、君子之精神命脉存乎言,考言而责实存乎德。故言也者,德之华也,不可伪也。

11、海德格尔说过,人的最大悲哀是“向死而在”;用德里达的话说,则是“知死而生”。它恐怕也是我们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证之但这个显证恰恰是人类的悲催。而文学多少可以使这种悲催显得不那么悲催。这也许是文学的另一个好处:人生最可信赖的伴侣和安慰。此外,随着全球化和人工智能的扩展,作为人类情感的最佳表征,文学也许将取代乡思,成为未来儿童的最好记忆,一如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最好记忆。

12、有多少话人们不得不说,只是为了打破沉默。

13、毕飞宇的阅读方法和教学实践,正是大学中文系所匮乏的。在写作之前我们需要这样贴近写作的阅读,正如毕飞宇反复强调的,你的阅读能力越强,你的写作能力就越强。阅读也需要才华,阅读需要足够的想象力,足够的记忆力,足够的耐心和训练,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

14、——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

15、第一:莎士比亚戏剧擅长用内心独白手法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之从而发掘生活的自然真实面目推动剧情发展,为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起了关键作用,并且剧作中的人物不是单一平面的形象,而是具有多面性复杂性人格。如《哈姆莱特》里的主人公哈姆莱特既是个脱离群众的封建王子,又是个满怀抱负的人文主义者。莎剧还善于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主人公性格,如哈姆莱特与霍拉旭同样都是人文主义者,但是遭遇不同、地位不同,霍拉旭理智冷静,哈姆莱特热情深沉,更加反衬出哈姆莱特精神世界的深刻性。

16、伍明春/海洋想象•口语写作•自我超越

17、显然,他们的观点比较注重发掘这两个概念的政治内涵。杨柄在《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创立了科学的文艺理论》一文中则直接指出了这两个概念的政治倾向,认为马恩的目的是要求“文艺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服务”,而信中提到的典型“指的是革命斗争中工人”(杨柄在其另一篇文章中还探讨了“莎”、“席”和“两结合”的理论联系)。吴元迈在另一篇文章中认为:马恩其实是希望作家以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指导科学地反映历史进程,并且认为恩格斯“完美融合”的观点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先导。

18、卢卡奇指出用莎士比亚来反对席勒,是因为拉萨尔“由于他的出发观点,使他不能把形象和情节中的一般和特殊的统一理解为个人和社会的统个人的命运和阶级历史命运的统一。”

19、(17)徐则臣:《后记》,《东吴学术》2016年5期。

20、“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地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地按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

四、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的比较

1、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

2、——〔中〕刘向等《战国策·秦策一》

3、(16)徐则臣:《后记》,《东吴学术》2016年5期。

4、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针对人物塑造的席勒化而言,席勒人物性格单主题概念先行,具有教育意义,但艺术价值不高。莎士比亚化人物塑造性格丰满,既具有逻辑性、又有戏剧性性格复杂多样,充满发展变化。有普遍性又有独特性。

5、话最多的人是最不聪明的人,在一个演说家和一个拍卖人之间,几乎没有区别。

6、那是一九三八年的春天,《堂吉诃德》陪伴了曼的整个航程。最后,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三月二十九日:我梦见了堂吉诃德。他是活生生的一个人,数日里和我促膝长谈……他和我一样谦恭友善,而且充满了难以名状的热情。于是我想起了昨天的阅读:‘我已经不是从前的堂吉诃德·德·拉曼恰了,我现在是好人、善人阿隆索·吉哈诺,在家受人尊敬,外出也人见人爱。’于是,无限的悲痛和怜悯、崇敬和思恋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有一种传统,它非常欧洲,那就是怀旧……然而,透过晨雾,眼前渐渐浮现出曼哈顿的高楼大厦。那是一抹神奇的殖民地风景,耸立着一座高塔入云的伟大城市。”

7、相比于莱恩,卢卡奇的理解具有明确的无产阶级政治倾向,认为“席勒式”历史剧标志着对资产阶级革命问题的纯粹资产阶级理解。

8、施晓宇/书生•书橱•书房

9、说到经典。我知道这又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课题。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说了经典的许多好处,却始终没有明确指认何为经典。自然,反过来说,经典的好处本身成就了经典,譬如它可资反复阅读,它具有多重乃至无限的阐释空间,它可能进入我们的集体无意识,等等。而我想补充的是:经典是现时的,也是历史的,但主要是现时的;经典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但主要是民族的。

10、尤金/一直生活在一个地方

11、一是前者通过对社会关系和阶级斗争的真实状况的描写来揭示历史的本质和主要人物的阶级本质,二是与前一个优点密切联系它具有“最朴素的形式”,即通过对社会生活情景的逼真生动的再现来表现生活的本质。

12、由大到小,也即由大我到小我的过程。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情感教育还是我国古代的文以载道说,都使文学肩负起了某种集体的、民族的、世界的道义。荷马史诗和印度史诗则从不同的角度宣达了东西方先民的外化的大我。但是,随着人本主义的确立与演化,世界文学逐渐放弃了大我,转而致力于表现小我,致使小我主义愈演愈烈,尤以当今文学为甚。固然,艺贵有我,文学也每每从小我出发,但指向和抱负、方法和视野却大相径庭,而文学经典之所以比史学更真实、比哲学更深广,恰恰在于其以己度人、以小见大的向度与方式。

13、人物形象的经典塑造

14、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真实描写,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德国人对希特勒的评价是什么(精选148句文案)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