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最有名的十首诗(精选136句文案)

2023-09-27 08:14:59

一、高适

1、哥舒翰是唐朝很有名的一员猛将,对打突厥人很有经验,深得朝廷信任。

2、——五十四岁,平定永王叛乱,并救睢阳之围;

3、世事浮云外,闲居大道边。

4、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5、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

6、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7、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不是每个诗人都能杀敌于战场,运筹于帷幄。

8、高适最后回望了一眼夕阳下的长安,巍峨壮阔的城墙只给他留下一道长长的黑影。这座城池里有人歌尽了悲欢离合,自己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9、守笔砚:整日吟诗作赋,做一个文人。

10、城池何萧条,邑屋更崩摧。

11、在宋城,高适继续蹉跎,以酒浇愁。

12、这一年的高适也很痛苦。

13、既然长风之志未泯,那就继续蛰伏,继续等吧!

14、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15、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6、其实,想一想高适的《别董大二首》组诗,不光是写给朋友的,更像是写给自己的。

17、分析了这么多的史料,其实就是想证明,“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句诗除了批判将士之间苦乐不均之外,还隐含着对将帅轻敌致败的讽刺。这样说诗歌里有没有内证?

18、他先后投奔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晃悠了两年多也没有进入幕府或谋得一官半职。

19、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人,后迁居宋州宋城。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20、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高适最有名的十首诗

1、揣摩惭黠吏,栖隐谢愚公。

2、以分析《燕歌行》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为主线,对诗句进行艺术感知与解读。另外,在分析本诗的同时,还会适当拓展,了解一些其他的边塞诗。

3、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

4、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5、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6、那两位寡谋贪功的副将认为,既然是进攻残余的敌人,自然无需多虑了,自然可以像名士谢安那样“谈笑静胡沙”了。苏轼不也曾羡慕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姿态吗?

7、他的爷爷高偘(高侃),出身于渤海郡(今河北景县)高氏,“俭素自处,忠果有谋”,曾打过突厥、平过高丽,是守土名将,逝世后,获赠检校左仆射、渤海郡王、左武卫大将军,都是品级很高的文职和武职,还有郡王的爵位,赐谥号“威”,陪葬乾陵。

8、这首《别董大二首.其一》也是一首很典型的送别诗,通篇看写得极为抒情,也很是经典,整首诗以一种极为独特的表现方式,把送别之情写得很是独特,他并不像一般的诗人那样写送别,一般的诗人他们是喜欢写得哭哭啼啼,但是高适的这首诗写得又是很不一样,虽然通篇看上去很伤感,可是却并没有表现得哭哭啼啼,反而是写得很是温情,诗人在这里则是安慰起了朋友,也就使得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

9、恰逢契丹叛乱扰边,信安王李祎率领军队讨伐。高适闻讯,立即北上,希望进入信安王李祎的幕府,一展宏图。

10、开元二十三年(735),高适三十二岁,到长安赴试,这次还是落榜未中。不过他此时的心境已随十年间的坎坷漂泊而修炼成熟,他广交好友,同张旭、颜真卿交游,与王昌龄、王之涣旗亭画壁。他的诗名在此期间传遍长安,也成了流行歌坛梨园的扛把子。

11、如果你了解唐朝当时的政局,你就会理解高适的无奈。

12、混得比我强多了,生活中谁还没点儿挫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打起精神来,看兄弟给你赋诗一首。”

13、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

14、但组织部门给他安排的职位,令他重归郁闷。

15、营州少年爱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16、时也,运也,命也,非吾之所能也!

17、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18、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19、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20、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三、高适是哪个朝代的人

1、让我们先看看他逆袭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2、那么边塞诗人大家最为熟悉的则有王昌龄、岑参、王之涣等人,其实除了这几位之外,我们还不应该忽略高适,同样是边塞诗人,他的作品显然要更加的深刻,也更加的有气势,特别是他的一首《燕歌行》,通篇更是洋洋洒洒,不仅充满了理想主义,更是把边塞的风光,以及残酷的战争,还有自己一腔热血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也使得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充满了一种独特的气质。

3、明代邢昉在《唐风定》里这样来评价此诗:

4、君王不可见,修竹令人悲。

5、他想留在长安,可惜首都房租太贵,他很知趣,转身去了宋城(今河南商丘)。

6、然而,尽管此时的高适离自己的家乡并不算远,但由于需要征伐李璘,他不能前往支援。于是他写信给离睢阳最近的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请求他迅速支援睢阳。

7、发刃于少年时的名剑,直到知命之年,铿然出鞘,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天地为之久低昂。

8、在写诗的同时,开始与有权势的人拉关系。

9、文章的最后,要揭开一个不解之谜。

10、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1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2、他指挥打仗也很漂亮,永王很快战败。李白被俘虏,罪名是附逆,也就是参与谋反。

13、这是高适《燕歌行》中最著名的两句。广大士兵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可将帅们却不恤士卒,仍纵情享乐。将、兵苦乐如此不均,多么鲜明的对比!

14、何意千年后,寂寞无此人。

15、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16、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17、那年中秋节,他在别业附近的淇水卫地送别了好友魏并写诗《送魏八》记录此事,送别时还讲义气、关心地告诫他,若无知己,不要明珠暗投。

18、岁月不相待,交游随众人。

19、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20、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四、高适被称为什么称号

1、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人,是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2、冬日时分,高适与董庭兰在河南老家相遇,喝得昏天黑地,伸手不辨五指。

3、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4、闭门生白发,回首忆青春。

5、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用。其实,就在高适写信的前几天,睢阳守将张巡派他的手下南霁云到贺兰进明处求救,贺兰进明置酒高会,对于支援的事情充耳不闻,还打算留下南霁云为自己所用。悲愤的南霁云砍下了自己的手指,当众明誓,若能破贼,必杀贺兰进明。

6、唐朝诗人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也正是由于那个伟大的时代,当时无论是在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那都是世界一流,另外当时的长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那些诗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自然充满了自信,为此在文化上也是高度自信,同时也高度自觉;那么他们的这种自信,也是令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显得与众不同,尤其是当时的边塞诗人,他们表现出了一腔爱国热情,可谓是心怀天下,从而也有一种远大的人生志向。

7、永泰元年正月(765),高适卒,时年六十二岁,谥号忠。高适曾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谓之:“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盛唐之时诗人皆自称王侯将相,而能在板荡之际成就者,唯有一个高适。

8、那些歌手们听到笑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走了过来:“请问几位公子,在笑什么呢?”三位诗人就把比诗的缘由告诉她们。歌女们施礼下拜:“请原谅我们俗眼不识神仙,恭请诸位大人赴宴。”三位诗人应了她们的邀请,大家一起欢宴。

9、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呜。

10、威棱慑沙漠,忠义感乾坤。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

11、可见,李广身上兼具这样的优点:武功高强,自信,体恤士卒,战功卓著。

12、顺便解释一下“残贼”的确切含义。《燕歌行》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两句。对“残贼”的注释,多解释为“残忍的敌军”。但根据《旧唐书》的这段记载,“残贼”则应该解释成“残余的敌军”。

13、另外,我还有一个猜测。高适提到李广,可能也在感慨他自己。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三十九岁高适的仍未有一官半职。提到李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高适也有“李广难封”这一层的感慨了。

14、(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15、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16、高适左右,将士们全都拨出了刀,亮晃晃一片。

17、 舒服:~意。舒~。

18、李白出狱,寻到高适,拨剑出鞘,要找他麻烦。

19、《塞下曲》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20、现在,他似乎想在线下杀人了。

五、高适的《别董大》

1、阏伯去已久,高丘临道傍。

2、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3、他的伯乐,先是哥舒翰,后是唐玄宗和唐肃宗。

4、长安求仕的失败和多年来的耕读生活,让高适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思想也有了一定转变。而立之年的他放下了耕读生活,念叨“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决定投笔从戎,打算效仿他爷爷一样通过军功出仕。于是他去了塞外,去了燕赵幽蓟之地。

5、解围幸奇说,易子伤吾衷。

6、君心本如此,天道岂无知。

7、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9、在告别董大的第二年,也就是46岁时,科举的红榜上,终于出现了高适的名字。

10、仙宫仙府有真仙,天宝天仙秘莫传。

11、安史之乱,朝廷召哥舒翰讨伐叛贼,高适被升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哥舒翰战争失利,高适从骆谷向西逃走,奔赴玄宗所在的地方,向唐玄宗慷慨陈词地分析潼关一战失败的原因,唐玄宗十分赞赏他,升为侍御史。同年八月,玄宗下诏命高适出任谏议大夫,义薄云天的高适,敢于直言,权贵佞臣,都敬而远之。

12、众所周知,李白的剑术,是不错的,他曾自称大唐第仅次于老师裴旻。

1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4、这是中国下一步最重要任务,北京和上海出手了!

15、高适面见玄宗,为哥舒翰辩护,痛陈潼关失守原因,唐玄宗甚为嘉许,写诏书赞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拜高适为谏议大夫。

16、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17、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18、其实,战争一直都如此残酷,但因时势不同,诗人的感受会有很大差异。

19、最后两句诗写战斗的结果:战士死在无定河边,已经变成白骨,但他们家中的思妇浑然不知,依然思念不减,几番梦中相逢。

20、《别董大》是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上面是第一首,是送别诗中的佳作,堪称千古绝唱。

1、诏令下达,在江南地区的永王李璘开始招募军队。然而永王李璘招募军队之后,并未直接迎敌,而是在江南按兵不进。同时,永王李璘还聘请了在庐山闲居的李白担任军队的书记官。

2、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3、这一年,高适也经历了人生的另一面:名将的惨败,君王的固执,旧交的“下狱”,好友的遇害,家人的横死,家乡的毁灭。

4、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5、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6、相同点:都是七言诗,都是表达了作者对别人的怜悯。不同点:曹丕的《燕歌行》,是中国第一首比较成型的7言诗,一共有两首,第一首比较著名,主要写闺中女子的思夫之情高适的《燕歌行》,则属于边塞诗,描写了一次战斗的艰辛,还有就是对军官和士兵的不同生活提出了微些讽刺

7、封丘尉,九品官。它的工作主要是,“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征,收率课调”。

8、高适在宋州十年,托身畎亩之间,不能闻达权贵。

9、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

10、最大的一个谜,是李白被抓进看守所,他居然置友情于不顾,不仅不搭救,还一脸“我不认识李白”的表情。

11、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12、如此冷静与理性,很不近人情。

13、朝临孟诸上,忽见芒砀间。

14、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15、第二年,公元756年,因为高仙芝和封常清坚持闭守以逸待劳被诬陷不敢出战,唐玄宗下令处斩二人。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调往潼关驻守,此时正在哥舒翰军中任职的高适也被擢升为谏议大夫,随哥舒翰戍守潼关。

16、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17、——五十三岁,随大老板唐玄宗至成都,不久被提拔为谏议大夫;

18、他也想发牢骚,想了想,算了。

19、高适人生的机遇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大器晚成,更可以说是厚积薄发,但最重要的还是他失败之后的坚持,因为失败之后只有坚持下去,才有成功的可能。

20、高适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他的那些边塞诗,可以说是写得大气磅礴,读了之后令人热血沸腾,个人是非常的喜欢高适,他是属于那种放荡不羁,而且又是一位至情至深的性情之人。每次读到他的诗作,那都是让人感叹不已。作为盛唐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他的很多诗作,那都是属于唐诗里一流的佳作。

1、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2、公元755年,大唐爆发“安史之乱”。五十二岁的高适协助哥舒翰镇守潼关。第二年,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哥舒翰被俘。高适随唐玄宗急忙逃到了四川,并受到重用。没过多久,永王李璘谋反,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率兵前去平乱。

3、(唐朝诗人李颀qi2《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

4、走上仕途的高适,当上县尉的第一件政务,是给青夷军送士兵。当时是冬天,送完兵,返回途中,路途艰辛寒冷,经过居庸关时,他写下《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暗示了自己身为小官,想要实现远大理想,希望十分渺茫。

5、景公德何广,临变莫能欺。

6、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7、高适:(约700—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少孤贫,潦倒失意,长期客居梁宋,以耕钓为业。又北游燕赵,南下寓于淇上。后中有道科,授封丘尉。后弃官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升侍御史,拜谏议大夫。肃宗朝历官御史大夫、扬州长史、淮南节度使,又任彭州、蜀州刺史,转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后为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其诗以写军旅生活最具特色,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之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

8、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9、众人不可向,伐树将如何。

10、我们回到本诗,高适749年才授“封丘尉”,之前一直在躬耕。可见资料中认为本诗写于747年冬天,相对合理。为什么我们要把“董大”的经历尽可能地陈列出来呢?因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信息。首先,董大是因为“房琯”被贬出朝,而离开长安的。那他为什么要离开长安呢?诸多原因中可能有两条,一是,他是房琯的门客,房琯离开长安了,他似乎也不便在长安呆下去。二是,董大可能是要去追寻房琯。房琯被贬到“宜春郡”,在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而高适所在的“梁宋”正是通往江南的门户。董大恐怕是要通过这里,去往江南,追随房琯。

11、十五年,吐蕃寇陷瓜州……以守珪为瓜州刺史、墨离军使,领余众修筑州城。板堞才立,贼又暴至城下,城中人相顾失色,虽相率登陴,略无守御之意。守珪曰:“彼众我寡,又创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也。”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贼疑城中有备,竟不敢攻城而退。守珪纵兵击败之。

12、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

13、天宝六年(747),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董庭兰与高适会于睢阳,高适写了《别董大》与他作别:

14、耕地桑柘间,地肥菜常熟。

15、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英惆怅,看取宝刀雄。

16、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边塞诗代表作(作品名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李白名句精选以及出处(精选85句文案)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