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精选122句文案)
一、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
1、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2、儒学在人生哲学、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道家则在宇宙论、美学、自然哲学、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
3、道家思想,就是告诉你站在山顶上如何去看风景;儒家思想,就是告诉你如何爬上山顶去看风景。
4、在道家思想中,有“人道”和“天道”或者说“自然之道”的说法,庄子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5、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重要的体现就是“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
6、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
7、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8、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9、当中国的儒学文化传入德国时,学者们的研究也是盛况空前。当时德国的不少学者不仅可以阅读到拉丁文本的中国先秦儒学典籍,而且可以阅读佛兰恺用德文翻译的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如;莱布尼兹、康德、费尔巴哈、歌德、席勒等等,都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过研究并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莱布尼兹是欧洲第一位肯定中国文明对于欧洲文明十分有用的思想巨匠。莱布尼兹从《周易》中得到灵感而撰写的二进制学说,为德国哲学增加了辩证的思想因素。康德从儒家的哲学思想中受到启发而创建的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考察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区别于英国经验主义和法国理性主义的先河。
10、以我的认识,这句话应该这么理解,人在地球上吃穿住用行,做着大量活动,势必会影响到地球正常的生息规律和生态环境。既然地已经被影响了,那么这种影响就会由地传染到天。天被影响了,道肯定避免不了被影响。道被影响了,当然就影响了自然。因此说,世上一切的一切最后都是道生成的,任何事都能引起连锁反应,做什么事之前,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按个人意志和欲望强行改变它。
11、道教文化纷繁绚灿,道教神学在道教文化杂而多端的内容当中,有一个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规、戒律当中。道教哲学以往道教被认为是一种低级通俗的民间宗教,只有一些近于巫术的符水、斋教、科仪,谈不上哲学思辩。
12、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13、儒家,是以若以约束人的行为,言行,思想为根本,把统治者的权力通过仁义礼智信,来实施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们视政治中的根本问题为道德问题,为政以德,有道,仁政,兼爱,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治理国家,需要道德和强制力共同实施。
14、礼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标准,规范人们要有修养,对周边的人或物要彬彬有礼,要有礼貌,识体统,讲礼仪。
15、其中"五教",就是处理人际道德关系的五种基本规范,孟子所解释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儒学史可以分为先秦儒学、汉唐儒学、宋明儒学、清代儒学等不同阶段。
16、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王明阳、张载等人。
17、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是以心相交的儒学义理文化思想内涵的充分体现。利、势、权的相交是简单的物质交换,是冷酷无情的商业手段和游戏规则,双方必然患得患失,锱铢必较;必然彼此猜忌,随时变脸。而以心相交,方能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以心相交,方能不怕火炼,历久弥新。“对坐成参商,咫尺成胡越。我有心交者,不见几岁月”。中国文化认同的是以心相交的儒学义理。心,有一种魔力,能够穿越沧海桑田,能够飞过万水千山。人只有心通意合,才能实现心灵沟通,只有心灵沟通,才能一通百通,合作才能顺利成功。
18、所以,马克思是明确反对个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因为这两种形态,其本质上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对立的结果,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其实是西方思想的典型特点。马克思认为,他们过分强调对立,而忽视了一致性的可能性,因此马克思提出了第三种可能性:集体主义。
19、尽管如今看起来维护君权的儒学,和提倡“无为”的道家水火不容,但是在孔子老子的那个时代,可并不是这样。当时儒门和道门之间的关系相当融洽,孔子还曾经“问礼于老子”,记载于《史记》之中。他们如此“亲密”的原因很简单:
20、儒家文化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二、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1、而人们在实践中结成了一个个劳动群体,也就是早期的集体,人在集体中生产和生活,培养了早期的集体主义意识,这种意识是与人共生,自发自然形成的。可以看出,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阐述和论证过程中,把社会性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人的本质必须在社会关系中体现,这就和之前很多思想家关于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私自利就区分开来。
2、孝指孝顺,敬孝,对长辈一定要孝顺,尊老爱幼。但也不能一味的愚孝,长辈若有错,要明确指出来,好言相劝,以理说服长辈,而不是恶言相加。
3、儒家仍然背负着当年孔子的信条,积极主动的和时代进行抗争;而道家,则在庄子的领衔之下,“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从鼓吹周制走向了一种“犬儒主义”,对政治表现出了无所谓的态度。
4、庄子和孟子旷日持久的辩论,自然也来自于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道家“犬儒主义”,实际上就是在为法家,为秦制背书。可惜的是,儒家也没能阻挡这个大趋势;在后来,更是被“阉割”成了教人“忠君爱国”的学问。
5、女偊说:“道是不可以学的,得用圣人之道,去传授给圣人之才,才可以。我把大道传授给他,三日之后,他就能遗忘天下;七日之后,就能遗忘万物;九日之后,就能忘掉自身;然后他就能够大彻大悟;他能够大彻大悟之后,就能够体悟大道;他能体悟大道,然后他就能超越古今的时空界限,达到无生无死的最高境界了。所以,庄子说的“真人”修炼的七个步骤,分别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其实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自我觉知的过程。
6、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小而美的集体主义情怀,道家思想提倡君王的“无为而治”,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也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儒家思想从个人道德观出发,发展出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道家思想从自然主义出发,推崇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可以看出,在我国的这两种主流思想文化里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都是高度融合统一的,这些其实都是和马克思所提出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也是一致的。
7、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林语堂先生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说: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而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代表,有“文化上的儒家和哲学上的道家”的说法。在《庄子》中,庄子对孔子,以及其儒家思想进行了很多批判,今天我选取其中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来阐述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有哪些不同。
8、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况且,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这个社会要交给谁来担当呢?
9、通过这三个故事,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儒家思想是“游方之内”,而道家思想是“游方之外”。儒家思想更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道德礼仪,而道家思想跳出了人之社会的范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关系。换句话说,儒家更强调的是“人之道”;而道家更强调的是“自然之道”。
10、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11、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12、儒家和道家思想比较我更认同儒家思想。
13、人和社会与天和自然
14、思想核心方面比较不同
15、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16、儒家的思想是“有”,儒家思想讲的是入世的有为而治,而道家讲的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出世。但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差别之处主要是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一个“时”是治世,一个则是乱世。
17、道家则以“道”为世界本源,讲求清静无为,天人合其思想核心为道法自然,观点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色彩。
18、原始儒家和原始道家的区别很简单:一个有为,一个无为。谈及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名人,那么儒家创始人孔子,和道家创始人老子,这两大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圣人”,必然在讨论范围之内。
19、法家思想讲的是“以法理治天下”,讲变革。套用名人的话就是“发展是硬道理”。
20、儒家和道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核心思想不同、创始人不同、影响力不同以及地位不同四个方面。
三、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1、孔子的一句话,却刚好诠释了儒道的最大区别。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2、今天,我们通过《庄子》中几个故事,来了解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差异。
3、从中国历史来看,秦王朝能统一六国,就是法家思想的最大成就,自商鞅变法,依法治国之后(当时特定环境,王权还是第一位的),落后的秦国迅速崛起,成就了霸业。
4、回顾历史和面对现实都充分证明了不断与时俱进的中华优秀儒学文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因此,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首先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要以博大精深的儒学文化思想魅力引人,以儒学文化伦理道德精神和价值取向服人,以儒学文化的以诚待人、讲信修睦、和谐共荣的思想品质取信与人,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沟通、互利合作。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一切连通,发展成功。
5、换句话说,私人利益之间存在矛盾,相互斗争的结果不是增加了公共利益,相反也有可能减少了公共利益。而大部分人只看到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对立所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其更深层次的危害,比如今天商业世界更深层次的弊端,在伦理道德,贫富差距,阶级对立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危害,这里就不展开了。所以,马克思指出,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对立这种假设本来就是错误的,为什么它们不能相一致,相统一呢,而且只有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达成某种形式的一致性,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这是马克思非常有洞见的思想。
6、(本文为四川大学管理学博士、客座教授,四川大学全球校友创业家联谊会副会长兼东北创联会长,中国运筹学会企业运筹学分会副理事长,华信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清于2019年1月9日在乐山师范学院做学术报告的主题内容摘要)
7、道家代表人物:庄子、老子等。
8、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道家的顺其自然观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绝非简单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考观察和学习,自我完善。
9、道教与儒教的由来与发展
10、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仁尚礼”,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和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11、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孔子,他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由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
12、老子在《道德经》中书“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3、道教: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
14、大约2500多年前,大圣人孔子开创了一个学派,叫儒家,也称儒教。儒教一直以来,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存在。不但在国内影响巨大,在东亚和亚洲其它地区影响也非常深远,朝鲜半岛、日本、中亚、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区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
15、在治国上,儒家提倡施行仁政,以德治国,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在阶级观念上,儒家是建立在等级制度社会基础上的,提倡君臣、父子、夫妻、师生、贵族与普通百姓等阶级关系,道家提倡人人平等。
16、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17、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18、马克思哲学,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什么内在的一致性?
19、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
20、任何一派哲学对于宇宙的真相或本体都必须有所论断。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诗经·大雅》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四、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作文
1、老聃说:“再请问,什么叫做仁义?”
2、影响力不同,道家对我国的文学方面影响的非常的大,其追求的道法自然助推我国豪放与旷达放逸的艺术风格的形成。
3、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4、道家则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
5、老翁听了后讥笑说“我听我的老师说,使用机械的人,一定要进行机巧之事;进行机巧之事的人,一定会出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存在于胸中,就无法保持纯净的状态;无法保持纯净的状态,心神就不安宁;心神不安宁的人,是无法体验大道的。我不是不懂得机械,而是觉得羞耻才不用的。”子贡满脸羞愧地走开了,几天都回不过神来。
6、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自大起来的呢?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历程与科学的发展是基本吻合的。也许有人觉得这正是人类的觉醒,而不是自大。这个观点是立不住的,因为科学的发展偏重于技术的发展,很多时候科技一词就代表了科学,大家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这是很不全面的,人的存在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一个感觉问题,这是很主观的,这个问题不是科技可以解决的。而且科技的发展也是双面的,有利的一面是让我们的生活方便了很多,不利的一面就是增强了人类的攻击力。
7、早在1972年,享誉世界的大历史学家、英国人汤恩比博士,在其所著的《展望21世纪》书中说:“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到了最危机的时代,而且还是人类咎由自取的结果;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1988年,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举行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集会,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去吸取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智慧”。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亚洲大趋势》中也指出:“要重新重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借以抵御日下的世风,防止职业道德破坏、享乐式消费、个人主义膨胀以及政治狂热”。他们的这些看法,可以说在相当不少国家的政要和专家学者中已成为共识。
8、孔子想把自己编写的书籍,存藏到鲁国西边的周王室去。子路建议说:“我听说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老子),已经引退回到家乡隐居,先生想要藏书,不妨暂且经过他家问问意见。”
9、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是汉朝的“文景之治”,奉行的是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为汉武帝从根本上消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胁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10、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三个简单观念来加以分辨。
11、其实,在道家思想里面,关于“真人”或者说“圣人”,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非常多的阐述,“圣人”在短短5000多字的《道德经》中一共出现了32次之多。比如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等等。都是老子对于道家思想中“圣人”的阐释。虽然老子和庄子表达的方式不太一样,但是他们的总体意境是类似的,圣人是一种洞悉了万物运行之道的人,并且能够接受和顺应这种规律的人,这就是庄子说的“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12、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有,突显历史背景;而道家以道为至高存有,展现宇宙视野。
13、在这一篇中,庄子借用孔子的话,首次提出了,道家是出世的哲学,而儒家是入世的哲学,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在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老师的《中国哲学简史》里面说。这里的“方”是指社会,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我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这是中国哲学的两种趋势,就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这两种思想好像有一种力的平衡,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14、如何觉悟“道”?老子的方法是“致虚极,守静笃”——追求虚要到达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虚”是指排除各种感官欲望,“静”是指人不要有什么行动,能虚又能静,就能空,空了之后,“道”就会显现出它的光明。
15、★★★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
16、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政治目标,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政治目标;儒家思想以孔孟学说为主;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所说作为基础;儒家思想以入世为主,道家思想出世为主;儒家思想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道家思想略有一些消极;儒家思想以中庸为个人道德目标,道家以道为最高准则。
17、那怎么达到这种“真人”的境界呢?庄子提出了七个步骤,即: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庄子通过一段南伯子和女偊的对话来进行了说明。南伯子葵问女偊说:“你年岁这样大,而容颜却像童子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女偊回答道:“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
18、关于这一点,其实还能延伸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另外一个重要思想差异。就是儒家实现强调人的主动性,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而道家思想则认为应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个怎么理解呢?
19、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
20、那什么叫“真人”呢,庄子也具体进行了很多细致入微的描述。比如庄子说“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庄子说,古代的真人,不拒绝寡少,不炫耀成就,不从图谋不轨。即便错失了机会也不会懊悔,赶上了机会也不会得意;他们在高处不会恐惧,在水中不会浸湿,在火中不会烫伤。他们的智力能够提升到“道”的层次,才有这样的表现。
五、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在于
1、然而,以政治或教育的手段来改革人类社会,永远无法彻底成功,因为新一代不断出生,当旧的问题获得改善,又会有新问题出现,永无止期。并且,由少数人努力去帮助多数人,效果必然有限。
2、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仁是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智同知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3、义利观表现在,法家认为人的道德观念和信仰不会一成不变,它们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用现在的思维来理解,就是穷则思变,为富不仁等。因此说,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人们的行为很有必要。
4、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5、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6、先秦道家思想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杨朱思想代表第一阶段,主要思想是“轻物重生”,行为上企图避世。老子思想代表第二阶段,他提出了“道”是宇宙的初始和万物的法则,突破了传统儒家思想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其伟大思想在《老子》一书中得到了全面展现,值得每个人深入阅读。而庄子的思想代表第三个阶段,在《庄子》一书中,他提出“齐万物,一死生”的思想。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一己与外界、生与死。从这个更高的观点来看事物,就可以超越自己以外的世界。
7、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8、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落地生根,马克思是德国人,一个西方人的思想,为什么没有得到西方社会的认同和实践,在俄国也短暂尝试后失败了,反而在我国国家落地生根,并且发扬光大了,这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历史的必然,这个话题其实有很多方面的解读,原因是自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而今天我们从哲学或者文化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或许你不一定认同,但可以提供给你一个新的思考角度,这个思考角度就是:集体主义世界观。
9、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或者人生本恶,但道家认为天性自然,无所谓善恶(故不需要教化)儒家主张教化以推崇圣人,所;道家主张自化,所以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儒家主张仁政,即集中权力为民众做好事,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仁政是选择头发来梳理、点数米粒来烹饪,往往会走向其反面道家黄老派也是经世致用的,他们主张依道生法依法治国,认为靠符合民情民意的法律,就可以天下大治,这和儒家的礼治形成鲜明对照,也和法家的“法自君出”(黄老道家主张道生法)形成鲜明对照
10、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11、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12、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人、社会、有为、人的责任,而道家思想讲的是天、自然、无为、人的解放。儒道两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社会一自然,一有为一无为,一责任一解放,既对立又互补,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处世精神,汇成东方思想智慧的不竭源泉。
13、我们共同的方向是什么呢?平和处世,善待众生。
14、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思想的特色,它其实更深层次的思想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十年,人都会精进和升华一个层次,其实也说明了,人是会不断进步的。
15、所以诸子百家不管给自己起什么名字,这些名片背面写着的,都是一个“道”字,老子讲“域中有四大,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孔子老夫子同样也讲“朝闻道,夕死可矣!”从精神层面上论,这二者确实是“同出而异名”,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16、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一是儒家,一是道家。
17、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18、总之,在庄子这篇“大宗师”里面,庄子用了很多篇幅,细致入微地给我们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了在道家思想中“得道之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境界。
19、而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形成了与儒家学派完全不同的思想学说,道家思想强调以辩证思维看世间万物,其思维格局突破了“天”的局限,是一种放之宇宙皆实用的思想体系。那他们这两派思想有什么根本的差异呢?
20、儒家以“仁”“礼”为核心,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和“礼制”,主张“天下大同”,故有孔子周游列国。其政治思想主要阐述的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作为儒家政治学的代表主张。
1、道家是另一个大圣人——老子创建的学派,大约形成于春秋时期。老子被西方学者称作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的“道圣”。据史书记载,连知识渊博的孔子也常常向老子请教。代表人物有黄帝、老子、庄子、鬼谷子、姜子牙、诸葛亮、李白等人。
2、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3、庄子在一开篇就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4、在《庄子·大宗师》中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子桑户去世了,还没有下葬,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让子贡(孔子的学生)去帮忙处理丧事。但子贡去了之后,发现子桑户的两个朋友孟子反和子琴张一个在编制竹帘,一个在敲着琴,一起唱歌说“哎呀,桑户啊,哎呀,桑户啊,你已经回归真实,而我们还是人”。对刚刚去世的子桑户毫无眷恋和悲痛之情,于是子贡上前质问“你们对着朋友的尸体唱歌,这合乎礼吗?”。孟子反、子琴张两人相视而笑,说“你哪里知道礼是什么意思啊”。
5、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儒家承前启后,继承了这一观念,把“天”当作最高存在。孔子两次遇到困境,都把“天”抬出来,如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道家则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
6、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这句话就已经说出了儒道之别,道如水,悠然而又淡泊,儒似山,崇高而又安宁。
7、道家思想则是“无”。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无”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
8、孔子前往拜见老聃,老聃并不同意孔子的做法,于是,孔子引用六经,想要说服老聃。老聃中途打断了孔子的解释,说:“你说得太冗繁,希望能够听到有关这些书的内容要点。”
9、地位不同,儒家是中国传统的官方哲学,它的统治哲学地位很高,儒家被大多数皇帝所重用。
10、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的是“善”的作用和一样,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孔子也被称之为“文化上的孔子”。
11、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12、意思是说,什么叫做道?有自然之道,也有人之道。无所作为受到尊重的,是自然之道;有所作为而劳累不堪的,是人之道。位于主宰地位的是自然之道;位于臣下的是人之道。自然之道与人之道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远了,不可不分辨清楚。
13、又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二章》)订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还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作的只是活着而已。
14、还是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天在返回晋国的途中,看见一位老翁很吃力地从远处的水井中担水去菜园浇水,子贡说对老翁说“有一种机械,一天可以灌溉一百块菜园,而且很省力,老先生你不想要吗?”老翁抬头问子贡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子贡说“削凿木头做出机器,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手就像抽引一样,这种机器叫做槔”。
15、道家思想主张尊重自然,返璞归真,很多时候投机取巧可以赢得一时的胜利,但是如果不尊重自然规律,必定会失去长期的优势,带来恶果。现代社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谷歌、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在方便了我们找寻信息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能力。在畅销书《浅薄》中,作者就深刻地论述了这个问题。作者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互联网提升了我们生活和工作效率的同时,却让我们失去了长期记忆、深入思考的能力。
16、诚信观是指人和人之间要真心实意,开诚布公,表现为诚实忠厚,不欺诈别人,也不随便怀疑别人。这个诚信跟儒家学说里“信”的涵义涵义基本一致。是教人做人的基本道理。
17、第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
18、当今世界已全面进入经济全球化的互联、互通和智能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各国文化、社会联系日益紧密。虽然,人类文明在物质发展方面进步巨大,但是在伦理思想、道德精神、人文关怀方面却退化很多。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多阻碍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以及大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博弈更加激烈,给未来的世界贸易、经济增长、国际合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的困难和挑战,由此将造成世界贸易体系和国际关系的不断破坏,严重阻碍了二十一世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19、第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之社会性;而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之自然性。
20、在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里面,处理个人利益和群体的共同利益的关系上,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态:个人主义、集权主义、集体主义。
1、人性观就是法家对人性的看法。法家对人性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和剖析,在法家看来,人性中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每个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难以改变的。只有制定出相应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才能杜绝或减少人性中恶的一面。
2、春秋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