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刘伯温人物特点(精选131句文案)

2023-09-29 11:28:29

一、刘基刘伯温

1、郑文东表示,本次会议的举办是圆满的、也是成功的。在聆听到专家、学者们关于刘基文化的精彩演讲的同时,也切实感受到了专家、学者们对刘基文化思想的研究与造诣,为文成今后研究发扬刘基文化思想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此次文成以文会友,成功搭建平台,邀请世界各地研究刘基文化的权威专家、学者齐聚文成,共同研究刘基文化,建言献策、广开思路,为文成今后发展文化产业引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2、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3、刘伯温是一个军事专家,是元朝的进士,曾经在元朝当过小官,从来没有当大夫的经验,为什么会写一篇关于病症治疗的文章呢?他的用心到底在哪里?这要从刘伯温的仕途初期开始谈起,那个时候他考中了元朝的进士,这在当时是汉人晋升的唯一途径,汉人作为当时元朝统治下的下等公民,除了开科考试这一条路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途径可以出头。而刘伯温能够从千军万马中中得进士成为官方的小吏,能够完美的说明刘伯温的能力是数一数二的,成为官吏以后,作为统治阶级下的一员,刘伯温更能够看到这个系统的缺陷在哪里,而这,也就是刘伯温能够跨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因为他看清楚了元朝统治阶级的腐朽已经即将寿终正寝了。

4、杨守陈《重锓诚意伯文集序》:“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

5、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6、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7、夷门之瘿人,头没于胛,而瘿代为之元。口、目、鼻、耳俱不能为用,郢封人怜而为之割之。人曰:“瘿不可割也。”弗听。卒割之,信宿而死。国人尤焉,辞曰:“吾知去其害耳,今虽死,瘿亦亡矣。”国人掩口而退。

8、据了解,会议期间共收到参会的专家、学者们60多篇关于刘基文化思想的论文。

9、出自明·刘基·郁离子。小人在还没有得志的时候,就会像尾巴一样跟在别人后面。一旦有一天得志得意满,便会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10、其实刘伯温的真正死因是两派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当时刘伯温功高盖主,得罪了不少大臣,为了平衡两派之间的竞争,于是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让御医用药使刘伯温慢性中毒身亡。明朝建立后,朝廷中形成了以朱元璋的老乡会为主的淮西集团,代表人物有李善长、汤和、徐达等人。

11、蔡元培:“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12、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13、临走的时候,与刘伯温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达,舍不得刘伯温离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刘伯温深受感动,洒泪分手时,对徐达说。

14、雨过天晴,老人请刘基到家里做客。刘基发现他家西边墙壁快要倒坍,就对老人说:“晚生不是杞人忧天,这墙壁实在危险,恐怕倒坍就在今夜。”他催促老人快避到安全的地方去。老人听了,反而劝刘基一同住下,满不在乎地说:“客官尽管放心,料这道危墙也伤我们不得!”不一会,顾自呼呼睡了。半夜“轰”地一声,墙倒坍了,真的未伤着他们一点皮肉。刘基很觉奇怪,忙问缘由,老人笑笑说:“这很简单,你不看那墙往外倒的吗?”

15、 饱暖非天降,赖尔筋与力。

16、徐达灵机一动,喊着有事要奏,也随后跟了下来。就在他们下楼之后,便有人撤去楼梯,点上了大火,可怜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长和徐达幸免。

17、首先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功绩,刘老先生辅佐朱元璋开国,这功劳没人能比得上,在中国历朝历代对那些具有开创基业功劳的人不吝赞美之词,所以老刘就更没得说了;其次是人品,老刘是自己请辞回家的,不贪恋仕途,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惑,这在后世具有无与伦比的教育意义;再次就是他本人有非常深厚的民意基础,树立他当典型大家都心服口服,不像别人树立起来就有人说闲话,所以老刘被后人当做神一样的膜拜至今,现在江浙一带仍然具有非常深厚的民间基础,流传非常悠久的传说故事,一代又一代的传颂。

18、朱元璋的冷淡让刘伯温相当的心寒及心灰意冷,回家后,刘伯温拒绝了继续服用药物,到了5月中旬,刘伯温已是奄奄一息,大限将到。根据史书记载,刘伯温在临死前曾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交代后事。刘伯温叫刘琏去书房拿一本书出来,吩咐两个儿子,连同自己生前钓的一筐鱼,一定要交给朱元璋。交代完了后事,刘伯温便一命呜呼了,时间是公元1375年5月16日。

19、地址:北京通州北堡艺术区甲1号

20、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与我象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二、刘基刘伯温人物特点

1、下面我们就听毛佩琦为您分析刘伯温的宫心计

2、刘基书法,真、行、草都有涉足,尤擅长行草,其结字严谨而纵逸,遒媚高雅、清丽秀美、草走龙蛇,墨留芳香。刘基受二王与赵孟頫书法的影响,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行草留名于青史,其草书《手持斑竹》入选《古今书法大观》;行书《春兴八首》刊于《中国书法大辞典》,均为明朝书法的代表作。

3、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4、饱暖非天降,赖尔筋与力。

5、近年来,文成坚持把刘伯温文化作为县域主题文化,在传承、保护和发展刘基文化上,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以文化经典为依托,致力研发推广;以习俗节庆为纽带,弘扬优秀传统;以化育知行为关键,巩固传承基地;以媒介传播为平台,提振文化自信,为文成提速“两山”转化、打造“三美”文成提供强大动力。章寿禹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宣传发展刘基文化,不断提高文成知名度。

6、第二讨论组:围绕刘基文学的创作和文学系列的专题研究、刘基生平考编、刘基文化进校园的探讨、刘家情怀、风气文明和西方知识分子与中国士大夫的对比这五个主题开展讨论,分别讨论了黑暗泥淖中的文明之光——重读《郁离子》、基于伯温经典文学作品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开展古诗文拓展阅读,创建“刘伯温经典作品诵读”特色校园的实践与研究等主题。

7、出自明·刘基·田家。衣食不会从天而降,要靠你辛勤劳动来创造。

8、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9、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10、刘世延,是诚意伯刘基十一世孙,诚意伯刘瑜孙,属于青田人。

11、后来,刘基在郁离老人的启发下,以郁离子自称,并用郁离老人的智慧形象,写了195篇寓言故事,书名就叫《郁离子》。

12、多能者鲜精,多虑者鲜决。

13、蔡元培称他:“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14、公元214年,刘备终于如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一样,得到了益州,并且手底下人才济济,文有: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等人,武也有,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等将,到了219年,刘备更是打败了生平之宿敌曹操!一举成为汉中王,不过祸福相倚,同年关羽孤军深入,最终败于孙曹联军之手,身死临沮,而刘备最后虽然做上了皇位,不过太过意气用事!决心为关羽报仇,在猇亭中了东吴陆逊火攻之计,导致蜀汉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15、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16、民间对刘伯温的印象基本等同于诸葛亮,如果说诸葛亮智多而近妖,那么在明朝一代刘伯温就是一个妥妥的神,在刘伯温去世后的几乎整个明朝都在不遗余力的为刘伯温披挂金身,塑造形象而努力着。当然,刘老先生也确实有被树立典型的基础,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有的是,为啥不行?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当典型的基础,一个典型必须具备几个要素。

17、原文: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曾祖濠,仕宋为翰林掌书。宋亡,邑子林融倡义旅。事败,元遣使簿录其d,多连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庐,籍悉毁。使者计无所出,乃为更其籍,连染者皆得免。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爚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18、而他的野心也是有目共睹的

19、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20、刘濠,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三、刘基刘伯温是一个人吗

1、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2、语出明·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一万个人如果能同心协力,就能够天下无敌。这句话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很大。

3、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见刘伯温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

4、刘基和刘伯温是同一个人。

5、12月9日下午,第三届刘基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举行。县委副书记、县长章寿禹致欢迎辞,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总会长陶立璠等分别致辞。县领导郑文东、金一玲以及我县部分刘基文化研究人员出席开幕式。

6、《春蚕》、《五月十九日大雨》、《旅兴》、《薤露歌》、《美人烧香图》、《蜀国弦》、《梁甫吟》

7、刘尧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读书人,不愿作官,隐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临安迁至竹洲,远离尘嚣,课子自误,躬自食。

8、这是一片净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了一起;

9、刘伯温一生为明朝开创基业,鞠躬尽瘁,死后在明朝不断地被后人神话,一方面是统治者为了通过神话他巩固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刘伯温自身也确实有被神话的基础。元至顺年间中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10、刘伯温自勉联。人生在世,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顺心如意?只求能做到无愧于心,便可以了。

11、出自明·刘基·郁离子。经常猜忌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猜疑他;常常防备别人的人,别人也会防备他。这句话是说明只有用真心,才能换来别人的真诚与肯定。

12、1348年(至正八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1352年(至正十二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13、在依法治国方面刘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刘基认为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法律的制定要相对宽松,但是在执行时一定要严格执法,特别是对执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基的法律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对打破中国古代“人治”传统,并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观、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发展的进步趋势。

14、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5、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

16、虽然军功不突出,但刘伯温通天文、算术,作《戊申大统历》,提出屯兵等策略,故封伯。我以为功酬相等。

17、《郁离子》、《复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卖柑者言》、《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

18、刘伯温以前为官的时侯曾经和这胡惟庸有过过节,属于是互瞧不顺眼的存在。但御医开的药方,想来也不会有事。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服用之后病情并没有好转,而且还更加严重了。

19、太子朱标死后,由于爱屋及乌,朱元璋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了储君人选。公元1398年6月30日,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后,开始了一系列的“神”操作,来看看又发生了什么?朱允炆的削藩作死之路早在朱元璋时期,为了镇守边疆,抵抗外族入侵,朱元璋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各藩王也各拥重兵,坐镇一方。有秦、晋、燕、宁等诸位藩王,其中又以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强。

20、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四、刘基刘伯温武力智力小说

1、可以这样说,无论是群雄割据,打拼天下建立明朝的时候,还是新朝建立匡扶天子,刘伯温都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朝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慢慢也变得国力强盛起来。

2、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3、刘基和刘伯温是同一个人。刘基又叫做刘伯温,是元朝的官员。明朝统一战争中,他作为重要谋士做了很大的贡献。他足智多谋,所以太祖非常喜欢他,把他和张良相比较。而他并不仅仅有谋略,而且非常精通天文学。人物特点:刘伯温小时候就被人称为神童,但是那是在他出名后,但是在刚进私塾的时候,他却是一个不爱学习,不爱说话的人。因此当时教书的老先生并没有重视他这么一个整天懒洋洋的学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老先生发现了这个孩子平时不爱回答问题,在同学朗读文章的时候也不出声朗读,因此就打算去找他的家长让他们把这个不爱学习的刘基领回家中。可是少年刘基听到后就起来告诉老先生,这文章他都会背了。之后果然背诵了出来。

4、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5、这时候他想起了17年前刘伯温送的一筐鱼,朱元璋暗暗想道:“还是刘基懂得朕的心思呀,原来他早已经知道我会把所有功臣宿将都杀光,就像那一筐鱼一锅端,朕也是没办法,这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未来的基业呀”

6、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

7、1568年-1606年

8、另一派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尤其是淮西派集团,自朱元璋称帝之后,李善长就真正成为了淮西集团的第一把手,当然朱元璋也自然而然地偏袒淮西集团。从此两大集团,势不两立,互相攻击。尤其是自从刘基杀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之后,这两个d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开始升级。

9、刘伯温的“伯温”只是他的字,他原本叫做刘基,出生于浙江一带。刘伯温自幼聪慧过人,喜读书,在12岁的时候,就考中了乡里的秀才,周围人都称其为神童再世。在求学之路中,刘伯温曾经跟随多位当世名师学习,不仅熟读经书史籍,而且精通天文地理、数学兵法,可算是当世全才。

10、七世祖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发生,在刘基像于领残部逃离时,死于敌人箭下。

11、朱元璋的这一计可谓是一石三鸟,一是他利用d派之争除掉了自己的心头之患,二是他打击了d派争斗局面,三是为自己的子孙顺利登基扫平了障碍。

12、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据说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13、会议期间,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参观了武阳书院(刘基家风家训馆)、问道刘基馆等,对刘基文化进一步了解。

14、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15、刘基文化省科普示范基地

16、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17、于2011年7月由温州市民政局核准登记成立,业务主管是温州市社科联,挂靠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非盈利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邀请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南京大学周群教授、丽水大学吕立汉教授等为顾问,现有研究会员93人,理事31人。刘基文化研究会将弘扬刘基文化发展,弘扬刘伯温文化和传统文化为己任,把传统文化化为人文精神为使命,促进区域文化品牌建设,积极为温州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添砖加瓦。

18、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19、日本学者奥野纯评价他:“际会风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盖诚意伯刘公一人而已矣。”

20、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五、刘基刘伯温说后五百年猪狗同眠

1、华云出岫千山好,学海点灯万国明。

2、出自明·刘基·太师诚意伯刘文公集。品德不够高尚,就不能吸引聚集众人;度量不够宏大,就无法让手下人感到安稳。

3、刘伯温小时候就被人称为神童,但是那是在他出名后,但是在刚进私塾的时候,他却是一个不爱学习,不爱说话的人。因此当时教书的老先生并没有重视他这么一个整天懒洋洋的学生。

4、刘基字伯温,就好像我们看讲评书里面关羽关云长,张飞张翼德一样,民间没人叫他刘基,都是叫他刘伯温。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祖籍陕西保安(今陕西志丹)。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正德九年赠太师,谥号文成。

5、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6、据明朝那些事说是胡惟庸用慢性毒药害死的刘伯温胡与刘两人是政敌而派胡惟庸去探望刘伯温并开出药方的正是朱元璋准确的说是在朱元璋的授意下胡惟庸对刘伯温下的毒手徐达被吃鹅死的吧,怎么是刘基???他们的死因都有争议,也不能过于相信正史。不过应该不是朱元璋害的。政治斗争!主,一箭双雕,赐死刘,也为胡惟庸的死埋下伏笔!刘伯温是病死的

7、在此期间朱棣虽然屡次打了胜仗,但是也有损耗,他的兵源多数是一些以前跟随他征战的旧部,兵源补充是个难题,于是朱棣决计改变战略。公元1402年正月,朱棣得到内应情报说南京空虚,他决定率师南下直取南京。朱棣军队绕道避开李景隆的伐燕主力,连连攻破后防溥弱的何福、平安师、泗州、扬州等地,到了六月下镇江,兵锋直指南京城,没过多久攻破了南京城,朱允炆不知所终,也为他的作死之路画上了句号。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8、刘基又叫做刘伯温,是元朝的官员。明朝统一战争中,他作为重要谋士做了很大的贡献。他足智多谋,所以太祖非常喜欢他,把他和张良相比较。而他并不仅仅有谋略,而且非常精通天文学。

9、民谚有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10、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11、朱允炆即位后,对各藩王的日渐势大感到深深的不安。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决定开始削藩。削藩先从比较势弱的开始,周、代、岷、湘、齐诸位藩王先后被削,削到湘王时过程比较惨烈,湘王进行了激烈的抵抗,自焚而死。其他的藩王倒是没有出什么意外,都被贬为了庶人了事。收拾了这么多藩王之后,跟着下来就只剩下燕王了。

12、河南开封有一个脖子上生了肿瘤的人,他的肿瘤实在太大了,头埋没在肩胛里,而那肿瘤掩盖了他的头,原来的口、目、鼻、耳全被肿瘤遮挡住了,有个在郢(yǐng)地守典封疆的官员非常可怜他,要当地的大夫帮他把肿瘤割去。大夫说:“这个肿瘤不能够割啊,会有危险的。”官员不听,这么大个肿瘤挂在脖子上,多影响生活品质,你们听我的,必须帮他把肿瘤处理掉,提高他的生活品质。大夫们碍于官员的命令,于是就动手把这个人的肿瘤去除掉了,结果隔了一晚上这个人就死掉了。周围的人都埋怨这个官员,本来能多活两天的,结果在你的治疗之下,直接就死掉了,他却辩解说:“我就知道帮他把病害去掉,现在他虽然死了,但是肿瘤是不是也掉了呢?”围观的人掩口笑着退去。

13、关于刘伯温的传说非常多,有些故事已经完全神话了,所以我们在阅读关于刘伯温的书籍的时候还是要关注真实的历史,传说毕竟是传说,并不足以让我们看到真相。刘伯温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确实有值得我们后世研究和思考的地方,无论他的生平还是为人,留下的文章,都很有深意值得研究。

14、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老先生发现了这个孩子平时不爱回答问题,在同学朗读文章的时候也不出声朗读,因此就打算去找他的家长让他们把这个不爱学习的刘基领回家中。可是少年刘基听到后就起来告诉老先生,这文章他都会背了。之后果然背诵了出来。小“神童”刘伯温及其元朝为官的短暂简历刘基刘伯温从小便博览群书,又勤奋好学,诸子百家、奇门遁甲、天文地理、兵法数学都有涉猎,而且十分精通。出众的才智加上丰富的知识,刘伯温12岁就中了秀才,在其家乡有着小“神童”之称。

15、大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1370年—1646年)

16、出自明·刘基·老来诗。世间万事万物都在涨价,只有人老了写的文章是掉价不值钱的。这是作者要求退休告老还乡时写的明志诗、打油诗中的诗句。诗句在调侃自嘲中暗含愿意主动放弃权力以求自保的意思。

17、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8、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19、所有的可以提供邀请码的朋友现在可以开始攒码了,大年三十或者二十九把邀请码给我就可以。我会仔细挑选后发放。另外也提醒游客朋友,务必要注意版规,提前做好邮箱,ID等各项准备。

20、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专(今属浙江省文成县)属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1、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本名叫做刘基1311年7月1日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 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

2、1532年7月9日-1541年

3、某年六月,刘基游学经过缙云,看见村人正在竹簟上翻晒谷子。刘基抬头看看天色变化,知道暴雨快要来临,忙叫大家及早收谷。这就怪了,明明烈日当空,万里无云,哪里的雨?大家打量着刘基,见他相貌不凡,是个有学问的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纷纷将谷子收起来。众人正忙得不可开交,偏偏树荫下坐着一个老人,不去收谷,却捧着茶壶,悠闲自得,若无其事。刘基走上前去,欠欠身子:“老人家,要下雨了!”老人一听,哈哈大笑:“多谢客官,这雨淋不着我,没关系!”说着,拉刘基坐喝茶。过了一会儿,真的下起哗哗大雨,这雨恰恰落到老人的晒谷簟旁边就收住了。刘基为大惊讶,忙问是何缘故,老人笑笑说:“这很简单,你没听过‘六月骤雨隔牛背’吗?”

4、第一讨论组:围绕刘基的历史形象以及刘基的后裔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讨论了刘基家事探微、对刘伯温与诸葛亮历史评价的省思、陈学霖博士论文《刘基,一个中国谋臣的两面形象》的史学贡献、刘基后裔为何以永嘉郡为郡望、朱元璋对刘基心怀愧欠之意等主题。

5、天下无事,不可废武。

6、语出明·刘基《卖柑者言》。外表如金玉般美丽,而内里却是一些破败的棉花。形容表里不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这与俚语“绣花枕头一包草”异曲同工。

7、经过两天的深入研讨,第三届刘基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2月10日在南田问道刘基馆正式闭幕。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郑文东出席闭幕式。

8、这老人不是别人,他姓郁名离,人称郁离老人。

9、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10、这是一片净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将各赴东西。

11、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

12、第三讨论组:围绕刘基思想学术、刘基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刘基军事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分别讨论了刘基军事思想简论、刘伯温寓言《郁离子》的立言要旨、论述刘伯温智慧之根基、从《郁离子》看刘基经济思想的方法论、抒解《百战奇略》与《百战奇法》一书两名的隐讳等主题。

13、嘉靖十一年六月甲申—嘉靖二十年七月

14、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1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6、第五讨论组:围绕研究刘基传说为中心,分别讨论了从历史人物刘基到刘伯温的传说看民间价值观的呈现、乡土景观理论视域下景观与文化空间的重构——以浙江省阳村为个案、公共文化视角下“太公祭”传承探析、刘伯温堪舆术传说的情节类型、作为机智人物的刘伯温形象的塑造:历史事实的传奇化等主题。

17、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18、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19、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20、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全部是一些关于治理国家个人心得,朱元璋明白刘伯温的用心良苦。但是这一筐鱼他就不是很明白刘伯温的用意,不过既然人已不在了,他当时也没有在意。

1、刘基的曾祖刘濠、祖父刘庭槐、父亲刘爚和刘基都生长在南田武阳。

2、洪武廿四年三月辛丑—洪武二十五年

3、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4、 可望不可即。

5、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先下达“议降者”格杀勿论,提升士气,再利用陈友谅急功激进、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将计就计,诱使设伏陈友谅,朱元璋听取了刘伯温的意见。结果果然如刘伯温所料,陈友谅果然中计,被朱元璋集中兵力重重挫了锐气。不久之后,就在刘伯温的运筹帷幄之下,朱元璋以弱胜强,先后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6、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7、QQ:466748400

8、刘伯温和刘基没有区别,是同一个人。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在元至顺间中举进士,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1375年5月16日,刘基逝世,追赠太师,谥号文成。

9、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

10、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11、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老婆生日简单温馨的话(精选116句文案)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