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审判的法律解读(精选89句文案)

2023-10-03 11:18:06

一、苏格拉底审判

1、柏拉图隐隐感到了某种将要发生的宿命。

2、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3、本来应该是一位记者,但不只是记者。如果有“道成肉身”这个名称的话,那么凯文是其最好的一体两面。但可惜没有。我们没有一个值得被肉身的道,而是,道在肉身中自行。他是一位活人,不是谁的工具,是我们,我们也不是历史的工具。

4、虽然test本身也可以接用表示“人”的语尾or,但是testator意思特殊。此词词根除“见证”外,另有“遗嘱”的寓意。在法律上testator专指“立遗嘱者”,不言可喻。其形容词testate则为“立好遗嘱的”,和否定形的intestate多接于不完全不及物动词die之后作补语用,如下面一句:Muchofhispropertywenttothegovernment,ratherthantohisrelatives,becausehediedintestate.(他死后大部分的财产都充公而不入亲人之手,原因是他尚未立下遗嘱便撒手人寰。)

5、关于好与坏,有⼈和苏格拉底争论,苏格拉底问别⼈,“健康是好的,疾病是不好的,对吗?”

6、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7、一向视老师如圣人的柏拉图心中虽然抱怨老师对于陪审团不友好的态度导致于“游离票”走到对立面以致法庭裁定罪名成立,如果由他担任辩护的话,他将很容易就可以说服陪审团做出无罪判决的,但他还是在不利的形势下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8、苏格拉底在阐述他的观点的时候总喜欢拿鞋匠和铁匠做比喻,这也为他的命运埋下了某种必然的伏笔,因为起诉他的公诉人中就有一个鞋匠,苏格拉底的鞋子就是他做的,手艺不错。

9、在公民大会上,由于大会辩论是必要的程序,并直接影响法案与政策的通过与否,同时也是公民政治上显露头角、树立威信的主要机会,因此活跃的政治家一定是雄辩的演说家。平民领袖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了许多公民没有想到的看法、建议以供公民进行政策选择。普通公民对许多事情毫无看法,遇到不合自己胃口的演讲时,往往用集体鼓噪、呐喊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10、苏格拉底受审的主要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11、他接下来的半生都在反对民主政治。在他看来,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做鞋的需要熟练的手艺,开船的舵手也不能随便抓阄来决定,那么,像管理城邦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交给那些毫无专业知识的手艺人呢?然后他考察和分析了他所知道的所有政治管理形式,最后总结,最好的方式,是由城邦最聪明的人,也就是哲学王来管理。

12、作为小说家的柏拉图|究竟是否创作了伟大的苏格拉底?

13、但柏拉图深知老师的心性,要他当场认罪并认罚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他建议老师在第二次辩论中强调自己对于城邦曾经的贡献,争取流放刑罚或监禁刑。流放是雅典城邦对于政治犯常用的处罚方式。在此之前,曾经有许多著名的政治人物在被法庭判处流放刑之后,若干年后又被平反并召回担任要职,恢复名誉且重获政治权力。

14、罪名:不敬神祗和以歪理学说腐蚀青年。

15、他的另一个学生克里多在最后一个晚上见到了他,建议他越狱。因为不公正的判决是无需理会的,狱卒已经买通,逃亡路线已经安排好,他说:无论苏格拉底逃到哪一个城邦,那里的人们都会热情地欢迎他的。

16、宣判之后正好赶上雅典派去神圣的德洛斯岛举行祭祀活动的船只还没回来,为了保证仪式的纯洁性,规定在这个时间不能处决犯人。苏格拉底有机会越狱,城邦当局也默许,因为处死这么一个著名人物会让他们很难堪,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最终喝毒酒而死,再次说明他确实但求一死。他说,“我认为并意识到,是神安排我以爱知为生,省察自己和别人,我如果反而怕死或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而脱离岗位,从这里逃走,那我可真是做了可怕之事了。”苏格拉底就这样维持了自己在知识和美德,哲学与生命、伦理与行动之间的高度统一性。他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乃至他的存在本身。

17、倘若苏格拉底只是抱着这种对雅典政制近乎偏见的反感安度余生,恐怕如今我们眼中的苏格拉底也不过是个智慧过人的哲人罢了(虽说这也很了不起了)。然而苏格拉底被雅典人处死了。苏格拉底的死激起了无数人对他的思想的好奇:究竟是怎样的思想竟让以民主自居的雅典城邦亟欲抹杀之而后快?通过柏拉图和色诺芬的努力,苏格拉底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当我们认识到苏格拉底的思想是多么地具备创造性之后,我们在赞赏他的同时也加强了自己对于雅典民主制度之局限性的固有印象。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如果雅典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则苏格拉底的言论原本是不足以让它处死他的。

18、耶稣和苏格拉底都因杀身成仁而名垂千古。对基督教神学来说,十字架上的受难完成了神的使命。但是在苏格拉底身上,即使杀身成仁也还是不够的。苏格拉底不仅蔑视雅典的民主制度,而且也蔑视雅典的司法制度。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庭是由五百名来自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陪审员组成的。这类刑事审判一般投两次票,第一次是要表决是否有罪,陪审团还要在量刑上再投一次票。苏格拉底在第一次审判时故意激怒陪审团,致使陪审团量定他有罪,第二次审判时,大放厥词,雅典人愤怒并判处他死刑。

19、接下来辩方巴拉。这一次,柏拉图再次强烈要求替老师辩论,苏格拉底再次拒绝了。

20、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于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永世不得超生。

二、苏格拉底审判的法律解读

1、之后,柏拉图逃离了雅典城,因为担心成为第二个受审者。直到一切风平浪静后才回来,建立了他的雅典学园,并写下著名的《理想国》和对话录,在他的理想国中,他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集勇敢、智慧、仁慈、忍耐等诸多美德于一体的哲人王,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很难找到,所以不得不实行法治。

2、因此,若能提出一种法庭认为适宜而可以加以接受的相当重的处罚的话,那是会对苏格拉底有利的。

3、《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生活的16种方式》《苏格拉底传》《与大师相遇——真理的追求者》《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申辩》《苏格拉底的审判》《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苏格拉底的困惑》《苏格拉底之道》《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苏格拉底之死》《谈话录》《理想国》

4、色诺芬的回忆|伟大而有趣的灵魂苏格拉底

5、你们无疑认为,我是因为申辩不够充分被处以极刑,要是我按照你们认为的合适的方式,以行动和言辞打动陪审团以求获赦,或许我会被无罪开释。可我无法做到以取悦的方式向你们谄媚, 肆意妄为、恬不知耻、卑躬屈膝、痛哭流涕、抱怨哀嚎、悔恨悲叹,这些奴颜婢膝的说辞和行经,你们道听途说早已对此习以为常,但这一切,根本配不上我的名号。

6、就城邦内部而言,两次寡头政变,大量人员被杀,政治动荡不堪,尽管民主政体最后恢复,因此设身处地来向,雅典公民对于寡头的敏感程度和容忍度降低是可以感同身受。

7、但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既然三位公诉人按照雅典的法律启动了诉讼程序,审判就得进行。人们内心所期盼的是:雅典城现在已经倒霉透顶了,公民们已经烦透了,市政厅每年都得为筹措偿付给斯巴达的战败赔偿金而头痛,家国不幸,苏格拉底,你老爷子就省点力气吧,研习点天文学或数学之类的玩意儿或捣古点炼金术之类的,别在这当儿为大伙儿心里添堵了。

8、显然他也并不想以看来是承认自己有罪的让步,来避免死刑。

9、这场战争,与其说是争夺希腊霸主地位的战争,不仅说是两种城邦组织模式的竞争,套用一句时尚的话,就是不同意识形态间的热战。

10、只期盼少许,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

11、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12、真理的出场与主体的复苏

13、苏格拉底喜欢呆头呆脑地想问题在雅典是著名的。据说有一次苏格拉底走着走着直接站在路上沉思默想起来。眼看他站了半天都没动,雅典人觉得太好玩了,有人搬来席子躺在他旁边,想看看他是不是会站到天亮。而苏格拉底真的站在那里想到了天亮。

14、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于自己呢?”

15、根据《节缩本牛津字典》,英语“正义”justice一词乃源出拉丁文justitia,有“正直”与“公平”的含义。其词根jus,即指“法律”。“法官”judge的拉丁文写法是judex,正是由jus和dicere(说话)两个词根组成的,因为法官的职责之一便在“解说法令”。这两个词根交会在一起,又组成一个新词根jud,具有“法官”与“法庭”的双重意涵,导出很多英语法律词汇。

16、以上是对苏格拉底和雅典之间冲突的概括。因为这样的冲突,苏格拉底早就抱着必死的决心要和雅典做最后的一搏。当他被判处有罪后,他告诉在场的雅典公民,为了城邦的利益,我受命于神,成为一只牛虻。神派我来惊醒、劝说、责备你们,不让你们沉睡。我对城邦的贡献太大了,我是你们的恩人,所以最好让我在政府大厅里面用膳,把我供养起来。苏格拉底的这种傲慢态度彻底激怒大多数审判团成员。尽管他紧接着在学生朋友的劝说下提出缴纳大笔罚款作为刑罚,但已经无济于事,雅典公民投票判处他死刑。

17、★荒诞而深刻,诙谐而智慧,此作在让人领受戏剧魔力的同时,也引人深思:苏格拉底活到现在会怎样?在每个角色身上,我们看到自己和这个时代的困境。

18、公诉人是几个手艺人

19、按照《申辩》中苏格拉底的说法,他之所以不愿意逃跑,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作为雅典城邦公民,应该遵守城邦的法律,逃跑则意味着违约。

20、即使是监禁刑,一位七十岁的老人,能被关押多久?将自己城市的哲人关押在牢中,雅典人在祭祀自己城市的保护神智慧女神雅典娜时将会因为自己的无知和愚蠢而无地自容,牢外的人可能比牢中的人更不安。

三、苏格拉底的审判读后感

1、判决执行方式的方式是一杯鸩酒,其文明程度几乎可以与中国现在正处于试验阶段的注射死刑相媲美,因为当时注射筒尚未发明。在狱卒和他学生的注视下,老人坦然地喝下了毒酒,身体慢慢僵硬,脸上残存着微笑。

2、能够站在吸引无数眼球的台上,扬扬撒撒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才学,无论对于演员、政客还是律师而言都是一件梦寐以求的好事。可以说,在被战败气氛笼罩的雅典城,公众们甚至对于娱乐都失去了原有的极大兴趣,除了这一场城邦法律规则设置而被启动的诉讼外,已经没有一项活动能召集如此多的人参与,无论他们对此感不感兴趣。

3、判决后,苏格拉底被收押进了监房。

4、可这犟老头似乎来劲了,他把法庭当成了自己的演讲场,感觉如同一名政治家在元老院中的演讲,他认为斯巴达的模式虽不可取,却也有许多胜过雅典的地方,这苏老儿,真是哪壶不开偏提哪壶。

5、★已经死了约二千五百年的苏格拉底居然没有死?!还要接受第二次审判?!

6、“我⼀⽣⼀世没有做过不义的事,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申辩了。”

7、请大家多多买票支持我们吧!求求啦!这对我们真的很重要!

8、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9、“人文通识解读系列”(第一轮)的最后一讲

10、这句问答,像极了塞翁失马的情结。

11、附加:就是早上九点半排练太早了,正经人谁这么早起床啊。而且有的时候导演自己都起不来。

12、看这本书,是因为《富兰克林⾃传》,富兰克林在⾃传⾥说,他看完这些书以后,辩论能⼒⼤增,以⾄于后来在印刷店打⼯的时候,⽼板都不敢回答他的问题。富兰克林⼀般从看似⽆关的问题开始,逐步推进,慢慢深⼊核⼼。⽼板害怕⼀招不慎被他钻了空⼦,所以回答问题前,要问他的动机。富兰克林不说动机的话,印刷店⽼板不会回答他的问题。

13、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14、苏格拉底主要探访了三种类型的人,这三种人在他心目中都是最有智慧的。他先访问政治家,发现声名显赫的人原来才是最无能的,最爱强不知以为知,指点别人什么是善和美好;接着他又拜访诗人,发现作诗并不是靠智慧,而是靠某种自然灵感,但诗人们因为会写诗,就认为自己在别的事情上也最智慧。最后苏格拉底拜访手工艺人,当时的手工艺人还包括画家和雕刻家等。苏格拉底承认这些人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比他有智慧,但他们自以为在别的事情上也无所不能。

15、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16、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17、苏格拉底对当时民主制的弊端一目了然,正如近代哲人兼政治家密尔所言,除了少数人的暴政,还有多数人的暴政。

18、当然—不是,或许,是在审判我们的生活吧。

19、更要命的是,这些政变者中有几位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们在夺权成功之后,也曾经邀请苏格拉底加盟,一来是想借用他的知名度和号召力,二则苏格拉底对于雅典城传统的民主制度也颇有微辞,长期持嘲讽批判的态度,这让人们误以为他也反对民主政体。

20、你们的那种主体,永远不可能通过构筑稳固的家园来实现。老房子仅仅是传统,你们经历的游荡是一个新的方向。那么,在你们自己的位置上,有一个新的象征秩序。真正的家园是当思想和行动的冒险让你远离家园,并几乎要忘却家园的时候,你们可以回归的地方。你们所待的家园永远只是一座自愿待在那里的监狱。当生活中某种重大事情发生,仿佛将你们连根拔起,让你们启程远离故土,走向你们真正的生活。远征是一个观念,你们迷失了方向,但你们走向你们自己,在迷失方向和背井离乡中找到了你们真正的自我,找到全部的人性,创造一个平等主义的象征秩序的阶段。

四、苏格拉底审判的故事

1、这本小书躺在我书架上有大半年了,还是年初去天津拜访时在书店偶然发现的,虽说没有折扣还是买了,大概是有缘分,还要感谢海青带路。书是约四年前译的书了,看过的人应该不少。私以为写得还是十分好的,不然也不会有这篇文章。读完这本书也有半个多月了,书评谈不上,希望感兴趣的可以入手看看。

2、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E的卡利科勒斯式回答。在这个字面前,我们有足够多的攻击可以迸发,但我们又还可以多说些什么呢?毕竟——

3、总之非非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这部“同好玩梗”剧的排练中,而且能够扮演全剧中最喜欢的角色。如果你对生活充满疑惑,想要找到快乐密码,想要听到巴丢的、其他人关于你的生活问题的看法,请不要错过这部剧!

4、公元前399年,也就是我们这场审判发生的那一年,雅典城正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

5、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他的父亲是雕刻师,母亲是助产士。他曾继承父亲少量遗产,基本上是一个穷人。

6、(说刑•读书)重温《万历十五年》

7、两次僭主统治的时间都不长,有着深厚民主传统文化底蕴的雅典人民很快就推翻了他们,政变者受了审判,被处决或是流放。

8、苏格拉底已经公开证明了对他指控的两项罪名乃是无中生有的构陷,为什么还是被判处有罪呢?在申辩里,苏格拉底清醒地阐明了个中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表面的罪名背后,蕴藏着长期积聚的对他本人的更大怨恨。换种说法,这是由历史的大气候和当下的小气候共同决定的。

9、朋友很难过,苏格拉底说,别难过,被判死刑,这不是我的耻辱,⽽是给我定罪的⼈的耻辱。朋友甚⾄想把他偷偷带出监狱,他却不肯出来.....

10、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11、接下来控辩双方进行了第二轮辩论,讨论有罪的苏格拉底应该受到怎样的处罚。在当时的雅典,可以有4个选项,罚款、监禁、流放和死刑。

12、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13、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一过。

14、(说刑•读书)冤案何以发生?——警惕“八大司法迷信”

15、有关苏格拉底的这场审判,于他而言,是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绽放和表演,其选择死亡,源于他的法律信仰——“守法即正义”。苏格拉底始终认为,法律必须被遵守即使法律不正义,并且以其行为证实了对法律信仰的坚持。

16、男人靠健忘活着,女人靠牢记活着。

17、雅典民众担心苏格拉底不仅会为早前的寡头派,更会给那些试图推翻民主制富人发动政变提供理论依据,是有一定根据的。他的指控和判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某种偶然性,并非苏格拉底哲学与民主政治文化之间冲突的必然结果。公民大会上的质疑与反抗早在荷马时代,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进入的“公民兵大会”或战士大会,并且它已经制度化,大会成员通过呼喊来表达自己肯定与否定的意见。后来,德拉古立法再一次确定了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的,这一规定直到公元前594年梭伦立法才被废除。

18、这就是我对于《苏格拉底的申辩》一书的粗浅的梳理和解读,苏格拉底是支撑我生命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之我愿意有更多的朋友受到他的精神的感召和激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的生活。

19、李孝威回忆录《逝者如斯》讲述先生

20、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五、苏格拉底审判过程

1、就城邦内部而言,两次寡头政变,大量人员被杀,政治动荡不堪,尽管民主政体最后恢复,因此设身处地来向,雅典公民对于寡头的敏感程度和容忍度降低是可以感同身受。

2、附注:这是我为喜马拉雅的“大咖读书会”提供的录音文件的文字稿,所推荐的书是《苏格拉底的申辩》(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讲稿还参考了施特劳斯、斯东、修昔底德等的著作。

3、倒也不奇怪,那些青史留名的大思想家多半是些不识时务的家伙。孔子把中国未有过之变局视作礼崩乐坏,心心念念是故周旧制,当然不招待见,被人讥笑是“丧家犬”竟也无言以对。孟子的遭遇要好一些,倒是没被人撵过,各国政要对孟子算客气,但对他的“仁义道德”,大家多半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听了也就听了——对思想家来说,没人理大概比被人骂更难受。柏拉图比苏格拉底惜命,后者殉道之后前者便逃离了雅典,但柏拉图终其一生都未停止过表达自己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厌恶。至于苏格拉底本人,众所周知,他也是个雅典政府的公开批评者。

4、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也不太客气,18世纪法国油画大师杰洛姆描绘了苏格拉底把他的学生阿西比底斯从感官快乐的拥抱中拖走

5、但在《苏格拉底二审》中,这两者是可能并存的。在彼此碰撞中,言语此时趋向武器,辩驳,攻击。舞台则在某种意义上化为角斗场。一次次理智的辩解被打断,所有精准的组织与逻辑全部被重新打碎,带来更多新的困惑。

6、公元前三九九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的一个人民法庭判处死刑。关于苏格拉底审判和死亡的具体经过和直接原因,我摘录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的一段较为客观、符合基本解读的简介

7、1989年,一位80岁的老人,美国新闻记者I.F•斯东,在临死前出版了他生命中最后十年的研究结果,做出了最大胆的假设与推理:七十岁的哲学家、雅典城受人尊重的老人苏格拉底,感受死亡将至,在无法忍受病痛和悍妻折磨和自己的学术结果不为世人所接受的情况下,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歌德巴赫猜想”,人们将因为好奇而探寻他的死亡的原因,也正因为探寻而发现并惊叹于他的哲学理念的先知力,如同一群寻宝者,不辞辛苦进入溶洞,根本没有宝藏存在却发现了一处史前人类文明遗迹一样。

8、这个故事对我来说太震撼了。震撼一:我既理解了雅典人为什么要处死他,也理解了苏格拉底的完美。这简直就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腊悲剧:绝对的完美和必然的毁灭。这和你碰到几个坏人,被坏人逼上梁山绝对不是一个级别的。特别是在阅读《申辩》的时候,感受到苏格拉底的委屈,渴望被理解,他的尊严,特别是最后那一句:好吧,那就30个米那吧!所传递出来的求生的欲望。唉。

9、你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吧!你们在想:这家伙出现在这么严肃的一部哲学戏里是怎么回事?好吧,让我来告诉你们,我没什么好隐瞒的,他站在这个舞台上,所有人都看得见、也看得出他是卖方便面的,于是所有人都相信他是卖方便面的——因为在看戏时,眼见为实。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西游记经典片段摘抄(精选108句文案)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