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诗句【精选71句】
一、谭嗣同的诗句
1、香草美人是古代抒情诗的传统,以男女恋情比附君臣际遇。在哀婉动人的辞章中,无数才子甘心自比卑微的怨妇,而谭嗣同笔下的少女,却自有别样的风骨:
2、翻译: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3、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4、张维欣丨关于谭嗣同三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5、秋老夜苍苍,鸡鸣天雨霜。
6、第一句,写的是张俭故事(具体可网查)。望门投止,是仓促逃亡的代名词,张俭因弹劾宦官受迫害,不得不仓促逃亡。。但人们知道他的品行,都愿意收留保护他。。总之张俭是个好人,但迫于危机的形势,不得不逃亡,是"去"(离开)的。
7、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8、戊戌六君子中,谭嗣同最为有名,除了他显赫的家庭出身外,还有他不畏生死的那种精神。
9、张玉亮丨谭嗣同著述版本及刊行考述
10、一段你从未听闻的近代史
11、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
12、戊戌政变后,谭嗣同是有机会逃命的,但他却甘愿赴死,希望能用自己的血来警醒沉睡的国人。身边朋友劝他离开,正在积极联络武林侠客营救光绪皇帝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3、一骑龙沙道路开,王庭风雨会群才。笔携上国文光去,剑带单于颈血来。柳外家山陶令宅,梦中秋色李陵台。归舟未忘铙歌兴,更谱防边画角哀。
14、初熔的红日,是那么光彩夺目,那么灿烂辉煌。
15、何来风万壑,城北涌惊涛。众籁当秋爽,孤吟入夜豪。寒中鸡口噤,雨背雁声高。无梦欲忘晓,诗肠转桔槔。
16、他对自己的生活感情均无把玩的爱好与欲望,他的表达是为了再创建,而不是发泄,而在这创建中,任情如他又不甘心只作个无情的上帝。
17、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18、站在宇宙运化的高度,万物本无高下,人为的隔绝可悲可鄙,因此“通”的结果必然是“平等”。谭嗣同以此为出发点,对封建君主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指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结果却“不为君主,即詈以叛逆”,“中国人犹自以忠义相夸示,真不知世间有羞耻事矣!”锋芒之犀利,今天读来仍掷地有声。
19、云随一磬出林杪,窗放群山到榻前。
20、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二、
1、愁魂夜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
2、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3、这首诗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流传最广,自:依然,当然。横刀:手中握着宝刀。指坚持维新变法的主张。向天笑:仰天大笑。这里表示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去:出奔,出走。
4、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5、把“听明白了吗”改成“我说明白了吗”
6、谭嗣同写这首诗时年仅14岁,正是初二学生的年纪。少年心事当拿云,每个人都有过打马狂歌的中二青春。然而,谭嗣同的纵笔挥洒,背后又是怎样的人生境遇呢。
7、我佛天亲魔眷属,一时撒手劫僧祗。
8、光绪九年(1883年)以后,谭嗣同在兰州读书时,写成此诗
9、④兀兀:劳苦的样子。角:古代军中乐器,用以报时。沉:角声低沉,即天将亮时。
10、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发现自己失算了:
11、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12、第三组镜像则很易分辨。“挥洒琴尊辞旧岁,安排险阻著孤身”,前句往昔,后句将来,正合在除夕当日写出——而视以谭氏生平宿命,亦正出此中所伏。
13、叶嘉莹论诗词:诗显而词隐
14、翻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15、复生虽不复生,若其魂魄有知,当蔚然矣。
16、焉能忍此而终古,亦与之为无町畦。
17、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
18、谁知小山意,惆怅遍江城!
19、用拟人的修辞,写河、山雄伟的气势,表现其奔腾壮阔,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20、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三、
1、他那个时候还没有认识到腐朽的封建主义,杀贼是至国贼和洋贼,国贼是指祸害国家的腐朽官员,洋贼当然是侵略者啦可惜却无力扭转大清的走向灭亡的局面
2、游完崆峒山,再来到柳湖。谭公的诗镌刻于石碑上,与贾平凹的散文一起,供游人欣赏。只见柳枝轻柔,湖水清澈,泉眼温暖。柳湖最有名的自然是柳,并且是天下闻名的左公柳。正如谭嗣同诗中所写:“两行高柳束天青。”一株株古柳远远近近地散在湖边,它们的树干乌黑,伸着不屈的枯枝,讲述着岁月的沧桑。它们久远的年代我无法说出,它们的阅历我无从知晓,它们承受的风雨我难以想象,但是我知道一百三十多年前他们一定接受过谭公目光的注视。我默诵着谭公的诗篇,把他们当作故人,与他们逐一拥抱,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感激,感激他们等候了我一百三十多年。
3、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庭荫。
4、③名山:即名山事业,指著书立说。
5、灯前愁煞未亡人——纪念谭嗣同夫人李闰
6、诗之一物,各人理解自来不同,但无论如何,自古至今,它终是立于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一样物事。
7、我辈虫吟真碌碌,高歌《商颂》彼何人。
8、然而,他悬崖撒手,不惜将自己的珠玉之身,焚于革故鼎新的烈火之中。从此,晚清思想界的明星,光芒初现,化作没于天际的彗星。
9、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轻视谭嗣同。谭嗣同是真的碳燃面对死亡的。能不死,最好,可以继续为了自己的革命事业而奋斗。如果死了,那也可以用自己的死,激起国民的良知和血性。谭嗣同之后的邹容和陈天华,都是慷慨赴死,都希望用自己的性命,唤起国民的民族意识,反抗异族侵略和统治。
10、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1、慷慨悲歌气若虹,志扶赤县有陈同。
12、几年后,王五行走江湖,武功已经不再李凤岗之下,就开始到津门去当镖师,后来更是创建了顺源镖局。
13、春风不动秋千索,独上红楼第一层
14、他追求生命的广度和深度,看穿生死,将整个生命融入宇宙的运化中。
15、公今已矣,吾又谁与归?
16、其实以现在的观念来看,这首诗的结构并没有多么高明——无非将自己剖破作了三组半镜,最终在尾联率领,得以重圆合一。但这种拆解,实是谭嗣同后来许多作品里虚实交缠、典境相生的变化基础。
17、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8、李叔同送别|龚自珍上|龚自珍中|龚自珍下|谭嗣同|王昙|吴保初|许承尧|林志烜|晏殊|段驯(龚自珍的妈妈)|琵琶行与白居易|金礼嬴|朱彝尊上|朱彝尊中
19、历史就像燃尽的灰烬,翻过层层故纸,
20、幽闺人去灯光寂,照见罗帏泪痕湿。
四、
1、赏释:审一首绝命诗。戊戌政变失败后,许多人劝谭嗣同到日本去避难,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后被杀。他死得很壮烈,所以这绝命诗也极壮烈。“横刀向天笑”,确有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气概。“肝胆两昆仑”指肝胆相照的两位朋友,一般人认为指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诗句对爱国者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2、大患有身无相定,小言破道遣愁篇。
3、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
4、似曾诗(同住莲花证四禅)
5、“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山川河岳,谭嗣同伴着故国风尘一一走过,最后托体山阿,竖起民族的脊梁;宇宙星辰,他怀着对生命的眷恋上下求索,终于化身龙光北斗,在沉沉的黑夜中,闪耀着光明的前奏。
6、萧十一郎|盈盈和宝钗|陈近南|韦小宝|福威镖局
7、谭嗣同即将赴死,想起了与他一起变法的人们,有的走为上,有的来不及走,心中一酸挥笔写下绝命诗,缅怀那些留下来和去了的在变法过程中做过贡献的人们。留下的洒血唤民心,去了的遍地播火种,他们都是巍巍昆仑。以谭嗣同的品德而论昆仑决不单指某个人,生死面前谭嗣同选择赴义,其大公无私彰显的是品德的崇高,人们推崇谭嗣同也都是为了那从容赴死一刹那的道德感动。去了的人那个不是昆仑,都是在变法中奉献的人,都配得起昆仑。诗的精采处在于,两字在中间担起去和留,去的也昆仑,留的也昆仑。
8、彭晓玲丨记谭嗣同妻子李闰之前尘往事
9、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作者: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0、“五四”的火炬照耀下的一代青年,北走苏俄,南下乡野,终于找到了劳工神圣、世界大同的真理。而他们常常动情地回忆起的,是《仁学》对自由平等的启蒙……
11、晚清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整个中国面临挑战,也不乏机遇。时代轨迹中的士大夫精英,凭借资源和实力,又得风气之先,建功立业自是水到渠成。名重一时的维新派官员王照,曾上书言事引发礼部六堂官革职,后来潜心语言改革,编制的《官话合声字母》,成为今天使用的汉语拼音蓝本。“维新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遭遇家国变故之后躬耕诗田,发扬了“同光体”诗派,成为近代最负盛名的古典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