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原文及翻译(精选109句文案)

2023-10-16 09:52:28

一、高适燕歌行

1、前两句听觉、视觉相错,后两句横向、纵向相杂,前后快慢相对应。四句四个地点转换,采用赋法,既点出了军威之盛,也宣誓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主权,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一个“下”字呼应了“在东北”,“出”关了为何称“下”呢,这里有尊京城为贵的文化传统。“飞”字点出了战况紧急,“照”字则表示战争有如潮水一般滚滚而来,流血冲突不可避免。此四句选取的意象皆是军中之物,使读者一下子嗅到了战争的血腥味。

2、《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3、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4、这是高适《燕歌行》中最著名的两句。广大士兵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可将帅们却不恤士卒,仍纵情享乐。将、兵苦乐如此不均,多么鲜明的对比!

5、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6、京师沃学语文阅读高适《燕歌行》

7、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8、shā qì sān shí zuò zhèn yún , hán shēng yī yè chuán diāo dǒu 。

9、高适绝不是一个纸上谈兵之人,事实上他真地通过军功拜将封侯了。在此,我们对高适的生平做一点介绍:

10、✦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11、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卢纶等。

12、赏析: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13、赏析高适说,一路敲金擂鼓,攻伐向前,我大唐的军队攻下了“榆关”。长长的队伍,旌旗招展,蜿蜒曲折于“碣石山”间。

14、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堪称盛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批判不恤士兵的将军。

15、“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16、上四句讲授命出征,下四句讲出征过程。“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7、赏析高适说,我大汉国家的烽烟与征尘在东北方向升起,汉家的大将们辞别了自己的家园,出征去打败那里的残贼。

18、shāqìsānshízuòzhènyún,hánshēngyīyèchuándiāodǒu。

19、赏析: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20、shān chuān xiāo tiáo jí biān tǔ , hú jì píng líng zá fēng yǔ 。

二、高适燕歌行原文及翻译

1、✦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2、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3、诗眼:苦。包括环境之苦,战争之苦和相思之苦。

4、字词典故“当”:(担当,承担。)“恩遇”:(指天子的知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贾复转》:“是时列候唯高密,固始,胶东三候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看,恩遇甚厚。”)“轻敌”:(轻视敌人,不惧怕敌人。)“关山”:(泛指高峻险要的地方。)

5、将帅深得天子恩遇,却不能为天子分忧。出征时的声势与战场上的惨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领恃宠轻敌与腐朽无能暴露无遗。

6、“玉箸”这个词语需要辨析一下。课文注释说,玉箸代指眼泪。这个说法能讲通。第“玉箸”即玉质的筷子,人流泪两行,筷子也是成双使用,本体和喻体数量上相吻合。第玉与眼泪都有晶莹的特质,感官上两者也有共同之处。第眼泪如玉,暗示了少妇的美丽温润。能流出温润如玉眼泪的女人,必然也有玉一般的珠圆玉润。诗人越是写思妇貌美怜人,就越能增强征人的思念之情。

7、xiàowèiyǔshūfēihànhǎi,chányúlièhuǒzhàolángshān。

8、按:本文参考了莫砺锋《莫砺锋说唐诗》(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的相关章节。又,本文还参考了袁嘉秀《“玉箸”别解》(《语文月刊》,2000年第10期)一文的相关部分。特此致谢!

9、(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10、朋友们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11、✦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不表确数。)。✦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一夜:即整夜,彻夜。

12、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13、✦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14、高適此诗原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一般认为此诗是针对张公的,其实张公乃有唐一代名将,只是晚节不保。而且此诗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轻敌、不恤士卒,这都与张公无关,而张公长期戍边,戎马倥偬,足智多谋,威震一方,战功赫赫。晚节不保的污点主要在什么地方呢?

15、田雷老师讲解唐高适《燕歌行》

16、李广不但武艺高强,还是一位深得属下爱戴的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

17、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18、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19、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20、开篇连用四个声急韵促的入声韵,是否表示所有人都血脉贲张、未及细想呢?高適看似没有针对谁,但很明显地针对了挑战我东北边关(燕地)的敌人,针对了辞家破残贼的汉家,针对了本自重横行的男儿,也针对了超乎寻常赐汉将与男儿好颜色的天子!

三、高适燕歌行翻译

1、字词典故“汉家”与“汉将”:(因为大汉王朝的强盛,唐朝文人经常喜欢用“汉”来指代本朝。)“烟尘”:(烽烟与征尘,借指战争。)“破”:(打败,打垮。)

2、有人将前两句继续理解为一男一女,略显琐碎,且较为牵强,亦与后文联系不紧。我赞成此四名全为思妇想象,呼应《燕歌行》曲调本意,但更有家国情怀,这样一来,就拉高了征夫的战斗悲壮感、激昂感,也加深了思妇情感的渺茫感、苍凉感。后四句还与前文“山咱萧条极边土”相呼应,前两句写视觉,后两句写听觉;前面侧重空间的虚无感,后面侧重时间的煎熬感。一个“绝”字,写出此时此地已成“绝望”之地,已处于“绝境”了。

3、赏析高适说,男儿大丈夫,本来自己就该重于横行天下。若无非常之功,天子并不会经常赐给龙颜悦色。

4、《旧唐书地理志》:平州:隋为北平郡。武德二年,改为平州,领临渝、肥如二县。其年,自临渝移治肥如,改为卢龙县,更置抚宁县。七年,省临渝、抚宁二县。天宝元年,改为北平郡。乾元元年,复为平州。旧领县一(卢龙县);天宝领县三(卢龙县、石城县、马城县):卢龙:后汉肥如县,属辽西郡,至隋不改。武德二年,改为卢龙县,复开皇旧名。(今秦皇岛市卢龙、昌黎、抚宁、海港、山海关、北戴河等大部分地区)。

5、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6、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7、dàmòqióngqiūsāicǎoféi,gūchéngluòrìdòubīngxī。

8、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9、金戈铁马之声:指出《燕歌行》的题材是边塞诗,写的内容为征戍之事。

10、我认为,《燕歌行》这首诗主要包蕴了三种情感:其报国建功的豪情;其对无能将领的愤慨;其戍卒思妇的相思。

11、锣声响彻重鼓捶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诿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12、死节:指为国捐躯。

13、绝域:极远之地。苍茫:迷茫。一作“苍黄”,翻覆不定。

14、赏析高适说,诸君是不曾见到,那沙场征战有多苦,大家的记忆中,至今还停留在汉朝的李广将军!

15、死生之地,都是在搏命,哪里会还有要功勋的想法。

16、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17、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奏劾曰:"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嫔。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

18、但是,这两句诗是否仅仅是为了表达苦乐不均?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含义?高适《燕歌行》前的小序说:

19、可见,高适写此诗的直接原因,是有感于张守珪(即小序中的“元戎”)边塞军事失败一事。《旧唐书·张守珪传》记载:

20、“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我军将士本以为这是一群“残贼”,是残兵败将,还是残忍凶残的虎豹豺狼?只可惜到这时才猛然醒悟,一半人是到死才知道,还有一半人知道了也白搭,而将军们还没醒悟呢!将军是轻敌吗,是不恤士卒吗,这可是打仗呀,你面对的不是残兵败将,而是虎豹豺狼!

四、高适燕歌行人物形象

1、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2、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3、第三层:铁衣远戍辛勤久---寒夜一声传刁斗。(征人的悲苦和浴血奋战)

4、那唐朝这边在挺进,敌人呢,敌人也没闲着呀。下两句——“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羽书”,相当于我们熟悉的鸡毛信,也就是告急文书,“单于”本来是匈奴首领的称号,在这儿代指敌军首领,而“狼山”则是阴山山脉的西段嘛,在这儿就代指边疆战场。那什么是猎火呢?这猎火是不是打猎的篝火呀?不是的呀,这不是打猎的火光,这就是曹操所谓“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的猎火,说白了就是战火。就在这边将军大摇大摆出征的同时,那边边疆的战火已经点燃,告急的文书纷至沓来,很显然两支军队即将开战。

5、 唐 高适

6、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7、shēndāngēnyùchángqīngdí,lìjìnguānshānwèijiěwéi。chángqīngdíyīzuò:héngqīngdí

8、赏析高适说,校尉带着羽书,跨越“瀚海”,飞驰而来。战报称,匈奴单于打猎的火炬,已然照在了“狼山”之上。

9、田雷老师唐诗选讲:高适·《燕歌行》

10、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11、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12、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13、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竟然是窄细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我们不禁要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结果会如何,如果是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巍然屹立于读者眼前了。短短的一首小诗,把李广的武艺与自信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

14、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5、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16、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17、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18、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19、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20、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五、高适燕歌行表达的情感

1、为了扫平边患,壮士们甘心置生死于度外。忘记父母妻子之一己私情,为国难奔赴战场,就如回家那样欣然。凛凛大丈夫!

2、最后两句诗写战斗的结果:战士死在无定河边,已经变成白骨,但他们家中的思妇浑然不知,依然思念不减,几番梦中相逢。

3、735年,高适三十二岁,应征赶赴长安,落第。

4、“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为何要“忆李将军”呢?一是以李将军为楷模,为军人的气节而死;二是与带军打仗的将军形成对比,李将军有勇有谋,且体恤士卒,令士兵死得其所;三是因为李将军身上承载着太多的不公,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一个委婉间接的批评,四是最后一点,是间接表达了自己想成为李将军的志向,越是“沙场征战苦”,越需要李将军那样的人。

5、燕歌行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6、《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7、(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8、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9、“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以汉比唐,既是文化习惯,也是春秋笔法,开篇点明事件、地点,且有推出时代大背景,把闺情绮怨放大为家国情怀。“破残贼”,即显出国家荣誉感、军人使命感、主权正义感,也略带一点对敌人藐视感。

10、赏析: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11、高中二年级语文—《燕歌行》高适

12、连着三联诗句,一句征夫,一句思妇,一句思妇,一句征夫,他们相互思念,他们相互牵挂,他们相隔万里,他们相会无期。这错综交互的诗句,就好像反复转换的镜头,随着镜头的不断切换,悲剧性也在不断加深。忽然之间,一声刁斗传来,镜头不再转换,而是重新切回战场了。“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所谓“三时”就是早、午、晚三时啊。“刁斗”我们之前说过,就是“空闻虎旅传宵柝”中的宵柝嘛,白天做饭,晚上打更。举目望去,只见战场上空,那仿佛有杀气凝成的阴云,侧耳听来,只听到那夜间带着寒气的刁斗声,原来刚刚那家乡、那思妇都是深陷重围的战士们头脑中的想象,一声刁斗敲破了寒夜,也敲断了他们的思绪。

13、明代邢昉在《唐风定》里这样来评价此诗:

14、写作背景: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事而作。是讽刺张守珪所派遣前往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此诗主要是揭露了主将骄逸轻敌。不体恤士卒。导致战事失利。此诗也是乐府诗的发展。

15、高适的意思恐怕是,那些胡人都是不种田的,农作的三个季节都是在靠打仗劫掠,即便在寒冷的冬夜,他们依然在偷袭。

16、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17、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18、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19、赏析: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20、主要事件:两位副将立功心切,假传张守珪主帅将令,逼乌知义进攻奚族“残贼”。战争先胜后败。

1、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隋朝北平郡临渝关、临渝宫图(当时整个唐山市区、秦皇岛全境皆属于北平郡卢龙县管辖)。

3、字词典故“穷秋”:(就是秋天的尽头,深秋。)“草腓fei2”:(草木枯萎。)

4、第一层:汉家烟尘在东北---单于猎火照狼山。(出征)

5、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6、如一首名叫《哥舒歌》的唐诗这样写:

7、蓟北:蓟州北部。今唐山、秦皇岛地区。

8、(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9、其实,杀伐具有两面性。唐军战士是我们的子弟兵,他们并非不爱和平。相反,正因为珍视和平,他们才不得已而进行正义的杀伐,而正义的杀伐很大程度上会令人忘其血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不喜欢矫情的人的句子(精选88句文案)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