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蒹葭》(精选114句文案)

2023-10-18 10:18:18

一、赏析蒹葭

1、萋:〈书〉形容草长的茂盛的样子。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 ”、“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4、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后六句述事抒情。"蒹葭苍苍"等写景句子,作为诗歌的发端,写出了蒹葭茂盛、霜露高洁,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挚烈的追求和纯洁的爱情,同时兼有写景叙事的作用,它是全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主人公触目所见、情之所趋。作者又以秋水的描写连接思念之人的深情。秋水盈盈,似乎是相爱者之间的脉脉深情;盈盈秋水,又是意中人顾自生盼的眼睛。秋水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又是痴情者的独特感受。

5、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6、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独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7、我们知道,诗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诗歌所包蕴的极为丰富有成效的内容,往往依靠精炼和谐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蒹葭》可以说是此类典范。全诗共分三章,用的是一意三叠的章法,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8、相同点:《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9、跻(jí):高起、登上高处。

10、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1、明代锺惺《评点诗经》:异人异境,使人欲仙。

12、溯洄(sùhuí)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她。溯洄:逆流而上。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游走这里指逆行。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代指“伊人”。

13、部分书籍上,也明确有“蒹葭凄凄,白露未晞”的字样;杨杰主编的《四书五经》中的《诗经》部分,也是明确地印有“蒹葭凄凄,白露未晞”的字样。

14、《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15、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使用的比兴手法,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不轻易放弃的精神,这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和处境却很残忍。我们可以把伊人比喻成我们梦想,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或事业,“在水一方”是现实生活给我们出的种种难题。从这首诗我们能明白一个道理,不管历经多少艰辛和困苦,我们都要有一颗执着的心,一种不轻易放弃的精神。

18、《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之一。《蒹葭》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认真的探讨。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蒹葭的原文及其赏析,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学习借鉴一下吧!

19、这句诗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和伊人所在地点,表现出诗人的思见心切,诗人早已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和寻求。“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20、第二个意象便是白露。白露是24节气之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有清冷之意。白露附着在芦苇上,或结为霜,或化成水,或被蒸发,总是作为一种背景给诗人以时间上的概念和心理上的暗示,暗示诗人正处于这样一个清冷的空间里,内心里无比高尚纯洁,执着的追求着远方的伊人。

二、鉴赏《蒹葭》

1、争议句: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2、请关注学校平台浏览更多信息

3、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4、这首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对爱人的执着追求,即使是徒劳无功,作者也愿历尽千辛万苦去追寻一生。

5、全诗讲述了深秋时节,诗人来到河边,面对着茫茫芦苇丛,望不见伊人所在的惆怅与凄婉之情。《蒹葭》分为三个章节,后两章相对于首章,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重章叠唱,是诗歌间富有韵律和节奏感。

6、全诗分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悯心情。三章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这首诗朦胧、含蓄,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7、夜间的露水在深秋的早晨凝结成白霜,铺满漫天的芦苇丛,给人苍苍茫茫之感。诗人为寻得伊人从远方走来,看着白茫茫的芦苇和辽阔的天空,湖水对面若有若无的身影似在飘动。他收紧衣袖,逆着流水奔走,想寻找到心中的伊人。却无奈道路险阻,晨风凛冽,道路却越走越长。他回头看看对面的伊人,呼出一口白气,又顺着流水走下去。走到满头大汗时,那伊人像是在水中央一样,近了一点,却更加无从追寻。

8、再纵观全诗,从开篇看,“白露为霜”显示出天才刚破晓,说明诗人在深秋的凌晨来到河边,而呈现在他眼前的是“蒹葭苍苍”,从而突显出了冷寂与凄凉.因此,这种毫无希望却又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的笔下展开。

9、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10、⑽晞(xī):干,晒干。

11、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1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13、⑿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14、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15、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16、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风骚”分别代表了《诗经》、《楚辞》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优良传统。

17、高亨:这篇似是爱情诗。诗的主人公是男是女,看不出来。叙写他(或她)在大河边追寻恋人,但未得会面。(《诗经今注》)

18、这是首爱情诗,写对恋人的思念与追求,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写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同时讽刺了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的社会现象。

1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20、“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三、

1、《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蒹葭》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3、《国风·秦风·蒹葭》。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4、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

5、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6、关关雎鸠(jūjiū),在河之洲。

7、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8、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9、关雎:这首诗采用“兴”的表现手法,先是以物起兴,然后又以事起兴。以物以事起兴,是以鱼鹰的鸣叫,引出作者对淑女的追求。鱼鹰捕鱼与男性求偶,作为同类事象而相继出现。用水鸟的捕鱼来暗示两性的结合。蒹葭: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10、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11、苍苍:茂盛的样子为:凝结成。

1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3、这首诗每节的头一句都是经秋景作为发端,给人以凄清之感,“在水一方”写“伊人”可望而不可及。“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写出了“伊人”难求,“伊人”宛在,觅之无踪,在主人公长时间的反复追寻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出了主人公执著的爱情追求,以及不能和心爱之人欢会倾诉的怅惘情怀。作者在描写秋景的时候,语言凝炼,精妙,从“苍苍”到“萋萋”到“采采”,写出了“蒹葭”的色彩由暗到亮、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霜晨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情绪,因而它才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令人神思遐想,叹赏不己。

14、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5、窈窕淑女,君子好逑(hǎoqiú)。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16、白话文释义:河边大片的芦苇青苍苍,秋深了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河边芦苇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魂牵梦绕的人她就在河水对岸。

17、宛:宛然,好像。晞(xī):干。

18、《蒹葭》由三章组成,后面两章是对首章文字略加该动而形成的,用着叠唱的方法,诗人给了整首诗一个韵律。每一章描写了不同的情景,第一章描写了诗人在一个深秋的凌晨在河边思念他的爱人。而女子在河的另一边,他便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去寻找思念的人。他走上一条又漫长又危险的路,不管诗人多么努力都没有办法接近这位女子,因为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第二和第三章描写了诗人艰辛寻找女子的过程,每当诗人想靠近她时,这位女子又在别处,他们的距离忽远又忽近。

19、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一方:那一边。

20、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四、

1、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2、(作者)无名氏(朝代)先秦

3、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

4、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国风·秦风·蒹葭》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5、这首诗选自《诗经.秦风》,一共三段,短小精悍。在结构上,三段基本保持一致,字数相同,每一段的每一个位置描写的景物一致,抒发的感情一致。只是在内容上,每一段都较前一段有所递进。本文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展开叙述,叙述了诗人不顾艰难险阻去追寻心上人的历程。关于诗中的伊人所指,众说纷纭。旧说或以为讥讽秦襄公不用周礼,或以为招隐;今人有的说是怀人之作,也有人认为是追求意中人的恋歌。不管如何说法,伊人都是诗人心中美好事物的象征。她使诗人苦苦追求却又追求不到,就是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美感,给整首诗带来了一种清冷超脱的意境。

6、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8、《蒹葭》出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三百零五首诗的其中一首。这首诗本身并不是特别的复杂,全诗只有三章,每章只是换了几个词,表达了作者对其爱慕对象的情怀。

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10、溯洄从之⑸,道阻且长⑹。溯游从之⑺,宛在水中央⑻。

11、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12、《蒹葭》正如一幅静心的画,勾画出不曾翩落又不曾实现的梦境。

13、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主要以“蒹葭”,“白露”,“水”这三个意象烘托效果.蒹葭,即芦苇,其随风飘荡的姿态,给人一种柔软细腻的感觉;白露,即秋天清晨凝结着的露珠,与水相似,都给人一种清新淡雅,柔润的感觉.其次有配上秋天的清晨,画面感呼之欲出。

14、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

15、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能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而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也是《蒹葭》主题的回应。把它们互相对照着看,可能使读者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理解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16、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17、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18、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国风·秦风·蒹葭》赏析《国风·秦风·蒹葭》。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19、《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思念对象可望又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因而思心徘徊,无限惆怅。《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0、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五、

1、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2、《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3、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许是同样的感觉。

4、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5、第恋人追求无果的失意,郁闷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体,自古以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恋者追寻伊人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苇秋霜、秋水的悲凉之境交融,此时萧索之景正是恋者凄楚心绪的流露。

6、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7、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8、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9、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10、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好逑:好的配偶。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11、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诗经《蒹葭》原作及赏析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2、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13、(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14、坻(chí):水中小沙洲。

15、诗人多次写了自己所思念的那个人在自己的对岸:“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诗人利用了相同的意思,但是不一样的表达。诗人逆流而上去追寻他的伊人,可是道路很险阻。沿着直流的河道上游寻找她,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6、凄凄:同萋萋,茂盛状。

17、其次,恋者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一体,正是因为“伊人”身影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才牵引着恋者执著地追寻,不愿放弃。

18、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19、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采采”,使全文声情兼备。

20、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

1、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2、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3、 《蒹葭》的全称是《诗经·蒹葭》,它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创作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怀人古体诗。全诗总共分三章,每章的不同之处极少,但这不仅起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而且还在整体上对诗意生成了一种不断推进的作用。

4、学校网站:www.scuolazhonghua.it

5、本诗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写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6、《蒹葭》全诗的意象空幻虚浮,充满着象征意味,以此“在水一方”成为一种企慕的象征,表现出人们反复追寻、反复不可及的形象,从而创造出一种似花非花、空灵多蕴的心理情境。

7、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8、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9、王国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人间词话》)

10、这些景物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中,明确印有“萋萋”二字。本人也是学生,老师教的也是“萋萋”,并要求考试一并填写萋萋,否则按错误处理。那么,为什么编者编入课文时选了“萋萋”?让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

12、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13、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14、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春联的解析(精选145句文案)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