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精选62句文案)

2023-10-31 09:21:26

一、晋文公攻原

1、因为晋文公很守信用,即使期限没到,当时自己也有这个能力却依旧未攻打卫国,使诚实守信的表现,所以卫国人认为,有这么好的国君,怎能不去投靠呢

2、生命的意义,也无非是人的灵魂与万物的本质作用,所唤发出的一种情感行为。

3、子玉挟强楚之威,派大夫宛春前去晋国军营传话:“请晋君恢复卫侯,并且退还曹国的土地,我就解除宋国之围。”晋大夫狐偃说:“子玉真无礼啊!我国君仅提出撤除宋围一个要求,子玉作为臣子,却想获取复卫、封曹两项大功。我国与楚必有一战,机不可失。”

4、时间一转眼到了四月,此时晋、宋、齐、秦已联军一处,驻扎于城濮。楚军则背靠险阻,双方势成僵持。其实在是否与楚军决战这件事上,晋文公一直犹疑不定。关键时候,狐偃出面劝导说:“战吧!战胜,则可得诸侯;战败,表里山河,又何惧焉。”“表里河山”指晋国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不怕楚国入侵。

5、四月二日,晋军与齐、秦、宋各国的军队到达了城濮。楚联军赶到后,“背部而舍”,依托险要丘陵地形,配置军队。

6、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子瑕去世,谥号为宋共公。

7、不仁只是一个借口,若真任的话,就不会发兵攻郑了, 不知,不智才是实质,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不武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说到底也就一个利字

8、宋(Song)姓源出主要有:

9、宋平公,子姓,宋氏,名成,宋共公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商丘人,在位44年(公元前575年—公元前532年在位)。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宋平公三十年(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议,确定晋、楚共为霸主。平公在位44年而卒,太子佐继位,是为宋元公。

10、践土之盟,周襄王实际上应邀到了现场并参加了其中两项重要活动。历来诸侯会盟,周王只派代表参加,自己并不亲自到场,否则有损尊严,算是惯例。此前齐桓公首霸,周王也没有亲自到场见证。甚至在齐桓公称霸的整个过程当中,都没有见到他朝觐周王的记载。相比之下,晋文公称霸可谓谋划周全、仪式感十足。

11、战争经过(见附图三)

12、不料此时楚国正加紧围攻宋国,宋国一时难以抵挡,于是派使者向晋军告急。晋文公思忖:“宋国告急,若舍之不救,则宋将绝交于晋;想要楚国罢兵,楚又不许;若向楚开战,而齐、秦两国又不同意,怎么办呢?”大夫先轸建议道:“想办法让宋国请求齐、秦两国出面,让他们去跟楚国斡旋罢兵释围,我们将所获曹、卫两国的土地送给宋国以弥补其贿赂齐、秦所需的耗费。齐、秦得了好处,必然愿意出面说话,而楚国爱惜曹、卫,必然不准,齐、秦与楚之间就会因矛盾而起战事。”这里的逻辑稍稍有些绕,总之就是想办法把齐、秦两国拉进来并且使他们与楚国之间产生矛盾。

13、春秋时期晋文公因为十日攻下原约定放弃攻原,反而得到了原人和卫人的顺从,战国赵国的廉颇抛下面子,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换来赵国的和平,还有田忌赛马,鸡集你懂的

14、原文节选: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15、文公在位只9年而亡,然晋国的霸权却存在了长达百年之久,并从此奠定了其春秋第一强国的地位,是个贤明的君主。求采纳。

16、三是,决战前晋国君臣能够深入地分析客观形势和利害得失,并针对敌友的情况及楚军统帅子玉的性格,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如进攻曹、卫以制楚,许曹、卫复国以绝楚,扣留宛春以怒楚,退避三舍以诱楚,不但达到了激楚求战的目的,而且使自己在对楚作战中始终处于有理、有利的地位。

17、此时,在位长达四十年的楚成王颇有些洞若观火,他知道晋、齐、秦等国既然愿意出面,则宋国一时难图。因此,楚成王安排令尹子玉从宋国退兵,同时要求他切勿追击晋军。楚成王说:

18、公元前522年,宋元公猜忌华族,华向、华定、华亥与向宁谋反,双方妥协,互派人质,盟誓讲和。公元前521年,晋、曹相继出兵救宋,联军连败华氏,围困于南里,华登赴楚国求援。公元前520年,楚遣使向宋元公施压,迫其赦免华氏。华氏族流亡至楚,内乱至此平息。公元前517年,宋元公去世。

19、晋军攻打曹国都城时一度死伤甚众,曹军把晋军士兵的尸体堆叠在城墙上示众,久攻不下的晋军见了不免丧气。有士兵给晋文公献计说,咱们将宿营地安扎在野外墓地间,曹国人担心自家坟墓被破坏,也就不会拿咱们士兵的尸体做文章了。果然,当看到晋军移师墓地扎营,曹国人立马老老实实将晋军阵亡士兵的尸体用棺木装好送出城外。

20、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就留人家一起吃饭。老朋友说:“好吧。马上就会回来吃饭的。”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二、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1、事后,晋、齐两个大国正式结盟。卫国心知不妙,立即提出加入联盟,而晋文公不许。卫成公转而想依附楚国,却又遭到国内反对。最后,卫国部分势力为取悦晋国,干脆将卫成公逐出国门,改由他的弟弟叔武摄政。

2、出自《晋文公攻原》: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

3、之后,世袭司马荡泽(宋襄公弟公子荡的曾孙)作乱,杀死太子肥。荡氏被华元诛灭,荡泽被杀,族人逃到楚国。于是,立共公小儿子成,是为宋平公。

4、晋大夫先轸另有判断,他说:“答应他吧。帮助他国取得安定这是礼,楚国一句话可使宋、曹、卫三国获得安定,我国一句话却使其灭亡,显得我国无礼,凭什么来作战呢?不答应楚国提议,等于抛弃宋国,在诸侯面前有何话可言呢?楚国施恩于三国,我则招怨于三国,怨仇既多,将何以战?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因势利导,不如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国,使两国与楚离心,同时扣押宛春以激怒楚国,等双方战事发生之后再看情况。”

5、次年春,晋文公率军讨伐曹国,向卫国提出借道前行,遭到拒绝,晋军只得绕道。随后,晋国先伐曹再讨卫,并且占领卫国的五鹿。重耳流亡时途经五鹿,遭乡人扔土块驱赶,狐偃拜而受之,以为天意。如今天意成真,五鹿果然为晋所有。

6、宋公稽为孔子的十三世祖,正考父之子孔父嘉是宋公稽七世孙。

7、题目那个要来自直译,弹尽粮绝和食竭力尽,变成交错对应了。而且弹尽粮绝的粮是指兵粮,翻译就是很死板的没办法简化。还有之中的中是介词不要理解成名词。

8、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派令尹子玉讨伐宋国,宋成公向晋国求救。由于宋成公之父宋襄公善待晋文公,曹、卫羞辱过晋文公,晋文公为报私仇,攻伐曹、卫以解宋围,与楚战于城濮,楚兵去,晋称霸。公元前620年,宋成公去世,其弟子御杀了宋成公的太子和大司马公孙固,自立为宋国国君,史称宋后废公。之后,宋国人又杀了宋后废公,立宋成公的小儿子杵臼为宋国国君,是为宋昭公。

9、今发自藏一品,请泉友老师品评、鉴赏!

10、③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族官吏伯容帖木儿,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11、上述五通碑刻,曲寨碑尚存曲寨村大庙,其他碑刻,皆见于车国梁主编的三晋出版社2012年版《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沁水县卷》。有几块残碑,至今仍废弃在城西北龙脖居民小区街巷中,做了铺路石而无人收管,很使人担忧。

12、令尹子玉素来好战,此前楚国少年天才蔿贾曾指出子玉刚愎难以独任,说他带兵超过三百乘就会有去无回。子玉自然不服,早就想证明自己。因此,当楚王提出退兵时,子玉却派人请战,说:“非敢贪功,但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以堵小人之口。”楚王怒,但将在外,只能由他做主,便给了他六卒约一百八十乘的兵力。

13、两位大夫的意见打消了晋文公的疑虑,晋国于是出动强大兵力,伺机与楚军一决。

14、楚、陈、蔡联军的部署是:

15、④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6、听说天子蒙尘,秦穆公立即召集军队驻扎在黄河岸边,准备护送襄王回朝。此时,意识到事情重要性的晋大夫狐偃立即向晋文公进言道:“要想取得诸侯拥护,最好的办法便是勤王。既能取得诸侯信任,又符合天下大义。继承文侯辅佐平王东迁之功业,使晋国的信用在诸侯当中广泛传播,机遇就在当下。”晋侯于是辞退秦师,自帅晋师顺流而下,前往勤王。那么,秦军为什么可轻易劝退呢?首先这是人家姬姓家事,晋文公既然愿意出面,他人自不便插手;其次秦国地远,就算勤王成功也只能获得一点虚名,并无多少实际价值。

17、据说,令尹子玉曾经为自己制作了镶玉的马冠、马鞅等物品,还未使用。城濮之役,战前子玉梦见河神对自己说:“把这些给我吧,我将赐给你孟诸的水草之地。”子玉不肯遵照神谕将物品献祭给河神。他的两个儿子派人劝谏,子玉也不听。

18、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回国即位,称晋文公。文公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进而同楚争霸中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奖励农业,发展商业,储备物资,以增强国力。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扩充军队,于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作三军,谋元帅”。将原有的二军扩编为三军(中军、上军和下军),以郤穀为中军主将(称元帅),郤湊为副;狐毛为上军主将,狐偃为副;栾枝为下军主将,先轸为副。同时,积极训练,增强军力。为了争取可能争取的力量同神作斗争,晋文公利用晋与秦及戎狄的婚姻关系,利用并扩大齐秦同楚的矛盾,采取了联齐秦、和戎狄的政策。这样,就造成了有利于晋国争霸中原的局面。

19、沁水古城三门匾额题名,既通俗通用,又考虑到沁水古城所处的地理特色,非常合宜。东、西城门匾额,一望而知其意,唯北城门“拱宸”,有些难解。宸,即天象北极星座,居紫微垣中。借指帝王,或帝王所居的京师、宫城。《文选·班固·典引》:“是以高光二圣,宸居其域。”蔡邕注:“言高祖、光武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所以古人常以拱宸借指京师、宫城的禁军,即御林军,也指京师或宫城,如紫垣、紫州、紫京等,皆指京师或宫城。沁水人把沁水古城想象为护卫帝王或护卫京师的藩城。

20、宋公稽,子姓,宋氏,名稽,是中国西周时期的宋国君主。

三、晋文公攻原得卫

1、公元前636年,周王室与郑国之间又起了冲突,起因是郑国攻打滑国。

2、楚军战败,所幸子玉及时下令收兵,才不至于大败,战事就此结束。城濮之役虽然事关重大,双方仍算是点到为止。

3、宋姓祖先发明并继承建木晷天。宋由“宀”和“木”组成。木代表建木,“宀”上的点代表“天齐”,“冖”代表天穹,表示晷天历度。

4、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功以为己力乎;

5、二是,始终坚持争取与国、孤立敌人的方针。晋文公能根据敌友情况,利用矛盾,既争取了齐、秦,又拆散了楚国的同盟——曹、卫,使形势向着有利于晋、不利于楚的方向变化,从而在决战前夕,即陷楚军于孤立境地。

6、1276年,元攻南都,宋朝覆灭。因怕元兵追杀,赵氏一族中赵昶与其兄赵旭自临安逃至山东禹城,后赵旭隐迹禹城,赵昶逃至山东成武并改为宋姓融入当地宋氏,隐迹郜鼎。

7、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封微子启于商朝发源地商丘,建立宋国,封为公爵,尊为“三恪”之以奉商祀。到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到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

8、①源于土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9、晋文公登高以观己方军容,看见晋军战车七百,装备齐整,军士少长有序,于是非常满意地说:“可以一战。”于是安排人员加紧砍伐山间林木以进一步补充兵器。冷兵器时代,多一根木棍就相当于今天多一枝步枪。

10、1)韩姓改宋姓,为过继改姓。

11、晋文公攻原①,裹②十日粮,遂与大夫期③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④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⑤待之。”

12、沁水古城屡毁屡修,费尽了沁水百姓民力民财。直至上世纪抗战以来,沁水古城屡屡被拆。建国以来,县城几次改建,历经1400余年的沁水古城,终于荡然不存。仅在今日县城北关西南寨疙瘩之北,留有一段残墙断壁。

13、不是同一个意思。《晋文公攻原》中的“信”:信用。《曹刿论战》中“取信于民”的“信”:信任。

14、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15、晋文公讨伐曹、卫的目的本来是想避免与楚国正面交战,间接迫使楚国回身救援曹、卫从而解除宋围。

16、沁水古城有点美中不足,即未设南门。南门所建,往往关乎一境之盛衰。座北朝南,一望而远,出气顺畅,关乎胸怀,关乎眼光。故沁水人只要离开沁水,在外地做事,海阔天高,任凭驰骋,常能成就事业,历代沁水名流,也多成就于异地他乡;而留居沁水成就事业者,则不多不大,直至今日,依然如此,此诚为历史给沁水留下的一个无人关注无人弥补的千古憾事。

17、次日上午,晋军在莘北一带摆开阵势,大夫胥臣率领下军准备对付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为楚国盟军)。楚国的令尹子玉则以若敖氏(楚国芈姓国族)的六卒(即一百八十乘)为中军,楚大夫子西率左军,子上率右军(即陈、蔡军队)。子玉扬言:“今日必无晋矣。”欲以一役而灭晋。

18、子玉急于求战,到达城濮之后,就派斗勃(又名子上)向晋文公挑战。晋文公还是很有礼貌地派栾枝回复子玉说:晋侯只因不敢忘记楚王的思惠,所以退避到此。既然得不到大夫(指子玉)的谅解,那就请整顿部队,明天在战场上相见。

19、光绪《沁水县志》记:沁水古城设“东、西、北三门,门各有楼。其匾额东曰‘迎晖’,西曰‘纳爽’,北曰‘拱宸’。”可以和江苏南京与陕西汉阴古城门楼匾额比较一下。宋周应合《景定建康(江苏南京)志·城阙志·三亭轩》:“四城门接官亭,旧有亭,卑陋弗称。咸淳改元之春,马公光祖撒而大之,名其东曰‘迎晖’,西曰‘致爽’,南曰‘来熏’,北曰‘拱极。’丹雘烂然,过者瞩目,各有文以记始末。”雍正《陕西通志·城池·兴安州·汉阴县》:“嘉靖十四年,知县李时秀扁其门,东曰‘迎晖’,西曰‘承恩’,南曰‘南薫’,北曰‘拱辰’。”

20、《春秋多少事》系由《左传拾趣》系列文章

四、晋文公攻原悟到什么道理

1、晋军“退避三舍”,表面上是为了履行诺言,而实际上达到了争取舆论,避开楚军锋芒,松懈楚军士气,后发制人的目的。

2、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归顺他吗?”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顺从他吗?”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评价说:“攻下原国而又得卫国,是因为守信。”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节电标语图片带字(精选63句文案)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