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的反面事例100字(精选137句文案)
一、舍生取义的反面事例
1、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联海文化”关注我们
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3、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的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4、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5、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
6、豫让道:“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普通人看待,我也就像普通人那样对待他们;而智瑶却拿我当人才看待,我也就像一个人才那样来报答他!”
7、王三江,偃师县扒头村人,生于1879年(光绪五年)3月。祖父、父亲都是半农半医,勉强可以维持温饱。因为在兄弟中排行老故而取名王三江。他不到三岁时,母亲在烧柴时无意中戳破了他的眼珠,造成左眼失明。此后在两位哥哥的全力支持下,他发愤攻读,不到20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熟读艺文纲鉴,从而在偃师获得了盛名。
8、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
9、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例:
10、苏武(前140年前-前60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
11、(儿童成长故事)伴随宝宝一路成长的儿童故事屋,每日分享睡前故事,让孩子们在听的世界里遨游,增长知识,哄宝宝安然入睡!
12、又∵义与生要珍贵(这需详细论证,为了行文简洁,所以此处暂且不加交代,留待后文详细论述。)
13、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朔风怒吼,大雪纷飞,日伪军进攻扒头,并很快包围扒头。扒头民兵一面坚决抵抗日军进攻,一面向县抗日民主政府报告,请求支援。最终,打退日军侵犯,取得了扒头战斗的胜利。在这次反“扫荡”战斗中,双目失明的王三江也参加了战斗。他亲自提着竹篮,让孙儿领路挨家挨户收集弹药,共收集了一百多枚手榴弹和几千发子弹,并送到前沿阵地。战士们在庆祝战斗胜利时,都赞扬说:“这一仗王老先生真是立大功了!”
14、(交流点拨)生甲:运用了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15、后来,元朝皇帝忽必烈亲自前来劝降,并许诺只要文天祥臣服,立即封他为丞相。文天祥对此置之一笑,对忽必烈说:“一死之外,无可为者。”1283年,这位抗元英雄从容就义,展现了他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16、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
17、正面:行道之人、乞人——→弗受、不屑心
18、 荆轲——明知必然一死慷慨刺秦。
19、(2)所恶有甚于死者wù,动词,厌恶。
20、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
二、舍生取义的反面事例100字
1、(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2、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近代的革命先烈或为推翻腐朽清庭、或为抵抗日寇、或为解放中国,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故事也很多。
5、文天祥答道:“这个道理我何尝不知道,但是国家养兵多年,现在临安危急,却没有一兵一卒为国出力,岂不叫人痛心!我虽然力量有限,但宁可以死殉国,也不苟且偷生。”
6、当肆虐的洪水无情地吞噬着大地及其生命,如此无忌,如此放纵,是那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怀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心去征服那浩浩洪水,洪水终于收敛了它的任性,大自然在爱的包容下变得温柔了。没有这些可爱的人,我们能这样幸福地生活吗?他们可以躲回内陆,任那洪水翻腾,他们没有;他们可以不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农的生命,他们没有。这些,只因为他们有爱。
7、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在发生着变革,消费观念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现象,但我们也决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节俭,并不是仍推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做法,而是要从前辈优良传统中吸取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
8、他特别热心办学,1920年前后,就遍植李于伏牛山下。1937年前后,中共偃师县委负责同志吴芝圃等,以偃师中学为基地,领导进步学生开展革命斗争,给了王三江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他和吴芝圃同志有较多交往,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很感兴趣。不到60岁,他右眼失明,但仍积极学习,时常让学生们读进步书报给他听。他听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激动地说:“中国有救了!”
9、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10、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
11、(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12、这样的三段式,即“提出论点——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结构,论证清晰,环环相扣,极具现场感染力。
13、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1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15、豫让道:“上一次你放了我,天下人都知道了你的贤名。今天你杀了我,我无话可说。但是,在死前我请求你答应我一个要求:你把你穿的衣服让我刺几下,就当是已经报了仇,这样我就虽死无憾了!”
16、苏武、吉平、谭嗣同三人,为了忠义可以忍受万般折磨,直至献出生命。他们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他们舍生而取的“义”,只能是忠义。
17、舍身取义,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正义,为了信仰而放弃或者是舍弃自己的生命,如: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等,为了正义事业,而丢掉生命。 例子: 古代:张巡——“安史之乱”中为保卫雎阳而殉难 颜真卿——“安史之乱”年间散家财抗反贼,死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之手。 史可法——抵抗清兵死于扬州城。死后清兵报复屠城,也就是常说的“扬州十日”。 文天祥——誓死不降元。 岳飞——愚忠的典型。 侯赢——为报答知己之恩而自刭。 荆轲——明知必然一死慷慨刺秦。 现代:谭嗣同——在有机会逃亡时主动寻求一死以求为革命牺牲,唤醒中国百姓。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 求采纳!谢谢!
18、地址:西安南路西雅图大厦4楼16号
19、(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20、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三、舍生取义的反面事例现代
1、在作者看来,人才不仅仅要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因为“有爱心才能称之为人才;有爱心,才能使自己的专长真正转化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观点新颖独到。野蛮残忍的希特勒、墨索里尼,虽然具有相当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指挥能力”,但因为“他们带来的战争给人类留下的伤害”,所以得到的是人类对他们的“鄙弃与否定”。面对肆虐的洪水,人民子弟兵劳动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他们用爱心,用生命去征服洪水,于是,“洪水终于收敛了它的任性,大自然在爱的包容下变得温柔了”。
2、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3、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
4、孟子周游列国,却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所以有《孟子将朝王章》,对于齐王的非礼之召给予回击,表现出傲岸的个性。孟子虽然不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不追财逐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虽然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却都能保住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5、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密谋立了秦始皇的二子胡亥为帝,为了防止事情败露,他们捏造了一个罪名逼迫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又把大将军蒙恬投入了监牢。
6、事例4: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7、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8、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9、①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当保有本心。
10、孔子说:“君子只懂得道义,小人只懂得利益。”
11、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
12、(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13、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做“横比”。对比的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做“纵比”。例如《纳谏与止谤》中,通篇都使用对比手法,把虚心纳谏的齐威王和粗暴止谤的周厉王进行对比,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强烈的效果。
14、第二课时深入鉴赏悟内涵
15、学习了《〈孟子〉两章》和《鱼我所欲也》之后,你对孟子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请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16、(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17、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
18、(古人舍生取义的例子)
19、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于是赵襄子就把身上的衣服脱了下来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一剑将衣服斩为两截,高声叫道:“我死后可以有面目去见智瑶了!”说罢,用剑自杀。
四、舍生取义的反面事例50字
1、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季云卿(1868-1939),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著名黑社会人物。早年因经商失败去上海,加入青帮,列青帮通字辈大流氓,从事暗杀、抢劫、贩毒、绑架、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抗战期间,季云卿投靠日本,沦为汉奸,1939年被军统特工詹森击毙。
3、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事例1: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5、褚民谊(1884-1946),字重行,浙江省湖州市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外交官,中国国民d元老,抗战期间叛国投敌,沦为汉奸,成为汪伪政府要人。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1946年被执行枪决。
6、不幸,致远号中了鱼雷,船体爆炸,沉入海底。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毅然退出救生圈,沉入大海,献出了生命。
7、反面:不辩礼义—————受万钟—————→失本心
8、温州越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工小生(徐派)。扮相俊美,唱腔高亢有力,韵味浓郁,表演富有激情。曾在《灰阑记》、《红楼梦·哭灵》、《蛟龙扇》、《珍珠塔.失塔》、《天要下雨娘要嫁》、《泪洒相思地》、《香莲案》、《荆钗记》、《薛丁山三请梨花》担任重要角色。曾荣获温州市青年演员大奖赛铜奖、温州市青年演员大赛新人奖、2017“新松计划”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三等奖。
9、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正是这无数事实,证明了俭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正是无数人的经历,赋予了它丰富而深刻的意义。
10、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
11、(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4、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15、豫让行刺赵襄子,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瑶的知遇之恩。他为知己献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为智瑶报仇,是因为智瑶重视他,尊重他,给了他尊严,所以,他要用生命扞卫智瑶的尊严。他是一个未能成功的刺客,但这个失败的过程却成就了他的人格。江淹《别赋》有言:“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擦血相视。”赵厕即指豫让之事。
16、(交流点拨)甲生: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官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17、再说善待家人。想一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自己家人照顾好了,是不是每个人就都好了呢?这将是一个多么好的社会啊!虽然也只是“想一想”,还不太真实。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这么做了,做到了,它也就真实了。以上所说,为一般人的大义。而那些连自己家人都没照顾好,却要这个也帮帮,那个也帮帮。还闹得满世界都知道,让别人看起来感觉好像一大善人的样子。让我看来,却总有些沽名钓誉的味道!非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实在是我看不惯这类人的作态。
18、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20、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五、舍生取义的反面事例有哪些
1、赵襄子闻言叹道:“豫让啊!我对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这回我可不放过你了!”说完示意卫士们动手杀他。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5、那么:得生而无所不用,辟患而无所不为。
6、(2)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②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7、又∵熊掌与鱼要珍贵(这是常识,所以省略。)
8、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9、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10、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11、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12、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新时代的“舍生取义”是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13、③反例所用修辞和论证方法,所起作用?
14、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15、孟子虽然不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不追财逐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16、此段道理论证,主要论证了“义”比“生”重要,此段主要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先正面论证,再从反面假设,假如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那么人们为保全自己会无所不用、无所不为。但现实中有人却得生而有不用,可以辟患而不为,由此可以推理出,人们一定“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
17、(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18、此环节作者是现身说法,但由自己的个例并不能得出一个共性的结论,不然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所以还需推而广之,继续论证。
19、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20、(中考)名著阅读:《简·爱》要点梳理及例题分析
1、他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2、现实:很多人都不会这样去做。(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后文还会举例,所以此处略去。)
3、眼下,d的改革开放的富民下策如春风化雨,使一部分企业和个人走上了富裕大道。但富裕之后,人们是否能像丰田公司那样“巨富不忘节俭”呢?
4、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5、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高地前沿是一片开阔地,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潜伏,他所在排潜伏在高地东麓距敌前沿阵地仅60多米的蒿草丛中。
6、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
7、八路军南下后,国民d控制了偃师。1946年6月20日,国民d偃师保安团逮捕了王三江。同年农历腊月初九的夜里,王三江英勇就义,终年67岁。
8、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9、(5)蹴(cù)尔而与之cù动词用脚踢。
10、(1)不为(wéi)苟得也
11、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能不遭世人唾骂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子。这样的人,典型的“鸡肠小肚”,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12、1938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任伪上海市长,在任期间破坏抗日,捕杀抗日军民。1940年10月10日被军统策反的仆人朱升源持刀砍死。傅筱庵是被戴笠所刺杀的最高级别汉奸之一。
13、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4、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15、(2)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6、在五彩缤纷的社会万花筒中,每个人的思想、性格各有其异,这也就使得人们在“义”与“生”之间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选择了“义”,有的人选择了“生”。然而,前一种选择,才是我们所应该提倡的。
1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8、谭嗣同被捕以后,毫无惧色,在监狱中写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被押到刑场受刑前,大声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位笑迎死亡的义士,心里装着祖国。
19、名著文常:《红楼梦》人物关系思维导图与重点情节梳理
20、在这一部分论证过程中,还存在着逻辑上的漏洞,即为什么义比生要珍贵。紧接着,孟子开始道理论证这一点。
1、生丙:运用了比喻论证。鱼与熊掌的比方就是比喻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论证的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
3、“浪费犹如河决口,节约好比燕衔泥。”只有时时不忘节俭,社会主义这个“家”才能日益兴旺发达,四个现代化才能指日可待。当然,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们还没有富,要讲节俭。倘有一天,我们富了,也应该节俭,因为日本丰田公司的“小家子气”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秘诀。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③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
6、逃亡到山中的豫让听到智瑶被杀的消息,十分伤心,后又听说赵襄子居然用智瑶的头骨做酒器饮酒作乐,更加气愤,哀声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瑶如此优待我,我一定要为他报仇,为他而死,即使死了也有脸面去见他!”
7、春秋时代,晋国的义士豫让曾受到智伯的重用。智伯后来被三晋打败身亡,因赵襄子是杀智伯的主谋,所以豫让要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
8、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燃着了棉衣。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1个加强连。
9、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0、王锋: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救火英雄。
11、这篇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法。文中先举文天祥、陈毅、刘胡兰、布鲁诺、伽利略等古今中外的“舍生取义”的人物,再从反面举秦桧、李秀成等“舍生取义”的例子,两相对照,说明在“义”与“生”之间应选择“义”的道理。
12、被释放以后,豫让并不领情,还是没有放弃为智瑶报仇的念头。他将自己身上涂上漆,导致浑身长了毒疮;又吞吃火炭,把嗓子烫哑了,形貌大变,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他又去刺杀赵襄子。
13、谭嗣同。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14、 岳飞——愚忠的典型。
15、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并成为中共候补d员。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d员,15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唯一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英雄。
16、(交流点拨)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在利益面前,要经受住考验,要舍生取义,要有羞恶廉耻之心,不要丧失了人的天性,本心。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慷慨就义;谭嗣同在变法维新失败后,不肯逃亡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也不肯泄露d的机密,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些民族英雄正是从孔孟的学说里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为民族、为祖国、为人民而舍生取义的。
17、舍身取义的事例: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