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六班比赛时候的班级口号(精选86条)
六年级六班比赛时候的班级口号
1、时间久了,不少北大师生都知道,西门有个爱学习的保安。东语系教授章学诚得知张俊成要上法律专业,便帮他联系了法律系的老师,让张俊成可以去旁听。西语系教授张玉书三天两头就来找张俊成遛弯儿,一路上给他讲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叔本华。夕阳时分,未名湖畔,常常出现一老一少的身影。
2、辗转反侧一个晚上,张俊成下决心自学英语。第二天,他就买了两本英语书。白班站岗不能看,张俊成就在夜班无人时自学,还常常大声朗读词句。
3、不干农活的时候,张俊成还要跟着父亲和哥哥们一起拣铁石卖钱。挑好地方,炸出矿洞,把红红的铁石拣出来,再用柳条筐挑到厂子里。十五六岁的身板,挑一百多斤的筐,每日在山路上往返几十趟,只能挣二三十元……(六年级六班比赛时候的班级口号)。
4、拿下第张俊成心知,分配去向不会太差。分配那天,大巴拉着学员们一路停靠,每停一站就会留下一些人,当车把张俊成和十几个学员一起留在北大时,张俊成意外极了:“想过会去好地方,没想到会是北大!”
5、干点儿什么呢?张俊成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因为有北大这段经历和法律专业大专学历,张俊成顺利入职长治一家中职学校的管理岗位。没过多久,他就心里痒痒,想上讲台。校长同意了:只要试讲通过评审,你就能上。
6、在北大听过课,与教授遛过弯儿,还上过演讲台,张俊成一点儿也不怵。一番试讲,听得评审频频点头,最后一致通过。于是,张俊成正式走上讲台,成为一名任课教师。
7、儿时最牵肠挂肚的味道,是亲戚带来的鸡蛋糕。那是家里的稀罕物,母亲总是仔细地锁进柜子里,用来奖给听话的孩子吃。时间一长竟长了绿毛,母亲把绿毛轻轻刮掉,孩子们依然吃得香甜。
8、“90后”刘剑波曾是张俊成的学生,大专毕业后来到这所学校当老师。入职的时候,张俊成对他说:“把我带你的那种劲头拿出来带学生。”
9、张俊成的故事被很多人知道了,他成了北大校保卫队的一张名片。校内组织和其他高校纷纷来请他做讲座,媒体也做了大量报道,他的照片还被印到北大的地图册上,很多人来到北大都特意找他合影、签名。
10、一天夜里,一位女老师路过,好奇地问他在干嘛,得知张俊成在学英语,女老师笑了:“好学是个好事,可我听了几天,以为你说的是德语。”张俊成不好意思地笑了。此后好几天,女老师总会在遇到张俊成时帮他纠正发音。
11、来读职校的学生十有八九出身农村,其中不乏家境贫困的孩子。为了让这些孩子把书读完,张俊成在校内设置了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帮厨挣钱,实在交不上费用的还可以缓交,甚至免交。到了假期,学校还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为贫困生安排实习机会,帮助他们自食其力。
12、在严格的管理之上,张俊成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关爱。他要求老师们尽可能住校、与学生一起排队打饭、为每个学生写成长记录,做到对学生的“十六知晓”,包括知晓学生的名字含义、生活习惯、个性特点、爱好兴趣、上学路径、学生家长的思想等。
13、张俊成说,学校里不少学生缺乏家庭关爱,学校就要尽可能把这个缺口补上,老师也要付出更多心力,为此他倡导老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努力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14、曾经光芒四射,此后的人生更加精彩。这位曾经的北大保安如今已在家乡从教二十余载,并创办了一所主要面向农村孩子的民办中职学校。他说:“北大给我播下了一颗种子,我要把这颗种子带给更多的人。”
15、谁知,车过北京城竟越走越偏,最后停在了昌平一个农村。此时张俊成才知道,入职前还需要在这个保安训练基地进行为期近一个月的训练,而训练成绩直接决定分配去向。
16、没事的时候,张俊成喜欢找学生聊天。李风还记得,从前的班主任从不会找学生聊天,学生也从不找老师,因此第一次被叫走时他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没想到真的就是聊天,很平等的聊天,逐渐大家都很信任他,都很愿意跟他说说心里话。”
17、儿时最牵肠挂肚的味道,是亲戚带来的鸡蛋糕。那是家里的稀罕物,母亲总是仔细地锁进柜子里,用来奖给听话的孩子吃。时间一长竟长了绿毛,母亲把绿毛轻轻刮掉,孩子们依然吃得香甜。
18、曾有一个学生的父亲去世,出丧当日,张俊成与班主任一起去看望,还没到村口,就看到学生远远跑过来,扑在班主任的怀里大哭。张俊成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孩子们就是需要这样的老师。”
19、 口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们班级中的一次讨论,当时大家都表达了对霸气一词的喜爱,并认为将其作为口号十分酷炫。
20、这所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走进位于长治市郊的校园,教室外墙都涂着迷彩色,学生们都身穿迷彩服,宿舍内务也像军营,床铺平平展展,被子叠得像豆腐块。在这里,学生们早上要出操,饭前集合唱歌,晚上准时熄灯,消费只能用卡,每天设40元最高消费。
21、张俊成带领的西门保安岗赢得了北大师生的尊重和认可。1997年,西门岗被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评为全市十佳保安示范岗。
22、受教于北大,又从事了20多年的教育,张俊成对教育的理解也在变。
23、在曹老师的鼓励下,张俊成知道通过自考也能上北大,于是动了考学的念头。彼时,从没人想过,一个在北大当保安的也能上北大。可张俊成不理会,既然看到差距,就要奋力追赶。
24、最难的时候,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父母只能厚着脸找邻居借米下锅。不知多少次,张俊成看到了母亲偷偷落下的泪水。
25、文化底子薄,又要保证日常工作,张俊成的备考之路注定艰难。为了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他主动申请连上夜班,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除了站岗外几乎都在看书刷题,常常连吃饭都顾不上,体重在半年时间里掉了15斤。
26、一番琢磨后,张俊成和队友们决定借鉴天安门升旗仪式,也设一套交接岗仪式,要踢正步,齐敬礼,喊口号。经过紧张的练习,队员们终于把这套仪式练得整齐划一。每到交接岗时,来往的师生和游客都会停下脚步观看、拍照,人群中有人竖起大拇指:“果然是北大,连保安都不一样!”
27、 坚持不懈,拼搏到底,六六班赢了就是赢了!
28、文化底子薄,又要保证日常工作,张俊成的备考之路注定艰难。为了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他主动申请连上夜班,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除了站岗外几乎都在看书刷题,常常连吃饭都顾不上,体重在半年时间里掉了15斤。
29、因为家贫,张俊成的几个哥哥姐姐先后失学,张俊成作为家中老小,是唯一读完初中的孩子。张俊成记得,初中每次交学费,自己都是先欠着。那时学校离家二三十公里,又不通公交,要靠父亲骑自行车驮着他上下学,加上得用粮食换饭票,父亲既要带人,又要拉粮食,十分辛苦。
30、这是太行山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庄。几十户人家聚居,房屋依山而建,多是土窑,耕地支离破碎,少有收获。贫穷,与张俊成的成长相伴。
31、张俊成定下规矩:保安岗是北大的第一道窗口,不管校内还是校外,看到有人遇到困难,一定要出手相助。张俊成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帮师生搬东西、接送来访宾客、护送盲人过马路、帮助素不相识的求助者……他还在值班室准备了打气筒、雨伞等物品,以便随时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32、20年后回想起这段经历,李风依然动情。“当时听到‘填沟’这样的话,每个人都被伤到了,大家都没有信心了。是‘老班’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33、拿下第张俊成心知,分配去向不会太差。分配那天,大巴拉着学员们一路停靠,每停一站就会留下一些人,当车把张俊成和十几个学员一起留在北大时,张俊成意外极了:“想过会去好地方,没想到会是北大!”
34、任课后不久,张俊成就被安排当班主任。他接手的第一个班,是个公认的“刺头班”。如今已是老师的李风就曾是这个班的学生。他还记得,当时班里的成绩在全年级排最后,纪律也最难管,调皮捣蛋的特别多,迟到、抽烟更是常事。前任班主任一度放话:就是把太行山的沟都填平,这个班也带不好。
35、带着一纸北大毕业证,带着三大袋沉甸甸的书,带着5年无比珍贵的人生经历,张俊成告别燕园,回到家乡。
36、这是太行山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庄。几十户人家聚居,房屋依山而建,多是土窑,耕地支离破碎,少有收获。贫穷,与张俊成的成长相伴。
37、20多年后,张俊成忆起这段日子,仍然觉得种地是“最苦的活”。早上5点,天还没亮,就得咬牙起床下地,玉米地里的长叶子,把手臂划得生疼,还有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麦田,好像怎么割都割不完,直让人生愁……
38、5年倏忽而过。1999年,张俊成的新婚妻子怀孕了,希望他能回家。尽管校保卫队百般挽留,张俊成自己也有千般不舍,他还是决定离开:“北大已经教会我最重要的东西,我相信不管去哪,都能闯出一片天地。”
39、一个刚刚从山里走出的年轻人,即将踏上首都北京的土地,张俊成很激动。车从长治一路到北京,张俊成的心情越来越兴奋。到了北京,张俊成更是目不转睛盯着窗外,宽阔的马路、高耸的楼厦、从没见过的车,让他目不暇接,雀跃不已。
40、不干农活的时候,张俊成还要跟着父亲和哥哥们一起拣铁石卖钱。挑好地方,炸出矿洞,把红红的铁石拣出来,再用柳条筐挑到厂子里。十五六岁的身板,挑一百多斤的筐,每日在山路上往返几十趟,只能挣二三十元……
41、在曹老师的鼓励下,张俊成知道通过自考也能上北大,于是动了考学的念头。彼时,从没人想过,一个在北大当保安的也能上北大。可张俊成不理会,既然看到差距,就要奋力追赶。
42、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43、走出大山这一年,张俊成17岁。表哥帮他在长治市区一家汽修厂找了一份冲压工的工作。工作得来不易,张俊成倍加珍惜,不仅分内活儿干得认真,遇上脏活累活也总抢着干。厂里的工人一小时冲80多个,而张俊成能翻番。一次,有批急单需要加班,老工人们都不愿意,张俊成二话不说顶了上去。
44、穷怕了,更是苦怕了,张俊成想跳出大山的心一天比一天迫切。软磨硬泡了两年多,母亲终于松口让他离家。
45、张俊成还记得,曾有个爱泡网吧的学生逃课,几乎找遍了全市的网吧才找到,失望的家长撂下狠话:“我们教育不了,要是老师也教育不了,就让他自生自灭吧。”送走学生父母已是深夜,张俊成带着还没吃饭的孩子进了小餐馆,一碗面下肚,孩子泪流满面。自那以后,这个学生再没去过网吧,三年后考上了大学。
46、在严格的管理之上,张俊成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关爱。他要求老师们尽可能住校、与学生一起排队打饭、为每个学生写成长记录,做到对学生的“十六知晓”,包括知晓学生的名字含义、生活习惯、个性特点、爱好兴趣、上学路径、学生家长的思想等。
47、谁知,车过北京城竟越走越偏,最后停在了昌平一个农村。此时张俊成才知道,入职前还需要在这个保安训练基地进行为期近一个月的训练,而训练成绩直接决定分配去向。
48、来读职校的学生十有八九出身农村,其中不乏家境贫困的孩子。为了让这些孩子把书读完,张俊成在校内设置了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帮厨挣钱,实在交不上费用的还可以缓交,甚至免交。到了假期,学校还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为贫困生安排实习机会,帮助他们自食其力。
49、浸淫燕园日久,张俊成常常感到自己的无知。一个声音在脑海里越来越强烈:“我要改变,我要学习。”但真正让他拿起书本,源于一次“暴击”。
50、更让张俊成感动的是一个女生。毕业时,女生请张俊成吃饭,问也没问就点了饺子。张俊成很诧异:“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饺子?”女生笑说:“挨了你3年批,要是连你爱吃啥都不知道,还有脸做你学生吗?”张俊成知道,拿出真心对待学生,也会收获学生的真心。
51、带着一纸北大毕业证,带着三大袋沉甸甸的书,带着5年无比珍贵的人生经历,张俊成告别燕园,回到家乡。
52、一次,学校举办合唱比赛,看见学生们无精打采地排练,张俊成发了火:“我带的班级,要不当第要不当最后一名,不能高不成低不就。你们选吧,第一还是最后?”一番话后,大家都开始认真排练起来。最后比赛虽然没拿第却取得了入校以来从未有过的好成绩。
53、当班长后,张俊成干得越发起劲。他对队员说,北大是一流的学府,有一流的大师和学子,北大的保安也应该是一流的保安,而西门保安要成为一流里的一流。
54、20多年后,张俊成忆起这段日子,仍然觉得种地是“最苦的活”。早上5点,天还没亮,就得咬牙起床下地,玉米地里的长叶子,把手臂划得生疼,还有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麦田,好像怎么割都割不完,直让人生愁……
55、张俊成接手了这个谁也不愿意干的“填沟工程”。他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56、“我就是因为穷才失学,所以看到读不了书的学生,我更是格外注意。不读书不行,起码我看见了就是不行。”张俊成说。
57、当上老师,张俊成更觉责任重大,上每节课前,他都要反复打磨讲课内容,还会把自己的经历穿插其中,增加互动环节。因为知识面宽、语言风趣,身上又有大城市的气息,张俊成很快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他上的法律课、政治课也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
58、张俊成干的第一件事,是和学生们同吃同住。他把家安在了学校,把被子叠得像豆腐块,学生们早上6点集合跑操,他提前十分钟就站在了操场。吃饭时,他跟学生一起排队打饭、一个桌上吃饭。学生上晚自习,他就拿本书坐在一旁。学生课间打球,他就陪打,有时还故意输几个球……
59、在张俊成的记忆里,身上穿的永远是哥哥们留下的旧衣服,补丁摞补丁,袖口和前襟油亮,鞋也露着脚趾头。早饭多是蒸几个山里摘的小野梨,午饭则是掺了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三和面”,炒菜时舍不得倒油,只用浸了油的布头在锅里刷一圈。到了晚上,小伙伴们都挤在一处看电视,那是全村唯一的一台电视机。
60、没事的时候,张俊成喜欢找学生聊天。李风还记得,从前的班主任从不会找学生聊天,学生也从不找老师,因此第一次被叫走时他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没想到真的就是聊天,很平等的聊天,逐渐大家都很信任他,都很愿意跟他说说心里话。”
61、出长治市区一路向北,直至上d盆地边缘,地势渐现起伏,山路蜿蜒盘绕,约有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张俊成出生的地方——长治市襄垣县下良镇土泉村。
62、当了8个月的冲压工,北京一家保安公司来长治招人,在厂领导的支持下,张俊成报了名,坐上了去北京的大巴。
63、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64、功夫不负苦心人。张俊成在半年后考上了北大法律系专科。在随后的3年时间里,他硬是啃下了艰涩难懂的专业知识,13门课程全部以高分通过,成功拿到北大法律专业自考专科毕业证。在他的带动下,有十余名北大保安相继加入读书考学的队伍。
65、此后的故事尽人皆知。这个来自山西长治的小保安通过自学考上北大法律自考专科,从保安逆袭为大学生,被称为“北大保安第一人”,也由此拉开了北大“保安天团”的序幕。
66、当上老师,张俊成更觉责任重大,上每节课前,他都要反复打磨讲课内容,还会把自己的经历穿插其中,增加互动环节。因为知识面宽、语言风趣,身上又有大城市的气息,张俊成很快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他上的法律课、政治课也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
67、从一二百名学生起步,到如今的1300名学生,张俊成创办的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已经成为长治市规模数一数二的中职学校。学校开设有航空服务、机器人、动漫设计等十几个专业,5年多来已经为社会和院校输送了数千名人才和大学生。
68、穷怕了,更是苦怕了,张俊成想跳出大山的心一天比一天迫切。软磨硬泡了两年多,母亲终于松口让他离家。
69、张俊成说,职校的孩子们很多都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在行为习惯培养上非常欠缺,很难自律,必须从他律开始。“我希望通过这种严格的管理,让他们养成好习惯,更让他们懂规矩、有毅力。”
70、如今的张俊成,就像是那棵“树”、那朵“云”。
71、在北大听过课,与教授遛过弯儿,还上过演讲台,张俊成一点儿也不怵。一番试讲,听得评审频频点头,最后一致通过。于是,张俊成正式走上讲台,成为一名任课教师。
72、要干就要干到最好。抱着这个信念,张俊成全身心投入训练中,别人练一小时,他便练上两个小时,别人看一遍书,他就看两遍。训练结束,他拿下了军事技能、业务知识、职业规范等多项考核第最终成绩在500多人里排名居首。
73、张俊成说,职校的孩子们很多都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在行为习惯培养上非常欠缺,很难自律,必须从他律开始。“我希望通过这种严格的管理,让他们养成好习惯,更让他们懂规矩、有毅力。”
74、1994年,张俊成被分入北大,还被分到了北大地标性建筑、有着“北大第一门”之称的北大西门。在古朴的红色门柱旁上岗时,张俊成总是站得笔直。不站岗的时候,他就找老兵请教业务。两个多月的试用期过去了,张俊成因为业务突出、工作认真被提为西门班班长。而在过去,从新兵到班长,少说也要大半年。
75、5年倏忽而过。1999年,张俊成的新婚妻子怀孕了,希望他能回家。尽管校保卫队百般挽留,张俊成自己也有千般不舍,他还是决定离开:“北大已经教会我最重要的东西,我相信不管去哪,都能闯出一片天地。”
76、这所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走进位于长治市郊的校园,教室外墙都涂着迷彩色,学生们都身穿迷彩服,宿舍内务也像军营,床铺平平展展,被子叠得像豆腐块。在这里,学生们早上要出操,饭前集合唱歌,晚上准时熄灯,消费只能用卡,每天设40元最高消费。
77、更多的时候,张俊成看着这些孩子,就像看到当初的自己。“如果没有北大的经历,我不知道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他说,“我最迷茫的时候,北大的老师们无私地帮助了我,拉了我一把,我也希望像他们一样,多拉别人一把。”
78、受教于北大,又从事了20多年的教育,张俊成对教育的理解也在变。
79、在张俊成的记忆里,身上穿的永远是哥哥们留下的旧衣服,补丁摞补丁,袖口和前襟油亮,鞋也露着脚趾头。早饭多是蒸几个山里摘的小野梨,午饭则是掺了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三和面”,炒菜时舍不得倒油,只用浸了油的布头在锅里刷一圈。到了晚上,小伙伴们都挤在一处看电视,那是全村唯一的一台电视机。
80、六年级班:班,班,团结协作,奋勇拼搏,力争第一。
81、一个刚刚从山里走出的年轻人,即将踏上首都北京的土地,张俊成很激动。车从长治一路到北京,张俊成的心情越来越兴奋。到了北京,张俊成更是目不转睛盯着窗外,宽阔的马路、高耸的楼厦、从没见过的车,让他目不暇接,雀跃不已。
82、一次,学校举办合唱比赛,看见学生们无精打采地排练,张俊成发了火:“我带的班级,要不当第要不当最后一名,不能高不成低不就。你们选吧,第一还是最后?”一番话后,大家都开始认真排练起来。最后比赛虽然没拿第却取得了入校以来从未有过的好成绩。
83、回乡四五年间,张俊成辗转多个学校,却始终不曾离开教育行业。他说,刚开始是一种责任感,觉得自己如果不干了,会有很多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后来就觉得当老师有“瘾”,看到自己能影响一个又一个孩子,从心底感到快乐。
84、张俊成的故事被很多人知道了,他成了北大校保卫队的一张名片。校内组织和其他高校纷纷来请他做讲座,媒体也做了大量报道,他的照片还被印到北大的地图册上,很多人来到北大都特意找他合影、签名。
85、“90后”刘剑波曾是张俊成的学生,大专毕业后来到这所学校当老师。入职的时候,张俊成对他说:“把我带你的那种劲头拿出来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