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李白的诗句的成语(精选62条)
赞美李白的诗句的成语
1、尾联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直抒胸臆,进一步突出了他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2、这首《春日忆李白》就是写于这段时间,道尽了他对李白的思念和景仰,有情有义有水平,堪称千古绝唱。(赞美李白的诗句的成语)。
3、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4、后来居上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有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5、共挽鹿车挽:拉;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6、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
7、分别后远隔烟水无限思念,这思念就像庭院里菖蒲花开那样盛,像天上祥云那样高。(赞美李白的诗句的成语)。
8、满腹才华的杜甫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不得不在高门权贵中游走,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即便如此,依然没有结果。
9、笔酣墨饱读音 bǐhānmòbǎo释义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10、“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接着的颔联他连用两个人物,点出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进一步深化他对李白的赞美。
11、“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12、尽管他们就见了三次面,相处的时间也不过几个月,但却让杜甫一生都难以忘怀。
13、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14、读了杜甫这首诗,才明白原来思念也可以这么美。
15、他在另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也曾高度赞扬了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可见对于杜甫而言,李白就是那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16、措置裕如措置:处理,安排;裕如:从容不迫,很有办法的样子。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常用来称赞人有办事的才能和经验。
17、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
18、可惜的是因为奸相李林甫的干预,所有应试的士子全都落榜了。
19、 18个男人写了本女子图鉴,里边有500个心动的瞬间
20、最后一句“江城五月落梅花”,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让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
21、李白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少年天才,有匡时济世之心。青年时以诗作闻达于世,遂入官场,希望一展抱负。然诗书虽好,不见得有实干之能,故不得重用。
22、后来李商隐的“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用的也是这种手法,以“嵩云秦树”来寄托相思之意。
23、此外,这首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24、 读懂《红楼梦》才知道,什么是中国真正的贵族精神
25、也许杜甫在长安望着树木想到了远方的李白;而李白看着天边的云卷云舒,也想到了杜甫。
26、出处:《礼记·中庸》:“子,庶民也。”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
27、炉火纯青读音lúhuǒchúnqīng释义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28、(解释):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此为炎黄子孙的千年梦想。
29、尤其是“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两句,融情于景,历来为人所称道。
30、全诗四句,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31、“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诗歌首联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杜甫对李白的推崇。
32、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33、在他看来,李白的诗歌既有庾信的清新之气,又有鲍照的飘逸之风。
34、后人常常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评价李白的诗歌,而杜甫这里也强调了“清新”二字,可见他对李白也是知之甚深。
35、 词中之帝李煜诗词全集:一生经历大起大落,句句写透人生的本质
36、后来还诞生了一个成语“春树暮云”,人们常用此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
37、后来两人在梁宋和齐鲁又见了两次面,游山玩水,炼丹求仙,此后再也没见过面。
38、 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却用这书,让唐朝诗人风光了1000年
39、诗人连用“无敌”、“不群”两个词,毫无保留地写出了他对李白的景仰,在他心中李白的诗歌冠绝当代,无与伦比。
40、粲花之论粲花:鲜艳的花朵;论:言论。称赞言论的典雅隽妙。
41、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声,他连忙答应。金圣叹:‘真正出神入化之笔’。”
42、出处:《后汉书·鲍宣妻传》:“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43、出处:《五代史平话·周史》:“讨论撰定,皆合事宜,威称赏不已。”
44、出处: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粲花之论》:“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时人号曰:‘李白粲花之论。’”
45、李白的诗一向气势磅礴,可是晚年由于经历了被贬,九死一生,以至于再次登上黄鹤楼时,已经没有了早年的气势,只是在作品中更多的抒发内心的苦闷,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悲痛之苦。整首诗写得非常巧妙,用典无痕,只用了寥寥数语,便是写出了一种孤独之感,也写出了李白晚年的心境,所以这首诗从开篇到结尾,无一字不伤感,无一字不忧愁。
46、到了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朱自清《经典常谈·文第十三》
47、唐·孙思邈《四言诗》:“洪炉烈火,洪焰翕赫;烟示及黔,焰不假碧。”
48、2 斗酒百篇( dǒu jiǔ bǎi piān ): 饮一斗酒,作百篇诗。形容才思敏捷。
49、出处:《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50、次句“西望长安不见家”,在流放途中,李白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51、庾信和鲍照是南北朝诗人,虽然我们如今看来这两人没啥名气,但是在李杜那个年代,鲍照和庾信还是很出名的。
52、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清代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读者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53、但是合在一处,便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他们天各一方,相见无日,连“春树”和“暮云”也染上了思念的色彩。
54、这两句拆开来看,并无特殊之处,写的不过是渭北和江东的风景。
55、公元747年,也就是在他们分别后的第三年,杜甫又一次想起了李白,写下一首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还诞生了一个成语。
56、第三局“黄鹤楼中吹玉笛”,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调的题解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57、 三国里面貂蝉改嫁4次,为何董卓、吕布、关羽都不介意她的过去?
58、而郁贤皓、王运熙、华桂金等则认为此诗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经江夏时所作。当时老朋友史郎中在江夏特意陪他游览了当地名胜黄鹤楼。黄鹤楼头,那悠悠笛声给凭栏远眺的诗人李白平添了无限思绪,兴会之余,他写下了这首诗。
59、这些画里的虾所以~,是由于他深刻观察过真正的虾的生活,笔墨变化、写照已经达到了极高境界的缘故。秦牧《虾趣》
60、李白在离开四川老家时便希望可以建功立业,去成就一番事业,不过在长安期间,并没有受到重用,只不过留在唐玄宗身边让他写诗;对于一位有远大志向的青年来说,自然难以忍受,于是写了几首赞美杨贵妃的诗之后,立马又写了好几首充满讽刺韵味的作品,以至于激怒了唐玄宗,赐金放还,不得不离开长安,开始在四处流浪,并在晚年闯下大祸。
61、房师孙瑞人先生,文章淹雅,而性嗜酒,醉后所作与醒时无异,馆阁诸公以为~之亚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