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想要离开的诗句(精选21条)
表达想要离开的诗句
1、除了准确,黍不语善用回还反复手法,这已经成为她独特的风格。如《我的母亲坐在那里》:
2、卡夫卡评价狄更斯的作品时说,“心灵的枯燥掩盖在感情洋溢的风格背后”。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人。多少人前的热闹,掩盖着人后的落寞。反过来,多少人前的沉默,又有着多少人后的欢愉。中途离开的黍不语,用“无用的事情消耗自己”。哪些“无用的事情”呢?(表达想要离开的诗句)。
3、本诗作于1942年初,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艾青以诗人的敏感,看到了即将到来的曙光,他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激情,呼唤全国人民准备迎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诗中表现了诗人战争必胜的坚定信心,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期待反侵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强烈愿望。
4、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5、黍不语显然是找到了自己舌头的诗人。每次读她的诗,总会想到她的人,想到她在人群中的沉默;在合影时,当快门按下,她躲闪开的头。她像一株黍,在喧闹的世界里,不善言辞,不善做常人会做的事,“甚至不会表达友爱与欢喜”,就像《我始终是那个中途离开的人》一样:
6、葬礼上“这一生最大的热闹与荣耀”,但“你不会知道”,尘世的热闹与逝者的宁静,两个世界的巨大反差,被最后的反转凸显出来。
7、诗人借赞美桥,表达对普普通通,默默无闻,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劳动者的赞美。
8、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9、婚姻生活的麻木与无奈,是个老主题。这首诗借助吃鱼的场景,写婚姻日常里“成形的叹息”,这并不为奇。让我惊讶的,是她在诗里呈现出的描写的准确性,让我想起韩东的《甲乙》。这样的诗还有,如《病》:
10、小狗哈利,其实就是“我”。它的叫声,让“我”把视线转向自己,房子的漏洞其实就是自己的漏洞,自己与这个喧嚣世界格格不入的“封闭、柔软和心碎”。
11、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北方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深重灾难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深沉和执着的爱。
12、独特的断句,也是黍不语的标志,甚至是她区别于其他写作者的符号。如《悲伤像我的脸》:
13、最后两句将“还醒着”强行分开,是用文字制作出的朗诵效果,延长了“还”之意,强调了“醒着”,突显了诚挚的祈祷带来的悲怆之感,成为她诗歌的风格和标志。
14、在《雨,或水》中,写的是降雨变成积水的过程,但背后隐藏的,却是“我”的变化,由清澈到浑浊,由欣然到麻木,恰恰是现代生活带给我们的“面目全非”,对应着时间流逝、事物变化带来的无奈与悲哀。在《有所思兮在远道》中,她用儿歌式的口吻,以“捡雪花”的方式,寥寥数语,表达出想要与爱人共建家园的强烈愿望。然而,“我”想要的家,却是用雪花搭建的。雪的本质是什么?洁白、纯真与融化。用不断融化的雪来构建无比企盼的家,现实意义上的不可能,映照出生命原初和本真的不断失去,也恰是我们对纯真美好安宁之物的缅怀与哀叹。在《一次醒来》中,她敏锐地抓住了身体外部的声音,和身体内部的呼吸,这一刻的“温柔与绝望”,使这一刻的恍惚固化下来,成为艺术。
15、显然,黍不语也熟谙此道。而发呆,其实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和审视,是与自己相处。在《八月晴》里,她写道:
16、有限的生活,无限的写作。黍不语在尘世喧嚣中,固执地吟唱着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歌。对于生活,对于人世,她最想说的恐怕就是《晚安》了:
17、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18、如果不是它第一次发出紧张的,凄厉的,巨大的
19、但风格意味着固化,固化意味着危险。好在黍不语并不局限,她也有许多写法、风格迥异的诗,如《一条水草的人生哲学》:
20、“递出热情的双手”,却是一场告别,突然的反转,更凸显了仪式感背后的哀。还有《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