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农耕的诗句(精选32条)
田园农耕的诗句
1、 「小草才生蝴蝶飞,两岸猿声啼不住。列士羞涕沾裳袖,杜甫清泪滴文章。」——出自唐代杜甫的《登高》。这首诗用“田”字来隐喻人生,表达了登高远眺之时身心的愉悦,和对岁月变迁的感慨。
2、 「人生田地几多收,春来秋去又一年。」——出自清代高鼎的《田园吟》。这句诗表达了我们或许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时间是不等人的,年复一年,在时间的流逝下,农民们的收获年复一年。
3、整个芬香村就在一个半山腰的山窝窝里,房屋依山而建,因形就势,高低错落,成环形布局,中间是农田,一条青石板卵石路也成环状连接着每家每户。对外连接的路有两条,一条是通往广西的古道,一条连接相距12里路的大庆坪乡政府。连接广西的古道正门口,自古就修建了三道炮楼,据老辈们说,以前广西过来的土匪特别多,土匪一来,第一道立马通风报信,第二道和第三道迅速集结御敌,这也就成了芬香村城堡建筑的原因。
4、 这些田园诗词还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时令性很强,因为作者种过三十多年田地,对农时农耕了如指掌,非常熟悉。这些诗词时令特点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这也构成他的田园诗词的一个显著色。古人也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作者的农耕诗词从春耕写起,一直写到冬藏,几乎每个时令环节都写到了,让人看到了一幅当今的农耕时令图。正如古诗云:“农日不可缓,岁计在与春。”从作者一些诗词标题就可看出时令与农时、农事的关系:如《踏莎行•布谷催耕》,《浣溪纱•栽油菜》,《临江仙•采莲归来》,《临江仙•乡村闹春耕》,《浣溪纱•乡村四月天》,《鹧鸪天•芒种吟》,《鹧鸪天•夏至吟》,《鹧鸪天•金秋农家》,《鹧鸪天•喜庆丰收节》,《鹧鸪天•山村晚秋吟》和《临江仙•山村秋日感吟》等等。还有《火喝令•山村初冬感吟》:“未见今飞雪,欣逢昨立冬。久晴无雨日当空,遥望岸边芦荻,疑似白头翁。 菊艳丹枫香,霜寒柿子红。路旁村叟笑从容。喜看橙黄,喜看橘摇风。喜看满车装载,处处果香浓。”全词写出了初冬山村丰收景色,而且满车装载着丰收果实外运,不愁销路,收入很可观,因而“路旁村叟笑从容”。这是因为“处处果香浓”为村民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这平朴的文字写出了硕果累累的一年好收成,写出了村民们和“村叟”的无比丰收喜悦。这山村冬日的田园里到处洋溢着丰收的氛围。
5、芬香村,以前叫“分香村”,是“分枝香火”的意思。明清时期,周边村一个唐姓大地主在大山老上有大山林木和田土,雇佣了一批佣人维护,多年后,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就形成了一个自然村。大家生活得很幸福,也很安稳和谐。突然有一年发生了瘟疫,大量的人死去,最后只留下一户人家,向地主求助,地主就请来施公测算,发现村子后面有一座坟正对村口,煞气很大,于是决定将村子向南移,避开古坟煞气,地主有三个儿子,也决定分一路香火到这里来续香火,后来这个儿子就生了三个儿子,也就成了村里人现在的祖先。
6、来农耕园,做一回田园诗人,任一轮月光追赶着走过的足迹,看浸染着农事的古诗悬挂在窗沿,衣袂飘飘,心情飞扬,把水晶般的绝句吟哦:水满田畴荷叶圆,日光穿树晓烟低。白鹭也爱新凉好,飞过沙湖影里啼。
7、 很有幸跟随一点资讯永州前往大庆坪乡,沿途的风景让我赏心悦目,穿过大庆坪乡,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换了几条乡村公路,拐进山脚,一路盘旋而上,路旁奇石突兀,听说这座山当地人叫“大山老上”,到了半山腰的山坳坳里停下车,同行者告诉我,到了芬香村了,我下车放眼一望,惊呆了,这不是一个典型的原生态农庄吗?一块巨石上刻着“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告诉我,这里确是一个村,我不禁惊叹,“太美了!这是我见到的最美的村落!”
8、来农耕园,唱一曲牧歌,路过杏花烟雨江南岸的三月天,路过晚风叩帘栊的仲夏夜,与那些花草、土粒一起呼吸夜的芬芳,在乡野那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在鸟群一轮一轮飞舞的弧线中,在醮满麦香的大地上,让身体与心灵一起,飘荡,抑或沉醉。
9、村落的本质意义是珍惜,尊重大地,尊重泥土,尊重来自于大地之中的生命。一个村落,对于人的启示是本质的,村落是人精神的摇篮,村落盛开温暖和诗意。回到村落,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
10、 栏目编辑 小说:李绍伦 散文:李天荣 诗词:李其斌 叶 信于 汪辉银 书法:程常波 美术:涂立功 视频:彭岳仁
11、 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要使农民年年获得丰收。作者看到乡村丰收后,喜不自禁再写《浣溪纱•农家喜丰收》:“树上鸟儿唱不休,金黄稻谷满田畴。沉沉橘柚压枝头。甘菊风吹妆碧野,山枫霜染醉清秋。农家煮酒庆丰收。”全词写出了迷人的金秋丰收景色,全在烘托“煮酒庆丰收”,这就显得很纯粹,很精炼。古人在劳苦一年丰收后也是要“煮酒”欢庆的,如古诗云:“围坐红泥小火炉,煮酒谈今夕。”一家人劳忙了一年,获得好收成后,就一起围坐在红泥火炉边,高高兴兴说说一年的收成和明年的打算,这日子过得实在惬意得很。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更是爽快写道:“煮酒开时日正长,山家随分答年光。”同时,读者对“农家煮酒庆丰收”这句完全可以展开多种美好的想象:村民们忙碌的煮酒场面,喜笑颜开的满脸面容,男女老少煮酒、饮酒的欢乐气氛,还有祝福明天更美好的高兴神情,等等,都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这就是农家的丰收乐,这就是喜庆的农家乐。而且“煮”字与“庆”字很有动感,以少胜多,把村民丰收的心理表现与外在喜悦很微妙很准确很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出来。
12、农耕园就是一个让人想起故乡、圆梦故乡的地方。当城市的时间被抽象成日历数字的时候,只有在乡村,时间才是上帝创造时的形态,我们要用农耕园这一方天地,为未来留下过去,为异乡留住故乡,挽留旧日景象,挽留那个叫做光阴的珍贵词语,挽留春有百花秋有月的人间时节。
13、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农耕大国,自诗经以来,就一直有大量的延绵不绝的故乡、田园与农耕等诗、词作品传世。如陶渊明诗云“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还有其他诗人写的,如“催耕布谷鸣林曲,辰吉相将力事田。”;“纵能拂衣归故山,农耕社稷亦不闲。”;“饥食期农耕,寒衣俟蚕缲。”;“二月春将半,农耕细雨中。”等等,都说明了自古以来,农耕对于人们生活的及其重要性和作用。作者的有关农耕与田园诗词在内容上与古代这方面的诗词有一些明显的不同,或者说是创新,书写的重点是家乡在新时代发生的新变化,农村呈现的新面貌,农业取得的新成就,农民在小康生活中获得的幸福感、成就感和安全感。因而,作者的心绪也同时随着时代发展的节奏而一起脉动,心情也随着家乡田园丰收的景象而喜悦、激动、欢喜。所以有关田园诗词的创作也就在作者的心里不停地酝酿,在笔下不断地奔流出来。
14、和顺柏联是品茶的好去处 是品腾越美食的天堂
15、 原创首发作品优先发表;请作者提供个人简介、照片,经编辑审核推介;谢绝抄袭、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作品,文责自负;20元以上,70%的赞赏作为作者稿酬;驻《楚文学》选稿网络平台有搜狐网《作家视野报》;选稿报刊有《东坡文艺》《红安文艺》《红安文学》《铜锣诗词》;发表的作品,将择优在国家正规出版社结集出版。郑重声明:《楚文学》所发各类文章,均系作者原创,各类媒体使用,须经作者本人授权同意,这里少数使用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收稿邮箱:465452749@qq.com
16、 “诗写水云真,词传花柳神。”作者的田园诗词内容多样,手法灵活,形式活泼,或写四时耕种的场面,或写家乡今昔的巨变,或写田园丰收的景象,或写村民丰收的喜悦,或写扶贫攻坚的成果,或写乡村振兴的推进,或写精神文明的新貌,或写憧憬明天的展望。这些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眷恋,对家乡的热爱,对村民的热情,对田园的赞美,对农村的期待,对农业的赞许,对改革的赞颂,对明天的期许。从而描绘出五彩缤纷的“三农新画卷”,写出了新时代别具一格的饶有情趣的新的田园诗词。
17、半山腰的地理位置,盘旋蜿蜒的山路,过去的岁月几乎将这里与外界久久隔绝,山地梯田,如星罗棋布,恍如还能看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祖祖辈辈坚信“靠山吃山”的道理,刀耕火种就是祖辈们的劳作,天上飞的、山里采的、土里长的,就养育了生生不息的子孙,传承着亘古不变的生存道理。
18、 古人云:“万万人感恩知德,刻骨铭心,恨不得斩草垂缰。覆盆之下,同受太阳光。”作者是个农民,暂居城市回到家乡山村,用城里人的眼光观察今天的故乡田园,感到了与以前不一样的田园变化和故乡新貌,觉得格外的亲切和欢欣,因而写出了很多的家乡田园新的诗词,而且他深知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家乡的变化,也就满怀感恩和激情写下《念奴娇•感谢改革开放》:“那时娃小,做梦思温饱,心操多少。一夜春风兴改革,富日终于来到,土地承包,粮棉丰产,仓满人欢笑。柳垂丝长,是谁竿执鱼钓? 遮雨老屋情深,新楼气派,荷池人工造。自驾奔驰南北走,寻找商机渠道。万木峥嵘,百花竞艳,碧水青山绕。高歌盛世,喜听锣鼓喧闹。”开篇回忆当年贫穷的状况,当时小孩很小吃不饱,连做梦都在想如何吃饱肚子。这个问题并不时作者才有的,当时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现在我们回想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句话时,是感到多么的亲切和正确!作者那时真是为温饱操碎了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者欢欣不已,“一夜春风兴改革,富日终于来到”。村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故乡田园上“粮棉丰产,仓满人欢笑”。居住条件也极大改善,“新楼气派,荷池人工造”。为了增加收入,乡民也当起了企业家,“自驾奔驰南北走,寻找商机渠道”。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故乡田园带来的新变化,新发展,新宏图。作者看到这“万木峥嵘,百花竞艳,碧水青山绕”的田园新画丽景,听着“高歌盛世,喜听锣鼓喧闹”的盛世佳音,他很深情地写出“念奴娇•感谢改革开放”的肺腑心声。改革开放使中国改变了面貌,更使广袤的田园相继披上绿色,黄色和金色般的盛装,生产出金子般粮食而堆成一座座银山、金山。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要感谢改革开放,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每个国人的命运。
19、 作者简介:杨国庆,男,中国作家网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央电视台《电视研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中国诗歌网,中国当代诗词网,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作家》,湖北作家网,《长江文艺评论》,《武汉文学》,《楚天文学》,《南方文鉴》等全国、省级台、报、刊和市、县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和新闻作品1100多篇累计180万多字;还有6部总计600多万字的长篇连载VIP小说在网络上发表。有30来篇文章获全国和省级奖励。
20、周边青山云雾缭绕,竹影婆娑,将整个村落紧紧依偎,村内水田绿景如碧,农夫荷锄,耕牛犁耙,禾花鱼嬉戏,有层次,有色调,有明暗,世世代代过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田园生活,全村大多为唐姓,崇尚德孝,长幼有序,团结和睦,听说这里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唐戈隆,绝美的风景配以浓厚的农家德孝文化,勾画出一幅精湛而厚重的风俗风景画。
21、 后来家族中出现了一个做官的后人,回到家乡,发现这里花开遍地,芳香四溢,人丁兴旺,于是就在“分”字上加了草头,变成了“芬”。听唐总说这个人就是自己的祖爷爷辈。
2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者常年在外打工,后在黄州暂居,不免和古人一样,有着“故乡遥,何日去?”之念想,有着“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之情愫。有时他回到故园旧村,那浓浓的乡愁如“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般萦绕在他的脑海中。同时家乡的变化和故园新景如一个个电影镜头在作者眼前不断呈现出来。今昔对比,作者感慨万千,诗情如开闸的水流般从内心喷流出来,顿时“诗情放,剑气豪,英雄不把穷通较”,时常“席上挥毫”。如《故乡吟》:“春来绿树掩柴扉,岭上浮云绕翠微。岸柳婆娑留倩影,轻舟荡漾映余辉。荒坡换貌花依旧,矮屋翻新面已非。夜色空濛栖鸟静,农夫踏月带星归。”通过对比手法作者写出了以前家园与现在故乡鲜明不同变化,描绘了当今新农村的特色:“荒坡换貌花依旧,矮屋翻新面已非”。为什么家园有这种变化呢?这是“东方风来满眼春”,d的十八大以来,d中央将“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实施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使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故园“换貌”,住房“翻新”。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首联和颔联四句即是写景,也表露出作者对故乡新美之景的内心喜悦和赞美。腹联用今昔很有特点的事实对比,让人实实在在看到了故乡的变化。尾联写“夜色空濛栖鸟静,农夫踏月带星归。”写出了乡村安宁康泰的社会环境,农夫们“踏月带星”走夜路一点也不感到紧张和恐惧,而是非常安全。同时这也写出农夫们的勤奋,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精神,干农活直到深夜才回家。这也说明农民们感到有奔头,才这么有干头有干劲啊!这也就形象化地说明d的政策确实好,农夫们才没日没夜地干。整首诗有景色描写,有家园新貌,还有勤劳的农夫,写的有景有情有物有人,格调清新欢乐,人物憨厚勤朴,吃苦耐劳。而且作者的喜悦、赞誉之情也随着诗句跳动于笔端纸上。对“故乡吟”还意味尤尽,作者又写《故乡情》,抒发对故乡的赞叹之美:“金秋十月故乡行,绿树环村翠鸟鸣。岭上枫红风飒飒,池边柳碧水清清。条条大道通山寨,座座高楼立古城。彻夜长聊心贴近,人间有爱亦真情。”该诗从另外一个视角表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眷恋和热爱之情。点明“故乡行”的时间是“金秋十月”,正是丰收归仓,色彩斑斓的时节,映入作者眼帘的是“绿树环村翠鸟鸣。岭上枫红风飒飒,池边柳碧水清清。”故乡的风景实在太美了:有“树”有“鸟”有“枫”有“柳”,同时“枫红”、“柳碧”、“水清”。对这一连串的意象的描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景和故乡的田园风貌,顿时像一幅精细的工笔画一样展示在读者眼前。这美好风景是怎么出现的哩,作者作了不写之写,人们也明白,这是扶贫攻坚显现的新硕果,是推进乡村振兴出现的新场景。在这美丽景色中,作者还看到“条条大道通山寨,座座高楼立古城”,这就是小康啊!作者看到故乡新貌心情很激动很兴奋,与亲属与友人“彻夜长聊心贴近”,感到d的惠民政策落到了实处,农民得到了实惠,这就是d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关怀和关爱。作者也就顺口成章吐出:“人间有爱亦真情”。作者看到了家乡的巨变,还情不自禁写了首《念奴娇•家乡巨变》:“欢声雷动,改革春风到,喜庆相告。土地承包农户种,粮足何愁温饱。鸡鸭成群,猪羊满圈,杨柳垂枝笑。野沟荒岭,旧颜全换新貌。 且看处处楼台,家家彩电,村村通车道。经济腾飞民幸福,摘掉千年穷帽。池中鱼游,林间鸟叫,云朵青山绕。高山流水,谁弹优美琴调?”这就是故乡近些年的“巨变”。作者用很多细节描写出来的乡村田园场景,一一诉说了故乡发生质的变化。“土地承包农户种,粮足何愁温饱”,这困扰农民多年的“温饱”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其它事情就好办多了。这就带来一系列的新变化新风景:“鸡鸭成群,猪羊满圈”,随之故乡“处处楼台,家家彩电,村村通车道”。看到这美好的现实和田园风光,作者信服了,感到家乡确实“巨变”了,赞扬之声由衷地从心底飞扬了出来:“经济腾飞民幸福,摘掉千年穷帽”。同时作者还在词的开头画龙点睛,道出家乡产生“巨变”的根本原因和强大内在动力,就是“欢声雷动,改革春风到”,村民们高兴万分,“喜庆相告”。接着诸多的细节、场景描写就是改革的成果、成就了。而且词的结尾还另出新声,显得余韵悠长,作者别有情趣的问道:“高山流水,谁弹优美琴调?”这可以说是问到点子上了,并有多层含义:一是作者在家乡听到有农民在弹琴,且是“优美琴调”,这说明农民物资大丰收后,在文化精神上也有新的追求,在学跳舞,学弹琴,以获得心灵和精神上的欢悦。二是说明农村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巧妙运用“高山流水”这个历史典故寓意d的好政策就是“高山流水”,这好政策就像琴声一样,被农民所欢迎所理解所执行,由此产生了词中所说的一片丰收、欢乐景象。进而喻示家乡“巨变”的巨大推动力就是好政策,农民像欣赏音乐一样拥护好政策并积极落实惠农政策,才“摘掉千年穷帽”。作者写这首词颇是下了一番功夫,在思想性和艺术性发面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而且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可谓“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薄言情语,悠悠天钧。”
23、 徜徉在一片秀丽田园风光中,作者看景神思,诗情澎湃,家乡的所见所闻使人大为感慨,他又转换视角,写出《沁园春•家乡脱贫感赋》,非得一吐为快:“马鞍山村,位三故里,四面青峰。看九龙寨上,红花朵朵;鲫鱼岭下,绿树葱葱。河水西流,白云东去,忽见长空亮彩虹。惊回首,昔日泥瓦屋,消失无踪。 广场阵阵清风,新楼立、小车处处通。赞青年才俊,当今能手;人民公仆,时代先锋。精准扶贫,勤劳致富,关爱情牵增笑容。同圆梦,让家园更美,其乐融融。”这里说明一下,“位三故里”是指郑位三同志为该村人,他参与领导黄麻起义,是鄂豫皖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因长期艰苦工作,身体受到损害,于1948年起因病休养,于1975年因病在北京逝世。他是d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详细情况见百度)这首词上阙写故乡的美丽风景,画面新秀、活泼,多种景物汇于同框,这是暗示家乡脱贫后出现的吉祥、美好场景。并说到“惊回首,昔日泥瓦屋,消失无踪”,与下阙“新楼立,小车处处通”形成鲜明对比。村民们能脱贫,村容乡貌和田园风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原因,同时也立体地彰显出来,这都是:“青年才俊,当今能人;人民公仆,时代先锋”努力“精准扶贫”的结果;再加上村民们“勤劳致富”,经过这样的坚持不懈的双向发力和艰苦奋斗,家乡脱贫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村田园画卷,确实梦想成真。作者也同时感受到乡、村干部贯彻执行d的政策全心全意到了位,见了效,干部与村民“关爱情牵”,鱼水相融。村民们更是有了新的心愿:“让家园更美,其乐融融”。这就昭示明天“家园更美”。整首词风景与愿景相得益彰,“公仆”与村民和和共美,历史与现实遥望相映,小康与振兴接力推进,形势与内容圆美得体,词律与音韵银响玉盘。
24、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诗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古邦,从古到今许多诗人都写过农耕诗和田园诗。基本上勾勒和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轨迹和进程。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写作田园诗,吟唱农业事,描画农村景,倾诉农民情。近时读了农民诗人王良实的诗集《晓风吟草》后,感到他的诗词充满了激情和诗情,许多书写当今“三农”新面貌的田园诗词中,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斑斓图景,并艺术地描绘出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变化新成果。
25、 诗人早年在家乡红安县七里坪镇马鞍山村务农,后来外出打工多年,一直坚持学习和写作。2016年因年迈暂居黄州,在浓厚的东坡文化氲氤中,他焕发新的诗词创作热情而一发不可收,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创作出格律诗词达400余首(阕)。他赞美扶贫攻坚,吟唱乡村振兴,书写农村新貌,反映农民心声,描写田园新景;他放歌桑榆为霞之情怀,表达青云九霄之豪情,经人生苍桑老而弥坚,历时代风云更古稀豁达。老骥伏枥,新作频出,诗集中有关表现“三农”的田园诗词竟有150多首(阕)。他用一篇篇新词,讴歌时代之美;写一首首佳诗,兴吟田园之秀。
26、 王辉淼 江长深 孙雪丽 张际春 张楷良 金仕善
27、 秦 遥 倪先胜 徐绪敏 黄谷子 詹学群 谭 冰 戴水冰
28、 「野田秋日正当头,此时正是采菊时。」——出自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句诗描绘了野田秋日的景色,秋高气爽,在这美好的季节,我们正好可以去采摘菊花。
29、 据史记载,红军也来过这里,1934年11月,湘江血战,有一部分红军没来得及渡过湘江,一个团长带领几百红军,从道县进入零陵大庆坪乡的夫江仔、芬香村以及石岩头真的黄溪洞村(今九江岭村),团长带领红军在九江岭半山腰修筑战壕,抵御民团进攻。询问村里年老的老人,也说曾见过红军,讲述自己的父辈们为红军烧开水清理伤口,还有担架抬过红军。
30、把青瓦灰墙 照壁天井等传统建筑精髓糅合融入
31、 ——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