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有关门神的诗句(精选33条)

2024-01-04 09:35:29

王安石有关门神的诗句

1、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少年”的出现,让诗人坦然面对生命的代序和流转,体现出一种除旧迎新的正能量。

2、《元日》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涉及了古代春节习俗里很重要的三种典型意象,在新年来临的前后,王安石在诗中提到了爆竹、屠苏和桃符。

3、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4、元日,或称元朔、元旦等,指农历正月初俗称“过年”,即春节。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祀活动,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斗柄回寅”为岁首;此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到了民国,改称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佳节。

5、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在年三十那天传了一道圣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一夜之间,由宫庭豪门到普通百姓家都有了春联。自些春节贴春联成了习俗。在对联的发展史上,朱元璋这位封建皇帝功不可没。

6、残腊初雪霁。梅白飘香蕊。依前又还是,迎春时候,大家都备。宠马门神,酒酌酴酥,桃符尽书吉利。

7、此公众平台由禅艺国际艺术机构主办,为签约画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关道长设置公众平台号,欢迎关注。本平台发布郭关道长艺术创作内容之外另涉及书画、音乐、艺评、哲学等文化艺术类内容,您若有好文好画欢迎来稿,请先关注此公众平台,再投稿至邮箱:ybbud2008@1com

8、春节时门户悬挂“挑符”的习俗继续沿袭到了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里便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新桃”便是新题的“桃符诗句”。宋元时期,宫庭、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又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为“楹联”。据有关资料,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9、正确选项是3号,是否有些意外。要知道王安石生活在北宋中期,把竹子丢入火中,让它受热猛然炸裂,发出响声,是过年期间最流行的活动之一。说起来这真是名副其实的“爆竹”啊。这一习俗起源于先秦祭祀中“敬神驱鬼”的仪式,但到了文人们吃顿饭也要填词作曲的宋代,不同日子的爆竹燃放就被赋予了各种意义,比如“封门”“迎神”之类的。这首诗写的是“元日”,即农历大年初按习俗可知王安石买爆竹是打算用来“辞旧”。另外2个选项都是用火药制成的爆竹,它们到了北宋末年,才开始出现,所以王安石无缘得见了。

10、如果不小心挑了这对门神给王安石,他一定会顶着多天不洗的黑脸,训得你无法辩解半句。要知道,这位老先生可是跟善于吐槽的苏东坡理论了一辈子的人。

11、朝贺仪式结束后,皇帝会赐宴群臣,饮酒、作诗等依例进行。比如唐睿宗景龙四年元日,臣下多赋柏叶诗,当时有名的才子武平一之作如下:“绿叶迎春绿,寒枝历岁寒。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这类诗作辞藻规整华丽,书写隆重的朝会场面,表达祝寿祈年的愿望。

12、很有意思的是,驱傩这种最初宗教色彩浓厚的仪式,其发展过程又有变化,体现出民俗的演变。《魏书·礼志》里提到,北魏高宗和平三年十二月的岁除大傩之礼,由军队分列两阵演出,一方为骑兵,一方为步兵,分别代表北方与南方。“各令骑将六人去来挑战,步兵更进退以相拒击,南败北捷,以为盛观。”最后北方胜利,南方失败,体现出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的局面。到了唐代,驱傩已经非常普及,大傩之礼在形式上与前代差不多,但更进一步世俗化和娱乐化了。据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记载:“事前十日,太常卿并诸官于本寺先阅傩,并遍阅诸乐……百姓亦入看,颇谓壮观也。”与春晚类似,大傩之礼在正式举行前也要彩排,由太常卿先审阅,老百姓亦可参与。

13、在守岁光明热闹的场景之中,君臣欢聚,除了观看傩戏如同春节联欢晚会外,还有更高雅些的活动,比如作诗。唐代是一个诗的时代,那时候作诗之盛行是历代罕见的。前面提到的沈佺期的诗是“应制”之作,也就是应皇帝之命而作的,而那些富于文采的帝王本人也会自己书写诗篇,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有《守岁》:“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梅花经常出现在宫廷守岁诗作中,再来读一读杜审言,也就是诗圣杜甫的爷爷的《守岁侍宴应制》,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除夕守岁之时,带着梅香的风吹进来,歌舞升平,人们下棋、游戏、喝酒。此诗将宫中的氛围、人们欢愉的心情连贯地传达出来了。这类诗大抵写得典雅端庄,环境和意象也都相仿。

14、古代有关春节的诗很多,其中“春风送暖入屠苏”可算是最有名的诗句之一。我们讲唐诗,不妨从这首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开始———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朴朴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我要先说说“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年”。“岁”是更为古老的说法,有悠久的历史。古人对一年的时光变化有清楚认识之后,最早在传说的尧舜时代以“载”来称呼它,“载”是“始”的意思,取其“物终更始”之意;之后的夏人,根据后代文献记载,称之为“岁”,是指岁星(木星)运行十二次之一的时间;到了商代,殷人多称“祀”,祭祀在古代非常重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讲的就是祭祀与兵戎,祭祀活动每年都有;而周人称其为“年”,本义是“谷熟”(《说文解字》),有收成的意思。

15、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对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16、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贴的门神),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17、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名相,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及改革家。去世后谥号“文”,后世尊称王文公。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但因守旧派(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强烈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他的诗文风格雄健峭拔,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存有《临川集》、《诗义钩沉》、《老子注》等辑本。

18、不过还是忍不住抱怨一句:“王安石,你跟司马光(就是砸缸那个)去开封府找包拯(就是头上长月亮那个)玩的时候,号称滴酒不沾,为什么还要辛苦慢友们去买酒。”

19、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便是最早的春联雏形。

20、不过在为王安石挑选桃符的时候,还需特别注意一处细节。请大家细看,这对门神的脚下刻着他们的名字,左边的叫郁垒,右边的叫神荼(tu)。对于生在北宋的王安石来说,他们才是门神。擅长捉鬼的钟馗偶尔客串出场,王安石还可以接受,但千万不要送去北京民宅中最常见的秦琼、尉迟恭这两位大神。虽然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爱将,但他们真正当上门神,却是元代以后的事情了。

21、至于另外两个选项,其实他们也是屠苏喔。2号选手也是大有来头,相传孙思邈住的茅草房就取名“屠苏屋”。3号选手就不用详细介绍了,帅出新高度的百里屠苏,不认识的慢友们可利用春节补看《古剑奇谭》。

22、残腊初雪霁。梅白飘香蕊。依前又还是,迎春时候,大家都备。宠马门神,酒酌酴酥,桃符尽书吉利。

23、除夕之后便是元日,新年元日对古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经过一夜的守岁,朝廷上还要举行隆重的朝会仪式,文武百官要向帝王朝贺。这样的正旦朝会,从汉代就开始了,唐代的阵势当然甚是宏大。比如王建有诗《元日早朝》:“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六蕃陪位次,衣服各异形。举头看玉牌,不识宫殿名。”天还没完全亮,众人已到宫门等候朝贺了,这里面不仅有百官,还有地方官员以及外邦远客。

24、诗文中描写了春节辞旧迎新的民俗景象。前两句中,,古时候逢年过节燃放爆竹,即烧竹子爆裂响声驱邪,后来演变成“鞭炮”;春节喝屠苏酒,指饮用屠苏草浸泡的酒,避瘟疫。后两句中,“曈曈日”形容日出光亮而温暖。秦汉之前,人们用桃木板书写神荼、郁垒的名字(或版画),挂帖在门两旁当门神,祈福平安,称之为“桃符”,也是春联最早的雏形;唐代以后,流行以秦叔宝、胡敬德(尉迟敬德)为门神。

2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26、王安石要的“屠苏”是1号选手——宋人大年初一必然阖家饮用的屠苏酒。屠苏酒是一种可防治疫病的药酒,由华佗研制,孙思邈推广普及,《本草纲目》以及很多医学典籍上,仍然查得到它的配方。如果大家感兴趣,完全可以自行配制,不过全家品尝时,必须按照年龄由小到大的顺序,小孩先喝是为祝贺又长大一岁,老人最后喝是为祝愿益寿延年。

27、宫廷是中国中古时代诗歌产生的最主要的场所,它决定了诗歌的许多基本成规,不能说里面没有好的作品,但要期待普遍的佳作是很难的事。同样写到梅花,如果不在宫中,或许就可以颇有情味,比如王諲的《除夜》:“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大意是说,今年在这个晚上结束,明天明年就来了。寒冬暖春随夜转换,这些变化人是感觉不到的,但在后院的梅花身上却可以看到。这首诗写得很有趣,全诗着力渲染的时光流转最后落在了小小的梅花上,旨意一时突显。就像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样,从大的场景开始,最后落到一个小的形象上。

28、如果孟浩然还能在除夕夜遇到自己的故友,算比较幸运,其他不少唐代诗人就不如他了。我们看白居易的《客中守岁在柳家庄》:“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还有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可以看到,孤独的人在旅途,面对的往往只有寒灯,照见的是自己的霜鬓。这些诗体现了泊中诗人共有的感受:远在异乡、孤身只影、寒灯相伴、衰老愁苦、悲往忧春……他们对于新年的到来有某种愁绪,不是欢欣鼓舞地迎接,而是瞻前顾后。诗人是最敏感的一群,在新旧交接、众人欢聚的时刻,不如意者必定发出他们的叹惋,而穷苦之词易好,许多作品就此流传下来。或许他们的悲情是被放大了的,但这恰恰从反面折射出年节时分正是骨肉相亲、欢聚团圆的日子,应当有欢愉的氛围和情绪,当他们不能拥有的时候,就把这种伤心的情绪表现出来。

29、最后是桃符。桃符的历史追溯起来极为久远,我们来看这段话:“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这段话出自《山海经》,但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文本里并没有,而是东汉王充在其《论衡·订鬼》篇中引用自《山海经》的。这里面可以看到神荼和郁垒两个非常古老的形象,他们是驱鬼的神人。古人相信桃木有驱邪的功用,或许就是由此而来。最初是将桃木刻削成一个大致的人形,可称为桃木俑;然后是在桃板上画神荼和郁垒,渐渐成为门神的形象;再后来除了图形还书写门神的名字;门神到五代以后渐渐发展为钟馗,大约到宋代以后又为秦琼、尉迟恭所代替;桃木也渐渐为纸所代替,在五代的时候大致已出现了书写吉祥意义的对联,即所谓春联。严格地推究起来,王安石诗里的“桃符”究竟是门神还是春联,其实颇难定论。可见,我们所有的年节民俗都是有历史渊源的,是经过历史时段发展而来的。

30、算了,先忍下这口气,我们来看第三样年货。正确选项是3号——这对刻着门神的桃木板。中国自古常用桃木辟邪,发展到宋代,桃木板上或是雕刻神像,或是书刻新春祝语,制成了诗中的桃符。听起来是不是跟2号选项很相似,没错,现在的春联就是由此衍生出来的。

31、王安石《元日》诗虽然是写宋代的情形,但这些春节的习俗和情景在唐代甚至更早就已经可以看到了,上面提到的“爆竹”、“屠苏酒”、“桃符”等大抵都有远古以来避邪驱鬼的意味。如果我们看年节前后的习俗和风尚,首先可以谈谈非常典型的“驱傩”这一环节,现在一些乡村里还有傩戏的习俗。

32、守夜不眠是除夕的基本生活习俗,在宫中自然是欢娱非常,超出宫苑,情境就有另外的可能。自然,世间平民也可以有自家的欢聚,但并不一律如是。有一类除夜诗比较有意思,跟欢快、团聚、温馨的氛围相反,体现了诗人孤单抒怀的感受。孟浩然有一首《除夜有怀》曰:“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诗人是著名的隐居者,过着平淡的生活,这个除夕也没有太多的亮色,灯方灭熄,香气渐消,但还是透露出春暖悄悄临近的消息;然而这样一个欲暖还寒的夜晚,诗人与他暧昧不明的所怀之人,终究是无缘梦会了。诗里面随着季节轮转欲欢还忧的情绪纠结,显露着特别的韵味。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王维塞外的诗句(精选11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