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写柳州的诗句(精选72条)
柳宗元写柳州的诗句
1、柳宗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星,他虽不及李白、杜甫耀眼,但领导古文运动功不可没。他对柳州的贡献更是无法估量,柳州能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痕迹,那可是沾了柳宗元的大光哦。
2、提到柳州的城楼,我们可以柳州人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东门城楼。不过,柳宗元登的可不是东门城楼,东门城楼始建于明代,柳宗元比它老了500多年。
3、柳宗元这首诗的诗题是“岭南江行”,因为柳州在唐代属于岭南地区,而且岭南这个名字就始于唐代。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有岭外、岭表、岭海、岭峤、峤南、五岭等别称。唐宋时期的岭南,大体包括今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大部分地方。
4、《岭南江行》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贬谪柳州时期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可以说柳宗元对柳州的奇特自然景观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是研究柳州的重要史料,也是探析柳宗元情感流变的依据。
5、柳宗元的诗文俱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传记、寓言、山水游记,都很出色。尤其是他在贬谪柳州之后的律诗创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6、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7、815年,柳宗元离开永州。在永州生活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等传世名篇,部分篇章直接入选进了语文教科书中。(柳宗元写柳州的诗句)。
8、杜佑明确指出岭南远离中原、经济落后,一直是要服荒服的地方。在唐代和宋代两朝,岭南更是安置贬谪流放的大臣的地方。
9、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10、这首《柳州寄丈人周韶州》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这是形成柳宗元诗风“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
11、柳宗元是韩愈提倡和领导的“古文运动”的主将之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12、柳宗元在柳州期间创作的七律诗:要么是刻画岭南的自然景象,要么是叙写独特的风土民俗,要么就是表现自己落寞苦闷的贬谪生活。
13、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 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二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三月十四日,柳宗元被改贬到柳州(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任刺史。
14、瘴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黄茆:即黄茅,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象迹:大象的踪迹;蛟涎:蛟龙的口液,诗中指水蛭;射工:即蜮,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飓母: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形似虹霓,也可以指飓风。
15、贬谪对柳宗元的人生来说是不幸的,却造就了文学史上的幸运,贬谪经历在对他的人生际遇打上深深烙印的同时,也给他的人格和自由造成伤害,由此让诗人达成了一种高阶的生命体验,充溢其中的执着意识与超越意识使得柳宗元的贬谪文学具有了典范意义与悲剧性的美感效应。
16、在唐代文人的地理观念中,岭南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等印象。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南蛮下》中说:“五岭之南,涨海之北,三代之前是为荒服。”
17、柳宗元的这首诗如果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话,是无法真正理解诗人表达的意图的。如果结合柳宗元的生平和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的话,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尤其是这首七言律诗尾联的含义,以及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8、柳宗元在整个柳州时期所作的诗歌,尤其七律,它们在内容和意象上,总是通过集中概括、简要典型地叙写岭南的风光、风物、风土民俗和自身境遇,进而将诗意转入直抒情感、表现凄怆悲痛的心境上。
19、再如《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一诗中,柳宗元写道:“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20、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时年二十一岁的柳宗元与刘禹锡人同科考中进士。贞元十四年(798年),考中博学宏词科,任贤殿书院正字,从此踏入仕途。
21、在这首诗中,柳宗元以“楚客怜皇树”、“荆州利木奴”等意象巧作对比,再以两个追问抛出“喷雪”、“垂珠”的景象。诗中意象频出,情思顺连,诗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22、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
23、柳宗元登峨山遥望,山脉连绵,最远只能看到视线尽头三十里外的融州。故乡渺远,浓厚的思乡之情让他倍感伤怀,无暇欣赏峨山秀丽的风景。
24、中国文学史上的很多有名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贬谪之旅中诞生的,苏轼的一生不是在贬谪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去贬谪的路上,以至于他晚年直言不讳地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正是苏轼经历的贬谪之地,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又一个巅峰时期。
25、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又如《登柳州峨山》诗:“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这两首诗借景抒情,抒发自己愁肠百结、思念亲友的感情。
26、如在《柳州寄丈人周韶州》一诗中,柳宗元写道:“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鳃墉。”这首诗字字句句写出了贬谪之后的寂寞心情,诗中岭南景象络绎而出,“梅岭”和“桂江”这两个岭南风光意象又让诗作平添几分典雅与雍容。
27、对于士大夫阶层的文人来说,往往在仕宦之旅失意的时候,他们的文学创作便会取得大丰收,甚至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状态,因而也会留下许多传唱不衰的、流芳百世的写在贬谪之路上的文学精品。简而言之就是贬谪文学。
28、自古文人多磨难,由于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学士深受家国天下理念的支配,他们“受性刚褊,黑白太明”,喜欢上书言事,直言进谏,因而容易得罪人,更容易让人抓住把柄,受到对手的打压、挤兑,甚至贬谪、陷害。
29、同年八月顺宗让位给太子李纯、即唐宪宗,王叔文、王伾领导的革新遂宣告失败,王叔文等人全部被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30、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柳州时期的诗歌总体特点,那就是在意象上除了与地方特色结合外,在一首诗中还会出现意象的叠加现象。
31、(出处)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32、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唐顺宗任用王叔文执掌朝政。时年三十三岁的柳宗元是王叔文幕府中的重要成员之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与王叔文等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33、在《岭南江行》这首诗中,柳宗元以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咫母等意象来表现自己到岭南的感受,这些意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人觉得岭南不同于中原风光的特点。
34、全诗从城楼写起,由楼上所见,感物起兴;次联写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35、柳宗元在整个柳州时期所作的诗歌,尤其七律,它们在内容和意象上,总是通过集中概括、简要典型地叙写岭南的风光、风物、风土民俗和自身境遇,进而将诗意转入直抒情感、表现凄怆悲痛的心境上。
36、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二中曾评价柳宗元的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并说柳宗元的诗歌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
37、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经过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38、在这首诗中,柳宗元以“楚客怜皇树”“荆州利木奴”等意象巧作对比,再以两个追问抛出“喷雪”“垂珠”的景象。诗中意象频出,情思绵延,诗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39、比如兴办学堂,发展教育事业,推广医学,开凿水井,不仅提高当地人民的素质,提升民众的健康保障,还改变了当地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40、他在诗中将自己的感情寄寓于岭南独特的风物中,用岭南风物寄托自己贬谪的情怀,这是柳宗元在柳州期间诗歌创作的基本内容,也是他的基本特色。
41、如在《柳州寄丈人周韶州》一诗中,柳宗元写道:“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鳃墉。”这首诗字字句句写出了贬谪之后的寂寞心情,诗中岭南景象络绎而出,“梅岭”和“桂江”这两个岭南风光意象又让诗作平添几分典雅与雍容。
42、柳宗元在诗中都以浓墨重彩的笔法去描写岭南风光,因此诗歌中形成了意象密集、壮而不疏的气势。我再举两首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的诗作说明一下。
43、这首《岭南江行》可以说是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真实心境的写照,也可以说是能代表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生存状态的一首诗作。
44、⑽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重遮: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45、柳州地属岭南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唐代的柳州人烟稀少,草木茂盛,常有野兽出没,多瘴气。在唐代文人的地理观念中,岭南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等印象。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南蛮下》中说:“五岭之南,涨海之北,三代之前是为荒服。”
46、柳宗元的这首《岭南江行》诗,在首联、颔联、颈联这三联中,诗人详尽地描述了柳州山川风物的特点,他罗列了瘴江、黄茆、海边、象迹、射工、咫母等种种景象:
47、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柳宗元出生于长安。世称“柳河东”或“河东先生”。
48、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咫母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49、在唐代,柳州属于岭南道桂州府总管府管制。杜佑明确指出岭南远离中原、经济落后,一直是要服荒服的地方。在唐代和宋代两朝,岭南更是安置贬谪流放的大臣的地方。
50、(意思)同贬边远蛮荒,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51、同年九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途中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一住十年,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正月,被召赴长安,三月,又改为柳州刺史。
52、现在小记者的稿费单已分别寄到各自所在学校,小记者或家长(老师)可凭小记者证(身份证),按照稿费通知单上注明的时间,到潭中东路72号柳州日报社二楼领稿费。
53、这首《柳州寄丈人周韶州》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这是形成柳宗元诗风“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
54、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时年二十一岁的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同科考中进士。贞元十四年(798年),考中博学宏词科,任贤殿书院正字,从此踏入仕途。
55、具体登的是柳州哪一座城楼我们今天已经无法考证,《元和郡县志》虽然有文字提到,但是图已失传,不能对照。
56、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57、⑾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58、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59、瘴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黄茆:即黄茅,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象迹:大象的踪迹;蛟涎:蛟龙的口液,诗中指水蛭;射工:即蜮,古代相传有一种含沙射影的动物;飓母: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形似虹霓,也可以指飓风。
60、这是一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61、柳宗元在诗歌中将岭南风光和自己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让诗意层层递进,而诗中所寄托的诗人对仕途贬谪的感情就尤为强烈,这首《岭南江行》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切。
62、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柳宗元改谪柳州刺史。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于是当诗人于元和十年到达柳州之后,秋天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
63、柳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区,石灰岩地带发达,因流水冲蚀易形成奇峰怪石。柳州附近的石鱼山、仙弈山、驾鹤山等都曾留下过诗人的足迹,这些山本是奇峻秀雅的自然风光,但在柳宗元眼中却是充满绮丽景象的诗歌意象。
64、从柳宗元罗列的种种岭南风物来看,诗人主要是为了表达谪居此地的艰辛不易的生活。柳宗元是山西人,长期生活在北方,初到柳州难以适应这里炎热潮湿的气候。同时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贬谪柳州后的生存状况。
65、在《岭南江行》这首诗中,柳宗元以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咫母等意象来表现自己到岭南的感受,这些意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人觉得岭南不同于中原风光的特点。
66、从柳宗元罗列的种种岭南风物来看,诗人主要是为了表达谪居于此地的艰辛不易的生活。同时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贬谪柳州后的生存状况,从而发出尾联中“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的感慨。
67、柳宗元是韩愈提倡和领导的“古文运动”的主将之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构建和推进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68、柳宗元的这首《岭南江行》诗,在首联、颔联、颈联这三联中,诗人详尽地描述了柳州山川风物的特点,他罗列了瘴江、黄茆、海边、象迹、射工、咫母等种种景象:
69、⑿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用作动词。犹自:仍然是。音书:音信。滞:阻隔。
70、自古以来贬谪与文学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仕途衰,文章兴”成了古代中国文学创作的一条规律。对于这一点,西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71、柳宗元的七律所抒发的感情,主要是他从贬谪之初开始大量创作诗歌到卒于柳州任上,是藏于诗人内心深处的贬谪压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