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关于庐山的诗句(精选27条)

2024-01-06 10:03:12

李白关于庐山的诗句

1、译文: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李白关于庐山的诗句)。

2、    峰峦之间,云雾缭绕,飞鸟结伴,这悠然闲逸,恬淡自然,不染尘埃,亦是陶渊明为庐山书就的不灭印记。

3、    在这众多诗人所书写的庐山诗中,陶渊明所写的也容易忽略,因为他亦未在诗中提到庐山,而用“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春天,他在此播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天,他在此采菊。

4、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再登庐山,这一次更像是告别。在李白的一生中,庐山与他始终有着不解之缘,每当仕途受挫时,他被庐山召唤而来,而庐山的宁静给了他最好的安慰。彼时李白老了,他似乎预见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要向这座山告别了。

5、缪钺先生说:宋代承唐之后,如大江之水,潴而为湖,由动而变为静,由浑灏而变为澄清,由惊涛汹涌而变为清波容与。此皆宋人心理情趣之种种特点也。(《论宋诗》)

6、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7、译文: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

8、庐陵(今江西吉安)文人杨万里,创作了《小池》:

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在《过彭蠡湖》一诗中他曾伤感地写道:“青嶂忆遥月,绿萝愁鸣猿。水碧或可采,金膏秘莫言。余将振衣去,羽化出嚣烦。”在另一首《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诗中,李白写道:“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而这句“香炉灭彩虹”也呼应了25岁的李白初见庐山写下的“日照香炉生紫烟”。只不过那时的彩虹,现在已经消散、熄灭了。李白离开庐山的第二年冬天,逝世于安徽,享年62岁。

11、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2、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13、李白远望庐山瀑布,先从日光下庐山轻浮紫烟写起,继而临空将一条瀑布“悬挂”在陡峭的山壁。诗后两句用雄奇的想象与极致的夸张,将瀑布的气势、庐山的高拔写得令人如同亲临一般,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14、译文:该不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乱把洁白的云彩揉碎。

15、陶渊明为东晋浔阳柴桑人,即今江西九江人,他从彭泽县辞官归隐回乡后写下《饮酒》《归园田居》组诗,以及寄托其美好向往的《桃花源记》。

16、人生得意时要尽情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17、在人们重温诗词的过程中,那些诗人对壮美庐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赞美,如画卷涌现眼前。

18、“庐山”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里的“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但没有对庐山作过多解释,也许那时庐山已是一座众所周知的名山。庐山的美景吸引了历代文人骚客,它的吸引力也是李白无法抗拒的。他第一次登上庐山香炉峰就被眼前美景所惊艳,并留下了《望庐山瀑布二首》千古绝句,特别是第二首七言绝句广为流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这首诗里,开篇就营造了一个梦境或者说是仙境。他在头七个字里对瀑布一字未提,只告诉人们,阳光照在香炉峰上,朦胧的紫色烟雾笼罩了整个世界,仿佛山峰真的就是香炉,而云雾就是这香炉散出的轻烟。简单七字,瀑布的神韵尽在其中。然后才点出自己的位置和吟咏的对象:遥看瀑布挂前川。由“遥看”二字领出的这句,仿佛是一声惊叹,就像是李白不经意抬起头来,壮观的瀑布突然映入眼帘。“遥看”不仅将瀑布的空间感描写了出来,也显示了自然的伟岸和人的渺小。在这两句的铺垫下,李白在最后两句诗里完全飞了起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庐山瀑布的雄伟绮丽表达得淋漓尽致。

19、老派学者缪钺先生在其著名的文论《论宋诗》中,对唐宋诗的区别有精彩的评述:

20、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十五岁已赋有多首诗词,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四川,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他带着一腔热血仗剑而行,路过成都、重庆、湖北,经洞庭湖顺长江而下,二十六岁(公元726年)初次来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李白到此的目的,其一是看望在江州做买卖的兄长,其二是游览庐山。

21、白居易这首诗诗名为《大林寺桃花》,令人容易忽略这是一首写在庐山的经典诗作。大林寺,古时在庐山大林峰,如今所在,已是一片汪洋。

22、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李白《江上吟》

23、完事以后,拂衣而去,不露一点声,深藏身名。

24、唐诗主情,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思/感慨(尽管抒发的感慨各有不同)。李白的庐山诗更是情之所至,是代表唐人诗歌最高成就的作品,与苏轼的代表宋调风范的庐山诗具有典型意义。

25、古人云:“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态在树,山之精神在峭,在秀,在高。”庐山在唐代已久负盛名,吸引了李白、孟浩然、王维、白居易等众多知名文人墨客前往。庐山不仅仅有咏诗,朱熹在这里开办书院,为其注入了书院文化。历史上,和庐山相关有记载的诗篇有6万余首。一座庐山究竟有何魅力吸引古今这么多名流为它竞折腰?

26、《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李白关于杜鹃的诗句(精选36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