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巢湖的诗句(精选24条)

2024-01-07 12:41:50

有关巢湖的诗句

1、虾籽面是一道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传统小吃,属于徽菜系,曾经是安徽芜湖当地人最念念不忘的“奢侈品”,甚至只能在生病、生日时才能吃到,而如今,却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的“平价享受”。是采用长江中青虾的籽,配以多种佐料,制成膏汤,再加手工揉制的小刀面,煮制而成。面有韧性,味极鲜美,营养价值高。

2、    巢湖姥山顶上文峰塔,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当时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庐州知府严尔圭为应证此谣,主建该塔至四层。清光绪四年(1878年),洋务大臣李鸿章续建完工至七层。姥山文峰塔属风水塔,是一种取塔形式的风水文化建筑,与佛教中放置舍利瓶的佛塔没有本质上的联系。文峰塔是据传统的周易八卦风水学原理,用来提振文运的一种建筑形式。儒家认为建造文峰塔可以“补山水之形,助文风之盛”,以佑本地读书人功成名就。同时建塔还能够镇水驱邪,保佑一方四季平安。明清时期,“塔”遂成了勘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祥瑞气的重要建筑手段。明严尔圭和清李鸿章两位朝廷大员,顺应时风民意,修建姥山文峰塔,表达了“姥山尖,出状元”的美好愿望。

3、俗称“蒙混过关”,源自“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的故事。春秋时期,巢湖地处吴头楚尾。而位于含山城北约5公里的昭关,则是吴楚两国的边防要塞。当年伍子胥为给父兄报仇,决定由楚奔吴。楚平王下令凡捉住伍子胥者重赏封官。伍子胥潜至昭关附近,邂逅名医东皋公,得知昭关楚军严守插翅难过。无奈中至东皋公家连住七日,连头发都急白了。东皋公见状,白头伍子胥形似其好友皇甫纳,便定下万全之策。第二天清晨,昭关守军在朦胧中发现一人神色慌张,看上去像伍子胥便将他抓起来。稍后,当发现此人是皇甫纳时,伍子胥早已趁着哄乱,蒙混过关远去。    

4、巢湖市东北司集一带的涂山区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巢湖民歌的主体产生地,是南音的发轫地,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民歌诞生地。涂山、涂水的发现,不仅说明了巢湖是“禹娶涂山”的发生地,同时也印证和解释了司集这里为何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巢湖民歌的创生地和传承地。

5、瞒天过海字面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而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此乃列为古代兵书《三十六计》之第一计,用以麻痹对方,实现战略目标。《三十六计》举例:公元589年,隋攻陈国。隋将贺若弼部署隋军每次调防,必在历阳(今和县)集中,插聚旗帜搭建帐篷,屡番造势。陈国以为兵犯,马上集结兵力防御。事后知道仅是隋军调防,于是撤兵。日后,陈国对隋军的做法习以为常,不复防备。后来,隋将率部一举渡江,陈国竟毫无察觉。于是,隋军便顺利地袭击并占领了南徐州(今江苏镇江)。瞒天过海成了战役伪装的用兵首计。

6、    庐江县志言简意赅,《后汉书》中说得更为详细:羊续在庐江、南阳郡太守任上,廉洁自守,赴任后数年未回家乡探亲。一次,他的夫人领着儿子从老家千里迢迢看望丈夫,不料被羊续拒之门外。原来,羊续身边只有几件布衾和短衣以及数斛麦,根本无法招待妻儿,遂不得不劝说夫人和儿子返回故里,自食其力。羊续虽然历任庐江、南阳两郡太守多年,但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任庐江郡守不久,属下的一位府丞给羊续送来一条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这位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当这位府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鲤鱼。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前,指着柱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已成了鱼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    此事传开,百姓无不称赞,敬称其为“悬鱼太守”,再也无人敢给羊续送礼了。要知道,郡丞是仅次于郡守的“二打手”,羊续敢于拒收“二把手”的一条鱼,小事大作,这需要多大勇气,真正是拒腐蚀永不沾,难怪明朝于谦赋诗曰:“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下,闲阅床头几卷书。”    相传,那被他悬于门上的“鱼”,后来化成了庐城塔山上的“石鱼”。康熙《庐江县志》载:“塔山,治北三里。上尝有塔,故名。县之主山也。其北子山有石鱼,长五尺。”清顺治年间庐江知县孙弘哲途经塔山,看到石鱼,便想到了羊续悬鱼的故事,以为自警自厉,此后,他在县衙前立“公生明”戒石一尊,正面书“公生明”,背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7、与姥山隔湖相望的中庙,建在一块突入湖中、形似飞台的石矶上,又被人称作“凤凰台”。庙宇坐北朝南,横峙湖岸,凌空映波,殿高压云;置身庙宇,仰视楼台,重檐飞出,仿若丹凤之冠,在晚霞的照射下灿灿生辉,好似凌空欲飞。

8、    语出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一般人以为,雷池,是湖名,在望江县南。雷池,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望江县雷池乡境内,是由雷水汇积而成。雷水源出湖北省黄梅县境,经宿松入泊湖,串湖后流至望江县城东南十五里处积而为池,故曰雷池。又因居九江至南京的长江水道要冲,扼黄梅、宿松、太湖内河航运之咽喉,形势险要,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经查,望江县根本就没有此湖。显然,这是以讹传讹、众口铄金所造成的误会。    据考证,雷池即今天的巢湖入长江的裕溪河,古称濡须口。建安十八年,曹操进军濡须口,步骑四十万,孙权率师七万拒之。相守月余,权乃遗书曰:春水方生,君宜速去。操见其舟楫、器仗、军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至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清人李文焕有诗《濡须坞》:“闻说当年凿此涧,濡须夹立浪涓涓。两关路锁形真峭,七宝山环势若连。射戟穿杨人在否,平吴侵魏事幽然。千秋不尽英雄恨,偃月城留亘古传。”    回头再看此成语的出处,便一目了然。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和县)镇将苏峻叛乱,举兵进犯建康(南京),江州刺史温峤欲领兵东下,中书令庾亮恐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濡须口就在和县附近,中书令瘐亮当然清楚百年之前的魏吴巢湖相持,因孙权扼濡须口之险,使得曹操四十万大军无功而返的故事,所以,他以此地的濡须口作喻,更合情理。    濡须,水名,是今巢湖经居巢区、和县、无为县汇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和县、无为县南濒长江、北依巢湖,历来为军事重镇,当年孙权修建的濡须坞便在这里。濡须,是三国时孙权为了阻止曹操由巢湖大举进犯南京在东关和西关所凿的壕沟。东关在巢湖市东南三十里割股山,与濡须山两山相峙如门阙。相传为夏禹所凿。东西二关皆石,巢湖之水由此入江。濡须实守扼之所,吴魏相峙于此,吴因筑坞石上,有“濡须坞”三字。康熙《巢县志》对孙吴所筑的偃月城和濡须坞作了详释:“坞,小障也。以东兴堤塞濡须之口,诸山环接,则自此以上数十里圩乡皆成水国,舟行直抵山麓。犹虑偶败,骑蹙入不暇及水,乃起濡须,而北抵西龟山,阻险塞隘,补缺筑垣,三面依山,一面临水,形如半月,使其不得骋,故名偃月城也。”、“初,孙权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无百胜,如有邂逅败走,骑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筑之。及后,曹操攻之不能破。又,魏黄龙二年,吴主筑东兴堤,以遏巢湖,后以淮南之败,废不复治。

9、    春秋时期,夏桀被商汤起兵打败,流放到了南巢(今巢湖市域),即《尚书•仲虺之诰》云:“成汤放桀于南巢。”商汤为何能战胜夏桀?夏桀是夏朝的末代国君,为政残暴,生活荒淫,任意虐杀百姓,对外滥施征伐。相传地处东方的有施氏不服,桀以大兵讨伐。有施国佯和,向桀献了一位名叫妹喜的美女。商汤也向桀献一位御厨叫伊尹。其实,妹喜和伊尹负有同样使命,用现代的话说叫间谍。他俩在夏桀身边,一个获取情报,一个传递情报,为汤败桀立下了同等功劳。伊尹为此当上商汤的宰相;妹喜却同夏桀一起被流放。据说,今巢湖市夏阁镇因曾关押他俩而得名。不久夏桀流放到放王岗,妹喜仍禁镇里的阁楼上,直至老死。因此,夏阁有中国第一起冤案所在地之说。

10、《论语•子路》云:“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性急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孔夫子携子路一行周游列国。这天由柘皋往巢城,途中问路神童项囊几时可达。项囊答道:“若慢行,很快就到;若性急,今日不可至也。”夫子顿觉岂有此理,遂令急行赶路。不料,车夫急驶一座独木桥时,颠翻了满载帛简的独轮车。待命打捞晾晒完毕,早已夕阳西下了。醒悟中,夫子命子路记下“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并决定打道回府,北行归鲁。今柘皋镇东行两千米处的小朱村西侧有个面积约200平方米、3米多高的土墩,相传是孔子的晒书墩遗址。据康熙《巢县志》载,孔子回车衖遗址,位于万家山路口。

11、芜湖铁画原名“铁花”,安徽省芜湖地区特产,为中国传统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是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

12、明代的王阳明曾为巢湖的“迎春日”作诗:“腊意中宵尽,春容傍晚生。野塘水轻绿,江寺雪初晴。农事沾泥犊,羁怀出谷莺。故山梅正发,难寄欲归情。”清代石涛有诗:“百八巢湖百八游,游人至此不轻游。无边山色排青影,一派涛声卷白头。且蹈浮云登风阁,慢寻浊酒问仙舟。人生去往皆由定,始信神将好客留。清代孙枝芳也赋诗:“天与人间作画图,南谯曾说小姑苏。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而明代储良材则为中庙的震撼之美赋诗:“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徙倚首重回。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

13、 “五湖四海”含义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五湖”源于《周礼•夏官•职方氏》:“其浸五湖。”《论语•颜渊》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唐人吕岩《绝句》云:“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巢湖”一词始见文献记载,当属春秋《国语》“满于巢湖。”南朝《后汉•明帝纪》有载:“巢湖出黄金。”据宋《通鉴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五湖四海”之“五湖”其中就有“巢湖”。康熙《巢县志》载曰:“《周礼》所载五湖,巢湖居一。”当代较为公认的说法,称“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为“五湖”。《辞海》原版称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新版称巢湖“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四海”则指东、南、西、北之四海。现在使用“五湖四海”一词,多喻广泛的团结与和谐。

14、千百年来,巢湖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诗作赋,明朝文学家、合肥知县熊文举更是为巢湖留下了不少佳句。

15、在巢湖流域,民间久有“陷巢州,长庐州”的谚语,说明巢湖、合肥具有毗邻相依的渊源关系。春秋周武王姬将巢国地域析分为一为“巢伯国”;二为“庐子国”,可谓行政区划上的“此消彼长”。而“陷巢州”则是地质上的“此消彼长”。据康熙《巢县志》载:“吴赤乌二年,巢城陷为湖。”2001年在巢湖北岸的护坡下发现唐嘴水下城遗址,证实“陷巢州”不仅仅是传说,而是巢湖地壳运动演绎的结果,正所谓沧海桑田的“此消彼长”。据《庐州府志》记载,肥西三河镇1855年前只是入湖口的一个小沙洲,而到1907年,它的位置却远离了湖滨,至今距巢湖水面已有十五六公里了。现今的巢湖,仍处于不显而易见的“陷巢州,长庐州”变迁之中。    

16、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无为纱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17、    关于涂山,外地多有争论。“禹娶涂山”在何处的问题,晋代著名学者杜预明确指定“居巢县”。唐宋之后,异说又起,至明末而不止。明清时期的巢县贤哲曾为此奋力护卫过。清康熙朝由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玉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相继领衔担任总阅官的《康熙字典》编纂班子,是一个权威性、学术性俱高的班子(30多名著名学者),也是一个治学严谨作风认真的班子。他们正视“涂山悬案”,进行审慎的考证与研究而给出最终结论:“涂山,国名,在寿春界巢县东北。”并对种种异说作出驳否:“俗谓涂山在会稽、渝州、濠州、当涂、九江,及三巴之江州,并非。”攸女生居籍贯在巢县,即今巢湖市境内。

18、旗鼓:古代作战以摇旗击鼓指挥进退。相当:差不多,不相上下。比喻势均力敌或双方力量不相上下。成语出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隐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另有一说:巢湖东郊有两座山,一是鼓山,二是旗山,两山高度相当,巢湖人有俗语称“旗鼓相当”。旗山是楚汉相争时大谋士范增的故里,遂得名“亚父山”。据唐《括地志》记载:亚父山“在庐州巢县东北五里,昔范增居此山之阳,后佐项羽”。现代史学家郭沫若,有《咏巢湖》诗云:“当年亚父出居巢”。今巢湖市亚父街道旗鼓村尚有两口年久失考的“亚父井”遗迹,山腰修有范增墓,山顶建有亚父亭。无独有偶,福州名寺自古也有“西旗东鼓,旗鼓相当”之说。

19、    (我在宣传部工作期间,曾接触过栏杆集镇的负责人,他们介绍说该镇有杨御井的地方,周边有杨梅林,且是和含山一脉的地方,故望梅止渴在栏杆集镇,也是当地人的传说。这有待考证。)

20、芜湖市南陵县弋江镇的“弋江贡篮”是安徽省有名的手工业产品之以其做工精致,品种繁多而扬名四方。我省民间有“舒城簟子、弋江篮子”一说。除了生活中必备的长、团、大鱼篮等十余种外,还有儿童赏玩的细篾元宝篮、腰子篮、圆形小篮等。弋江竹篮式样美观,经久耐用,产销量很大。

21、烟波浩渺的巢湖湖心,耸峙着一座林木葱郁的绿岛,远远看去好似老妇托腮凝神望子,这就是姥山岛——郭沫诺曾写下诗句“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如油”的姥山。

22、  《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有巢氏构木为巢,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文史进程。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的初期人类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其中自然界的猛兽,随时可能侵害人类。有巢氏看到飞禽在树上做窝,野兽爬不上去伤害它们。于是,带领人们为了生存而在树上筑巢而居,即构木为巢,又叫巢居。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5500~5300年新石器时代。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录有巢氏是何方人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巢湖流域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结合古籍记载研究,有巢氏被公认是安徽巢湖人。

23、    典故《史记》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禹曰:‘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禹娶涂山氏之涂山在什么地方?“过门不入”的典故发生在什么地方?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有关年华的诗句(精选32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