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寄人篱下的诗句(精选75条)

2024-01-08 12:08:19

暗示寄人篱下的诗句

1、邹晓丽老师:咬文嚼字——从我国传统文化入手解读《红楼梦》

2、让我们看看探春的诗。探春是一位“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女子,但不幸“生于末世运偏消”(“册子”中的判词)。她在七律中写道:(暗示寄人篱下的诗句)。

3、对宝玉毫不掩饰公然赞赏黛玉的诗,李纨很不高兴,说:“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多么专制,多么武断,与李纨一贯柔顺的性格多么不协调!其实,这是对作为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的李纨最深刻、最形象的刻画、揭示。

4、在《红楼梦·十二仙曲》中,湘云的身世写在第六曲“乐中悲”中。她的性格是“英豪阔大宽宏量”,“霁月光风耀玉堂”。“霁月”,晴朗的月空,明月灿烂夺目。“光风”,雨后日出,草木都映洒着阳光。“霁月光风”常用来比喻人们襟怀磊落。而这第一首咏白海棠,正是表现了湘云开朗的性格,磊落的胸怀。

5、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6、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7、“多情伴我咏黄昏”,“多情”既可解为多种复杂矛盾的心情,也可解成深情,对即将失去的天堂万分留恋的深情。在这黄昏(末世)时节,只有满怀复杂的深情,无奈地咏叹自己的无力和悲哀。这正是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写照。和黛玉相比,探春此时尚未完全绝望,还有奋斗之心,所以仍是“多情”的“咏叹”。他仍旧希望能以她的“才”、“志”挽救即将崩溃的“末世”、家庭。她的“理家”兴利除弊,表现了她这种志向和情怀。

8、看来,作者是很偏爱这样一位在末世有志改革的开明女子。虽然,她的试“探”改革(兴利除弊)也挽救不了“末世”灭亡的命运,但她毕竟试探过,奋斗过,所以作者给她的名字是“探春”,一写她的试探改良;二写她的试探和努力必然失败的可“叹”(“探”的谐音)。正因作者对她偏爱,所以她的结局也比别的女子好得多——“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仙曲“分骨肉”)即让她远嫁避祸,不要成为“覆巢”之下的碎卵。

9、“胭脂洗出秋阶影”,用“胭脂”(女子的美貌)洗去肃杀的秋天带来的阴影。这是指所有妨碍她攫取宝二奶奶桂冠的人(如林黛玉、史湘云)。

10、邹晓丽老师:因声索义——从谐声字入手读懂红楼梦

11、首联出句写白海棠生活在四周都是香草的豪门富户。这正是出生于“四大家族”之书香门第的史湘云的出身。对句“也宜墙角也宜盆”写此花随遇而安不娇不贵。这就是湘云性格随和,不娇生惯养(因父母双亡,故不娇惯)的写照。

12、很清楚,这个“淡”就是“无情”、冷漠(她对金钏自杀的态度是她冷酷的体现),就是世故,或曰“装愚”。这就是“随”封建闺训之“分”,“从”封建伦理要求之“时”。这正是封建末世对“淑女”的道德规范。“花更艳”指在当权者的心目中,像宝钗这种“无情”冷漠的“花”才最艳丽,才有资格成为贾府理想的媳妇。

13、“人为悲秋易断魂。”曹雪芹用此颔联对句,暗示湘云年轻丧夫的坎坷,写她早寡而“断魂”的悲哀(故用了“秋”字)。而湘云自己此时抒写的,则是富家小姐一般的悲秋情怀。

14、邹晓丽老师:咬文嚼字——从我国传统文化入手解读《红楼梦》

15、  不知这首诗读完内心是否有些失落,仿佛是在诉说内心的偏执,结合陈晓旭的一生,这首诗每句话都有她的影子。

16、(本章选自《咬文嚼字红楼真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

17、“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肯”,怎肯,怎肯令白海棠寂寞无伴,要从展到黄昏的吟咏相伴,此句把湘云对生活充满“喜”悦的憧憬,把她“英豪阔大”那乐观豪爽、开朗豁达的胸怀和性格,表现得多么充分。

18、   2006年前后,陈晓旭经历了很多事情,那时候对于陈晓旭来说,是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候,一直在和病痛斗争。次年,陈晓旭剃度出家,法号“妙真”,让大家都为之感慨,没过多久,她长辞人间,留下了太多遗憾。这首诗写的不仅是陈晓旭的内心独白,还有她一生的写照。

19、中秋节年年都有。可是今日之团圆未必有他日再次团圆,有些人是再不能了!

20、“苔翠盈铺雨后盆”,探春笔下白海棠的生存环境是:周围布满秋末苍翠的青苔,白海棠独立其间,给人“鹤立鸡群”之感。“雨后”,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霖带来的是更加寒冷。白海棠虽然还有在秋寒中挣扎的弱小生命——苍苔为伴,但其孤独、寂寞却隐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事实上,探春所处寒冷荒凉的环境,远比黛玉那冰冷无情、全无生命的绝境优越多了,但她也不能不遭出在冷酷“末世”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21、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22、“无那虚廊月色昏”,“无那”,无奈。“虚廊”,空无一人的游廊上,月色昏沉。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想向月里仙姬倾诉,但嫦娥却无言,故主人公只有无可奈何而深深绝望。二是正欲诉说,而嫦娥已心领神会、满怀同情,于是月色昏暗,嫦娥对她的悲苦虽同情也无可奈何。总之,悲哀、孤独、无奈、失望,这是尾联表达的主题——“乐中悲”。

23、  首句说道兰花藏在幽深的山谷中,远离尘世间的繁杂,这句话代表了陈晓旭的性格,她在演87版红楼梦前,性格是很内向的,不敢在大众面前说话,自己的心思葬在内心深处不敢诉说,为了演好林黛玉锻炼自己的胆量,但骨子里还是内敛的,这也从陈晓旭后来的《梦里三年》回忆文章中能够看到。

24、  诗的最后两句更加表明一种对待人生的心态,兰花长在深谷,强风吹过,任凭怎样地吹,也不惧怕,表现出一种无畏。然后最后一句成为了点睛之笔,“自在”和“静静开”将内心的那份孤傲和洒脱以及无所畏惧表现得淋漓尽致。

25、“倦倚西风夜已昏”,“西风”是摧残百花的、“风刀霜剑”。在它逼迫下的白海棠已“倦”——奄奄一息。只能“倚西风”——即任肆虐杀人的“西风”施暴而无反抗之力。此时“夜已昏”——黑夜降临,无边的黑暗包围、压迫着她。被严酷的生活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白海棠,看不见光明,只有“倦”极和绝望——这就是尾联所表达的诗的主题。

26、“幽情欲向嫦娥诉”,“幽情”,内心深处的种种情怀。“欲向”,想要。遥望冷月的帘内少女,想要向嫦娥倾诉自己满腹深情。

27、“碾冰为土玉为盆”,这是白海棠生存的环境——冰冷严酷、坚硬无情。即《葬花辞》中所说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也是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黛玉占花名所得的芙蓉的生态环境——冰冷的泥淖。这是首联对句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对句写出了白海棠在这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冰清玉洁的高贵品格,即《葬花辞》中“质本洁来还洁去”,芙蓉花的出污泥而不染。

28、如果说湘云第一首咏白海棠从写花入手,充分描绘出她“乐中悲”的“乐”,写出这位名门闺秀的天真和无忧无虑,那么第二首写的是“乐中悲”的“悲”——自幼父母双亡,出嫁后虽夫妻恩爱,但夫婿早亡的坎坷、“悲伤”。从诗来说,其重点是在写“秋”。诗云:

29、“秋湍”是写月色倾泻,犹如秋天冰冷的溪水,湍急的从石缝之中倾泻而出的喧腾。将月光由静带动,也是史湘云性格英豪阔大的体现。

30、很明显,这“湘帘”“门”后面的主人——诗中的白海棠,正是林黛玉自己。“半卷”“半掩”,写出了诗人渴望投身于“大自然”(即《葬花辞》中“随风飞到天尽头”),但又顾虑重重、不能直抒胸臆的情状,因而给人沉重的压抑感。联系第三回中,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的心境:“今至其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寄人篱下的处境,这种不能坦陈情怀的压抑心情,在首联出句中有所暗示和披露。

31、邹晓丽老师:咬文嚼字——从我国传统文化入手解读《红楼梦》

32、“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出句继续写秋天白海棠的纯净高洁,对句则写秋雨增添了原来已有的水分而更加滋润,因而使诗“转”向更加喜悦的主题。

33、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34、“玉烛滴干风里泪”,字面上写白海棠如白色蜡烛在秋风中滴干了眼泪,实则喻少女在肃杀秋风(末世)威慑下,泪水点点滴滴长流不已直至干涸的悲愁心情。

35、“倩影三更月有痕”,“倩影”,美丽的身影,写花也写人。在都已入梦乡的三更时分,白海棠依然亭亭玉立不能就卧,换句话说:她只有不眠之夜。“月有痕”实指不眠之人见月而悲、泪痕班斑。

36、邹晓丽老师:咬文嚼字——从我国传统文化入手解读《红楼梦》

37、将中秋月夜的气氛推向了清冷的至高点。情境、意境都是最好。

38、中秋夜联诗,主要体现两个客居在贾府的表小姐,同样无父无母,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旁观贾家团圆背后的某些不可言说的龃龉,生出的感情共情。

39、这绝不仅是一首清新、别致、构思新颖的咏花七律,而且也是对孤女林黛玉的身世、处境、思想、感情真实而深刻的写照。

40、“棔”,《广韵》合棔,木名。一名合欢。《崔豹·古今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每风来,辄自相解了不相牵缀。树之阶庭,使人不忿。

41、独笑真成当去客,相逢同是异乡人。——李弥逊

42、这个中秋节,也将是二人最后的一次互相慰藉,不久的将来,她们将各奔东西生离死别。

43、林黛玉始终有绕不过去的寄人篱下情怀。要说她的病缠绵难治,药石罔效。主要原因就在于她被贾府收养的现实,与史湘云客居不同。

44、“争饼”“分瓜”,其实有暗示分利的意思。既是二人寄人篱下的处境。也说清贾府几房的明争暗斗。更暗示贾家与皇帝争权夺利的危险境地。两句诗背后还有隐喻不提,表面却写出中秋夜宴的热闹情境。

45、中秋夜史湘云和林黛玉联诗,堪称妙笔。二人都是才思敏捷,才情出众之绝代佳人。平时诗社作诗和联诗,也是各有胜负。如今偏要联诗一较高下,真正有意思。

46、可怜二人只能眼看着他人的兴,慨叹自己的亡。心情注定兴奋不起来。就算史湘云的豁达,也不过是强打精神,只为不引出林黛玉的悲伤情绪。

47、泪光点点,姣喘微微。闲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若柳扶风。 心较比甘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48、妙玉煮茶待客也要注意。上次刘姥姥来时,体己茶没有带史湘云。是因为妙玉和钗黛二人都是在贾府寄人篱下生活,对刘姥姥同仇敌忾,史湘云不是。而这次三人又聚,则因为她们都是无父无母的失怙之人,同病相怜。

49、“莫道缟仙能羽化”,白海棠不能像白衣仙子那样高飞展志。尾联的出句,表现了有才有志的探春在“末世”却无法施展才干的无奈。

50、只可惜林黛玉的“葬花魂”确实太悲凉。以至于旁听的妙玉不得不出声打断了她们,并邀请二人去到栊翠庵休息。由妙玉煮茶待客,并为之续写余下之诗。

51、邹晓丽,著名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俞敏先生。其研究以文字学为主,也涉及音韵、语法、《红楼梦》以及文化学诸方面。出版专著《基础汉字形义释源》、《古汉语入门》、《咬文嚼字红楼真味》等。

52、整首诗的意境、语言、平仄(在下面将专门论述),都符合探春这一形象的身份、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感情。探春笔下的白海棠,正是探春自己。

53、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54、“自携手瓮灌苔盆”,苦心经营自己的生存环境。这就是她在柳絮词中所说“韶华本无根(没有感情基础),好风凭借力(当权者之力),送我上青云”思想的写照。具体说,她是在一步步认真地解决自己的婚姻。

55、“雪为肌肤易销魂。”“销魂”是使人人都陶醉的意思。白海棠不仅有玉的高尚,有才干,而且有美丽让人人陶醉的容貌。探春出场时是这样被描绘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才,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56、“泪多焉得玉无痕”,此句与黛玉针锋相对。封建社会不允许女子有爱情的追求,凡有“闺怨”的青春少女就是白璧有瑕。“泪”是心声的流露,泪多的女子也被斥为有污“痕”。“焉得”这恶狠狠的质问,活画出宝钗封建卫道士的立场和态度。她的冷酷、顽固,跃然纸上。所以颈联“转”,将“起”“承”二联“珍重芳姿”封建淑女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化,对刻画宝钗笔下的白海棠——即宝钗自己,是极重要的一联。

57、“半卷湘帘半掩门”,“湘帘”,宝、黛在秋爽斋结诗社定别号时,探春替黛玉“想了一个极当的美号”——潇湘妃子。探春解释说:

58、“花魂”是林黛玉之死的象征。《葬花吟》有 “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与今日之诗前后呼应了。

59、借二人孤寂的联诗,对照出贾家人热闹赏月的景象。史湘云说犯不着替“他们”称颂,指她们无父无母,也没机会祝福母亲长寿。又将中秋节背后的末世景象揭开,贾府危机随时来临,贾母福寿将至终有树倒猢狲散。

60、“斜阳”,夕阳也。“寒草”,在萧瑟寒冷的秋风中瑟缩的小草。“带重门”,一重重门扉紧闭的深宅大院——幅幅被层层禁锢于寒冷死寂之中的豪门景象。这正是“末世”的景象。“末世”对探春来说,除了与他人共有的没落时代的特色外,还有她是“庶出”这双重含义。正由于她是庶出,所以比别人有更重的精神压力。正如凤姐在探春理家时所说:

61、“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颔联中“偷”“借”用得极好。它们接承起句,把诗人寄人篱下、主宰不了自己命运那种惴惴不安的受压抑的心态,作了进一步形象的刻画。“梨”,“离”的谐音,暗示自己是自幼离别(永诀的死别)慈爱父母的孤女。古诗中用“一枝梨花春带雨”描写悲泣的女子,所以“梨”给人以悲凉凄苦之感。“蕊”说明悲苦在心中。但这孤女的“魂”(精神)却如寒冬独秀的梅花。这“梅”一则与首联出句的冰土、玉盆承接(即冰天雪地的环境),二则揭示他具有不与世俗苟合的高风亮节。总之,承上启下的颔联进一步写出白海棠在严酷现实中具有梅花的精神、品格。

62、一大家人团圆时不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到失去后才会孤寂落寞。黛玉和湘云“同是天涯沦落人”,借诗抒怀,不免走向悲怆。

63、史湘云的两句诗的收和起,妙在“棔”字和“秋湍二字上。

64、  她的偏执和勇敢,她的伤感和凄美,她留下来的经典让后人永远怀念。许多人讲,晓旭之后再无林黛玉,更不如说是林黛玉造就了陈晓旭,文学来源于生活,林黛玉这一《红楼梦》的经典人物,也影响了陈晓旭的一生,同样也影响了很多人。

65、“晶帘隔破月中痕。”“晶帘”,水晶制成的栊帘,富豪之家的象征。帘内的富家小姐,隔帘遥望破碎的斑痕累累的冷月。颈联写出了晶帘内望月无眠、泪水长流直至干涸的大家闺秀的形象。颈联就是用无眠、望月、泪干的形象手法,将悲秋女子的内心世界明白地揭示出来,并为尾联的主题表达,作了极好的铺垫。

66、从以上对五首咏白海棠七律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出读懂《红楼梦》中的诗词有多么重要,而分析《红楼梦》诗词的语言也自然成为解读《红楼梦》的重要方法之一。

67、“鹤影”也是鸟魂,呼应了林黛玉的“花魂”。

68、“神仙昨夜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白海棠是造化神奇造就的无瑕蓝田(地名,出美玉)美玉。这句诗喻白海棠出身名门,得天独厚。这正是湘云京都名门闺秀高贵身份的写照。这是首联。

69、妙玉的诗,将林黛玉的悲凉引导向了希望。中秋月夜一过,随着钟鸣和鸡唱,新的一天开始。人们又振奋起来。

70、“冷月”是双关语,既是指八月中秋林黛玉之死,与《牡丹亭》杜丽娘一样。也是指她的死亡与帝王有关。《红楼梦》的日月分指太上皇和皇帝。要结合贾元春不同意宝黛姻缘的立场去理解。

71、前文,我们已论及湘云是海棠的化身,“海棠诗社”实为湘云而开。对她的二首海棠诗社压卷之作,“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看到了,赞到了,都说:这个才不枉做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湘云是怎样咏白海棠的。先看第一首:

72、而且此诗平仄、对仗非常工整,无一字不合,表现出她超人的聪慧和横溢的才华。

73、湘云的两首咏白海棠,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怀:“乐”和“悲”。这里除了表现出湘云杰出横溢的才华外,也展示了湘云这典型人物多重的性格、坎珂的遭遇。当然,更鲜明地表现出《红楼梦》中的待司,在刻画人物性格、身世中的重要作用。但我认为湘云一乐一悲的两首压卷之作,还有更深的内涵,这就是前首写贾府正在“盛”时,后一首预示贾府将“衰”的迹象,为什么这样说?众所周知,海棠社是大观园中成立的第一个诗社,当时贾府势力未衰,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生活得尚饶有情趣。所以这第一首写的既是湘云自己,也是豪门小姐们的欢“乐”;另外,海棠社是建在两次饯花会之后,咏的又是秋天的白海棠。这就是说,贾府败象已露。而湘云的第二首,咏白海棠,写的正是这“乐(盛)”中之“悲(衰)”。所以湘云既写了自己,也写了贾府的总趋势。我们说海棠社实为她而开是丝毫不错的。

74、“花因喜洁难寻偶”,“襁褓之中父母违”的孤女湘云,保有“喜洁”的高尚品格,故“难寻偶”,不为叔、婶疼爱。颔联出句写出了孤独、寂寞。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暗示想离婚的诗句(精选40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