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海南美景的诗句(精选35条)

2024-01-09 10:29:16

描述海南美景的诗句

1、包容精神传承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具有广府文化的特质,要求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兼容并蓄,以南海人开放的心胸和气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探索和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2、本良的行旅诗中,还有一类没有那么多的文化意味,更多的保留了在面对自然时的直觉、感悟,或许是更本色状态下的自然。本良自己也强调“初始的观感”的重要。他说:“余诗每乘兴而为,兴来则吟,兴去即罢。所作多一气而成,反复修改润色者少。余意吟诗乃性灵之事,非仅以匠工伎术亹亹而求即可为者;又诗人于景于物于事,初始之观感及联想最为紧要。诗作屡经镌改润色,用意或愈巧,遣字或愈工,然于诗之灵气境界则未必有益而无损也。”(见《守拙斋诗稿二集跋》)这里说的是写诗重在灵气而不在技巧,却说出了发现风景的奥妙,全在人与景相遇那一瞬间的顿悟。像本良行旅诗中我最喜欢的这几句:“水是醉心绿,天真逼眼蓝。”(《初夏游半边山十四韵》)“水是山之神,山是水之仙。山水如梦幻,我在白云边。”(《游阳朔》)这是“高处的无人风景”:只有山,水,和我,没有他人;而“我”又是“对周围外部的东西没有关心”的“内在的人”,如论者所说,“风景乃是被无视‘外部’的人去发现的”。(吴晓东:《孤独的人才能真正发现风景》,《文艺报》2010年第13期)。这是两个生命(自然的生命与自我的生命)在排除了一切外在的干扰以后,直接面对面的相晤,其实就是本良最喜欢的李白诗的境界:“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又是有距离的,这就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旅行家到一个地方总觉得它美,就因为它还没有和他的实际生活发生多少关联,对于它还有一种距离。”(朱光潜:《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收《无言之美》,江苏文艺出版社)这是心与心的交融,又有诸多层次:先是外在感官的感应(“水是醉心绿,天真逼眼蓝”),同时因“醉心”而进入内在生命;首先感悟的是山与水的互融(“水是山之神,山是水之仙”),然后是山、水和我的交融(山水入我心,我在山水中),最后就达到了浑然的梦的境界(“山水如梦幻,我在白云边”)。这就是本良所说的,“山水之乐,在与自然相觏相亲,对翫对语,于兹参悟真元化境,此人生之大乐也,舍此复何求哉!”(《守拙斋诗稿二集跋》)我还要补充一句:因为这样的参悟是有距离的,进入后又能超然而出,化为动情感人的诗句。既参悟人生,又能一吐为快,何其乐也。

3、吃到久违的椰子、香蕉、菠萝蜜、椰子、咖啡、水晶串、芒果、龙眼、红荔枝、炒粉、细面、清补凉……

4、我们还是从本良1992年第一次去张家界旅游写的行旅诗说起。本来,在当时,连张家界的风景都是新发现的,但本良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景从摩诘诗中出,人到武陵源中来。”(《张家界山行二首》其二)这就是论者所说的,“对一个诗人而言,观看风景最明显的方式还是借鉴前辈诗人的智慧”,“当旅游者为眼前风景所动,不知如何评价的时候”,就常常要通过联想,把眼前景纳入到前人所描述的图景中。(英国安德鲁斯:《寻找如画美》,译林出版社,2014年出版)本良本有很高的古典文学、史学修养,按西方风景美学家的说法,他是属于“有趣味的人”,“习惯性的比较和联想提升了他们对于自然美的体验”,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在想象中“改善”自然的冲动。(参看《寻找如画美》)。这就是本良所说的,“由来美景待文心”(《黄果树四绝》其二),他笔下的风景,其实就是自然景象与文心唤起的文化记忆与文学想象的结合,“既反射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一切风景,但同时又修改了风景。”(《寻找如画诗》)这几乎构成了本良行旅诗的最基本的创作模式:如他自己所说,他旅行的目的即在“跟自然山水为邻,与前代先贤共语”。像他的《游武夷十绝》,可以说是处处、时时与古人相遇:武夷宫前,“低回神仰朱夫子(朱熹),长咏心追陆放翁”(《其八》);九曲溪上,“昔读晦翁诗,一心向九曲”(《漂游九曲溪》);庐山瀑布下,“长吟太白句,仰首向天陔”(《咏黄岩瀑布》);漫步于庐山花径,“白傅行吟遗迹在,桃花万树待春风(白居易有“山寺桃花始盛开”句)”(《游庐山十二绝》其二);来到庐山风景绝佳处锦绣谷,又只见“成岭成峰尽绝姿,眺临如画亦如诗”(《游庐山十二绝》其四。苏轼诗:“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说,本良的行旅诗所沿袭的正是“山水文人化”的中国游记、纪游诗、山水画的传统,他所发现与表现的“风景”也就有了文化的意味与历史的积淀,显示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同时也就赋予了风景以意义。如论者所说,“在某种意义上,真实的风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人为赋予的,是阐释出来的。”(吴晓东:《旅游产业的兴起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

5、碧海白沙鸥燕随,双峰一柱展英姿。心心相印龙戏水,浪韵椰风恋爱诗。

6、以后若有人说海南没有高山,谁说海南巴掌大,我们就把这首诗搬出来。

7、说白了就是埋怨政府把他投到海南来做个底层公务员,回不去,所以写诗泄愤。但诗中的山水,被他写的很深动形象,海南的山与水,自古以来就是延绵不绝,一望无际,诗中所绘颇有具象。

8、海南的河太长,山太多,他想回去也得经历一下山路十八弯的绝望啊!

9、黎母漂流烟雨中,奇峰凤蝶荡花丛。万泉水上白帆竞,五指山头气势雄。

10、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有为精神是南海文化的精髓,有为精神的核心就是求变、求实、求发展。有为精神的实质体现在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和有所作为。

11、这李德裕一生可能是个耿直BOY,在朝廷里是一直被其他同事怼。

12、枝杪无端吐火芽,朝天香瓣密如麻。殷殷一树初开日,羞煞朝晖与晚霞。

13、这首诗就是他在海南做官时所写的,该诗表现了他对在中央做官怼人时的怀念,然而诗里他站在望阙亭,仿佛看到远方的帝京,不过又想到就算是鸟飞回去起码也得半年吧?而且……

14、看这首诗,有种读红楼的既视感。诗中将许多海南少数民族人文风俗细节描画得极为详细,却是惜字如金。

15、苏轼初登海岛,是在绍圣四年六月,半年后才有有关海南春天的诗词出现。不但诗涉物候,诗题兼序也记录了海南的独特民俗: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符盖儋人之安贫守静者也。

16、在作了这一番对当下中国旅游业的宏观联想与考察以后,我们终于可以讨论本良行旅诗的特点与启示了。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本良是怎样“发现风景”与“如何表达”的?

17、当然,也不能将旅游理想化,诗意化。我们首先必须正视一个基本事实:“在‘跟团旅游’中,风景是能被展现和再现的可销售商品,一种被购买和消费的对象”,“在商品和有力的文化符号的双重角色中,风景成为拜物教行为的对象”,“作为一个被崇拜的商品,风景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的象形文字’,是它所隐匿的社会关系的象征。”(参看美国米切尔编:《风景与权力》,译林出版社2014年出版)本良的这本诗集里就收有一首很特殊,与全书情调很不协调的《长城行》,书写的就是商业化的旅游带来的烦恼:“如此游乐真叫苦,游人个个神情沮。朝发夕至一整天,途中花费数百元。不愿看的偏让看,要看长城何其难。不到长城非好汉,此来长城真遗憾!车中忽有太息声,一声引得众声叹。”还有旅游中的“拜物教行为”,出现了旅游胜地(例如本良去过的丽江、大理)的中产化和土豪化,以及新的“造城运动”,都让人感到资本的力量的无所不在:它创造一切,也破坏、污染一切。(参看何蕴琪:《寻找“远方”,寻找什么?》载《南风窗》2015年第8期)这里又涉及一个“风景与权力”的关系问题,这是更深层面的风景社会学的理论问题,前文所引《风景与权力》有更深入的讨论,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18、这样的瞬间感应,是很容易联想起摄影的。我曾说过,“所谓摄影,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发生心灵感应的那一瞬间的一个定格,是所谓‘瞬间永恒’。它所表达的是一种直觉的、本能的感应,又有极强的直观性,也就保留了原生形态的丰富性与难以言说性,这正是语言文字达不到的。摄影所传达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缘分;摄影者经常为抓不住稍纵即逝的瞬间感到遗憾,这实际上是意味着失去了(或者本来就没有)缘分”(《旅加日记》,收《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出版)。我因此只用摄影来表达自己与大自然的缘分,甚至不无偏激地认为,这样的缘分一落为文字,就变味了。这自然是不足为据的,这样的瞬间感应的镜头感是可以同样存留在诗里的。本良的诗里就有不少这样的佳作,他发现的风景,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称为“镜框风景”的。这就说到了也是我很喜欢的本良的《西藏行》:“连峰屈绕逐层高,天路盘旋上九霄。澄碧一湾忽入眼,清空疑是梦中遥。”(《其十一》)“幽绝境中最自如,蜿蜒奇幻绿珊瑚。流滢澄滟银峰裹,圣洁恍开天地初。”(《其十三》)“身边鸥鸟掠翩翩,水面凫禽往复还,廓落湖山天宇净,澄心静虑咏怀宽。”(《其廿七》)这里每首诗都是瞬间感应留下的绝妙的构图,全都是线条与色彩的完美融合,神景与圣心的天然合一(本良说:“高原神湖,令人生圣洁肃穆之感。流连于此,顿消俗虑”),却又稍纵即逝,用文字定格下来,可谓“如画的风景”。

19、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

20、读本良诗,总能引发联翩浮想,这回也是这样。

21、上一句诗可能是稍微点了一下海南的山水,而更形象的莫过于丘濬著名的《题五指山》了。

22、敢为人先的有为精神———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有为精神是南海文化的精髓,有为精神的核心就是求变、求实、求发展。有为精神的实质体现在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和有所作为。

23、半池莲叶翠相同,并蒂花容別样红。夜恋群萤荧影晃,晓欢众蟹甲身冲。愁时蓄满云山雨,快日装盈穹彩虹。锦鲤青蛙常面客,吟诗咏唱浴其中。

24、草深从使翳贪泉。蟹奴晴上临潮槛,燕婢秋随过海船。—— 皮日休《送李明府之任海南》

25、这句诗,把小巧玲珑的海南写的是空前的壮观辽阔,把精致脱俗的五指山写的是高耸巍峨,颇有指点江山的气势。

26、海南地暖无寒暑,所以四季的轮回并不明显,对于春天的到来,诗人好像没有内地诗人那样强烈的惜春爱春的情感加持,而只是在很多诗篇中顺带提及。可是,南迁后甚少填词的东坡居士,却于元符二年立春日,写下一首《减字木兰花》,对海南的春天,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美,全词如下: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的第一个特点,是“春”字的反复出现,仿佛海南的春天扑面而来。同一个字反复出现在诗句中,会形成声韵上的圆润流畅之美,佳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描摹音乐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声调的流畅,会让人感受到春意的盎然,词人内心的喜悦。春牛春杖,春幡春胜,是古时候立春日的习俗。春牛春杖以示农耕,所以上阕写春风吹开花满地;春幡春胜以示迎接春天的到来之际。辛弃疾曾有词说“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是可以和春花争妍斗艳的装饰。所以下阕写诗人饮酒,看到飘飞的杨花,却想起了雪花。借着酒意,打破了海岛内地的时空界限,在他乡的春天,想象到了故乡的春天。

27、首先,诗中写五指山就像翠绿的的手指一样(实际上像中了毒),却掀起了炎热的海南的半边锅盖,所以海南才不会这么热。

28、这样的人的主体对自然风景的深度嵌入,又是多面、丰富的。不仅有历史文化的联想,和前贤的对话,更有童年的记忆:“大袍大袖大衣带,石井石街石院墙”(《鹧鸪天·辛卯中元九溪行》);亲情的融入:“祖孙三代乐,瀛宇两眸宽”(《辛卯新春携孙儿想想三亚玩海八首》其二);“沙滩日日行三里,自在旅途即是家”(《海南诗二首》其一);友情的浸润:“老友重逢游兴高,泛舟湖上共逍遥。闲听欸乃桨轻摇”(《浣溪沙·游红枫湖》);地方民族习俗风情的观赏:“孔明灯起,夜色初浓。老青山,圆月升空。河灯入水,浮彩飘红。正月光清,灯光乱,水光朦”(《行香子·九溪七月半观河灯》);废弛的山村风景的追寻:“人去遗空巷,庭闲掩敝门。院中残磨臼,室外弃缸砧。椽檩参差架,墙苔斑驳痕。屯荒愈草盛,屋老倍风侵。丛竹兀然翠,洋槐犹自芬”(《壬辰谷雨后六日七眼灶村十四韵》)。在本良的笔下,不仅是主客体的交融,更有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的交融,自有一种浑厚的风采。

29、本文作者钱理群先生(前排中)与袁本良先生(前排右一),左一为戴明贤先生,后排中为杜应国先生 李宛摄

30、                                        

31、我想去的地方有很多,爱的人很优秀。我怕我靠近不了,所以只能自己努力。

32、最后,五指山又像巨灵神的手臂,开始在中原的版图上比划了。

33、事实上,描写海南的诗句不只苏东坡一人专有。有些名人志士描写海南的诗,还比苏东坡写的更有味道,其中就有自述生平抱负的,有赞美山水的,有思念故乡的,有些风俗人情的。

34、我首先想到的,是本良这些行旅诗,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据本良《后记》的介绍,他的“第一首行旅诗”写在1965年,这是大山里的小青年第一次对山外的风景与世界的发现:“长空明曙色,心似平畴寛”(《赴京途中》)。接着再写,却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家庭出身不允许革命,“无事可做,不得已只好游山逛水”,“乍别嚣尘来世外,长空淡荡雁声高”(《花溪坝上桥独步》),是典型的逍遥派的心态,但也难免有革命的印记:“真情融赤县,热血御寒冬”,这时是谈不上发现风景的。真正主动去发现风景而吟诵为诗,是从1992年夏,全家到湘西新开发的风景区张家界去旅行开始,“前此的行旅诗都是在因事外出就便观览的情况下写的,这一次却是自家正而八经的自费旅游”。此番观景写诗,就是另一种心境了:“登山为看山,山路入云端。人在天街走,松从世外悬”(《登山》):景开始入心,人也开始入景了。这只是小试牛刀。到1994年,才有全家“历时四十三日”的“三人行”,“跨越黔、湘、赣、苏、浙、沪、徽、粤、津、辽、吉、京、冀、豫、鄂十五省(含直辖市),行程一万余里,花费一万多元”。如本良自己所说,“在二十多年前,花一万多元出去游玩,应该算得上是一次‘豪举’。我和内子都是教师,当时两人每月的工资收入加在一起还不到四百块,这一万多元是我们辛辛苦苦‘一口一口讲出来’‘一分一分攒出来的’”。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以后就有了2002年的河南、山东行,2003年的海南、云南、东北、山东行,2004年的西北行,2007年的川西北行,2010年的西藏行,2011年的内蒙行,2012年的山西行,等等。正是这样的被称为“与美丽同行”的家庭旅游,产生了本良这一本厚厚的纪游诗集,还有老伴的游记,以及为数不少的摄影作品。可以说,本良的行旅诗是旅游的产物,是因旅游而生产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描述海边景色的诗句(精选27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