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流放的诗句(精选46条)
描写流放的诗句
1、投稿邮箱:pp_sijialishi@1com
2、(12)Schuelper,S.OvidausderSichtdesBalderichvonBourgueil,dargestelltanhanddesBriefwechselsFlorus-Ovid(J).MittellateinischesJahrbuch.1979(1):93-1
3、南下惠州途中,东坡写诗表达了“实无负吏民”的信念。寓惠期间,东坡做了大量有口皆碑的民生实事,他助建东新桥和西新桥、倡建军队营房、收葬荒骨、改良秧马、推广水碓、为民施药,并为广州设计“自来水”工程,惠及岭南人民。在修建两桥的过程中,为解决造桥资金不足的问题,他甚至捐出了皇帝赏赐的犀带。《宋史》中这样评价东坡的斐然政绩:“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4、惠州种茶和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晋之际。入宋后,惠州饮茶之风不减。绍圣元年(1094)九月,东坡在来惠州途中问道罗浮山,写下了《书卓锡泉》,文中指出:“岭外惟惠人喜斗茶。”“斗茶”为比拼点茶技艺的比赛,“惟”字说明东坡寓惠期间惠州的点茶在岭南是独树一帜的。
5、卢僎 (题殿前桂叶) 桂树生南海,芳香隔楚山。今朝天上见,疑是月中攀。
6、王勃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7、图为反映宋代文人饮酒的《月下把杯图》,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8、刘津瑜教授讲述结束后,蔡丽娟教授就“奥维德与‘奥古斯都和平’及‘罗马边界定义’学界前沿成果”、“奥古斯都宗教改革中处理‘边界’与‘扩张’之间矛盾的举措”,及“奥古斯都推广阿波罗崇拜的原因”三个问题,与刘津瑜教授进行了交流。关于第一个话题,刘津瑜教授提到了1990年代学界关于奥古斯都时期文学作家与奥古斯都关系研究的风向转变,即逐渐抛弃“支持与反对”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而将这一时期文学与政治的互动解读为参与新文化的构建,展现了奥维德与奥古斯都之间关系解读的历时性成果;关于第二个话题,刘津瑜教授以“圣界”(pomerium)的扩展和与其相关的宣战仪式为例,体现了奥古斯都时代改革中复兴传统和仪式性、表演性的成分;关于第三个话题,刘津瑜教授以奥古斯都宗教计划中关于神灵崇拜的具体内容为例,如奥古斯都共重修了八十二座神庙,并推崇了一些符合特定时代主题的神——和平女神、土地神、维纳斯、阿波罗、以及一些崇尚美德的神灵,这体现了奥古斯都宗教改革中强调时代性和加强权威的方面。
9、王维 (辋川集·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0、不仅他自己,他身边的所有事物都变得不可思议,例如最不可能背叛他的朋友都在他落难之时辜负他、欺骗他,甚至落井下石。这让他感觉整个世界都已颠倒:“深河将向着源头奔流,背对海洋,/太阳将掉转马车,驰归东方,/大地将背负星辰,犁铧将划破穹苍,/波浪将燃烧,火将涌起波浪,/自然的法则将被万物彻底颠倒,/世界处处都将要脱离轨道”(Tristia1-6)。在《哀歌集》第4部第7首里,他对一位朋友说,他宁可相信蛇发女怪梅杜萨、女妖斯库拉、怪兽喀迈拉、三身人革律翁、冥犬刻耳柏洛斯、斯芬克斯、蛇足巨人、鸟身女妖、百臂巨人古阿斯、人牛米诺陶存在,“也不信你变了,/亲爱的朋友,再也不肯关心我”(11-20行)。这里,奥维德表面上否定了神话,其实是表明自己的亲身经历比神话并不可信,因而更像是神话。他声称,面对这样的境遇,“即使换了荷马,被如此的灾殃包围,/他的天才也会在苦难中枯萎”(Tristia47-48),甚至完全被蛮族同化,“早与盖塔人无异”(ExPonto22)。换言之,最经典的神话诗人荷马也无力呈现这个让一切神话相形见绌的世界。奥维德如此处理自己的流放生活,堪称最高程度的神话化。
11、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12、陆畅 (题悟公禅堂) 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芸阁少年应不识,南山钞主是前身。
13、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斤竹岭) 明流纡且直,绿筱密复深。一径通山路,行歌望旧岑。
14、东坡一生爱酒。他曾对人说:“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不但喝酒,还尝试酿酒。他在惠州品题的美酒达到10种之多,其中亲自酿造了4种酒,为罗浮春、桂酒、万家春、真一酒。他还总结自己的酿酒经验,写了《东坡酒经》《桂酒颂》和《真一酒法》。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称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造酒试验家,酒仙。”
15、于季子 (咏项羽)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16、苏轼纪念馆也是著名景点,里面放了很多他和惠州关联的内容。
17、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18、储光羲 (玉真公主山居) 山北天泉苑,山西凤女家。不言沁园好,独隐武陵花。
19、王勃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20、本次讲座内容围绕奥维德流放诗学展开,涉及对流放诗文本,主要是《哀怨集》的文学性与历史性解读。刘津瑜教授从《哀怨集》第四卷第十首(Tr. 10)奥维德“自传”切入,解读了奥维德对流放诗写作内容的选择,包括:奥维德对流放原因的解释与对爱情诗的辩护、奥维德对“生”的看法、奥维德对流放之地的描绘;并最终落脚到奥维德对诗歌与帝国关系的评议上,让听众走进了奥维德流放期间的内心世界。
21、⑵岭外:即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22、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宫槐陌) 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
23、从京城一路奔波向南行,早已习惯简陋装备的苏轼,在流放之路上前行着。当他风尘仆仆地来到山清水秀,人们安居乐业的梧州时,那双因仕途不顺而多有抑郁的眼眸露出了惊讶之色。踏上一叶小舟,不计较去往哪个方向,苏轼站在舟上,随小舟而去。江风阵阵,直扑胸襟,他望着眼前一清一浊,一婉约一豪放的两条江流,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鸳鸯秀水世无双”的千古名句。
24、其次,奥维德笔下的托米斯没有了节日庆典和公共活动。罗马帝国向来以公众庆典的壮观著称,诗人生活于罗马之时,一年之间得以参加许多庆典,庆典和公共生活已经构成了他生活的节奏,是参与群体生活的方式,既是政治生活,也是文化生活。但远在流放之地,一切都回归平淡与寂静。刘津瑜教授引用了《哀怨集》中诗人对酒神庆典的回忆(Tr.1-8),在此段中,诗人回想起了自己曾经参与庆典时的活动与仪式,并对比时过境迁的当下,只得发出一声慨叹。
25、红花湖景区被誉为惠州城市之肺,环湖18公里绿道被誉为"绿廊花漾"。这里山环水绕、重峦叠嶂,水帘飞瀑、峭壁流泉,挂榜题名、儒风浩荡,卧龙香雪、林幽花艳,犹如一幅动静相生的风光画卷。
26、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27、结伴旅行是一件人与人之间交往互动频繁之事,团结互助,遵守规则是文明之举,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请牢记。
28、(9)Martz,L.L.Milton:PoetofExile(M).NewHaven:YaleUP,19
29、最后,帝国时间,即执政官纪年在边境土地已不再有效。如上文所举例,边地的人们仍然使用传统的自然现象与农业周期计算时间的流逝。纪年、节庆的消失体现了时间的政治和文化意味不存于帝国边境,帝国也因此不存在共时性。
30、王维 (山茱萸) 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
31、董思恭 (咏李(一作太宗诗)) 盘根植瀛渚,交干横倚天。舒华光四海,卷叶荫山川。
32、证件:身份证、学生证、部分现金等。
33、图为北宋赵佶的《文会图》,描绘了宋人的宴会场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4、公元8年,在未经元老院评议及法庭审判之下,罗马帝国元首奥古斯都亲自下令,将诗人奥维德(PubliusOvidiusNaso)流放到黑海之滨的托米斯(Tomis)。同时,他的所有诗歌作品被清除出公共图书馆。奥古斯都流放奥维德的做法不同于剥夺公民权并没收财产的法令“阻绝一切”(aquaeetignisinterdictio,直译为“阻绝水火”),而是一种较温和的形式,即“驱逐“(relegatio),使奥维德得以保留自己的财产和公民身份,但从此远离罗马,直至身故。现有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奥古斯都为何作出这一决定,但据奥维德自己的说法,其流放缘由为“一部诗歌和一个错误”(carmeneterror, Tristia 207)。
35、随后,线上听众与历院本研学生积极提问,问题涉及《哀怨集》译本选择、罗马诗歌研究哲学文学性与历史性角度的平衡、帝国境内历法纪年方式、奥维德诗歌中的真实与虚构等方面。在解答过程中,刘津瑜教授进一步深化了与会听众对奥维德与罗马文化、历史研究与文学研究的联系、奥古斯都时代政治生态等主题的认识。最后,蔡丽娟教授、戴鑫副教授对刘津瑜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表达了对后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期待。
36、——苏东坡《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
37、张又新 (谢池) 郡郭东南积谷山,谢公曾是此跻攀。今来惟有灵池月,犹是婵娟一水间。
38、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39、李颀 (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 云阴带残日,怅别此何时。欲望黄山道,无由见所思。
40、图为绍圣二年(1095)东坡在惠州为朋友卓契顺所书的《归去来兮辞》,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41、⑴汉江:即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42、张说 (又(一本此首同前第一首为二首)) 春来半月度,俗忌一时闲。不酌他乡酒,惟堪对楚山。
43、蔡隐丘 (石桥琪树) 山上天将近,人间路渐遥。谁当云里见,知欲渡仙桥。
44、流放十年间,奥维德共留下三部作品——哀歌体诗歌《哀怨集》(Tristia,5卷共50首,后文根据《牛津古典辞典》缩写标准格式缩写为Tr.)、书信体诗歌《黑海书简》(EpistulaeExPonto,3卷共46首,后文缩写为Pont.)与哀歌体诅咒诗《伊比斯》(Ibis,642行,后文缩写为Ib.),这三部作品合称奥维德“流放诗”(exilepoetry)。其中,《哀怨集》篇幅最长,内容解读也更加复杂。由于奥维德自身对所作流放诗的评价(Tr. 39-奥维德声称由于没有宁静的创作环境,处于恐慌中的自己无法作出如从前一般优秀的诗歌),上世纪80年代前,学界普遍将流放诗划为奥维德的二流作品,但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对流放诗进行重新解读,肯定了奥维德流放诗本身内容和修辞等方面的文学价值,而探寻奥维德的写作动机,从创作手法上分析作者对罗马君主的态度,以奥维德的视角构建罗马帝国早期的历史情境也是研究其流放诗的意义所在。
45、(4)Davisson,M.H.T.“QuidMororExemplis”?:Mythological“Exempla”inOvid’sPre-ExilicPoemsandtheElegies(J).Phoenix,1993(3):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