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梦境的古诗句(精选22条)
描写梦境的古诗句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题龙阳县青草湖》,作者是元末明初诗人唐珙。关于这个诗人,历史上没有任何有关其生平的记载。即便是文学史上收录了他这首诗歌,但也不过是告诉我们这是他唯一传世的作品而已。其余的一切都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再想找出谈何容易!
2、诗中所勾勒的场景,应该是很多孩子们所喜欢的,那美丽的美景,最能契合孩子们的想象。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这首诗没能入选语文教材,实在有点可惜。但由于诗歌中描写的是诗人醉酒之后醉眼朦胧后看到的景象,稍不注意却也可能会误导孩子们,所以没有入选倒也在情理之中。
3、庞培的大部分诗作里,都流露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宗教情感,在情人的细语中,在空荡的街道上,也在目光所及的书卷间。《岁末读薇依》全无章节字句的痕迹,倒是像在回忆掩卷后低头沉思的片刻。一个拉丁字,一个数字,19一名法国女人,弥留……这清淡到浮起的喃喃中,却正是将薇依向我们拉近的极为恰当的方式。她是一名真正的圣徒,毕生与浮华虚荣保持着距离,无论是宗教场所,还是现实的人间。薇依投身清贫与劳作,将自己的身体当作是神之圣光的通道,在神恩的启迪与抚慰中,拥抱着沉重的肉身不断向上坠落。庞培懂得薇依,懂得那颗炙热的圣徒之心。“大雪落到山中的塔尖,修道院的僧侣迈动脚步,沿上升的台阶,吹灭了灯。”薇依一生中从未受洗,然而她的灵魂属于天庭。当人被抛在这个世界上,随着海德格尔式的‘生成’,是否会有一种来自内在的力量走向完整呢?有的,庞培如是说:“在鸟儿啼啭之际,清晨穿过窗户,庄严地到达,一本书的苍白面容。”薇依从未离去,在每一个鸟啼婉转的清晨,在每一扇敞开的窗户,在每一本郑重翻开的书页上,薇依都在,且永远。
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5、炎夏已逝,秋凉将至。“暑气微消秋意多”,爽身清凉的感觉,令人惬意称心。对此,历代诗人笔下都有喜气洋洋的吟咏。陈文述的这首诗,对秋凉降临的描绘别出心裁,创造了一个清丽奇趣的意境,令人难忘。“水窗低傍画栏开”,临水敞窗,这是感受秋凉最敏感的典型环境。“枕簟萧疏玉漏催”,簟,竹席。萧疏,凉爽之意。白居易诗云:“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秋凉爽身的快感,首先来自寝卧的枕席。讲得浅白,人人同感,倍增亲切。“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这是两句别致精彩的好诗,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一夜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凉到梦境,看似无理,实则多情。梦境犹凉,形容凉得温存,凉得亲昵,凉得体贴入微,凉得惬意称心。这两句诗对秋凉的描绘巧思奇妙,已入化境。元代盍西村《莲塘雨声》中有诗句云:“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写的是荷上雨声,惊破好梦;陈文述写的是荷上雨声,为梦送凉,一动一静,悉成妙缔。
6、打开窗户,窗户临水敞开,躺在寝卧的凉席上也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凉爽之意。
7、后两句写诗人酒醉之后的梦境,也是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诗人酒醉之后就躺在一叶扁舟之上,在洞庭湖之中随波逐流。醉眼朦胧之中,看到周围都是繁星点点,就好像自己来到了天上。
8、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夏日雨夜中对连绵细南的联想和感受。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到”和“送”将雨人格化,想象奇特,富有情趣,可谓神来之笔。这两句诗意境清幽秀美,语言清新话泼,耐人寻味。
9、意象——诗意之蛛丝,在垂吊拉扯中织就了诗歌。在《死亡乐章》这首中,庞培精心选择了几组对象——脸/腐烂,春天/黄昏,夜晚/行人,缝隙/静听,白昼/梦,雨/哭泣,抽屉/心……这几组意象色调冷淡,不动声色,各自潜伏在行间,彼此疏离。然而另一隐形的笔触在背后划过,越来越浓重,越来越清晰,直到“过于肆无忌禅房间的一半,突然静下来”那一刻,人的听觉与视觉忽然变得异常敏感起来。那些声音与颜色仿佛从字句间坠落而去,一股无法克制的失重感将读者抛入空气中,被迫直视着诗人的目光。死亡真的是一场肆无忌惮的掠夺吗?他问。在那些逐渐枯萎消逝的生命中还有什么在存留?那面最终垒就的高墙之上是否还会长出明媚的花朵?诗歌至此,不再是孤寂绝望之心的泄露,而是开始了形而上的追问,追问存留的过往,追问生命的意义,追问那只热情的手,还能抓住些什么……
10、浮生如梦能几何,浮生复更忧患多。——洛川仙女 《附:张郁洛川沿步吟》
11、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白居易.《宫词》)
12、庞培 1962年生,诗人,散文家。1980年代开始写作,1990年代编辑民刊《北门杂志》。散文著作有:《低语》、《五种回忆》、《乡村肖像》、《黑暗中的晕眩》、《旅馆》、《帕米尔花》、《少女像》等。诗集《四分之三雨水》(台湾唐山)、《数行诗》(上海文艺),等;2005年发起并主持(和友人)“三月三诗会”凡十七届,“江阴民谣诗歌节”暨无锡“大运河民谣诗歌节”十二届。被誉为九十年代“新散文”代表作者。现居江苏江阴。
13、浮生不实为轻忽,衲服深藏奇异骨。——吕岩 《七言》
14、这首古诗给我们勾勒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使得我们的内心充满喜悦之情,更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诗人所处的时代,烽烟四起到处一片狼藉,而诗人却可以在洞庭湖之上酒醉泛舟,摒弃世上一切的烦忧,颇有出世的境界,倒也别致。
15、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6、但是,在元代也并非就没有优秀之作。比如今天我们所谈到的这首古诗,虽然是这个元代诗人的唯一传世之作,但是却非常精彩,其在诗境中塑造的梦境般的意境让人沉醉,没入选语文教材有点可惜。且看:
17、这是一首横写夏末夜景的诗,是诗人所写的组诗《夏日杂诗》中的一首。诗中描写了诗人于水乡夏末之夜的所见所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夏日夜雨水乡荷塘的秀美而幽清的境界,反映出了夏秋之交江南水乡的风情特色与气候变化,抒发了诗人淡雅闲适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不尚雕琢,只取自然之最,具有巧夺天工之妙,给人以秀美清淡、雅致勃生的美感享受。
18、读者眼前。为何追忆者需要止步,‘寂静的树影下’难道藏有什么样的禁忌?“你的脚跨不进幽秘的枝柯,你的思索也不会留下印迹。”‘幽秘的枝柯’可是那沉沉的漫无边际的无限?而‘你’的印迹或是在道出人作为过客之身的倏尔与渺小?寥寥几笔,人在无限面前的有限性呼之欲出,全无怨意,只是娓娓而谈。“清风、晓露、枯草、宿禽……这大自然的秘密,在人和神之间,划了一道贞洁的白线。”哦,原来如此,诗人在此止步,如维特格斯特的叹息——“凡是不可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又如康德仰望星空,悬置知识为信仰留下广阔的空间。在那条‘白线’之后,是神之领域,那些试图再次踏入关锁的乐园之人,不都是陷入了理性的迷狂与疯癫之中了嘛……既然无限不可逾越,也无法逾越,那么囚困于长满阴湿苔藓的桶壁中的‘流浪者’注定要在绝望中消耗一生吗?不,那天空如一道垂下的绳索,那是一双怜爱救赎之手,等待着我们用尽心力攀缘爬升。就在这人与神的遥望之间,存在的空间豁然开朗。神赋予我们以自由意志,在美与丑,善与恶之间选择自身,完成自身。这难道不是一次深沉的生命之力的显现吗?这难道不是一次满怀激情却又克制冷静的“圣状”描摹吗?
19、《夏日杂诗》作者陈文述,本诗是他诗风渐趋淡雅的代表作,诗句由夜雨声把凉爽送入梦境,别出心裁的描绘了凉秋降临的情景,创造了清丽奇趣的意境。
20、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李清照.《晓梦》)
21、“诗歌”在古希腊文中是poiēsis,由动词poiein(制作tomake)衍生而来,其意指诗歌是一种做出来的东西。而“诗人”poiētēs呢?显而易见,他们就是maker,创造出这些作品的人。那么诗人们如何“制作”诗歌呢?是对缤纷绮丽的自然万物进行刻意地模仿,还是去“冲动”地描摹人类庞杂多变的思维及心灵?诗歌的“制作”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行为?还是在哲学与信仰下理性情感的“出窍”与迷狂呢?那些操持语言的“工匠”们,是笛卡尔式的独立于肉体的、在思维中相对稳定的主体?还是海德格尔话语下不断生成去弊的“此在”,或是拉康凝视中的那个轮廓不定的“他者”?进一步追问,诗人与他们的诗歌到底何种关系?真的处于创作与被创作,制造与被制造的模态之中吗?当我们带着追问走近一些诗人,在那些字里行间逡巡穿梭,答案旋即浮现,诗人庞培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