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尴尬的诗句(精选46条)
描写尴尬的诗句
1、当然古代也有自杀的诗人,屈原应该是最有名的一位,但他真的和海子顾城之类不一样,他是为了国家的前途而自投汨罗。现实也许的确黑暗,可人家陶渊明不一样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桃花源”的理想所在吗?远离污浊的官场之后,人家不一样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吗?那田园风格不是照样给了我们美好的情感享受吗?我们谁也不会因为那里生产生活方式的原始落后而否认它的美,其实陶渊明的田园不就是历代知识分子,不能兼济天下之后不得不退守的精神家园吗?有时候,诗句的美,美就美在它勾勒出来的一种精神,只要这种精神能给我们情感的熏陶,这本身就已足够了!杜甫就一间茅屋,也被大风给吹破了,再加上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生活如此的窘迫,可他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天下的寒士.....这首诗你读前边部分,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同情,可读到最后所有的同情就升华为了感动,为一种心忧天下的情怀感动.....
2、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诗歌一直是自己昨天、现在以及未来的爱!还因为,自己不是诗人,所以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虽然有一丝无法克制的心疼。
3、现在社会,连中高考都排斥的诗歌,整天围着考试指挥棒乱转的老师们怎么会对诗歌感兴趣呢?现在的语文教材有多种版本,考试命题的依据多是课标考纲,老师们在选讲课文中有了很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删减课文,记得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跟别人讲他的教学经验时,很得意地说,我对教材是大胆取舍,那些诗歌单元我一律删除不讲,这样就可以省下好多时间讲别的内容。去年我市高二教师在开选修课如何选修的研讨会时,市一中的老师在介绍选修经验时说,《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本,我们本想只选一些散文讲,可这个选本中诗歌占了一半的篇幅,选了这本书还要删除这一半的内容,所以我们索性就不选这门课了。这惊人之举,让满座哗然,因为所有介绍经验的学校,几乎都选了这本教材,而作为全市龙头学校的一中,居然因为里边充斥了大量的诗歌,毅然决然地从学生的选修课程里把它删除了,他们的这一举措让我心灵震颤。(描写尴尬的诗句)。
4、近代让人印象深刻的诗,我比较喜欢这两句,马一浮的“已识乾坤大,独怜草木青”,王国维的“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有一种开阔、包容、悲悯的人生哲学观在里面。
5、重阳佳节这天,潘大临坐在家中,此时的他已经“揭不开锅”了,忽然收到了友人谢无逸的书信,他打开一看,信中有一句话问道“近新作诗否?”
6、女儿准备参加朗诵,所以这一段时间就接触了一点现当代诗歌;又因为她首选的最喜欢的诗歌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并且觉着里边的句子特别美,所以就不知不觉地地跟她多谈了几句海子。还告诉她,写这首诗的诗人自杀了,并且是卧轨自杀了。她当时突然皱起眉头,咧开嘴唇,一副吃惊、恐怖和恶心的模样,那表情,让我猜想,她可能想象到了当时血肉模糊的场景。
7、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诗人李涉一次过九江去看望他的弟弟,行至浣口西边,忽然遭遇大风。看见有大帆船,船上数十人全都手执兵器。两船相近时,那艘船上有个人上前问他是谁,李涉手下人就回答道:“是李博士的船。”那船上的强盗头子就说:“如果是李博士,我们就不拿他钱财了。因为久闻诗名,只希望得到一篇诗作,钱财金帛不希罕。”李涉当即写了一首绝句赠给强盗头子。强盗头子也礼尚往来,请李涉吃喝了一通,临走时还赠送他不少东西。(描写尴尬的诗句)。
8、再看现在的中高考,可是举国瞩目,作文可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可你拿出各地的作文试题看看,人家那些命题者早已把诗歌打入另类——“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好像诗歌就不是文体似的,即使是,也是不登大雅之列,仿佛歪门邪道。这里边当然有各种原因,比如现代诗歌大都难懂,见仁见智,一眼高一眼低,很难打分,但是啊,好的诗歌应该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并且应该是雅俗共赏的。是谁搞坏了诗歌的风气呢?是诗歌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审美出了问题?是谁把诗歌推向了如此尴尬的境地?
9、人工智能搞创作没什么难度,微软小冰都会写诗。不过AI写诗,跟用以往作品的高频词重新创造出某个歌手风格的歌曲一样,表面上看着有点味道,似乎挺好,但内在比较破碎,缺少一种文艺作品的“神理”——观念、题旨、意识、寓意、象征上缺点啥。
10、 120306
11、宋朝有一位诗人,名字叫作潘大临,字邠老,湖北黄州人。潘大临一生都贫困潦倒,而且考取功名每次都名落孙山,他的才能无处施展,只好闲来无事写诗陶冶情操。潘大临的一生写了很多首诗,但是他众多的诗词作品中,只有一句诗,看似极其的简单,却意境深远,让他名留千古。
12、你会发现这两首词的用词非常相像,但意境大不相同,用刘逸生先生的话说,“真像一件传世奇宝和一件蹩脚的赝品并列在一起”。
13、纸包不住火,与其等别人爆料,还不如在这种宣传期内,用自我爆料的方式抖出去。
14、女儿说,诗人大都患有抑郁症!我才不做什么诗人呢!还有诗人都很神经,我才不想做什么诗人呢!他们虽然诗写得好,可他们动不动就想自杀!
15、说起诗人自杀,也确实是这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多好的理想啊,可这诗人,理想的闪光一旦遭遇暗淡的现实,它立刻就被那点现实吞噬了。海子是这样,顾城是这样,还有什么戈麦、周建、余地。像这些人,诗歌即使写得再好,也不能让人再去正常看他们和诗歌了,这不能不说是诗歌的悲哀。其实,这日子,不就是在理想和现实的撞击中步步向前的吗?如果想什么什么就在眼前了,那就只是神话,而不是现实了。
16、其实,我根本无意于孩子成什么诗人成什么作家,只是觉得学一点诗歌确实有助于语言的表达,可以让作文的语言别致灵秀起来。可是,还没接触几首现代诗的女儿居然已经开始对诗人有别样的看法了,这不得不让我感到心惊。我们那代人的梦,在他们这代人看来,已经是一种不正常了。虽然她喜欢那些美丽的诗句,却并不喜欢那些诗句的创造者——诗人。美丽的诗句和诗人本身生活的反差,让孩子对诗歌缺乏信任,对诗人产生强烈地反感。
17、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人们便喜欢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从最早的《诗经》开始便是是如此。
18、前一阵周杰伦推出的新歌《说好不哭》引发了热议,有人听了感动,也有很多人表示失望,觉得这是个“口水歌”,缺乏深度。的确,《说好不哭》里动词与形容词都比较常见,像“挽留”“打扰”“放手”“难过”“拼命”等,有创意性的词较少,不像以往的双截棍、青花瓷、范特西,能给流行文化注入新鲜感,引领潮流。
19、于是他来到了黄州,结果到了才知道潘大临已经去世了,内心非常的难过。眼看着马上要到重阳节了,开始刮风下雨,去年的这个时候,潘大临还活着,到了今天就已经阴阳相隔,更加悲痛了。又想起当时潘大临只写了一句的诗,于是补成了一句完整的诗:
20、八十年代,我读高中时,因为在随笔本上写了几句很稚嫩的诗句,被语文老师发现,大加赞赏,并找来全班普通话最好的同学,在全校的诗歌朗诵会上朗诵了我的作品,让我一夜之间,在不大的校园小有了名气。要知道,别的同学朗诵的作品可都是光未然的《黄河颂》、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之类名家名作,所有的朗诵作品,只有一篇是学生自己的创作,那就是我的诗歌《带着牵牛去见织女星》,全诗除了第一句我记得,其他均已忘光了。但被朗诵作品的那点光荣和幸福,却悄悄地积攒于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琢磨一些诗句,虽然那些东西很幼稚,难登大雅之堂,现在看了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示人。大概是由于那点虚荣,高中、大学时期别人戏称自己“诗人”时,虽名不副实,但还有点受用。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加深,尤其是现在,如果邻里同事以前的同学或朋友,说起自己是“诗人”的时候,心里就忐忑得不行,不是谦虚,也不是因为自己没写出什么好诗句,而是他们如看另类的眼光让自己不堪承受。什么时候起,“诗人”成了另类的代名词了呢?
21、真正的古人曹雪芹写的“古风”歌倒没那么刻意做旧——“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据说,网上有古风爱好者评价说这首歌水平不行,没有味道,太直白,也许在TA眼中,必须用拗口的字眼才“有文化”。
22、他这一生写了很多诗,但也没写出多大个名堂,始终算不得诗中大家。但他却也乐此不疲。有一次适逢重阳,以无米下锅的他,正准备写诗,这时候又刚好收到了好友谢无逸的信,询问他有没有写新诗,如果写了的话,就给他寄一个手稿,他也想欣赏一下。
23、我说,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想自杀了,你想想,李白自杀了吗?白居易自杀了吗?苏轼自杀了吗?自杀的,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还有,那些不是诗人的人,不也有自杀的吗?
24、还好,接下来,二中的孙老师上台发言了,他一反一中的说法,说,我们二中还是选了《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本的,因为高二学生还在成长期,心灵的发育还是需要一些诗意的滋养的,读点现代诗歌还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孙老师的发言,让一些喜欢诗歌的老师们,稍有安慰,可在座的老师们,真正能认识到诗歌对心灵有滋养意义的有几个呢?因为高考不考现代诗,而写作,老师们更不愿意让学生拿诗歌来铤而走险,在唯分是求的教育时代,谁还愿意让学生在没什么价值的几首诗歌上煞费苦心呢?
25、用滥了的词汇,像流通太久的人民币,变得皱巴绵软,或者像经过岁月摧残后变得粗糙的皮肤,失去了光彩。
26、苏轼此词一出,以往写中秋的诗词都黯然失色,有人生况味又有哲学高度,还有直达宇宙的开阔感。而苏轼之后,也不再有人写中秋能超越这首词。
27、这两首续写的诗,随着这两个人一起被后人们传诵,最后还出了一个成语,那就是满城风雨。不得不说潘大临还是很幸运的,就只写了一句话,便千古留名了。
28、每个人对诗词的解读都不相同,但是大家都对诗词文化都有所了解。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历史上最“尴尬”的诗人,也是最“幸运”的诗人。说他尴尬,是因为他作诗被人打断;而说他幸运,是因为他仅仅写了一句话,却让后人永远铭记。
29、潘大临看着书信,一筹莫展,窗外大雨倾盆,又是金秋时节,秋雨刷洗着小路两旁的竹林刷刷作响,这么有诗意的场景,潘大临来了兴致,遂提笔在墙上写下了诗中的第一句话:满城风雨近重阳
30、给大家看两首宋词。一首是晏殊的《蝶恋花》:
31、如今古风歌曲盛行,但佳作不多,一些作品有着华丽之美,用着古典诗词里的字眼,却像高仿做旧的古董,没有灵魂。
32、谢无逸收到这封书信,知道潘大临口袋很紧,于是想前去看望,顺便资助他一些生活费。过了不久,谢无逸来到黄州,却得知潘大临已然故去,心中十分的难过。
33、写完这首诗,感觉自己表述的有些过于直白,于是在第二年,谢无逸又写了一首:满城风雨近重阳,一江愁绪入洪荒。悠哉唯有庭中树,闲飘黄花白发上。
34、这个"尴尬"又幸运之人名叫潘大临,是湖北人。他贫困潦倒一生,为了改变命运,他刻苦读书,但每次科举都名落孙山。
35、唐末有个宜春人,名叫王毂,有一定的诗名。他曾经写过一首《玉树曲》:“璧月夜,琼树春,莲舌泠泠词调新。当时狎客尽丰禄,直谏犯颜无一人。歌未阕,晋王剑上粘腥血。君臣犹在醉乡中,面上已无陈日月。”一时间广为传播。王毂没有中进士的时候,一天在街上走路,忽然看见有同学被一群无赖围住殴打。这王毂有心上前救友,奈何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急中生智,只见他冲着无赖们大喊一声:“不得无理!认识我吗?我就是写出‘君臣犹在醉乡中,面上已无陈日月’的人!”要搁今天,无赖们非先来一阵哄笑,然后继以一顿拳脚不可。可是,唐代的事情不是这样的。那帮无赖一听这话,不但当时就停手不再殴打他同学,并且惭愧地向王毂谢罪,然后,灰溜溜地离开了。
36、今人写古体诗也常显得尴尬,往往用一些典故和现成的意象来装点,装饰出忧愁来。古人“一樽还酹江月”“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都是自然贴切的,而时过境迁,生活方式变了,大家与清风明月的距离没那么贴近,现代都市的空气质量,看星空都不怎么明晰,凹造型做出同样的姿态就显得矫情,也缺乏新意。
37、正要接着往下写第二句,屋外有人重重地砸门,潘大临放下笔墨,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收租的人到了。潘大临很是郁闷,下这么大的雨你来收租,这不就是为了难为我吗。
38、不知两首作品的创作孰先孰后,谁参考了谁,但给读者的感受是:《蝶恋花》神采飞扬,有画面感,而《端正好》则像AI填的词,用了同样的意象,但缺了气质和神采,不够动人。
39、诗歌,在现代教育中,其实在源头上早就遭遇了忽略。也许是私下喜欢诗歌的缘故,我庆幸我省近几年的中考作文试题还没有把诗歌这种文体排除在外,作为小小区域的语文试题命题人,我总在有意无意地想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一点间隙,比如八册,学了余光中、席慕容、何其芳的诗歌之后,有时我总想在期中期末命题中,设一道小小的简单的现代诗歌试题,以引起老师和同学对现当代诗歌的关注,还有在作文命题中,我从来不在作文写作的要求中写:“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之类,而是要求“若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这一点,也是因为中考有字数限定,不得不如此操作。难操作,也许正是各地放弃诗歌体裁的原因之一吧。还有,只要考卷中一出现当代诗歌阅读题,老师们在试卷分析中就会说,平时没有注重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失分严重,其实那些试题多与课文内容相关,试题也是简而又简,可是,试题再简,人家中考不考师生也就不会赶兴趣......我深知,自己的微薄之力,也就像一片落花想改变诗歌衰落的潮流一样,也许最后只能被这潮流裹挟得愈来愈远,直至被它吞没了....
40、可我们当代的这些著名的诗人,考上了那么好的大学不知道珍惜,根本也谈不上考虑曾经养育过自己的父母了,拘囿于一己之心的狭小空间,一不如意,就自杀,而且还是选择那么残酷的自杀手段,让后人读着他们美丽的诗句而嘘嘘不已。再不如意,还有苏轼不如意啊,虽然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羁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他每贬到一处,那处江山就会成就他文学的辉煌,杜甫有一句诗叫“文章憎命达”,文似看山不喜平,正是曲折的人生,历练了他们的思想,成熟了他们的文字。自杀本身就是一种怯懦,诗句即使再美,诗人本身也难以高大起来。
41、在现代好多人看来,诗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天真虚幻神经的代名词。说起诗人,一些人自然就有反应,胃里就泛酸水。甚至有些人说,诗人啊,就是那些不好好说话的人,我的一个同事就这样说过,说,诗人就是把一句话能说清的事,分成几句话去说,分成几行文字去说的人。甚至还有人说,诗人就是会使用回车键。说得最严重的就是,诗人就是精神病人!
42、而这个时期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诗词故事,像唐朝的崔护,一生只得一首诗,却成了著名的诗人,而宋朝也有这么人,他并不出名,而写一首诗只写了一句便没写了,但是正是这一句诗,却流传了千年。
43、最近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唐朝在危急十分亮出诗人身份便可以逢凶化吉》文章里写道两个诗人逢凶化吉的例子,现转如下:
44、作者:专栏作家闫晗,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年轻人》等,
45、送走收租人之后,才想起自己的诗还没写完,但是被这样一打扰,他也没了兴致,只好给朋友回信说明了情况,并把墙上的那一句诗也告诉了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