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女子骑马的诗句(精选51条)

2024-01-14 14:12:58

描写女子骑马的诗句

1、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出自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4、为什么会喝醉?因为壮志难酬,就算喝醉了,也忘不了他的战场,挑灯看剑,有泪难弹,恍恍惚惚,又听到了熟悉的号角声,又回到了和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里。骑马,射箭,意气风发,壮怀激烈,多么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哪!怎奈何,还没寻到机会两鬓就已经有了白发。

5、现在我才回想起江南的好处来,当时年少风流,春衫飘举,风度翩翩。我骑着大马,斜靠小桥,满楼的女子都被我的英姿所倾倒。(描写女子骑马的诗句)。

6、 基于上述认识,人们将简约实用、袒露胸乳、胡服男装作为唐代女子地位之高的证明,似乎有意或无意的指向这样一种观点:唐代女子的社会地位是随着武周时代的兴起而提高,又随着武周时代的衰落而走向低迷,而对这些社会风尚出现的原因,则归因于唐代的对外开放和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女性的政治成功。

7、第2首,描写美人踢球的情景:蹴鞠当场二月天,番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曳起露金莲。几回踢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8、▲图二 房陵大长公主墓出土的着胡服托盘提壶宫女图

9、译文:像高渐离一样在燕市击筑饮酒,像荆轲一样在易水上弹剑悲歌,应结识像燕太子丹这样的爱贤之士,要结交像并州侠士一般的朋友。少年身负壮志,将来自有奋发激烈之时。若再遇到像鲁勾践这样的侠士,应该事先自报家门,若有争博之时,请多多包函,幸勿相欺啊。

10、这幅绢画中的羃篱与燕妃墓壁画中侍女手捧的羃篱的帽形有所不同。因为羃篱的本意就是指附着在帽檐上垂下的皂纱,可以应用在不同形状的帽子上,起到遮蔽作用,所以各种缀有起障蔽作用的皂纱的帽子都可以称之为羃篱。

11、白话文释义: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12、至于女性所戴胡帽,最初是作为西域舞蹈服装的一部分,由来自西域的舞女穿戴着,展示在中原人的面前。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有诗云,“织成蕃帽虚顶尖,细胡衫双袖小”;白居易《柘枝妓》诗云,“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

13、◀唐代绢画《树下人物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画中树下站着一位穿男装长袍、头戴羃篱的春游女子,正要摘下羃篱稍事休息,身旁有一位同样穿着男装的侍女搀扶着她。

14、老辛自己也在题目中说了,他赋的是壮词,自然是气势恢宏的。他写的沙场,是男儿豪气,也是英雄悲歌,是荡气回肠的战争,也是苍凉悲壮的郁气。

15、从长时段看,唐代以安史之乱为界,形成两种迥然相异的服饰风格。而以唐前期的短时段来看,在安史之乱以前,又以武周时期为界,呈现出一种变化鲜明的动态过程。袒露、胡服、男装等为世人视作唐代女性地位较高标志的服饰元素,皆于高祖、太宗之世就已出现,到武周时代趋于顶峰,到开元天宝年间已出现异化和些许衰落,而安史之乱后更是日渐消逝。

16、翩若轻云出岫,携佳人兮步迟迟腰肢袅娜似弱柳 

17、本书为“分拣历史”书系的开篇之作,分拣出历史的一个片段,打开历史的衣橱,从政治、经济、社会、美学、艺术多角度讲述中国“穿”越五千年的悠久文化。

18、中宗以后,“宫人从驾,皆胡帽乘马,海内效之。”说明宫廷女性骑马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此外,唐朝的贵妇也经常骑马出行。《明皇杂录》卷下记载“虢国夫人每入禁中,常骑骢马,使小黄门御。”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一副描写虢国夫人骑马出游的作品。这幅画作同时反映宫中女性外出着男装胡服的现象,画中最前方的男装女子更是被许多人认为是虢国夫人。

19、从南北朝至盛唐,由于女性骑马之风的盛行,也带来了女性出行着装的变化。因为一般而言,人们穿什么样的衣服,除了反映了穿衣者的喜好,也是由穿衣者的生活方式、日常活动决定的。比如在今天的都市里,同样是在冬日,室内有暖气、出门就坐车的女性往往会穿略为轻薄的外套,甚至也可以穿裙子、单鞋;而生活在低温的室内,或需要长时间户外活动的女性,自然会穿一些厚实御寒的衣物。

20、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苏轼《题金山寺》

21、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22、尤其对于女性而言,胡服“不仅形式独特新颖,而且相对比较贴身,有利于突出女性身体各部分的曲线,因而具有无法抵挡的吸引力”。 一个时代的潮流风尚多半会受到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唐代,胡服的逐渐消逝直接与“安史之乱”这一重大政治事件有关。

23、于是乎,为了配合马上骑游,骑马妇人的服饰自然也不会停留在上襦下裙的形制上,因为穿裙骑马终究不太方便,女子的骑马装定会随着风尚做出适应性的改变。

24、如从初唐武德年间至中宗后流行的帷帽(笠帽)就是从“戎夷”的“冪䍦”发展演变而来的。“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冪䍦。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有惟帽,拖裙及颈,渐为浅露。”“中宗后……宫人从驾,皆胡帽乘马,海内效之”。冪䍦本是胡、羌民族的首服。

25、第4首,描写美人洗足的情景:濯罢银盆雪欲飘,横枕膝上束鲛绡。匝来玉笋纤纤嫩,放下金莲步步娇。踢碎香风抛玉燕,踏残花月上琼瑶。五更索向鸳鸯枕,勾引郎官去早朝。

26、 服饰风格往往被视作社会风气、风俗的表象。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将服饰的特点与人群的社会活动及社会地位相联系,许多学者将唐代前期独具特色的袒露装、胡服、男装作为女性地位较高的实证似乎也不无道理。 

27、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 

28、这首诗描述了美女金莲小小,眼波横横的美太。诗人把美女的脸比作雪天傲放的梅花,充满了画面感。

29、白话文释义: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30、第1首,描写美人烧香拜佛的情景:三寸弓鞋步翠苔,想应天竺上香来。眸凝秋水波初动,掌合金莲花未开。腰细漫摇春日柳,胜红犹带雪天梅。不知暗祝缘何事,斜把金钗拨冷灰。

31、佩的刀,黄金白玉为装饰,结交的人,不是豪杰就是义士,试问,如此男儿,难道不是生来就应该大展宏图的吗?可眼看大丈夫已经五十岁了,却还没有在沙场立功,哪怕豪情依旧,哪怕一颗丹心依旧,还是戚戚然。

32、本书具备了目前图书市场上古代服饰类文史图书所不具有的独到之处,即“分拣历史”的主题,图文并茂地如同一场精品文化展览一样,对古代服饰的细节进行通俗普及,图文相得益彰,通俗有趣而严谨练达。

33、它是我国文人墨客卖弄文才的一种文字游戏,并无十分重大的艺术价值,但也不失为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支奇葩。

34、它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社会风气的开放对女性的影响,但当安史之乱结束,中原开始厌弃胡风之后,它随着胡风的不再流行而消逝,但早已存在的社会活动却依旧保持。

35、然而羃篱流行了一段时间以后,逐渐被唐代的贵妇们抛弃不用,障蔽容颜的功用被一种叫作“帷帽”的新物品代替了。

36、在太子、公主等皇族墓中着胡服或着男装袍袴的女性应是宫女,出现在一般大臣墓中应是侍女。侍女或宫女一般是手持各种物品以表示为墓主提供某种服务,手中不持物的胡服宫女和侍女可能表示待召唤。

37、写作背景:苏小妹与长兄苏东坡正荡舟湖上,欣赏那无边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书信,根据秦少游书信中的诗文,所创作的一首趣味十足的诗。

38、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献记载中屡屡提及胡服在唐代各阶层流行的情况,但考古发现的实物材料却与文献记载不尽一致。如陶俑中着胡服或男装的女子多为宫廷侍女或家内侍仆,少见身份高的女性。唐墓壁画中穿袍绔、翻领胡服的女性,大多居于着裙衫者之后、队列的中部或后部,身份显然较低。从未见过由袍袴或着胡服的女子牵头的(图四)。唐墓壁画中胡服女性身份主要有侍女(宫女)和乐舞伎两类。

39、但从其仅流行于安史之乱以前以及主要流行于身份较低的阶层看,显然无关乎唐代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挑战,无关乎女性社会地位之提升,因此不能被视为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

40、第四是说高宗的诏令颁布后,根本无人遵从,喜爱郊游、马球、骑猎等户外运动的唐代上层女性们,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她们对不便于活动、不利于展现女性美的羃篱的摒弃,于是在武周神龙年间以后,羃篱就渐渐绝迹了。

41、此外,不少论及唐代女性服饰的文章,大都有意无意地将“初唐、盛唐时期的女性”与“整个唐朝的女性”混为一谈,忽略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动态变化。事实上,从社会史和服饰史的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时段唐代女性的形象、活动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尽管对唐服饰发展的分期还可以进行讨论,但不论怎样分期,服饰在不同时期应是各具特点而又脉络分明的,机械地、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显然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42、如唐玄宗曾带着宫眷巡幸华清宫,杨贵妃与姐妹们竞相准备奢华的车舆、服饰以显耀身份,竟至“为一犊车,饰以金翠,间以珠玉,一车之费不啻数十万贯。既而重甚,牛不能引,因复上闻,请各乘马。于是竞购名马,以黄金为衔……”这炫奢斗富的风气已经如火如荼。

43、一是女性参与社会活动频率的增加以及骑马出行成为普遍方式,传统的女性服饰不适合或者不便于骑马,女性出于对骑行的需求,选择穿着简便的男装。

44、《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羃篱(籬)。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

45、第6首:描写美人骑马的情景:露玉笋,丝缰软把衬金莲,宝镫轻踏。裙拖翡翠纱,扇掩泥金画。似比昭君,只少画琵琶。天宝年间若有他,却不把三郎爱杀。

46、在胡服的影响下,“女着男装”也是唐代的一种流行风尚和唐代女性服饰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无论是唐以前还是唐以后,“女着男装”均被中原王朝统治者视为一种“异端行为”。尽管唐代女穿男装流行,但在宋人编撰的《新唐书》中,依旧用“服妖”这一极度批判的话语来评价这一现象,而这种看法却是后晋刘昫《旧唐书》中所没有的,这也体现了“女着男装”现象之于唐代的特殊性。

47、如唐代薛逢的《宫词》“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意思是无宠的嫔妃羡慕穿着袍袴男装的宫女可以为皇帝扫床。“袍袴”在唐代是男子衣冠,特指男装女性,这一点在孙机先生《唐代之女子着男装与胡服》文中已有专论。 而“女着男装”能流行唐朝,主要有两个原因。

48、到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流行的女子出行帽式又发生了变化,胡帽成为继帷帽之后,又一种女性骑马时喜爱佩戴的帽子。

49、唐墓壁画中的穿胡服女乐舞伎不多,不少是胡女,而且舞蹈服装保留了胡服的样式。总之,考古实物中所见着胡服或男装的女性多为身份较低人员的现象说明,因胡服便于劳作和活动,主要流行于社会的下层,并非唐代女装的主流,与女性政治地位之提升似乎没有关系。

50、 胡服盛行和女着男装是唐代前期妇女服饰的一个独特景象。从胡风元素在初唐女性服饰中的承继发展,到纯粹由丝绸之路带来的胡人服饰的盛行,再到安史之乱后胡风元素逐渐消失,这一景象和过程体现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胡汉文化的交流融合、唐人开放包容的社会心理、李唐皇室固有的胡人心态以及唐代女性审美情趣的变化以及政治事件、民族关系对潮流风尚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描写开封的优美诗句(精选18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