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夜静山空的诗句(精选68条)

2024-01-14 14:41:50

描写夜静山空的诗句

1、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别董大》这四首诗在主题上都属于送别诗,都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但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诗人的送别方式不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目相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以酒相送;“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是以歌相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以话相送在教学时我们就应该指导学生去找到这些差异。又如《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词作品所围绕的中心意象都是月亮,写作手法上都是借月亮抒发内心情感。但两首诗词作者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诗作根本,先剖析每一篇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情感渲染方式,让学生有初步印象后再进行对比分析。由此让学生探知,《宿建德江》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诗句中几乎每个字眼都体现出不同意象。学生全方位感知后,能构想出这样的意境:羁旅夜泊、日暮添愁、野旷天低、明月伴人。而学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品悟出另一番感受,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经过对比,两首诗词的不同之处就显而易见了,即所抒发的情感各有不同,前者诗人借月亮抒发了行旅途中的孤寂、思乡之情,而后者却表达了诗人沉醉于美景中,对黄沙道的喜爱及兴奋之情。

2、各位诗词大家的名作常常分散在各个年段的教材中,学生对诗人的了解也通常是碎片化的,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印象,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以作者组群进行群组教学,学生能全面地、系统地了解每个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也能纵向地了解诗人的经历和情感的变化等。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1~6年级共收录古诗词113首,其中李白的诗有9首,苏轼有6首,白居易有5首,王维有5首,王安石有4首,杜甫有4首,等等。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段把同一个诗人的诗作进行组合成群。如李白的9首诗:《古朗月行》在一年级上册,《赠汪伦》《静夜思》在一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在二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在三年级上册,《独坐敬亭山》在四年级下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五年级下册。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年段特点,把《古朗月行》《赠汪伦》《静夜思》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古诗群,也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特点,把《古朗月行》和《静夜思》组群,把《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组群。前两首都写到了月亮,后两首都是送别诗,这样的组合更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学生在读了李白的诗后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极富浪漫主义的诗风以及性格豪放的特点,也能理解他被称为“诗仙”的原因了。(描写夜静山空的诗句)。

3、补充相关经历。在学习王安石的《元日》时,如果仅仅理解到整首诗描写的是元日热闹、欢乐的景象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诗意,我们可以补充以下相关内容:

4、王维的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但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5、  晚年的王维常以自然山水兴发归隐之志。其含蓄敦厚的情志,接续的是诗经,而非楚辞中幽愤的情怀。连王维的“不遇诗”也别有筋骨,从而极大调达了怨怼之气。这种正雅冲淡了其山水诗中的“不忿感”和“不遇感”。王维山水诗中失意感的表达,更多是借自然冲淡或消解失意情绪。这种情感上的节制令王维山水诗写景空灵却不虚空,表“不遇”却不愤懑,透着他世事洞明和情理通达的平衡感。这种对万物质朴而敦厚的“君子之心”,使之既能与“天地同情”(王夫之《诗广传》),也能使自己在变幻无常的世事纠葛中立身处世。

6、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文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组群的时候,心中要有明确的对象意识,要以学情为先导,不能过分拔高,也不能贪多求全,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力求一课一得,一组一得。

7、以写法组群进行群组教学,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凸显诗人语言表达的艺术魅力,学生也更能深入地理解把握其思想内容。诗人在古诗表达时常常会采用一些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彰显自己高超的艺术手法:有的托物言志,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马诗》《石灰吟》《竹石》,都表达了诗人远大的志向,是典型的托物言志诗;有的运用了巧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如《望洞庭》《古朗月行》《山行》等;有的运用生动的夸张,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如《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

8、王维喜用“空”、“闲”、“静”等字样。“空”,并非指空无一物,而是诗人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山林时,所获得的那种空明洁净的总体印象,是“心静如空”时的一种空灵清静的审美体验。“闲”并不是指无所事事,而是诗人随遇而安、淡泊于名利的心情的生动写照。“静”也不是死寂无声,静中有动,静中有声,是禅宗推举的般若静观。王维有众多诗句描写了这种闲静空寂的境界。这里再举两首:

9、  由自然山水触发而生的情致不只是审美的,更是心灵的。“渭城朝雨”的清新澄明,黄河落日下的雄浑辽阔,抑或空山新雨后的风清月朗,皆为诗人情志的表象。王维山水诗精微又不乏恢宏。《汉江临眺》渲染了山水的宏阔气象,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种时空恒久、山高水阔反映的是诗人疏阔的情志。

10、  在王维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诗中,“空灵”和静谧之感尤为突出。名篇《山居秋暝》描写秋日雨后山间即景,前两句尤以扑面而来的清新和宁静之气为人称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全诗以“空”字起笔,为触目所及的自然景致奠定基调。“照”和“流”看似打破先前的寂静,却衬得雨后的山林越发灵动,一种别样的空灵意境随之而生。《鹿柴》同样落笔“空山”:“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首句以“空”描绘山之人迹罕至和静空,随后又以“人语”打破“空”境。空谷传音愈显山之幽静,山中回荡的人声亦与山水交融一体,俨然山水的自然酬答。随后密林中乍现的光束,以自然莫测的变幻凸显灵动,强化了全诗营造的空灵之境。

11、山是“空”的,雨是“新”的,既“静”且“净”,雨后空山清湛静谧,晚景宜人。皎洁的月光朗照松林,树影斑驳,姗姗可爱。林中一股清泉,漫过山石流淌,发出淙淙的悦耳之声,以声衬静,更烘托出山林的闲静。幽静的世界中传出一点枝叶的窸窣碎响,目光到处,原来是洗衣浣纱的少女归来了;山涧中有荷花涌动,因为沿水而下的渔舟推动了视觉、听觉、感觉器官,并加以综合运用,出色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烂而又幽雅静谧的雨后秋山图。尾联的“随意春芳歇”,正是“无念”、“无作意”、于此无所住心的生动写照。

1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3、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说:“群文阅读,量大是它的‘形’,而在比较阅读中的思维因碰撞而激活则是它的‘神’。这里的‘神’也就是指特别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那个‘点’,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个点,‘形’‘神’兼备应当是群文阅读的根本所在。”(1)比较阅读就是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去寻找差异。在古诗群文阅读中,我们要把根据一定方法组合成的这组古诗进行比较,辨别异同,知同辨异,具体可对比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原因、表现手法、意境画面、艺术风格等诗作的重点要素。经过综合对比分析,学生能在差异中求得共同点,并在共同点中求得细节不同,加强对诗作某一意象的深刻认知,加强理解与记忆,并提升领悟能力。为了激活学生阅读时思维的“点”,教师应潜心钻研文本,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讨。

14、  王维山水诗中的“超逸”还往往以山水的净空衬托心灵的高远。王维历经宦海沉浮,却终未如陶渊明一样抽身仕途,归田园居。但他的心灵却并不为世事拘囿,而是通过纵情山水,寻得一条体悟万物、达通情理的处世与自处之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王维中晚年流连山水,借自然感兴表露随遇而安、一片澄明的闲适超逸之态。自然山水的空灵与高远,反映的是诗人超然外物的人生态度。山水空幽,天地广袤,对应的是襟怀的宽广,充分表明了自然景致对人的感情的调平和情志的调达。

15、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6、  作为古代山水诗的高峰,盛唐诗人王维对山水别具一格的描绘备受历代评论家推崇。王维山水诗中传达的空灵、渺远而又独具情致的意境,及其外在超逸的气韵和情志上的“仕隐两得”,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具有代表性。王维山水诗旷达超逸的一面,充分表明自然山水对传统文人情志的节制与调平作用。

17、要做到诗禅融为一体,了然无痕,诗人不仅要在佛禅方面有比较高深的造诣,更要让禅意理趣渗透到自己思想深处,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存在,才能在诗作中毫无功利性地、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王维正是此道高手,表面上看他在诗里似乎只是在游山玩水、听松看云,不涉丝毫寺庙经书,静下心来才发觉,诗中的每一个角落,都传来佛语梵音。

18、(2)汪洋.古诗群文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9(28):

19、每首古诗都有诗人的写作对象,有的描写自然风光,有的描写人物,有的描写事件等。统编版教材的编排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群文阅读的理念,一课往往就是一个小的古诗群。例如:六年级下册第3课的三首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描写的内容都是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这与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相吻合。在学习这三首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勾连之前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元日》等诗,组成一个更大的传统节日古诗群。这样一组同一主题古诗群的建构及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视角,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这样再学习群组中的其他诗词就容易得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我国的历史和古人的情感生活,体悟了诗中浓浓的情感,感受了祖国文化的深厚久远。

20、以主题组群:探寻不同主题,知悉古人的情感生活

21、禅理入诗,不着痕迹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在这些以山水田园风物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里,寓含着禅理、禅趣、禅悦。与一般的枯燥晦涩的佛偈不同的是,诗人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从生动具体的形象画面里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与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不用禅语,而含有禅理禅趣,可说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入禅”之作的艺术特征。一方面,不用禅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首首精美的山水田园诗,读者可从诗人所描绘的山水田园自然美景中,去获得审美的愉悦;另一方面,又因其寓含有禅理禅趣,读者亦可结合诗人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进一步去探究诗中禅的幽趣玄理,引发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层思考。

2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23、王维往往善于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寄情于物,达到物我交融,情景合借写景以写情,虚中蕴实,象中寓理,从而描绘出虽虚幻却又逼真的意境,表达出不同的感受。如《山居秋暝》中,“空山”二字既描绘了秋雨初霁、夜静山空的实景,又点明了诗人此时宁静闲适,恬淡自如的心境。颈联实写竹喧、莲动,间接却描绘了人的活动,从字面上看,是见物不见人,但实实在在又有人在活动着。这样描写,令人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无形之中扩展了诗的内涵。此外又如借明月之象表心之澄澈,借白云之象表心之闲淡,借柴扉之象表心之隐逸,借钟声之象表心之清静,借林之象表心之空寂……虚实相生的意境,隐约迷离的感情,给王维的诗抹上了一层禅的色彩。

24、古诗群本身就是根据一定的维度组合成的,所以要找出共性的东西并不难,但仅仅了解这些共同点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重要的是要在这些共性中找到群组中几首古诗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比较、鉴别与赏析。

25、“多文本”是群文阅读最大的外显特征,文本群的组建是古诗群文阅读的起点。“议题”是古诗群选组过程中的组织线索,议题的确定是群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它决定了群文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妙寻议题,并以此为抓手选择和整合相应的古诗来组成古诗群,从而构建有价值的古诗群文阅读课。以议题组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26、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山中,涧户、芙蓉花,眼前能看到的似乎就是这些东西,其它地方均为空白。就诗的审美层面看,诗人以极其平淡的笔调,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幽独世界,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火红的芙蓉花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落。这里一方面可以将芙蓉花的孤高看作诗人追求超尘脱俗之精神境界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此超尘脱俗的精神境界的陶醉与赞颂;另一方面,这里也借花开花落的“象”,寄寓了佛家“无我”的禅理。这生长在静寂无人之山涧的芙蓉花,其存在完全依循着自然的律动,花开花落,生生死死,都顺应着自然的本性,既没有绽放的欢乐,也没有凋谢的悲哀。绚丽之极,终归平淡。这正是禅家所赞誉的“亦空亦有,色空一如”的境界。

27、  王维笔下的“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斜晖返照皆寻常景象,他却能以笔触直抵人心,成就千古绝唱,盖因其对山水“自然”特质的敏锐与易感,抓住了其“质朴”本质。他对自然山水天然善感,不论秋日薄暮入夜之际的微妙转换,还是“返景”“复照”青苔的刹那间的气象变化,皆通过捕捉自然转瞬即逝的时移物易,描绘乾坤的妙趣灵动与空明清远。

28、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却少有人论及。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和他所奉的“佛”的不协调作一论述。

29、佛教在东汉末年自印度传入中土。为了能在中土扎根并生长繁衍下去,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道等传统文化杂交融合,在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由于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禅宗从一开始就染上了神秘的诗意色彩,和诗学结下不解之缘,并对中国诗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古典诗歌简淡含蓄的基本艺术风范,深化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写意的民族特征,并开拓了中国山水诗的意境,造就了众多禅意山水诗人。王维便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位。

30、“知人论世”这一说法最早出自《孟子》。孟子的本意是说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对作者本人的思想、主要经历等有所把握。也就是读者要想准确到位地鉴赏作品,先要对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重大事件等有一定了解,同时也要对作者本人及其写作风格作适当的了解。知人论世,就能让读者成为与诗人心灵相通的朋友,能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作品,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者对其作品进行鉴赏。

31、  王维对于四季轮回的更替,浩瀚宇宙中的物换星移有着比常人更敏锐的洞察,贵在心怀“虚静”。这种“虚静”不仅涉及物我关系,更在于心灵的安放。王维山水诗多取悠然自得的闲适和超逸之意,又何尝不是其淡泊明志的自况?叶嘉莹就认为,王维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以言志,其妙处就在于通过反向化用《楚辞·招隐士》而出世之愿弥坚,闲适恬淡之气愈盛(《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32、比如我们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在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后就可以让学生想象:暮春时节,山前鸟飞,桃花水涨,鳜鱼肥美,在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悠然垂钓,从而体会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以己度人,让学生习得了“像诗人那样”去体味的方法,在自己的头脑中还原出了一个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对诗词意境、情感的体悟。

33、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都含有强烈的政治思想内容。本诗创作于1069~1070年间,此时诗人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宰相,他雷厉风行地在全国推行新法。新年时,王安石见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过春节的一片热闹景象,联想到自己变法伊始的新气象,于是创作了本诗。

34、禅境是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就如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蓦然见到的“那人”,犹如迦叶尊者在灵山会上心有妙悟时的破颜一笑。这时,诗的意境实际上是表现为禅境。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意境的高处即是进入了不可思议的禅境。禅宗的悟道,忘却心机,忘却物我的境界,与意境的心物合物我神游是统一的。王维诗作的魅力所致,相当程度上在于不仅创造了意境,并且变化为禅境。正是由于王维得之于禅宗的影响,并将意境统一于禅境,从而在诗歌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35、  王维喜以“闲适”入诗,其山水诗所透露的“闲适”与“超逸”气象,既反映了诗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也是他体认人情世事的投射。《鸟鸣涧》着眼于山间花鸟,夜静山空,却在“人闲”与“夜静”中暗藏道心与天机,言尽却意不终,余味绵长。人闲固然足表诗人的闲适,夜静又岂非诗人之心静?而这种闲静的心境,在月出鸟受惊的连动中衬托得愈显超然。山间万物皆自然山水孕化的生灵,而它们(包括“人”)又不过浩渺乾坤中自然妙趣的缩影。

36、“空、闲、静”的禅境与诗境美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禅意,集中地体现为闲静空寂的境界。这不难理解,空寂地境界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乐境”。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最好的去处自然是绝无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虑,忘却尘世纷扰,从而进入空寂的禅境。在这里,“闲静空寂”既是禅境的写照,也是自然山水的写照。王维以“澄净”的心境观照空山寂林,进入除尘净虑的“寂静界”,直觉体验山林之乐。仍以《山居秋暝》为例:

37、“诗佛”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的诗往往在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的同时,流露出自己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王维的写景诗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节奏舒缓、韵致高远,得到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

38、古诗群文阅读就是以一定的标准把一组古诗整合在一起,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阅读赏析,从而提升学生古诗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既能摒弃传统单篇古诗词教学那种零敲碎打带来的弊端,将原本孤立化、分裂化的教学变为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也能让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统整的概念,养成进行知识统整的习惯。古诗群文阅读还能大大地增加学生阅读的数量,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广,以达到拓宽学生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提升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同时,教师精选不同内容、题材、诗人、写作手法、意象的古诗成群,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以此来寻找其中的异同点,并且借助知人论诗来帮助学生鉴赏诗歌,全面提高了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效率。

39、兼为诗人和画家两大身份的王维,历来被推许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手。王维诗南宗山水画之祖,开创了“意在笔先”的写意派画风,体现了先神后形的法则,而他的山水诗同样具有写意画的艺术效果。《辋川集》中的二十首绝句,活脱脱就是二十祯写意山水小品。诗人善从情景交融入手构思,略去景物的次要部分,突出其主要特征和最动人处,力求写出辋川山水的精神、气象及其丰富的个性色彩,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自然,也融入了诗人所追求的禅意。来看《辛夷坞》:

40、摘要:统编教材在选材上大幅增加了古诗词篇目,因古诗词生涩难懂,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古诗群文阅读”能为小学古诗学习提供有效的途径,摒弃传统单篇教学的弊端,进行知识的统整,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升思维能力。在古诗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将不同主题、题材、作者、写法、意象等方面进行巧妙组群;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同兼顾的对比阅读中聚焦诗情、通达情理、增强思辨;通过全面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经历、写作风格以及借助名人名家的诗评来真正知人论诗。

41、《山居秋暝》中的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鹿柴》中的空山传语,深林返照;《鸟鸣涧》中的花落人闲,夜静山空,月出鸟鸣……真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怪不得宋代大词人苏轼会这样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清代诗人施补华也赞叹:“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明代文学家王鏊如是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如果我们在学习王维的诗时适当补充这些名人对王维的评论,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42、补充相关诗作。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好游历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与山水有关的佳作。在学习了《望庐山瀑布》后,我们可以以其人生经历为坐标轴,结合其不同时期的诗作进行补充学习。如补充《夜宿山寺》《望天门山》,去感受青年时期的李白初出巴蜀时那种洒脱自在、乐观豪迈的情感;补充《早发白帝城》,去感受诗人在历经安史之乱后突遇赦免,字里行间洋溢着的那份愉悦;补充《独坐敬亭山》,去感受诗人饱尝人间心酸后,晚年那种孤独寂寥、怀才不遇的心境。通过这些诗作的有序补充,学生对诗仙李白的认识不再是支离破碎的了,而是变得更加真实丰满。

43、这首诗纯以无所用心取胜,将自己领悟到的禅理与欣赏自然结合在一起。赵殿成注道:“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也。”诗人摆脱了一切尘累,泯灭了一切俗念,兴致一来,即独自出游,漫无目的,随意而行,有水看水,有云看云,即遇山林野老,照样与之谈笑。此诗从颔联起透出浓浓的禅意,“兴来”就独自出游,任其自然,其中的快乐并不需要向别人宣扬,自己明白就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游玩来讲,一般游人走到这里可能会意兴阑珊、郁郁不乐,那样的话就没有禅家“任性”、“无住”的踪影了。而王维呢?要动即动,要停即停,要行即行,要止即止,一切都任心自在,随顺自然,独自超脱,不为物拘。既然行到溪源头,那就坐下,仰看轻云出岫,一样享受清静幽寂的山林野趣。“行到水穷处”,似乎已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却没想到“坐看云起时”,一下子豁然开朗,直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全新的境界脱颖而出。自然界水、云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穷通之理,而诗人能安然地欣赏它的变化而无动于衷,则表明了他对身外世界无牵无挂的超然出尘的人生态度和宁静的心绪,传达出随遇而安的自然和谐之境,深得物我两忘的禅趣。徐增在《说唐诗》中评这首诗说:“行到水穷处,去不得处,我亦便止,倘有云起,我便坐而看云起。坐久当还,偶值林叟,便与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则不能以定还期矣。于佛法看来,总是个无我,行无所事。行到事大死,坐起是得活,偶然是任运,此真好道人行履,谓之好道不虚也。”王维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对一切外境之物不生执着取舍之意,无所依碍,泛若不系之舟,正是禅宗核心。

44、《终南别业》融入了禅趣,而这首《孟城坳》则是包蕴了禅理: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这是《辋川集》中的第一首。此时诗人移居孟城口新宅不久,他骤然想到了别墅主人的新旧更换。这一份产业先前曾为宋之问所有,想必亭台池柳,繁华一时。待得转卖到王维手里,面对着新主人的庄园已非昔日旧貌,虽有残剩下来的衰柳可供记别,物之故主今又何在呢?是以世上一切缘生群品,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颓泯灭,没有任何东西具有恒常的意义。古木衰柳的疏落之景,与人生无常的深长慨叹,融为一体。而下半首“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两句,则用观察过去所得到的经验来推断未来,转入对其自身命运的沉思。想想虽然现在自己做了辋川别业的新主,宅第田园山水均为己有,然而人生苦短,几十年光阴转瞬即逝,到头来别业又将归属他人,且不知这后来者又会是谁。正如清代徐增所评:“后之视今,亦犹吾之视昔,空悲昔人所有而已。”诗人站在现今立足点上感念往事,抚今追昔,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层面上,说命尘世历经沧桑之变,胜景难常,万事俱空。综贯这几层意思,讲的正是佛教“诸行无常”的法理。王维依其实际经遇托兴咏怀,将自己信解的宗教义理巧妙地灌输入这首小诗里面,达成了情、理与景物三者交叉互融的效果。

45、虚实一理,象中寓理 比较中西方两种绘画艺术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西方油画注重写实,严谨客观;而中国的水墨画侧重神韵,意在笔先。一为形似,一为神思。虽然中国画不能像油画那样客观真实地描绘景物的形色状貌,但所绘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因而具有油画所不具备的神韵和气象。

46、《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47、以题材组群进行群组教学,学生能对不同题材的古诗特点有所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渐渐在头脑中构建一个个不同题材古诗的认知图式。当学生以后再学到这类题材的古诗时,他们就能进行迁移运用。古诗按题材可分为:送别诗、咏物诗、边塞诗、哲理诗、山水田园诗等。教师在进行选题时,就可根据古诗的题材来进行选择组合,如把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从军行》《塞下曲》《出塞》等边塞诗组合成群。在这个古诗群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边塞诗的特点就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知道边塞诗一般都描绘了边塞独特的自然风光(边塞诗的意象),一般都反映了边疆地区军民的艰辛生活,绝大部分边塞诗气势宏大、慷慨激昂。

48、禅宗有“任性”、“无住”的思想。“任性”即不矫情;“无住”,对一切境遇不生悲喜忧乐之情,不粘不着,不“住”于心。《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无住为本。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利欺争之时,并将为空。”王维将这种随缘任运的思想不经意地表现在一些山水诗中。如《终南别业》写隐居终南山期间悠然自得地情怀,极尽诗人淡泊清闲、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意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理趣:

4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前一首《鸟鸣涧》,诗中虽是有动有声,然而绝非噪闹,恰是一种空、静之境,以动态托静态。“人闲”、“夜静”、“花落”、“山空”,是心境亦是处境,在空旷宁静之中,明月乍出,有光而无声,却“惊”动了山鸟,虽着一“惊”字,依然是静的延伸。桂花轻轻飞落,山鸟啼鸣宛转,更显出春涧的幽深。这是灵动的静氛,传出了不着一物的空静心境,这也是宇宙精灵恒在状态的通然了悟,明月千古复万古,山鸟“时鸣春涧中”,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高妙的衔接组合,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见心”、“见性”的玄冥禅意。第二首是《辋川集》中的《鹿柴》,所写的完全是一种空明寂静的意境:空山里静寂无人,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那回响仿佛来自天边。林深幽暗,一抹残阳透过密林照在青苔上,这点亮色使深林与青苔的幽暗愈发深重,更衬托出空山的寂静之深。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空而又寂的境界。动静相形,喧寂相衬,这就是诗人从禅宗那里借鉴来的艺术辩证法。同时,这也是宴坐静观的禅所必然带来的艺术思维方式,“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澄净之心映照着大千世界的动静喧寂。

50、意象就是作者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精选同一意象成群进行群组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诗人的情感世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如古人常常对月思亲,引发自己的离愁别绪以及思乡之愁。李白在《静夜思》中写到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客居思乡之情;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诗人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里触景生情,思念故乡的心情。像这样的以写月亮来寄托自己的离别和相思之情的诗作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组适合学生年段特征的古诗来进行群文阅读。

51、(1)周一贯.群文阅读不可有“形”无“神”(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7(10):

52、虚与实是对立而统一的一对美学范畴。在文艺作品中,所谓虚,是指通过联想或想象对审美形象所作的间接性的艺术描写;所谓实,是指对审美形象所进行的具体的直接性的艺术描写。在中国山水画中,除了落笔之处的实绘外,往往留有许多空白,用以表现水面、云雾、天空等,或者什么也不表现,仅仅是为了在视觉上突出画面中心内容,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鉴》)

53、  不过,王维遣词虽质朴无华,却并非对自然山水的简单白描,而往往留白充分,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落日斜晖,余味不绝,空谷留音,余音缭绕,令人回味无穷,仿若天籁就在山水的自然律动中。王维的山水诗也绝非对山居生活的简单记录,而恰是他对自然山水与山居生活的体察和拣选。王维山水诗中的空灵与质朴,映照出的正是他内心的闲适与超逸。

54、教学中,将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古诗词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在深化阅读理解的同时,能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品读。

55、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诗与画在表现艺术上有共通之处,画理往往可用于诗理。就山水诗而言,实写可以描绘物的形态,虚写则有助于传达出物的神韵。实以引虚,虚中孕实,能使欣赏者回味无穷。好的作品,总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虚与实、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56、徐春燕,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000)教科室副主任,苏州市吴中区语文学科带头人、班主任带头人。

57、“以意逆志”这一说法也出自《孟子》,意思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切身感受,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通过自身的想象、体验、理解,然后以己度人去领会、揣摩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主旨。

58、巧妙组群、对比阅读、知人论诗这三个古诗群文阅读途径,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进行古诗群文阅读赏析。当然,古诗群文教学的策略并不是单一的,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究古诗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上古诗课堂,爱上古诗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59、知“人”论诗,这里所指的“人”并不仅仅指诗人,还指的是给诗写诗评的名人以及普通的读者(本文指的是学生)。只有全面地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及其写作风格,适当地借助一些名人名家的诗评,让学生用他们的切身体会去推测诗人的用意,我们才能在知“人”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古诗鉴赏。

60、诗是作者的心声,有了这部分内容的补充,学生很容易就能透过诗文表面的新年新气象,感悟到字里行间诗人对主持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远大抱负。

61、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古诗以其含蓄凝炼的语言,博大精深的内容,丰富细腻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材上十分突出经典性,小学1~6年级共收录古诗词113首,而我们之前使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仅收录59首,相当于统编版教材的一半。成倍增加的古诗词数量,加上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畏难心理,给广大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带来了挑战。

62、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0A-0070-05

63、  席勒在《论质朴》中指出:“要做到质朴,就得自然胜过人为。”王维的山水诗不事雕琢,遣词极为素朴,常用白描手法描摹自然山水。对于自然的“质朴”本质,席勒一针见血:我们之所以由衷生发出对自然万物“自然本性”的喜爱,根源就在于它们“是其所是”。自然山水不因时因地而易的“质朴”特性,才是触动人心的根本。王维山水诗的独到之处,恰恰就在对自然“是其所是”的充分尊重。诗人藏起“自我”,物我融为一体。

64、例如,我们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时,就可以利用求同的思维方法。首先,设计一个“求同”的主问题:“这三首古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在对比求同中发现:三首诗都是托物言志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三位诗人分别借咏叹马、石灰、竹石,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古诗前两句描写了某种景物或事物,后两句借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细读古诗后两句,去品悟每首诗表达的诗人的人生志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像这样的古诗吗?”从而拓展《墨梅》《蝉》《蜂》《雪梅》等诗,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托物言志诗一般都是前两句侧重描写自然景物,后两句强化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65、在语文教学中,“表达”与“思维”位于系统的中观层面,运用古诗群文教学异同兼顾的策略,寻求古诗群文间的关联,深入学习文本的各种逻辑关联,以更广阔的视野,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思辨能力。如在《池上》《小儿垂钓》《稚子弄冰》这组古诗群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共性的东西——都描写了古代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天性爱玩,古人的玩与今人的玩又有什么不同呢?学习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诗中寻找儿童在什么地方玩耍?在玩什么?这属于信息的辨识与提取,可以借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了这么多儿童玩的游戏,你最喜欢哪个呢?学生能够把喜欢的理由说清楚,这就由知识阅读上升到了思维训练。学生对三首古诗所描绘的场景以及快乐的气氛进行比较,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并说出原因,就有了表达和审视的思维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培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现在你喜欢玩什么游戏?觉得什么游戏更好?从而让学生从古诗中古代儿童的生活跳转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学会审视今天的游戏又有什么不一样,这种自我内省的思维培养也是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说出哪种游戏更好后,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用思辨的方式分析、比较古今游戏的不同,得出结论:今天我们的游戏更多的是在室内游乐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这是不利于我们成长的。我们可以像古诗中的儿童那样更多地接触大自然,亲近自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在这样异同兼顾的阅读策略中,学生通过自省式的思辨得出的结论更能触动心灵,久而久之,则能渐渐形成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66、  王维早年积极入世,受张九龄擢拔,官居右拾遗,有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这一时期王维的山水诗也多取自然的盎然勃发之态:“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以此勉励友人效仿蜀地先贤“文翁”,建功立业、积极进取。但经受仕途接连打击之后,王维对仕隐进退,祸福际遇有了更深的理解。晚年的王维似有反思:“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谒璿上人》)。在人生进退失据之时,王维选择寄情山水调平情志,退守“内我”,获得了自处之道。

67、诗歌讲究“藏情”,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通过异中求同的“比较”就能引导学生读出“藏情于景”“藏情于事”“藏情于人”等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描写大山的优美诗句(精选46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