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丹霞风貌的诗句(精选42条)
描写丹霞风貌的诗句
1、王世贞(1526~1590)是明代文学家、史学家,曾独领明代文坛二十年。而吴国伦、陈继儒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何白与他们促膝论文,把酒唱酬,诗名大振,他的许多诗作被抄写传诵。
2、诗歌通过对边塞战场悚栗景象的描写彰显将士志不可拔的决心及隋朝靖绥边疆的国威,写景进一步烘显了战争的惨烈和势不可挡的气概。如“兵寝”一联,通过“星芒落”“月轮空”的黎明景象,不仅暗示遭遇了彻夜的恶战,也喻示战争结束如同紧张的黑夜过后迎来了新的黎明;尤其“北风”二句,对战后肃杀景象的呈现最能体现其造语雄深的特点:凛冽的北风中战马嘶鸣已令人心惊,而胡天霜野塞外的鸿鸟叫声尤显凄戾,好似为战亡的将士哀嚎悼鸣,这一场面与汉乐府《战城南》中亡魂哀求乌鸟“且为客豪”的壮烈场景适相类。
3、译文:从仙境遥望人世间只看到茫茫尘雾看不到魂牵梦萦的长安。
4、何白被人们称为布衣诗人,81年人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个皇朝。前半生外出游幕,足迹几乎踏遍半个中国,诗情泉涌,诗作不断。其《汲古堂集)收有一千四百多首诗,《续集》中也留有近五百首诗。
5、细落疑含雾,斜飞觉带风。湿槐仍足绿,沾桃更上红。(刘逖《对雨》)
6、东岳在天,帝高阳之苗裔;朝服衣冠,突出牛渚之潢潦。 —— 杜甫《登泰山》
7、在追摹魏晋南朝诗歌的过程中,北朝诗歌自然描写的语言风格也经历了由古质直简到踵丽增华的过程。可以看到,在北魏本土诗人郑道昭的登山抒怀之作中,写景语言尚存古质,而到了温子昇,绘景体物细致纤丽的程度与南朝诗歌相比已难分轩轾,如其《春日临池》诗:
8、因座上何白最年轻却诗名在外,又来自东南之隅的温州,大家在分韵时故意把七言排律体、八齐韵分给何白,打算“考考”他。(描写丹霞风貌的诗句)。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10、受政治生态影响,北魏诗歌自然描写主要呈示为借自然物象托寓政治失意和流寓怀乡之思,悲郁萧瑟的基调也由此奠定。如孝庄帝元子攸被尔朱兆强逼缢于寺中,临终发出“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的自挽之音(《临终诗》);冯元兴因元乂失势被废,“乃为浮萍诗以自喻”,以池草“脆弱恶风波,危微苦惊浪”(《浮萍诗》)影射官场风波险恶,呈露出身卑微之人的内心悲苦;李骞赠给卢元明、魏收的诗中呈现了“寒风率已厉,秋水寂无声。层阴蔽长野,冻雨暗穷汀。侣浴浮还没,孤飞息且惊”(《赠亲友》)的荒郊景象,诗中“寒风”“秋水”“层阴”“长野”“冻雨”“飞鸟”等系列意象或为实景,却也无不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映射自己遭遇官场革职、立足不稳的处境。萧瑟的景物中隐藏的悲凉意绪与魏晋古韵一脉相承。
11、秋日宁府园景: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12、同样,关陇文人辛德源写景也颇有纤绮流丽色彩。如《白马篇》本是以抒写侠士豪情为辞旨的传统乐歌,在他的笔下则变成了相竞逐春的风流景象。这类写景显属于南朝绮丽诗风的余绪。虽然北朝诗歌自然描写难脱踵丽增华的趋向,而随着北周苏绰、隋代李谔等人改革诗文的呼声此起彼伏和南北诗风的杂糅混同,北朝后期尤其是隋代诗歌自然描写已悄然出现了转向的迹象,即逐渐疏离了南朝诗歌写景华绮纤细的宫掖之风,走向了标举清远、情物交融的方向。
13、写春: 柳垂金线,桃吐丹霞。柳叶馋吐线碧,丝若垂金
14、 那天,我知道自己要去看丹霞地貌,起床比平时提前了近2个小时,想早赶到景点。结果同行的地质专家告诉我,看沟谷型丹霞,应考虑两个条件,一要等睛天;二要等太阳出来上山后。因为睛天光线充足,成景地质体在阳光下,产生的向光面、背光面、阴影立体强,细节清晰,前景、主体、背景层次分明。于是我压制住激情,耐心地等到了上午10点,才乘车离开县城,向县城西北方何行驶了大约3千米后,在当地老乡的向导下,很顺利的就到了雨岔峡谷。峡谷上面窄下面宽,最窄不足30一40厘米,最宽处大约4米左右,当地方言把它叫为“暗沿子”。沟谷两边的崖壁,时而陡峭如斧所劈,时而深凹如刀所凿,呈现出各种拟景拟物、拟兽拟禽的图案。峡谷道路非常逼仄,时而峰回路转,时而曲径通幽,抬头望去,真如地质专家所说,天空中的一缕缕光束穿透过崖岩的缝隙直射进来,把紫红的砂岩崖壁照的像血色一样鲜艳,但是细细观察发现,随着太阳向西移动,照在崖壁上的颜色也随之不断变化,我感受过景随步移,但第一看到景色随着阳光照射的角度改变而变化,缤纷绚丽,仿佛置身在梦幻中。随后我乘车又来到桦树沟峡谷,桦树沟因这里的桦树而得名,它深藏在山林之中,幽静而又神秘。进入峡谷,峡谷两侧松散的紫红长石砂岩,经过漫长的风化塑造后,造型各异,一层层、一叠叠岩石之间的线条,清晰可见,它们看上去就像一本厚厚书籍里的一页一页的纸张,砂岩上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元素,又像纸张上一行行的文字,这些矿物元素文字,记录了亿万年以来地质演变和气候变化的全过程,面对这部宏大的地质巨著,还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探索,依据已知条件,去求证那些有可能永远求不出来的未知数。
15、 除了写诗,何白还善书能画,有《书谱》临摹卷、《兰石图》等手迹存世。晚清大儒孙诒让、乡贤刘景晨等为之作跋题词。
16、 2019年,陕西省地质遗迹调查成果表明,又发现了靖边龙洲、安塞王家湾、志丹洛河河谷、甘泉雨岔等多处沟谷型绚丽多姿的地质遗迹——陕北丹霞。于是许多国际、国内多个学术机构先后派出专家学者,纷纷来到陕北进行联合科考,徐徐揭开它们那神秘的面纱。
17、而白鹿社的主要活动场所,除中山书院外还有江心屿及华盖山麓东山书院等地,故时人还有“中山日日酒如泉,太玉容成古洞天”之句。
18、《书谱》为唐代孙过庭名下作品,因文、理、艺三绝而青史留名,代代传扬,是学书者必临的帖子之何白也不例外。
19、旅客伤羁远,樽酒慰登临。池鲸隐旧石,岸菊聚新金。阵低云色近,行高雁影深。欹荷泻圆露,卧柳横清阴。衣共秋风冷,心学古灰沈。还似无人处,幽兰入雅琴。(《秋游昆明池》)
20、“乡先哲何丹丘先生《兰石图》卷,马君公愚示余,乞题记”。在跋文中,刘景晨还引用《瓯海轶闻・文苑》引徐沁《明画錄》文,表示何白“山水宗方方壶,清劲合法,竹石亦佳”。跋文中,刘景晨表示此图是何白71岁时作于崇祯壬申冬天,上有乐清蒋季哲属题句。刘景晨还说“自崇祯壬申洎今三百馀年,纸墨如新,弥足宝爱。公愚擅书画琢刻,鉴识特精,物聚所好,为之低徊叹羡,记于其后以归之”。今该画藏于温州博物馆。
21、北齐、北周及隋代诗歌在写景风格上基本循着北魏诗歌所奠定的清寒悲瑟基调。比如王褒、庾信受其入北后“寂寞灰心尽,摧残生意余”(王褒《和殷廷尉岁暮诗》)、“虽残生而犹死”(庾信《拟连珠》二十七)落寞心境的影响,尤擅写萧瑟冷峭的景物。王褒诗中无论是狩猎场面、别离时分还是置身山间、郊野,都极尽“华露霏霏冷,轻飚飒飒凉”(《九日从驾》)、“滴沥寒泉溜,叫啸秋猿啼”(《和从弟祐山家诗二首》其二)之类的萧条之象。
22、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徐陵《关山月二首》其一)
23、译文: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24、第三首: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韩愈)
25、https://pixabay.com/zh
26、腻如玉指涂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唐·白居易《题令狐家木兰花》释义:前两句为一层,着重从外观形态上咏赞木兰花;后两句为一层,主要从作者的自身感受来盛赞该花之美。
27、“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无诵读作品,70%为作者稿费,30%用于平台运转;有诵读作品,40%为作者稿费,30%为诵读费,30%用于平台运转,无赞赏则无稿费,发表后第八天结算(由于后台一周结算一次赞赏,所以平台自作者推文后一周后发放稿费),后续赞赏不再发放。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28、可以说,在南北诗坛唯有王褒诗歌以细致的笔调集中呈现了边地的辽迥、荒衰、寒冷与战气。若以前代及南朝的同题诗歌作比,便能明显体察王褒诗歌边塞风物描写之翔实。譬如《饮马长城窟行》,前代蔡邕、陈琳、曹丕、陆机及南朝萧统、张正见均有同题之作,而对边地的自然景象则少有措笔,如张正见诗中仅以“伤冰敛冻足,畏冷急寒声”两句笼统概括了北地天寒地冻的景象,相比之下,王褒的《饮马长城窟》写陇山景象则要具体切实得多:
29、诚然,边塞风景描写并非北朝诗人独擅,南朝鲍照、吴均皆负盛名。鲍照的“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代出自蓟北门行》)、“薄暮塞云起,飞沙被远松”(《代陈思王白马篇》),吴均的“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酬郭临丞》)等奇奡诗句,开创了峭健的塞垣风物描写,然而这类苍壮的写景并未在南朝形成潮流,终被纤巧轻丽的景物描写所淹没,而王褒、庾信、杨广、杨素等人的塞垣风景描写融入了北朝边塞诗的河流,形成了蝉联而下的脉络,构建并丰富了边塞景物描写以劲健相尚的语言形态,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边塞诗的闸门,此乃北人“诗歌劲直,习为北鄙之声”的集中体现。
30、1周内阅读量达到500,发放稿酬5元;阅读量达到500以上,每增加500阅读量,以5元为基数增发稿酬,以此类推,稿酬达到100元封顶。(赞赏另算)
31、 「高原晴空万里,眼前积雪皑皑;人在嵩阳书院,心向丹霞逍遥。」——闲居初夏二首·杨万里
32、峻极位何崇,方知造化功。降灵逢圣主,望幸表维嵩。隐映连青壁,嵯峨向碧空。象车因叶瑞,龙驾愿升中。万岁声长在,千岩气转雄。东都歌盛事,西笑伫皇风。
33、 「翻身农夫把锄头,夜半陶家听铁马。」——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34、嵩山归路绕天坛,雪影松声满谷寒。君见九龙潭上月,莫辞清夜访袁安。
35、这是何白在30岁那年客寓苏州发生的事情。当时,当地名流吴叔嘉集中海内词客43位,在虎丘摆宴,即席分韵作诗。
36、 1982年12月28日,在《人民日报》报眼上刊登了“榆林地区发现一个大煤田”的消息;
37、在由南入北的流寓文人笔下,自然景物更具有沉重的萧瑟哀郁气质。比如,刘昶因刘宋政权争夺而被追杀,于逃奔北魏道中写下《断句诗》云:
38、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影亏同汉阵,轮满逐胡兵。天寒光转白,风多晕欲生。寄言亭上吏,游客解鸡鸣。(王褒《关山月》)
39、题记:自然之物,必有自然之道,自然之理。
40、迨及北齐,奠都邺城,其时不仅建安邺中诸子“多酬酢之章”的风气在隔代嗣响,而且建安诗歌“悲哀刚劲,洵乎北土之音”的精神特质亦有所复归。军旅从征诗中对苍雄阔远景象的呈现最能标示北齐一代诗歌的雄健力量。且看裴让之和祖珽的同题诗:
41、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丹指朱红色,霞指日出、日落前后天空及云层上出现了的红色光象,由此可见,丹霞是描写天空色彩的。还有我们平时常用“丹青妙手”成语来形容国画大师,其实这里的丹指丹砂,即朱砂,学名为辰砂,是一种低温热液硫化物矿物,化学成分为硫化汞(HgS),晶体属三方晶系,单晶常呈菱面体、厚板状、短柱状。集合体呈粒状、块状、被膜状。颜色常呈鲜红色。纯净辰砂为金刚光泽,半透明。在我国,朱砂的使用历史悠久。封建帝王曾用朱砂来炼长生不老之仙丹,虽然炼丹道士没有帮助皇帝升仙,民间巧匠却把朱砂研磨以制成红色颜料而流传千年。从紫禁城的红墙,到中国画的朱红;从文人的印泥,到百姓的漆具,都有着朱砂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