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矛盾纠结的诗句(精选69条)

2024-01-19 10:56:07

形容矛盾纠结的诗句

1、宋朝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增广贤文』

3、C.“终隐”句中的“南山”既呼应题目中的“宣城”,又呼应“归流”句中的“东北”。(形容矛盾纠结的诗句)。

4、D.尾联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借以传达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

5、①可修改为:从鲜叶通过各种制茶程序到最后干燥;④可修改为:而这些联系是以一定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基础的;⑥可修改为:从而不断改进制茶技术,生产出为人们喜爱的优质茶叶。(评分细则)改对一处给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考查语序不当,涉及主语判断;结合上下文,主语显然不能是“鲜叶”,介闻“从”应置于“鲜叶”前。④句考查搭配不当,涉及词语组合;“通过……为基础的”介词使用不当,应为“以……为基础的”。⑩句考查不合逻辑,涉及逻辑判断;上下文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应为“从而”,而不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因而”有误。

6、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7、B.诗的首联视听结合,生动描绘万壑千山中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8、①“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写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描绘出的是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蜀地山中雨景图。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描绘出的是清新宜人而又幽静闲适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评分细则)每点3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意象、意境的能力。审读题干,把握关键信息为“画面特点有何不同”。首先,“画面特点”指向的鉴赏诗歌的意境;其次,“有何不同”强调的是两首诗歌中诗句的比较赏析。答题时,注意扣住诗歌整体理解诗句含义,再以简洁、准确、凝练的短语概括画面特点。

9、B.大舅的话其实话里有话,一方面劝“我”接受现实,同时也隐含有开导“我”放下道德包袱,不必一味迁就母亲的意味。

10、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11、诗的颔联与《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写山中之雨,画面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2、汉五年,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於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汙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②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誰哗失礼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13、适用主题:保持开放的心态,包容多元思想,拥抱多样的人生等。

14、(1)你修习武事去帮助他们夺取天下,我修习文事来帮助他们稳固长久,不也是可以的吗?(评分细则)译出大意给2分;“脩”与“不亦……乎”句式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5、一是“充足主义”概念的提出。在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尤其是经济平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平等主义携手大众民主阔步前行,势不可当。但法兰克福认为,追求平等不等于消除贫困,甚至会产生贫困,而贫困情况下的平等同样不具有正当性。因此,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促使贫穷之人越来越少,富足之人越来越多,“充足主义”才是正道。这样一来,平等的道德价值理念就失去了它的强大吸引力,不平等的污名论也会得到某种消解。某种意义上,不平等意味着差距,反而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随着“充足主义”概念的介入,鸡同鸭讲的悖论可以得到克服,对立的两派在“充足主义”方面能够获得长久共识,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平等也不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消除贫困问题导致的社会乃至个人的不幸与灾难。

16、当我不知不觉走出母亲的“威压”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她的弱小,尤其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刻。看到她无助的样子,我手足无措。一座大山要倾倒了,我要把它扶起来,然后能够继续依靠。就这样,我开始竭力保护母亲。

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18、有人认为,听景是一种更加抽象的体验。通过倾听别人的描述,或者

19、依旧是在夜里。①一片漆黑,比棺材里还黑;一片安静,比坟地里还安静。我奔向村庄,是飞奔,要飞起来,奔向我的老屋。我飞奔至老屋房前,房子里外漆黑一片。我冲到母亲卧室前,咣咣敲打窗户,几乎要将窗棂敲断。好像过去了许多年,在我已经绝望的时候,屋子里才有个声音发问:“是谁?”听到这个声音,我感觉“轰”一声巨响,周遭瞬间安静下来,然后自己也突然平静。我低声说是我,母亲“哦”了一声,“啪”拉开电灯,屋子里顿时亮起昏黄的灯光。她起床抽开大门门栓,看也没看我一眼,兀自转身回卧室,继续睡觉。她依旧没有问我为什么深夜回家,我也没有问她一个人在老屋是否害怕,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好像一切都是走程序。只是这次,梦醒后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我总是抱怨一次一次赶回老家的辛苦,假如有一天,我在梦中回来,老屋里再也没有亮起灯光,再也没有人给我开门,任我喊叫,敲破窗棂,天地间只剩下我一人,独自站在无边的黑夜与荒野,那又如何?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不是我怕母亲害怕,而是我自己害怕;我在梦中深夜返回老屋保护母亲,实际上我是在寻求母亲的保护。一次一次地赶回老屋,其实也是在确证,老屋是否还在,老屋里的灯光是否能够依旧亮起。

20、D.母亲年老后变本加厉地折腾,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不了失去力量、需要保护的现实,从中也可以看出母亲骨子里的自尊。

2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2、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少年中国说》

23、适用主题:坚持真理,得失与成败,以理服人等。

24、①如果将平等转化为尊重,平等就超越了它自身,具有了道德优先性。②尊重高于平等,在于尊重基于个人的独立自主,具有内在价值属性。③平等与尊重是相互关联的,从平等开出尊重的路径,可以引向尊重。④把平等的外在价值转变为尊重的内在价值,树立个人的价值自主性。(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叮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是论述文考查重点之一。一般而言,可以考虑以下答题步骤。第分层,并概括层级大意。根据文章论述内容划分具体层次,就木段而言,可以划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出平等与尊重的关系,尊重比平等更为根本;第二层次具体论证尊重的内在价值属性;第三层次进步指出平等与尊重相互关联,从平等可以开出尊重的路径;第四层次总结论证,认为通过尊重,可以树立每个人的价值自主性。第根据命题要求,确立概括的方向与要点。依据本题,应围线“平等”与“尊重”简要概括,既要指出“平等”与“尊重”各自的属性与价值,也要建立“平等”与“尊重”之间的关系,形成答案。

25、汉高帝五年,天下已经统一。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五帝有不同的乐礼,三王有不同礼节。礼,就是按照当时的世事人情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法则。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办的事不合古法,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进行演练。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已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汉高帝七年,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十月大典。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高帝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五百斤黄金。

26、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夏夜叹》

27、A.在茫茫的宇宙中,我们的地球是那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28、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

29、难点在于“看景”“听景”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与解读,理解的深度决定了立意的深度,解读的角度决定了论述的方向。首先,是对“景”的理解,“景”可以是实指的自然风景,也可以是虚指的个人人生的风景、国家建设的风景、民族发展的风景、人类文明的风景等等。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看”和“听”也同样具有实指与虚指两层解读空间,“看”可以指亲临实地的观赏、调查、参与、实践等,是直接的一种行为;而“听”可以指未能亲临实地的听闻、感受等,是一种间接经验的获取。

30、适用主题:由盛转衰,世事无常,慨叹今昔变化等。

31、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32、文中关于“夜回老屋”的梦境描写,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3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34、A.乐,指以……为乐,“渔人甚异之”的“异”表示以……为异,两者用法相同。

35、最后,我们要明确的是,听景和看景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两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采用这两种方式来领略自然之美。通过听别人的描述来激发我们的想象,再通过亲眼看到景色来验证和丰富我们的想象。这样,我们就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个景色,更加深入地领略它的美。

36、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语句的能力。B项中“看似矛盾的表述传递出‘我’对母亲拒绝‘吃亏是福’观念的不满”于文无据。画线句强调母亲以个人利害为行事标准,拒绝“吃亏是福”的观念,并不能从中看出“我”的态度。

37、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孔尚任

38、.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潜夫论·释难》

39、我时时怕她不好,怕她不测,最怕她死了。这种怕深入骨髓,甚至在梦里,现实中做的一切,我依旧在做。

40、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41、B.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42、二是边际效益问题。关于平等主义的一种经济学支持理论,来自边际效益原理。按照这派理论,由于富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边际心理感受方面是递减的,所以,在经济政策方面要求富人们拿出效益递减的部分分配给弱势群体,达致经济平等,显然具有道德正当性。对此,法兰克福认为,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福利经济学是有问题的,误导了大众的认知和政府的经济政策。作者指出,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种难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类型,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递减,是很不实际的。金钱固然是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求,很可能是无限的。所以,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4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44、石涛的狂与雅源于他的艺术才华,这两点统一在石涛身上就成了他的标签清高自许。石涛是个聪明人,他时刻会排解内心的矛盾,无论是宗教还是诗文书画都是他排遣纠结的手段。他作为宗室子弟没有成为遗民,他作为画家没有一味地孤高自赏。在这一点上他和名列清初四僧的其他三位画家都不同。从下面这帧册页的题诗中可以窥见石涛的真实情感。隐逸山林的渔父喜欢看新柳色,把钓竿放到一旁又何妨呢!

45、三十年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她这么好。故乡人人夸我孝顺,这种道德上的加持,自然给了我鼓励。我懊恼自己的软弱,曾反复细数她在生活上与工作上带给我的困扰,试图形成新的怨恨,稍解我的纠结。大舅生前对我说过,大意是一切可以选择,母亲则不能,但她既然是这样的人,我也不必太在意。但我做不到。

46、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47、适用主题: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珍惜时光、描述豁达的情怀等。

48、D.左右,指皇帝的侍从,他们在叔孙通的指导下在郊外协同进行了新礼仪的演练。

49、“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50、(3分)B(A.“天际”与“云中”两句不存在对比关系;C.“终隐”句中的“南山”与“归流”句中的“东北”不存在呼应关系;D.不是“乐景衬哀情”。)

51、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52、有天晚上,我又做了一个梦。这个梦,跟以前做过的无数次的梦有所不同。

53、第一层次,“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这里提出了两个概念,即“看景”与“听景”,“有人”暗示这是部分人的认知。第一层想告诉我们的是在这样的认知中,“看景”不如“听景”。

54、我特别羡慕别的孩子,他们都有那么温柔的母亲,能够享受那么充分的母爱。③我生病的时候,多么期望我的母亲能用粗糙的大手抚摸我的头;拿到奖状的时候,夸我一声真聪明;晚上入睡的时候,能够在昏黄的油灯下,和颜悦色地讲姥爷姥姥的故事。但这些场景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倒是我的耳边不时响起她用锄柄敲我头的“邦邦”声。

55、(出处)唐·杜荀鹤《泾溪》,又见罗隐同名诗。全诗为: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56、‍‍‍2023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57、C.进取,文中指进攻、夺取,与现在所说的“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意思不一样。

58、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用法的能力。A项“乐先王之道”的“乐”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句意是“以先王之道为乐”,即“喜欢先王之道”;而“渔人甚异之”的“异”也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句意为“渔人甚以之为异”,即“渔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乐”“异”两者用法相同,故A正确。C项“进取”在文中的意思是“进攻、夺取”,并不是现在所说的“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意思,是古今异义词,故C项正确。D项“左右”意为“皇帝的侍从”,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们在叔孙通的指导下在郊外协同进行了新礼仪的演练”也是符合文意的,故D正确。B项“为简易”的“易”是“容易”的意思;《谏太宗十思疏》“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易”也是“容易”的意思,两者词义相同,故B项错误。

59、适用主题:关于形容一个人的坚持与初心,对人民公仆的敬意,于平凡中坚守责任,讨论家风或敬业等作文主题。比如2017年全国卷《我看高考》,2012年北京卷《火车巡逻员的故事》。示例:一思尚存,此志不懈。无论是“二十载铸就大国重器”的南仁东老先生,还是不停践行警察誓言直至殉职倒下的朱国茂警官,都在告诫着你我,在这灯红酒绿与声色犬马的浮躁时代,总有人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最初的真诚与感动。

60、“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论语》,大意是不必担心财富不多,要担心的是财富不均;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平等观。请结合文本中“充足主义”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分)

61、各茶类的制造,①从通过鲜叶各种制茶程序到最后干燥,②虽各有特点,③但不论是制法还是品质,在各个工艺阶段都是互相联系的,④而这些联系是通过一定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基础的。⑤在整个过程中,⑥所采取的每个技术措施,都与茶叶生化密切相联。⑦因此,必须研究化学、生物化学与制茶技术的关系,⑧充分利用茶叶的生化变化规律,⑨使技术措施具有科学根据,⑩因而不斷改进制茶技术,生产出为人们喜爱的优质茶叶。

62、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63、有人说过,做人要老实本分,创作要不羁狂放。看石涛的作品,可能会更加理解这一点。普通人狂,会被说成不知天高地厚;石涛狂,因为他是性情中人。这不是区别对待,看这四帧山水册页,每一帧技法都不相同。国画中山水画的创作难度最大,笔墨技法最丰富,专攻一门、专学一家已经很不容易,像石涛这样洒脱率性、门门精通实在难得。石涛有狂的本钱,看下面这帧册页中,只画山中一角,树石云水、屋舍人物全部纳入其中。山水画的细节元素都有了,尤其是峭壁上长出的一棵松树,被遮挡在一块巨石之后。如此一来,近景构图划分为两个层次。自然界的景物层次是真实存在的,西方画家用光线色彩表达,而中国画家喜欢用虚实关系表达。有了被遮挡松树的衬托,这块立石无需光影色彩,就表现了立体的体面。狂,让石涛无视了规矩的存在。

6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65、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

66、秦始皇东并,子鱼谓其徒叔孙通曰:“子之学可矣!盍仕乎?”对曰:“臣所学于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子鱼曰:“子之材能见时变,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叔孙通遂辞去,以法仕秦。

67、子鱼①生于战国之世、长于兵戎之间,然独乐先王之道,讲习不倦。季则谓子鱼曰:“丈夫不生则已,生则有云为于世者也。今先生淡泊世务,脩无用之业,当身不蒙其荣,百姓不获其利,窃为先生不取也。”子鱼曰:“不如子之言也。武者可以进取,文者可以守成。今天下将扰扰焉,终必有所定。子脩武以助之取,吾脩文以助之守,不亦可乎?”

68、A.平等主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这一观点与大众民主思想具有一致性。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形容知己难觅的诗句(精选18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