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感触很深的诗句(精选25条)
形容感触很深的诗句
1、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幸好有差距,不然,谁还稀罕理想。
3、当你毅然的拋开所有的被束搏、被利用、被围困、被他人莫明的情緒所干扰,你就会感受到一种自由,一种心灵全然的自由。——朱德庸
4、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杜牧《山行》
5、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要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
6、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评价杜诗:“忽而永诀,忽而相慰,忽而自奋,千曲百折,末端又推开解譬,作死心塌地语,尤云无一寸干净地,愈益悲痛。”有了读《赠卫八处士》给我带来的体验打底,再去回味那些早已成为肌肉记忆的杜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里的杜甫是父亲、是丈夫、是兄长,或享天伦之乐,或挂念天各一方生死未卜的亲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里的杜甫是第三人称,既能够留意大自然悄然无声的变化,也能够关心经过他面前狼狈逃难的乱世百姓。他是通过抒发对身边一时、一事、一地的感触,进而联想到不在身边的“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最后推及到整个时代、整个国家。
7、不是你不够好,也不是你对我不好。只是你出现的时间不对,错开了最好的时间,错过了最差的时光,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你的爱……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9、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要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你的眼睛,是我永生不会再遇的海。你要的,当时是我不懂的。
1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1、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12、在我心底深处,有你意想不到的痛,到底还能撑多久,依旧保持我最坚强的微笑。
13、让我抛开那些既有的标签和成见重新认识杜诗的机缘是成年后读到了他的《赠卫八处士》——原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能写出这样一首毫无雕琢痕迹、平白如话的诗;原来我印象中满腔家国情怀的杜甫也有这么有人情味的时刻,他居然拥有可以相与一整夜的朋友,还受到朋友儿女的欢迎:“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这首诗从字面看是严格符合“三一律”描述与友人一整晚的相与,却道尽了人的一生一世。“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仿佛把人生的进度条全部摊开在面前,“访旧半为鬼”“儿女忽成行”都是其中的某一个节点,在这一夜的“烛光”与“酒浆”中任意穿行。时空在这首诗里既是在场的,又是不在场的;既是凝固的,又是流动的;既是浓缩的,又是延绵的。“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很快又要各奔东西,从此音书难通、关山难越,已经“鬓发各已苍”的两人下次见面成为“访旧半为鬼”中的“鬼”也未可知。幸好有这首诗记录下那一夜的契阔谈宴,是何等的浓烈、何等的真切。幸好有杜甫在一夜相与的怅然后,举重若轻地写下一生一世的万钧重量。
14、 (了解到这么多杜甫,“杜甫很忙”也就不算是唐突诗圣了)
15、如果饿了就知道要吃,困了就知道要睡,那人生的答卷多么简单。可是爱与不爱,要与不要,竟那么难。
16、我不明白明明内心支离破碎,为什么外表依然要装做华美如初。
17、不要整天抱怨生活,生活根本就不会知道你是谁,更别说它会听你的抱怨。
18、能最终起在一起的恋人是幸运的,而我和你,却始终走不一起,不是我不愿意,是你的心一直在别人那里。
19、真正属于你的爱情不会叫你痛苦,爱你的人不会叫你患得患失,有人一票就中了头奖,更有人写一本书就成了名。凡觉得辛苦,即是强求。真正的爱情叫人欢愉,如果你觉得痛苦,一定是出了错,需及时结束,重头再来。
20、世界上最不快乐的人,是那些每天过日子却不知道要做什么的人。如果你想做的事情比你拥有的时间还多,你就不会是不快乐的人。
21、杜甫说到这里,绕不过去的名字是李白。前不久校稿时读到杜甫相对冷门的一首《彭衙行》,这首写逃难途中儿女饿得难受,到了朋友家,朋友招呼他洗脚,吃饭,为他安抚心灵,他因此感激不尽,与对方结为兄弟“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告别时互道珍重感慨一番:“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这首诗既有《赠卫八处士》的节奏感与友人倾心相待的温情,又有“三吏”“三别”的史料价值。不禁想到,如果换做李白来写,肯定会觉得一五一十地写下吃饭、洗脚这些事情太婆婆妈妈,感谢友人款待,只一句写意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者又怎能奢求眼高于顶的诗仙注意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在自己最好的年华经历了最好的时代,这也造成了两人底色最大的不同。遭受到打击,李白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扬长而去,出门就会用“五花马,千金裘”换美酒喝;杜甫会生出满腔报国无门的郁结,写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李白相信他经历过那个最好的时代只是暂时中断,还没有从“大唐梦”中醒来,一刻也不忘建功立业,遂投靠李璘致使获罪;而杜甫却清楚昨日的那个黄金世界早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只在记忆里留恋:“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爱李白的才华,也爱李白从那个最好的时代走来的自信昂扬的气息。李白的一生都活在梦里,活在云端,大概不愿意只被“诗人”这一个身份定义,他想要大合大开的快意人生,做侠客、做将军、做宰相的梦想,都大过做诗人。诗之于李白,是“仙人”身上随意抖落来自天上的金屑。李白身边的人,有人崇拜,有人嫉妒,也有人将他当作提点门面的倡优。但是真正将李白引为同类,打心底里理解他的,只有杜甫。尽管李白并未将太多注意力投向杜甫,杜甫也从来不去苛求李白这位“谪仙人”能为尘世中的什么人反顾。那些关于李白的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早就参透了李白在聚光灯下一生背后的落寞,也早已料到了他们被后世铭记住最重要的身份,都是诗人。
22、世上所有的力都是相互的一样,在你总觉得受伤时,也许对方心里承受的却是另外一种伤痛。
23、永远都不要为自己选择的路而后悔,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因为唯一能做的,只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24、还有一位历史人物在杜诗中分量极重——诸葛亮。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B站讲三国的视频)深入了解诸葛丞相的功业后(年少时喜欢曹丞相,年龄越大越喜欢诸葛丞相,这又是一个可以展开来说的选题),再去读高中时学到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混战不休的三国时代,诸葛丞相将偏安一隅的蜀地治理得很好,让蜀中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经济,似乎锦官城的草木在丞相的恩惠下,也长得分外茂盛,它们在丞相祠堂默默守护丞相,感念丞相。而杜甫从丞相北伐从未抵达的目的地长安来,那里却是“城春草木深”,一片荒芜。“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抑扬顿挫,既是丞相半生(丞相享年54岁,27岁出山)的高度概括,也藏着命运无常的谶语——杜甫有过“同学少年都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的意气风发,曾经的卧龙先生在离开茅庐之前也有散淡的“南阳野人,疏懒成性”的田园梦想啊。可是即使这样一个“名垂宇宙”“指挥若定”的丞相,也难以抵抗“天命”“运数”,“出师未捷身先死”数次北伐不成,匡扶汉室无期,“运移汉祚终难复”“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的大唐重现昔日辉煌,也越来越渺茫了。 (想到唐国强演的不同角色,丞相若有知该少一些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