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形同陌路的诗句(精选25条)
形容形同陌路的诗句
1、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佚名《民间谚语》
2、公子王孙竞相争逐在后面,貌美的女子流泪湿透了罗巾。
3、“我的唇/呼吸到你灵魂的气息/在瘦弱的赤裸后面/搂住了你/不需要任何理性/在死亡来临之前”,从这些诗句,不难感受到爱的热度与力度。
4、流浪与还乡是文学的永恒母题,也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宿命。与传统的“秋收式”返乡不同,诗人本身就是丰满的食粮,死亡想象拓展了诗意审美空间。
5、道不同,不相与谋。——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
6、戴潍娜,诗人、青年学者,毕业于牛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出版诗集有《我的降落伞坏了》《灵魂体操》《面盾》等,童话小说集《仙草姑娘》。翻译有《天鹅绒监狱》等。2016年自编自导意象戏剧《侵犯INVASION》。主编翻译诗歌杂志《光年》。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7、不再使用“赞赏”功能筹措稿费,稿费将由“常德市走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筹措发放。凡向《走向》投稿,均视为作者以本人原创作品授权发表。
8、蒋雪峰,四川江油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注册税务师。曾获四川文学奖、《新世纪诗典》第七届NPC李白诗歌奖特别奖、中国诗歌排行榜双年度短诗奖等奖项。出版诗集《琴房》《那么多黄金梦和老虎》《锦书》《从此以后》,随笔《李白故里》。作品先后在《星星.》《人民文学》《诗刊》《十月》《花城》《红岩》《上海文学》《澳门月刊》《新世纪诗典》等刊发表。作品被译成英、韩两种文字。作品入选《中国诗歌年鉴》《中国诗典》等选本。
9、 这首诗写的是自己所爱者被劫夺的悲哀,但由于诗人的高度概括,便使它突破了个人悲欢离合的局限,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门第悬殊所造成的爱情悲剧。诗的寓意颇深,表现手法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
10、后尘:后面扬起来的尘土。指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情景。
11、为维护原创作者权益,给广大文艺爱好者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展示平台,本刊特别声明:严禁抄袭!一经发现,永不录用!
12、作为一个来自乡村的女孩,面对地铁这样的城市高科技,林馥娜并没有像许多诗人那样表现出一种失落与排斥,而是充分地融入其间;即使身处大都市难免会有些压抑,但她还是不曾有退回到乡间的意愿。这或许源于她初中毕业后便来到城市,没有切身而具体的乡村生活经历,或许源于她融入感较强且十分理性,深知今日乡村早已不是曾经的乡村,那份世外桃源的感觉早已不复存在,而大都市则除了表面的陌生与冷酷,同样也有着与曾经乡村一样的亲切与温情。
13、我以为理性实际上就是一种左右摇摆,这种摇摆却绝不是骑墙,而是因他心中自有一个尺度,如对卡扎菲,在他拥有权力独裁专制之时,诗人对他无疑愤恨之至;当他被俘虏后得不到法律审判而被任意殴打之时,诗人却对他有了一份同情与悲悯。
14、石头的疯狂,源自人心的疯狂;极端的拜物足以说明我们的信仰还处在原始阶段。《箴言》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15、短短一首诗里,诗人呈现了三个方面的感觉:我,列车,站台。于自己而言,她感觉“火车正穿过身体|循着延伸的铁轨”;列车让她想起红狐,而这里红狐并非是列车的比喻,而是“仿佛我未曾释放的狂野”,由此可感受到诗人面对生活所产生的压抑;最妙的是“这股紧绷的力量,就像围巾的两头|一搭上肩膀|便奔向相反的极端”,非常逼真地呈现出人在站台看列车来来往往的感觉。
16、“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静”。向动物学习这是智慧的古老命题:学习鸟儿自由飞翔的技巧、呼朋引类的品格、婉转歌唱的优雅……人啊!应该自以为非,什么时候懂得这个道理都不算晚!
17、各走各道,你不管我,我不管你,各不相干,简单点就是说各走各的道,也就是说以前是朋友、关系很好的,但从今以后就不是了。以后互相干扰对方,做个陌路人。
18、我敬佩不嫁兄的理性,“我拒斥冷漠地围观,也拒绝|给狂热的复仇者鼓掌”。这种不凑堆、不盲从在如今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面对“卡扎菲|从下水道里爬出来,被卫兵|用枪托砸到血肉模糊”,很多人一定会有嗜血的快感,当时又有几个人会像他那样“摁一下遥控”呢?
19、相信这是我最为惊讶的时刻,又似乎在期待之中,诗的多义,含混,模糊,不确定,甚至悖论,矛盾,质疑,自我纠缠,被这部一百二十分钟的演绎展现得精妙绝伦,陷入高潮的我们无力回返,还有,再来,不懈,决绝!
20、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21、目前,作为大城市里生活的人,与地铁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诗人所传达出的是她对地铁的感觉,我多次在地铁站呆过,也多次坐过地铁,甚至还有过将地铁作为诗歌题材的念头,不过最终并未形成一首诗。
22、浅淡风烟,陌路意逢朦胧山。意短路深,瞥一离人泪。
23、徐甲子(甲子),60后,当代诗人。写诗作文。曾有近百万文字发表,获有大小奖二十余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主编《新大陆》《裂谷流》等民间诗报,后封笔。做过知青、工人、编辑、记者等,2016携笔回归。现为鼎文化传媒艺术总监,《甲鼎文化》总编。《中国艺术家》杂志特邀编辑、记者。
24、在我国四个农历十五的节日中“中秋”(家人团圆、赏月等)最富民族文化特色,这与我们华夏农业文明密切相关;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中“月亮”是最具民族文化色彩的审美意象。《月亮》一诗对月亮形象进行重新思考与塑造,以“象征主义”的手法颠覆了以往文学艺术中月亮意象的美善传统。